日期:2022-05-15
這是豆莢里的五粒豆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教第二單元第一課的第一課時,整體下來,感覺自己教的還挺成功。這個成功從兩方面體現,一是教材的把握和教學設計,二是自己的課堂狀態。
這個單元的核心要素是“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本單元安排了四篇課文,第一二篇是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提出問題,第三篇是學習批注,第四篇是運用方法,自己實踐。前兩篇的角度各有側重點,第一篇是部分與全文去提問的角度,第二篇是內容、寫法、啟示角度,而第一篇的導語還要求激發學生提問意識。
今天的第一課時,我把目標放在了識字寫字、激發興趣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上,環節分為“識字寫字,掃清障礙”,“質疑題目,整體感知”。識字板塊按偏旁分類(80%是左右結構)認識的左右結構的字,剩下的“苔”昨天學過,復習一下就可以,“囚”是會意字。從最終效果看,學生是掌握了的。寫字板塊沒來得及進行,打算后面補一下。
后面一部分先聚焦題目進行發問,課前學生預習了課文,以為他們會問寫“這五粒豆身上發生了什么事”,“五粒豆的結局”這種“高質量”問題。但大家除了預設的,還問了“為什么是一個豆莢?為什么是五粒豆?什么顏色?”這種奇形怪狀的問題,當時我很糾結,這種不主流的問題是應該及時斬斷,還是選擇尊重。一念之間,我想到激發學生提問意識也是目標之一,所以我板書了所有學生的問題。下一步讓他們選擇一個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最后為了表示尊重所有同學的意見,同時也培養提問意識,我板書了所有學生的問題。最終讓他們根據板書來我“講這篇課文講了一些什么故事”(整體感知)。學生很容易就答出了。課堂最后,我們總結提出問題的作用,感受提問的奇妙。學生說:就是對題目提了問而已,沒想到最后整篇文章講了什么都知道了。最后我用“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來結束課文。
以上是教材解讀課、堂流程和效果,我感覺都還挺好,我的授課方面也有了進步:緩解緊湊不松散,態度認真不隨意,只談學習不閑扯,普通話也標準些了,感覺很好。
可能存在的問題是預設不充分,板書有點亂;識字多花了時間,所以寫字沒進行完;有四五個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我也沒管他。
轉眼間,開學已經一個月了。在這個學期的初始,對于剛剛擔任班主任和語文老師的我來學,新的職責新的主腳多少是有點怯懦,有些手頭無措的。在教師節那天,學校貼心的為我們這些新老師安排了教學指導。接下來,我將對我的這節課進行反思。
《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課文主要講了一個豆莢里有五粒豌豆,它們每粒都有自己的志向,一粒想飛到廣闊世界里去,一粒想飛進太陽里去,另外兩粒想飛得更高更遠,還有一粒對世界沒什么奢求,隨遇而安。而這其中也只有這最后一粒隨遇而安的豌豆活得最有意義,它創造了生命的奇跡,拯救了一個發育不全,多病的女孩。而其他有遠大志向的四粒豌豆有的掉進了臭水溝里被泡的大大的,有的被鴿子吃掉了。通過這篇課文,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你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你為別人付出了什么。
而我在這節課圍繞這教學目標讓學生認識了12個生字,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并且分角色朗讀,體會童話魅力。在這節課結束后我對我這節課進行了反思,因為在這節課中明顯能感受到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沒有被激發出來,通過時校長的指導后,我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是在于心中無課標。
例如,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布置學生一個學習任務:五分鐘的時間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首先在備課中,我自身沒有去計算這一千多字的童話故事四年級的孩子應花費多長時間,在時校長的指導下我才明白就因我對課標的學習不夠,所以才導致我的課堂沒有明確的目標,我的教學過程才充滿了不足。所以,通過此次教學指導,我深深的認識到課標的重要性。也意識到如果想要把學教好,心中必須要有課標!課標就像我們新老師的“導航”,它會給我們這些新老師指路,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上,我一定會結合課標有目標的去設計自己的課堂,有方向的引領孩子學習。
《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是四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是安徒生創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話,文中通過描寫同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子的經歷及五粒豆子的不同的方面,突出第五粒豆子的經歷,讓人感動,讓人敬佩。
一、教學效果
本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讓學生們通過課前預習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寫作背景。上課之前,通過布置的課前作業,讓學生們充分的了解本文是安徒生創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話故事,鼓勵孩子們有機會了讀一讀安徒生寫作《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寫作原文,了解安徒生寫這篇童話時的一個小故事,關充分感受作者在文中的蘊含的情感。
2.挖掘內涵、注重人文性。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文化及其多樣性,弘揚學生個性,陶冶、塑造學生心靈,本文通過描寫第五粒豆子的經歷,在夾縫里不屈不撓的發芽、開花,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強大,由豆莢的生長到小姑娘的病逐漸好起來,更讓我們感受到生長力量的鼓舞。
3.感悟運用,突出個性化。因為本文比較長,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讓學生逐步學會以語言文字為依托,個性化地體味語言,在字、詞、句、篇的聯系中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比如“該怎樣就怎樣”這樣的語句體現出豆子不畏艱難,不怕困境,隨遇而安,卻能逆境生存,不但發芽,還開出了美麗的花,讓久病的小姑娘看到了希望,并且努力地戰勝病魔,恢復健康,從而使學生在心中涌動著生命之歌。
4.以讀為本,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們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接著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體會童話的魅力,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幾方面總結如下:
1.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內容淺顯易懂,詞匯豐富、筆調靈活,很適合朗讀。因此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體會語言中蘊含的情感之美,進而讓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2.本課的教授中我注重以教材為基礎,啟發學生,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再通過設置多個有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問題的答案一步一步的深層次的理解文章的人文主義價值。
三、不足之處
本課的不足之處還是對課堂的時間的把握不精準,在課文的閱讀上沒有取舍,所以造成前松后緊的情況。
四、改進措施
如果重上這節課的話,我會更精心地備課,精細地計算課堂時間的運用,不浪費一分鐘,對課文內容進行取舍,不必要的內容,與主旨內容關系不大的內容就斷然舍棄,相信自己通過不斷的努力,會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加突出,能更精準地把握課堂。
《安徒生童話》里有個《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童話故事,它陪伴著我成長的每一天。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它都能幫助我順利度過難關,走向成功。
這個故事主要寫豆莢里的第五粒豆子不小心落在了一個癱瘓的小女孩的窗臺邊,它埋怨惡劣的環境,不灰心,不失望,努力生根發芽。還吸引了窗戶里面的小女孩,為了能每天看到發芽的豆苗,吃盡了千辛萬苦,終于奇跡般地站了起來!真是不可思議呀!
這個故事我一連看了很多遍,從此,頑強的小黃豆和小姑娘就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長跑是我體育課上最怕的運動,可是現在,我已經有了戰勝它的秘密武器。每當我累得喘不過氣來時,我總會用《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來為自己加油打氣。我告訴自己,小黃豆堅持幾個星期,能在不適合自己生長的窗臺邊發出芽來,癱瘓的小女孩堅持了幾個月,能從床上站起身來,我只要堅持幾分鐘,就能跑到終點,我一定要做到!當我雙腳沖過終點線時,我真正懂得了“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的含義。
暑假里,我報名參加了揚琴比賽。為了能拿個好名次,報答辛勤教導我的老師和媽媽,我在家里苦練參賽樂曲,每天一練就是二十遍。每當我練到手麻腿酸,認為自己再也堅持不下去時,我就在心里想想頑強的小黃豆,想想堅強的小姑娘,他們總能給我帶來無窮的力量。當我站在高高的領獎臺上,懷抱獎杯笑得合不攏嘴時,心里真的好感謝他們。
我相信,世界上沒有克服不了的挫折,沒有闖不過的難關,只要有一顆堅持的心。有了《安徒生童話》陪伴在我身邊,我一定能微笑面對成長中的每一次風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