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6
這是大氣壓說課稿省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上課的內容是大氣壓強。課前我們備課組做了很多準備,為了能讓學生感受到大氣壓強無處不在,我們設計了十幾個實驗,這些實驗都利用我們平時隨處可見的物品。本來覺得現象非常明顯,結論肯定很容易得出,可是卻發生了沒有料到的情況。首先,我用熱水涮了一下礦泉水瓶子,然后把熱水到處,迅速的把瓶蓋擰緊。不一會伴隨著咔咔的響聲瓶子就癟了。學生還說“勁可真大”我問同學們,是誰把瓶子壓扁的?大家異口同聲的說是空氣。接著我又拿出兩個玻璃片,很容易的就把玻璃偏分開了。然后我又在玻璃片上面滴了幾滴水,讓一位同學把這兩個玻璃片拉開。費了很大力氣也沒有拉開。我又問大家“是誰壓著玻璃片,不讓我們把玻璃片分開呢?”大家很堅定的說“空氣”接著我在礦泉水瓶子側壁鉆了一個孔,然后到滿水,水從小孔噴出來,然后我迅速的把瓶蓋擰緊,小孔不在向外噴水了,接著問大家“是誰不讓水往外l流呢?”大家說“是空氣”。這時候我觀察到班級里一位平時成績很不錯的同學,一直在思考什么,并且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興奮。等到其他同學都不說了,他站了起來說“老師我發現你在做實驗的時候都用到了水,怎么能說是空氣呢,沒有液體壓強的原因嗎?”大家也七嘴八舌的附和起來,我讓大家仔細觀察實驗,小孔在什么時候流水,什么時候不流水,大家說不擰蓋子的時候水可以流出來,擰緊蓋子水就不流了。那么兩次水都是一樣的水,有無蓋子的區別就在于液面上方是否與大氣聯通。是誰影響水的流淌呢?他這是恍然大悟,確定是因為空氣的因素了。
通過這件事情,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首先就是備課的角度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不要自認為很簡單,很容易理解就覺得學生在理解上沒有問題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我們不能只憑經驗判斷,要注意引導,注意自己表述的語言是否到位。在出現問題的時候,解決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如果這節課上,我忽視了這個同學的想法,他一定會覺得知識是和實際脫軌的,要去背知識,這樣勢必會打消他學習的積極,他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動腦思考了。如何正確的引導他才是最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用善于觀察的眼睛去透視孩子的想法,引導他們找到學習知識的方法,途徑。教學也應該是一個不斷反思,實踐的過程。
大氣壓強這節課是我參加明星教師評選精心準備的一節課。這節課我設計的基本思路是:用噴泉實驗引入,然后通過馬德堡半球實驗和托里拆利實驗認識大氣壓的存在和大小,運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難點,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下面是我的幾點反思:
1、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連貫性。大氣壓強概念貫穿全節,是重中之重的知識點,它是一根主線,把各部分的知識緊緊聯系在一起,在突出重點的同時,注重前后知識間的有機滲透,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
2、教學中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體現了生活,物理,社會這一設計思路。大氣壓強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及自然現象的聯系極為密切,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運用概念、規律解釋現象,說明道理,進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設計題的訓練。
3、教學中重視了實驗教學。關于大氣壓強的知識,很多可通過實驗觀察來探究學習,雖然很多實驗用專用儀器操作,但許多實驗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關結論或驗證有關知識。在本節課教學中,運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設計了大量的實驗,重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當然,本節課的探究思想還沒體現的淋漓盡致,教師講的還是有點多,學生的發散思維沒得到充分的發揮。以后我會更加努力的鉆研教材,精心備課,為同學們上好每一節課。
《壓強》是九年級物理十四章的主要內容,包括壓強、液體壓強、大氣壓強、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四部分內容,壓強知識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在力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在生活、生產中應用廣泛。我們整個備課組對該單元的教學非常重視,無論從備課、上課、實驗構思、作業設置、單元檢測等方面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和反復研討,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備課組也進行了認真的課后反思和討論,總結得失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非常成功。一是突出重點,盡量控制學習難度,保持學生的學習信心;二是每個課時的教學我們都準備了豐富的素材,如視頻、圖片、實物、模型、實驗等等,首先從感官上刺激學生的興奮神經,調動他們的求知欲望,同時這些素材也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三在實驗的安排上努力創新,一方面盡量選擇學生身邊的器材,簡單有趣,容易作,同時改變實驗的教學形式,變演示實驗為作實驗,變作為競賽、變實驗為魔術,如《壓強》一節的踩雞蛋魔術,《大氣壓強》中的“瘦身大法”“掀起你的蓋頭來”等,《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硬跳高比賽、吹紙帶大賽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可以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2、科學探究卓有成效。本單元教學緊緊圍繞學習的中心環節——科學探究來開展的。科學探究的能力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探究活動。在教學中依托了“壓力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液體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液體深度、方向的關系”、“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等物理知識,通過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由學生自行實踐得出科學結論。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在科學方法、科學技能、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等各方面均有所收獲,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有明顯效果,此類教學方法如果能堅持下去,一定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也發現許多學生科學探究的積極比較高,同一個實驗在器材的選擇上有很大的靈活,方式也多種多樣。要鼓勵學生多動腦、多實踐,同時也要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潛移默化教給他們正確的科學方法。另外還要通過種種措施和手段,激發學生在課后仍然保持科學探究的熱情,由課內到課外、由被動到主動,逐漸使學生自然地學會科學的想事情、做事情,這也是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最終目的之一
3、精講精練,及時鞏固,有效課外延伸。每個課時精心設置足量練習,有機穿在各個知識點后,一方面及時對知識進行鞏固、反饋;一方面以問題為載體,為學生搭建動口、動腦平臺,體驗物理思維過程,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練習中有比例進行課外延伸拓展,對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豐富課外知識有一定促進作用。
二、不足之處:
1、發現課堂教學時間普遍比較緊張。
一是課堂容量設置過大,
二是實驗安排較多,特別是探究實驗耗費了大量時間。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要想充分發揮學生對探究問題的自主、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則時間的矛盾總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會使一個問題的討論面太大,時間拖得太長,還會遠離研究主題,浪費時間。
三是練習量的控制不力。所以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必須使每個環節十分嚴密,力爭排除一些客觀干擾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導的“度”,對于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興趣,培養發散、創造思維等方面的問題也值得再討論。
2、一些重難點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壓力和重力還是有些混淆不清;壓強的計算問題中對疊加物體壓力的確定容易只考慮一個物體產生的壓力,缺乏整體意識,面積大小的確定也經常出錯;固體壓強和液體壓強、壓力問題的求解程序錯亂、混淆等等。雖然這些問題出現預先已有心理準備,但沒有提前拿出有針對的有效解決措施,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3、注意對實驗課堂的有效控制。本單元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實驗的教學功能,四個課時都安排了豐富的實驗內容。在具體的作過程中,個別環節有點失控,
一是時間方面的失控;
二是研究內容方面的控制;
三是實驗是否只是表面的熱鬧繁榮,還是真正解決了問題;
四是紀律方面控制。這也是我們備課組成員需要去認真反思、積極改進的地方。
1. 引入:利用小魔術直接引入大氣壓強。瓶子變癟,瓶子周圍只有空氣,空氣使瓶子變癟,比較兩個瓶子受大氣壓強的作用,應該用相同的瓶子,體現控制變量法。
2. 語言要規范,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物理量一定要帶單位。
3. 演示注射器吸取水時,應該用帶顏色的水,實驗就是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
4. 介紹馬德堡半球實驗時,給學生圖片展示,創設情景。
5. 及時幫助學生糾正大氣壓與氣壓,學生回答問題時,抓住學生的亮點,順著學生的問題拓展開。
6. 交待清楚托里拆利實驗,讓那個學生明白,不管玻璃管怎么變,但是水銀槽液面和玻璃管內液面的高度差是不變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細,形狀,傾斜角度,水銀槽內水銀多少以及提壓管子均無關系。
7. 分析托里拆里實驗時,不妨取一個液片,水銀柱對液片有一個向下的壓強,大氣壓通過液體的傳遞,給液片一個向上的作用,而液片靜止不動,受力平衡。所以大氣壓就等于760mm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8. 一個標準大氣壓能托起10.3m高的水柱,向學生說清10.3m高的概念,可以舉例一層教學樓高約為3m,而10.3m大約為4層樓高,如果用水代替水銀做托里拆利實驗,在普通教室不宜操作,這樣學生就明白了水不代替水銀的原因,但是得說請,任何液體都可以做次試驗,只不過水銀的密度是最大的,方便操作。就著這個問題,可以再解釋一下覆杯實驗,紙片掉不下來的原因,若水柱的高度超過10.3m,大氣壓就托不住紙片,紙片會下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