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7
這是圓周運動獲一等獎說課稿,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這一節課下來,經過聽課老師的點評,我感覺收益良多,明白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好的方面,肯定了自己;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改進。
好的地方在于整個教學思路是清晰的。經過前面班級的授課,我調整了一些內容和講解的思路,把一些模棱兩可的問題變得單一、指向性更強一些;也避開了一些爭議的問題;所以上課的時候,節奏不至于過快,條理也很清晰。
做得不足不到位的一點就是與學生互動少,導致課堂越來越悶。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一方面,這一節課的內容屬于基礎知識的應用——例題的分析講解,有一種定勢思維告訴自己需要由我來主導;另一方面,在把問題拋給學生、學生正回答時,急急忙忙將他們的答案掐斷,自己來講;導致整堂課基本上是我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的情緒也越來越低。學生才應該是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啟發學生去找到問題的答案;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需要提醒自己,將課堂的主權還給學生。另外,也要摸索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來活躍課堂。
有老師提到這節課的密度過大,其實我不這么認為。在準備前我依據自己的理解和參考教參等資料,將這節課設計為一個課時來完成。縱觀課本教材,內容是很少的,梳理完知識點就兩個:向心力公式在具體情境中的應用——水平面和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離心運動。歸根結底也就一個離心運動是還未接觸的新的知識點。另一方面,這節課屬于應用,可以說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具體情境問題,我的理解是要讓學生先在一個比較淺的層面上來掌握分析的思路,暫不做深入拓展。
有老師提到,語言的嚴謹性和規范性還是要注意的。這點確實也是我疏忽的一個方面。語言尤其是物理語言的表述嚴謹體現的是對現象的正確理解和分析,只有正確表述才能引導學生進行對的分析和理解。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的教學之路也正是如此,要在不斷的摸索中前進。
在圓周運動的教學中,發現要讓學生能更好的學懂圓周運動,就必須先得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圓周運動,物體為什么會做圓周運動,物體做圓周運動的條件是什么?讓學生明白這幾點之后,對后面的教學就方便了很多。物體做圓周運動是由于受到了沿半徑、方向始終指向圓心、且不為零的合力或者分力,這個力就是向心力,它的作用效果是產生向心加速度,只改變線速度的方向,不改變大小.并且,物體做圓周運動到某位置時,沿半徑方向提供向心力的合力或分力,大小必須剛好等于mv2/R或mω2R,大了就會出現近心現象,小了則會出現離心現象.學生現在學習中最大的困難是不知如何找出提供向心力的那個合力或分力.如果這個問題沒有搞清楚的話,在之后學習的幾類模型中學生就更加糊涂,對各類模型的臨界情況就不知是怎么得出來的,這樣就給后面的教學增加了更大的困難,所以在教授圓周運動時,要從根本上來分析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原因及它的規律。影響學生學習圓周運動效率反思物理是中學階段的重點科目之一,它經典而抽象、雖然來源于生活和實驗卻極難理解,因此許多同學望而怯步,那么怎樣學好物理這門課呢?我的建議(僅供參考):①切實學懂每個知識點懂的標準是每個概念和規律你能回答出它們“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等問題;對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識,要能說出它們的聯系和本質區別;能用學過的概念和規律分析解決一些具體的物理問題。為了學懂,同學們必須做到以下三點:認真閱讀課本;認真聽講;理論聯系實際。課本知識是前人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準確精練,不是隨便看一遍就可弄懂的,必須反復閱讀和揣摩,通過課前的閱讀了解知識重、難和疑點以便上課時有目的聽講,提高學習效率。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一般會比課本更具體更詳細。認真聽講,一方面能更好的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加深理解,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學習老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維能力;此外,重視實驗,理論聯系實際也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這是因為物理知識都是從生產、生活、科學實驗中概括和總結出來的,是一門實驗性極強的學科。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相聯系,不僅能提高動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加深理解,鞏固記憶。②物理,要掌握物理學科特有的思維方式。中學的物理規律并不多,但是物理現象和過程卻千變萬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規律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如假設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離法與整體法,獨立作用原理以及迭加合成原理等等。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把復雜的問題分解為簡單問題的能力,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物理問題。
1、本節課通過對幾個實際問題的分析,使學生明確了具體問題必須具體分析,理解物理與生活的聯系,建立正確的物理情景,學會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處理實際問題。理解向心力是一種效果力,而不是物體另外受到的一個力,并結合牛頓運動定律分析具體問題中向心力的來源。通過對離心現象的實例分析,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2、對于向心力的來源問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常常誤認為向心力是一種特殊的力,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另外受到的力。就如何正確認識向心力的來源,我在教學中通過多分析實例使學生獲得正確認識。同時讓學生明確這里的分析和計算所依據的運動規律—一牛頓運動定律,只是這里的加速度從效果上命名為向心加速度了。
3、關于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適用于變速圓周運動的問題,通過分析物體在特殊點(該處物體所受合外力全部提供向心力,無切向分力)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分析了汽車通過拱橋(凸形橋和凹形橋)頂點(最高點和最低點)時的力、速度、加速度等問題。汽車通過拱橋的運動過程是變速圓周運動,只分析汽車過頂點時的情況(這時汽車所受的合外力在一條直線上,全部用來提供向心力),然后在例題和練習中再擴展分析一般情況下的變速圓周運動的問題,同時提及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以開闊學生視野。
4、例題和練習的選擇,我主要是圍繞教材上兩個示例選擇適當的例子,從水平方向的圓周運動(火車轉彎類型)和豎直方向的圓周運動(汽車過橋類型)兩類問題,使學生通過具體問題,明確向心力的來源問題和處理方法。
通過本節離心運動的學習,學生對研究圓周運動需要從“供需”兩個層面加以分析的方法比往屆學生有更深的體會。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小結此研究方法的時候,他們提出的一個問題讓我感動:“當供大于需時,物體將做什么運動?”反思這節教學的成敗,主要在于:在研究物體的圓周運動時,要從“供”和“需”兩方面加以分析物體的力的情況。“供”即外界物體對研究對象施加的指向圓心方向的合力,“需”即研究對象做圓周運動自身所需要的向心力,若一旦“供需”平衡,物體就做圓周運動;若“供”小于“需”,物體就做離心運動,依次類推,當“供”大于“需”時,物體就做向心運動。而抽象這樣的一套分析方法,應該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憑借學生熟悉的感性材料上進行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若按照教材現行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顯然是有悖常理的。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找到了個能夠解決此類難題的一個突破口——顛覆教材的編排順序,先組織學生學習離心運動,在這一塊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知識上,總結和歸納研究圓周運動的方法。
最后,想起自己堅持的人生格言“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與大家共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