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部編版山居秋暝說課稿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深刻理解王維山水田園詩“詩中有畫”的創作風格。
能力目標:培養和提高初步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感受詩人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深刻理解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創作風格,感受詩中的圖畫美。
教學難點:領悟詩歌主旨,感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學方法 誦讀、問答、情境教學相結合。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在學習了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兩首古體詩之后,今天我們轉入近體詩的學習。自東晉陶淵明、南朝謝靈運開創山水田園詩派以來,他們的山水田園詩深受一些優秀詩人的稱贊。到了唐代,它開始受到人們的推崇,王維、孟浩然就是這一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維的一首山水田園詩《山居秋暝》。
二、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人。開元九年(721)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其詩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蘇軾曾贊:“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三、課文講解
(一)講解近體詩的相關知識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時間分界為唐代,唐以后的詩稱為近體詩。包括律詩,絕句和排律等幾種,在字數上有五言,七言兩種。近體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每一個節奏單位相當于一個雙音節詞或詞組,音樂節奏和意義單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二)根據注釋,疏通文意,把握節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
(三)詩歌解析,以整體把握詩歌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時間、地點、天氣)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浣女歸、漁舟下)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人愿望)
(四)品味鑒賞,具體分析詩歌
1.品味鑒賞, 感受詩中圖畫美。
(1)意象作為一首詩的主題和作者思想的載體,在歷來的詩詞鑒賞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何謂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飽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物象。
提問:找出詩中有哪些意象。
明確: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清泉 竹林 蓮 石
浣女 漁舟
(2)感受此詩的圖畫美(先請同學簡單敘述,再由教師描述)。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空山秋雨圖。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空氣清新,高山寂靜,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間照”——明月松林圖。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虬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圖。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歸浣女”——浣洗晚歸圖。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么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蓮動下漁舟”——月夜采蓮圖。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蕩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這五幅畫面總合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2.具體分析, 領悟詩歌主旨。
(1)詩歌第一句說“空山新雨后”,詩中明明有浣女、漁舟,詩人為什么說它是空山?
明確:因為山林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顯得空了。“空山”二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在王維詩中“空”字出現頻率之高,如: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哭孟浩然》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鳥鳴澗》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鹿柴》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酬張少府》
“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桃源行》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所謂“空”是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虛幻不實。王維受其母的影響,通過接觸禪宗,對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講究“四大皆空”,在詩人的眼里,一切勝景浮名都不過是一“空”而已!
(2)頸聯的詞序可以作怎樣的改動?改了好還是不改好?為什么?
明確:可以改為“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改了不如原來的好,因為一來是為押韻的需要,二來這樣才符合生活的實際,因為浣女是隱在竹林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聽到竹林內的喧鬧聲才知道浣女,看到蓮動才看到漁舟,這樣寫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三是可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增添情趣,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3)頷聯和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和作者要創造的寂靜、寧謐的環境是否和諧?為什么?
明確:和諧。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遍勃勃生機。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4)尾聯運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義,我們怎么理解這一句?它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
“王孫自可留”關于王孫的典故:《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游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這里反用其意,意謂任它春芳盡,王孫也可久留。詩人被雨后秋山詩情畫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感嘆:芳菲的春天已經過去,就讓它過去吧,眼前這秋天的山野也別有一番景象,也一樣的美好。“隨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襯,而真正的重點則是“王孫自可留”。這句話是本詩的主旨句,表現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之感,深化了主題,同時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四、課堂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運用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新寧靜的雨后山村圖,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風,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環境。他不忍離開,回到官場上那種紛紛擾擾的生活中去,表現了詩人熱愛大自然,陶醉于閑適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厭惡官場,想歸隱山林的強烈愿望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五、作業布置
嘗試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優美的散文。
附:板書設計:
《 山 居 秋 暝 》
王 維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自然美
清泉 竹林 蓮 石 詩中畫
浣女 漁舟 —— 生活美
教學目的
1、欣賞并領會近體詩的藝術特點。
2、品味詩歌的意境。
3、增強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教學時數一課時教學內容講解《山居秋暝》。
教學步驟
一、課前引入、復習詩歌的知識。
二、課文分析詳細過程:
《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的山水詩有個很突出的特點,用熱鬧的字面不是寫出熱鬧的境界而是寫出幽靜的境界。我說它是'寓靜于動'或'動中顯靜'。同樣是水飛、云起、鳥啼、花發,在別的詩人筆下,也許只能是熱鬧的鋪排,而在王維的筆下卻恰好就是幽靜的意趣。你看: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漸,白鷺驚復下。(《欒家瀨》)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這一類小詩,畫面上充滿了動態,有些還是十分熱鬧,然而意境還是異常幽靜的。這些在紙上看來又吵又鬧的家伙,完全沒有破壞作者所企圖創造的意境,反而是構成這意境的主力。你能說不是有點奇怪嗎?照我看來,這就是人們把王維的優秀山水詩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區別開來,認為他的詩'豐縟而不華靡'的原因之一。這首《山居秋暝》,通過對于秋色的描寫,說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麗和平的恬靜,從而作出人們可以繼續在山中隱居的結論。
開頭兩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說。這里要著重談的是中間那四句。中間四句,作者全力描寫秋天的晚景,亦即題中點出的'秋暝'。
寫秋,前人很容易寫出一片哀頹蕭殺:'庭風吹故葉,階露凈寒莎。'(雍陶)'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僧無可)'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疏。'(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層黯淡的色彩。比較豁達的是:'大暑去酷吏,清風來故人。''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杜牧)可是王維在這里卻把'空山'的秋暝寫的如此熱鬧:'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見,下一句是所聞。'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上一句是所聞,下一句是所見。錯落地把當時的景色、人物勾畫得如此幽美,如此絢麗。看起來,這里洋溢著一片熱鬧;可是,這些明月、清泉、浣女、漁舟的熱鬧,和作者所要表現的幽靜基調并不抵觸,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它和那些寫幽靜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被稱為'四靈'之一的南宋詩人翁卷(字靈舒),他在雁蕩山時,曾寫出他的觀感:'背日山梅瘦,隨潮海鴨寒。平途迷望闊,峻嶺疾行難。''嵐蒸空寺壞,雪壓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獨虎行。'我不知道作者當時的心情如何,也許他認為這樣才算是'真實'地寫出雁蕩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靜看得過分死板了,認為只有使用瘦、寒、迷、難、空、昏、壞、獨等類字樣,才顯得幽靜,因而他不能不墮入了枯寂的一途。
許多山水詩人也打不破這個圈子,把幽靜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靜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寫枯寂死寂的話),只有知道幽靜與熱鬧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反相成的關系,才不難理解王維的優秀山水詩何以與眾不同。在詩的結末里,詩人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來點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春夏兩季的許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經衰謝了。由他去吧(所謂'隨意')!山中的隱士(所謂'王孫',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內)完全能夠欣賞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著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詩,并點出作者作詩的用意。
三、背誦這首詩歌。
四、體會自然之美,最強環保意識。大自然充滿了和諧之美,人們了解自然,欣賞自然,從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現在我們缺忽視了對自然的保護,讓學生列舉人類破壞自然的例子:只有從小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讓孩子認識破壞生態環境引發的后果,才能為人類創建一個和諧的生活樂園。才能讓我們的后代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空間。
、教材分析:
《山居秋暝》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二十一課第一首古詩。本單元主要是描寫景物。學習這首詩歌要求學生掌握誦讀詩歌,把握意境,體會作者感情,從而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品評以及鑒賞詩歌的能力。
唐朝著名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是我國詩歌文學史上的名篇。這首詩中景物清新自然,民風善良淳樸,畫面立體感強,意境深遠,寄托著詩人獨特的人文情懷。學習這首詩不僅會影響我們心靈產生人性凈化,而且會引發我們對人生存在方式的獨特思考。
二、學情分析:
作為五年級的學生,有了學習古詩詞的基礎,能夠獨立地閱讀文本,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但是他們的理解是很淺顯的,對于文章情感的把握還需我去幫助他們分析,分析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表達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在這篇古詩文的學習中,要讓學生體會到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讓學生學會用恰當的語言描繪詩歌意境,體會詩歌蘊含的情感。并且能夠體會其中的動態描寫XX態描寫。
三、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課文
2.了解唐代詩人王維及其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3.誦讀詩歌,體悟作者的情懷,掌握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四、教學重點:
1、能夠理解詩歌內容,了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2、體會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
3、學會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讓學生在聽讀、自讀中把握詩歌字詞讀音及詩歌節奏。讓學生配樂朗讀體味詩歌意境美。
2.提問法:通過多煤體幻燈片循序漸進展示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逐步進入詩歌意境。
3.問題探究法及小組合作法: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合作,展示等,逐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詩歌內容,進入意境,理解詩歌情感。
4.聯想和想象法:通過聯想和想象,豐富詩歌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得到不同個體體驗。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大詩人蘇軾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摩詰指的是誰呢?是唐代詩人王維。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王維是一個能詩善畫的人,但是我們誰知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究竟是什么樣的境界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學習王維的詩《山居秋暝》 ,一起去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吧!
2、介紹作者: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王維,你了解詩人王維嗎?給大家介紹一下。
最后教師補充。
王維(70l-761),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唐玄宗開元九年進士。曾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王維早期寫過少量的諷刺權貴和向往立功邊塞的詩,有一定的積極傾向。后來歸隱田園,長期在輞川過著舒適的生活,寫了不少山水田園詩。
3、朗讀詩歌:
教師配樂范讀詩歌。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詩歌,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學生配樂朗讀詩歌,其他學生點評。
全班學生齊讀。
4、研討賞析:
①蘇軾稱他“詩中有畫”,詩人描繪了哪些自然畫面?描繪了哪些生活畫面?你最喜歡哪幅畫面?為什么?(即概括畫面的特點;教師簡單點撥一下以動襯靜的寫法)展開豐富的想像力,用你最擅長的方式(語言、繪畫)來描繪你所想像到的畫面。
②師:空山雨后的清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女歸來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這些幽美的畫面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詩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詩人極力描繪了一幅清幽、朗潔、恬淡、和諧的畫面,字里行間蘊含著詩人怎樣的情感或志向呢?
②師: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暇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么幽清明凈的自然美啊!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正反映了詩人想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宮場的厭惡。
③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什么意思?詩人在這里運用了什么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理想?問:“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么筆下說是“空山”呢?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XX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兩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XX。
2 “空”不僅寫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詩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禪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義,王維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世人稱其為“詩佛”。“空”是世界的真實本相,詩人參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寧靜淡泊,超然脫俗。佛理的浸潤,使詩人在表達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詩中的“空”境,以豐富的聲響色相、物態人跡,展示心意的空靈,將虛實相生的意境藝術推向極妙的境界。“空山”在這里明言山空,實則為心空,說明詩人晚年已經參悟世間萬象,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于寧靜)。
④背誦這首詩歌,再一次感受詩人的情懷。
⑤表現手法
1、表現手法主要包括:渲染、白描、虛實相生、象征、欲揚先抑、動靜結合、襯托等
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其中反襯包括:1)以歡樂之景襯哀傷之情 2)以草木茂盛襯人事蕭條 3)以物之無情襯人之有情 4)以動襯靜(主要)
賞析:《山居秋暝》采用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竹林喧鬧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空山、水流、月照、竹喧、蓮動”靜中有動,而動中有不乏那份寧靜。表達對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講解以動襯靜
以動襯靜:指用動態的景物、喧鬧的聲音來襯托環境的靜謐。它屬反襯手法中的一種,它以靜為主,動為次,“動”是襯托“靜”的,其目的是為了讓“靜”更突出。
4.拓展延伸:以動襯靜手法的詩歌名句有哪些?試分析
例如:蟬噪林某某, 鳥鳴山更幽。( 王某某《入若耶溪》)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等
賞析:從聽覺的角度寫若耶溪的幽靜:詩人用“蟬噪”反襯“林某某”、用“鳥鳴”表現“山幽”,以動襯靜,寫出噪與靜、鳴與幽的對立統一,蟬兒高某某,始覺山林某某謐;鳥兒婉唱,更顯人跡罕至。幽靜的若耶溪,這般的讓人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靜謐、高遠深邃。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且默寫《山居秋暝》。
2、課后找一找王維的其他詩歌,讀一讀,背一背。
八、板書設計
21 古詩詞三首
山居秋暝
唐XXXXX王維
景 — 感受
山、雨——空曠、清新
月、松——明凈、清幽
泉 水——清澈、歡快
少女——純真、開朗
漁夫——勤勞、樸實
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九、教學反思
在講完《山居秋暝》反思,我認為還是比較成功的,學生還是很理解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并且對這首古詩的思想感情理解也很透徹,提高了學生古詩鑒賞的能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朗讀的興趣。
認知目標:
熟讀成誦。
能力目標:
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解山水田園詩和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培養學生初步鑒賞唐宋詩詞的能力。
情感目標:
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貫徹兩綱: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學重點:
理解并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段。
解山水田園詩和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培養學生初步鑒賞唐宋詩詞的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揭示課題,資料交流
1、背誦復習
《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介紹詩人及其作品,了解詩人的風格。
學生交流,介紹王維生平。
通過交流,復習鞏固學過的知識,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學習古詩,感受情懷
1、學習《山居秋暝》,指導朗讀。
誦讀提示:
詩的首聯寫的是傍晚時分小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托了詩人閑適的感情,應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末聯均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緩讀出。
范讀、跟讀、自由讀、齊誦。
2、掌握古詩的意思。
1、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每一句的含義
空曠的山野一場秋雨新降,
傍晚的天氣顯得格外涼爽。
靜靜的月光把松林照亮,
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姑娘們洗罷衣服,笑語喧嘩地從竹林里回家去,
漁船順流而下,水上蓮葉便搖動起來。
花春草,任憑它枯謝吧,
我要留下享受這無比風光。
加深理解。
體會意境,感受畫面美
本詩共描繪幾幅美麗畫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雨后初晴圖。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空氣清新,高山寂靜,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間照”——明月松林圖。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樹的虬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圖。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歸浣女”——浣洗晚歸圖。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么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著,笑鬧聲傳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蓮動下漁舟”——月夜采蓮圖。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蕩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小結:畫面總合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衣村女的笑聲,漁舟穿過荷叢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聲有色,有景有人,有靜有動,構成了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景。
給出示例,余下學生填。
(共五幅畫面——雨后初晴圖、明月松林圖、清泉印月圖、浣洗晚歸圖、月夜采蓮圖。)
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分析課文
1、“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
2、怎樣理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的藝術畫面?
3、空、靜的景色襯托出詩人怎么樣的心情?
4、最后一句中“王孫”指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又由于這里人跡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山居秋暝》這首五言律詩,一開始“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讓人想到空曠、靜謐。王維受其母的影響較深,佛教講究“四大皆空”,在詩人的眼里,一切勝景浮名都不過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來,淅淅瀝瀝的秋雨過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為全詩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調。同時暗點了時間、地點。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筆調,勾畫出一幅有聲(泉聲)、有色(青松)、有動(泉流)、有靜(月照)的幽靜雅致的山間月夜圖。
有聲有色、動靜結合。
以“喧”來反襯“靜”,
這種以動寫靜的寫法,更襯出山林的“空”和“靜”。
清人王國維說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有人說“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詩人筆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凈、靜寂。正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外化。
詩人的心境極為淡泊、寧靜,不含任何雜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動詩人的心,所見的所聞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諸于詩,則是空靈清凈、平淡之境。
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詩的尾聯,詩人大發感慨,“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春草就隨它衰敗吧!如此清幽、恬靜、淡遠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孫去靜靜地欣賞品味,其實這是詩人借《楚辭·招隱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布置作業
抄寫、默寫古詩
完成作業
知識的積累與鞏固。
板書:
靜景:雨后初晴圖、明月松林圖、清泉印月圖——自然美
借景抒情
動景:浣洗晚歸圖、月夜采蓮圖——人情美
補充資料:
作者簡介:
王維是唐代詩人中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詩歌史乃至整個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父親去逝較早,母親虔誠信佛三十多年,這對王維的思想有一定的影響。據史料記載,王維侍母以孝順聞名,其母親去世,他幾乎痛不欲生。王維幼年就通音律,會作文,頗有才名。唐玄宗開元九年(721)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大樂丞,因為伶人舞黃獅子得罪朝廷,受牽連被貶到濟州(今山東長清縣)作司庫參軍。期間曾一度棄官隱居,后來又回到京城長安。開元二十二年(734),詩友張九齡當宰相,王維上書請求引薦,被任命為右拾遺。三年后,張九齡被貶,他改任監察御史,出使塞上涼州兩年。回長安以后,較長時期內供職于朝廷,在郊外的終南山和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彈琴賦詩,傲嘯終日”,寫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當然,作為朝廷的臣子,他也寫過不少奉和、應制的詩歌和頌揚皇上的文章。這是王維由積極進取轉向參禪信佛的時期。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判亂,帶兵攻入長安,王維被迫出任偽職給事中。但他消極應付,曾經故意服藥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軍收復了京城,他因做偽官,將受到嚴厲處分;幸虧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縉愿意削官為他贖罪而獲免,得以從寬發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職,成為太子中允。此時,王維對世事官場徹底失去興趣,篤志信佛,唯以禪誦為事。《舊唐書·本傳》說他:“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唐肅宗乾元二年轉任尚書右丞,到上元二年(761)逝世,終年六十一歲。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成就達到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維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有的表現俠義,有的揭露時弊。一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不用雕飾,有淳樸深厚之美,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絕句最高成就。他的應制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維五律和五、七絕造詣最高,亦擅其他各體,在唐代詩壇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凈秀雅,為明七子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美稱。對后人影響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禪者的目光覽觀萬物,才使他的詩有了一種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靜美、澄曠、寂悅。特別是他在描寫大自然中一剎那間的紛紜動象,是那樣的清凈與靜謐,禪韻盎然,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欒家瀨》)以及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蕩滌讀者之胸襟,給人以恬澹寧和的無盡遐思。
本文賞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宋朝著名詩人蘇軾曾評價王維的作品是“詩中有畫”,那王維是怎樣繪出這幅山水的呢?這首詩就是一個證明。這首詩寫的是居住在山中的詩人,在秋天日落之后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詩人僅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猶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隱士們的好居處。
在這幅畫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人情美是水乳的交融的。這首詩首聯著力描寫所處的大環境,渲染出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不僅點出了題目中的“山”,“秋”,“暝”,還描繪出有如世外桃源的山景。“空”字寫出山中的人際罕至,開篇便給人一種寂靜清幽的感覺。又和著新雨洗凈了山色,晚來的天氣涼爽宜人,清新自然的空山秋夜便躍然紙上,猶如在純白的雪浪紙上,描出群山的背景。干凈的筆致清晰勾勒卻又不露痕跡。(準確的用詞點染出清新的感覺)。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寫秋山傍晚,雨后的山,雨過天晴,空氣格外清新。山上的松林一塵不染,顯得格外蒼翠,夜暮降臨,秋氣涼爽。秋月銀輝,灑遍了蒼翠的松林,騰起一片朦朧的濛濛霧氣;接著皎潔的明月光透過茂密的青松林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斑斑點點,恍如滿地碎銀;四野一片靜寂,久違的清涼包圍了山林;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覺,好像連自己的心也被洗凈了一樣。雨后的山坡,溪漲泉涌,細水奔流,泉水飛濺,一泓泓、一縷縷從石上潺潺流淌;或者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于山石之上或濺起雪白的浪花;或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勢增大,那白練似的泉水從懸崖上飛瀉,只掛前川,或淙淙有聲,或寂寂無聲;飛動的瀑布像仙女的舞蹈,像天宇長虹,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蕩;像優美的奏鳴曲一樣在身邊響起,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脈搏在輕輕地跳動著。此時山高月小,松林清翠,泉水叮咚,飛瀑如練,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自然的美妙,心情的陶醉。但山村美事依然神秘快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寫村民的活動。出句寫詩人所聞,因為是夜間,又被竹林遮擋,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詩人從竹林里的歡聲笑語中聽出這是少女們剛從水邊洗衣歸來,雖是淡淡的一筆,卻生動地表現了少女們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此景依然讓人激動:滿月高懸,山野靜寂,村落一點兩點燈火閃爍。此時清江蜿蜒流淌,天上明月,水里倒映著藍藍的天空,以及澄澈如玉的天宇那一輪晃動的月,河岸翠竹環繞,清風四起;一群婦女手端洗衣盆,挽起衣袖、褲管,站在清涼的水中;月亮破碎,銀光灑滿水面;搗衣聲響起,傳得很遠;流水聲、搗衣聲、說話聲、嬉戲聲;或歌謠清唱,或用溪水洗長發,或在水中沐浴;或嬉戲相互澆水,濺濕了衣裳,笑彎了月亮。洗衣歸來,山村已經睡去,竹喧影動,笑聲跑得很遠。
對句寫詩人所見,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而詩人是在蓮葉的搖動中發現它的,這無疑是漁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魚、去采蓮。清秋時節,雨后采蓮,月在藍天,滿池塘的荷葉,或凋敗,或亭亭玉立;荷花有的依然鮮艷無比。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小船悠悠蕩漾,漁歌響起。“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江南山村的盛事讓人神往。這兩個細節都富于藝術的魅力,它們從不同側面寫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樸實的風尚,以及作者對他的向往。
詩人勾勒出這樣一幅風習畫的用意十分明顯:山村的風景如此清幽,民風如此淳厚,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環境,他不愿離開這里,回到官場上那種紛紛擾擾的生活中去,這就給結句“王孫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鋪墊。
若說先前兩句是意境的渲染,那“明月松間照”便是給畫卷上投下一縷朗朗清光。清冷的景致仿佛一層淡淡的石青色,夜空中的朗月,月下的松林,林邊的清泉,著了色,卻依然清淡。逼真的風景,淡然的色彩,似畫一般。頷聯這二句也以其極工整的對仗,極靈動的風格成為千古佳句。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描繪了山中的動態,與先前清雅的靜態山景共同構成一幅立體的圖樣,有月光照著晚歸的浣女,有清泉送回滿載的漁舟,一切都是那樣自然,那樣恬淡。同時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幽靜的竹林中傳來一陣喧笑,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結伴歸來;亭亭的蓮葉荷花紛紛動蕩,原來是漁舟順流而下。秋夜雨后的山村在詩人的筆下多么純凈美好,多么富于詩情畫意!這正是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詩人捕捉了景物中最優美、最動人的一剎那,隨意揮灑,毫不著力地寫來,卻是如此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意境幽美,韻律悠揚,而且通篇有比興,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對詩人來說,可以沒有名利,可以沒有權勢,卻不能沒有新雨后的空山中簡單的清雅,自然。其實,說先前幾句是簡單寫景并不確切,詩人筆下的“月”、“泉”、“松”、“竹”、“蓮”不都象征著他所向往的高尚情操么?他正是將這樣高尚的人格融入了詩中,才使這首詩有了靈氣,有了魂。
所以詩的末聯,情不自禁地嘆道:芳菲的春天過去了,就隨它過去吧,眼前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樣的美好嗎?'王孫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賞心娛目悠游歲月了。這里,王維化用了《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義,進一步表明了詩人對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從而表示了歸隱的決心。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果然如此。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