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5
這是秋天一等獎說課稿范例,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根綠線內(nèi)的9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對課文的誦讀感悟,知道北大荒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品味詞句,想象意境,訓練朗讀。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在品味文章語言的過程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產(chǎn)之豐。
教學過程:
1、布置預習:可要求學生自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查查字典,較長較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查閱資料或請教父母了解北大荒在哪里,北大荒是個怎樣的地方。
2、教師準備有關地圖和北大荒秋天的圖片。
3、課前調(diào)查,選3名語文程度不一的學生自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師作好摘記,以備教學中有的放矢,重點指導。
第一課時
一、導入:與課題對話,激趣挾疑入文。
1、(教師出示:荒)
看到這個詞,你想到了哪些詞語?(師生交流)
2、(教師板書:北大荒)
這是一個地名。看到這個地名,你猜想它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師生交流:荒蕪的地方······)
3、揭示課題,讀題審題:圖片展示,讓學生說說北大荒在什么地方,是個怎樣的地方。(多媒體課件補充文題:北大荒,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廣大地區(qū)。建國前,這兒一片荒蕪;建國后,人們在這兒建立起密山、合江、黑河等墾區(qū)。多年來,人們在這些墾區(qū)中揮灑汗水,辛勤勞作。現(xiàn)在,這兒已經(jīng)是小麥、高粱、大豆、甜菜等盛產(chǎn)基地。因此,人們親熱地稱她為“北大倉”。今天,我們就到北大荒看看,那里的秋天到底怎么樣呢?)然后教師介紹北大荒;再讀題,說說“秋天”是個怎樣的季節(jié),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
4、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與詞句對話,掃清閱讀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
2、出示生字新詞,檢查學生的自讀情況。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把詞語帶入文章再讀讀課文。思考:北大荒的秋天給你留下什么印象?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說一說。
2、交流。
四、書寫生字,鞏固提高。
自讀課文,了解大意:讓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再讀課文,可讓全班學生齊讀,教師可從中了解學生是否讀正確讀流利,有沒有難讀的詞句;讀后思考討論: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樣?為什么說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學習字詞,讀通長句:
1、朗讀帶有生字的詞語。
銀灰絳紫透明波紋
燃燒山嶺幾縷漾起
北大荒一碧如洗清澈見底
讀音上重點注意:紫、燒、澈、紋、嶺。
詞義的理解上重點注意:絳紫、一碧如洗。
2、讀長句,注意合理的停頓。
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轉(zhuǎn)眼間/變成/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
3、討論解答學生尚不理解的詞、句。
逐段朗讀,理清課文脈絡:可以先指名讀,再齊讀各自然段,討論問題:第一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為什么北大荒的秋天來得比較早?還可補充詞語“一葉知秋”。哪幾個自然段寫北大荒的景色優(yōu)美?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物產(chǎn)豐富?最后一段只一句話,有什么作用?
復習生字,指導書寫:讓學生自行識記生字字形,重點指導寫好“碧、紫、燃”3個字。教師范寫,學生描紅。
作業(y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材解讀
《北大荒的秋天》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作者以飽滿的感情和濃郁的色彩,為我們描繪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美景,展示了北大荒的勞動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獨具魅力的北大荒的秋景圖。引導學生在品味文章語言的過程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之美、物產(chǎn)之豐,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之難點。
設計理念
1、探究式閱讀教學理念。以“疑”為主線,讓學生的閱讀活動從“生疑”開始,讓學生的“釋疑”過程在閱讀中進行,讓學生的閱讀行為在“存疑”中延伸。
2、對話式閱讀教學理念。以“讀”為載體,讓學生在廣泛而深入的讀書活動中與同伴對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
教學流程
一、導入:與課題對話,激趣挾疑入文
1、(教師板書:秋天)看到這個詞,你想到了哪些詞語?哪些詩句?(師生交流)
2、(教師板書:北大荒)這是一個地名。看到這個地名,你猜想它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師生交流)
3、今天的北大荒并不荒蕪。它位于什么地方呢?(出示中國地圖,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所在的省份,在此基礎上指明北大荒的相對位置)
4、補充文題,學生質(zhì)疑。
【設計意圖】
閱讀課堂不僅僅呼喚瑯瑯的書聲,更呼喚閱讀過程中的思維與思辨。讓學生首先與文題中的“秋天”一詞對話,不僅僅是溫故知新的過程,更是為學生與“北大荒的秋天”進行對話做“言語鋪墊”;讓學生再與文題中的“北大荒”一詞對話,而且讓這一對話首先從“望文生義”開始,這既是一個激趣的過程,更是為學生與作者展開對話做“思維鋪墊”。閱讀需要期待,置身于這樣的“對話場”中的學生,他們的閱讀期待必然強烈。
二、初讀:與詞句對話,掃清閱讀障礙
1、自由讀課文。把生詞以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分組出示詞語,在學生讀準詞語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揣摩每組詞語之間的聯(lián)系。
【分組出示】
第一組:一碧如洗五彩斑斕幾縷流云
第二組:嘩啦啦樂呵呵沉甸甸
第三組:銀灰橘黃血紅金黃
3、把詞語帶入文章再讀課文。思考:北大荒的秋天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讀后師生交流,交流中理清文章條理。)
【設計意圖】
教材是閱讀的范本,師生的一切閱讀對話活動都需要在品文析句中進行。但是,精彩的閱讀對話卻又不能囿于教材這一范本。因此,教師智慧地利用教材是讓課堂對話提速,進而讓閱讀對話高效的關鍵。本文語言生動,詞匯豐富。鑒于此,教者將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打亂重組,并以“組”為單位逐條出示,讓學生進行“只要意會,未必言傳”的組塊式詞語學習,既讓學生在積累詞匯的過程中發(fā)展了言語思維,培植了言語智慧,同時也為學生即將與文本展開的對話活動掃清了閱讀的障礙。
三、精讀:與文本對話,感受景美物豐
品讀二、三自然段,感受“景美”。
1、默讀。思考: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特點?從哪些詞句中能感受到這些特點?
2、讀后交流。
預設語段一: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邊的天上才會有幾縷流云。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轉(zhuǎn)眼間變成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
○怎樣的天空才是“一碧如洗”的天空?(交流中感悟式理解“一碧如洗”)
○傍晚時分天空會出現(xiàn)怎樣的美景呢?(通過“銀灰、橘黃、血紅、絳紫”等表示顏色詞語的感受,理解“五彩斑斕”的意思)
預設語段二:小河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
你認為作者筆下的這句話中,哪些詞句用得精彩?
(通過引導體會“藍綢子”、“躺”等詞語,想象北大荒秋天的美景。)
3、此時,北大荒的秋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這幅畫中天空是怎樣的?天底下又是怎樣的?用自己的彩筆簡單地畫一畫“北大荒的天空”與“北大荒的天空下”。
4、北大荒的秋天美,作者描寫秋天的語句也同樣美。試著用自己優(yōu)美的朗讀表現(xiàn)這份美。
(指導朗讀,熟讀成誦。)
品讀四、五自然段,感受“物豐”。
1、北大荒的秋天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見底,此時北大荒的原野卻“熱鬧非凡”。
(理解“熱鬧非凡”的意思。)
2、哪些語句能讓你感受到“原野熱鬧非凡”呢?用心聽老師讀課文,劃出相關語句。
【交流】
大豆嘩啦啦的笑聲
高粱樂呵呵地演唱
榛樹葉子像一團團火
3、重點體會:“大豆搖鈴千里金”。
生活在這里的人,為什么喜歡說此時的北大荒是“大豆搖鈴千里金”呢?哪些詞句能告訴我們此時的北大荒的確是“千里金”?
((1)山坡上,大路邊,村子口……;
(2)這里的田野、山嶺、江河,連同那茫茫的草甸子……)
4、這里的人們用“大豆搖鈴千里金”來贊美此時的北大荒,現(xiàn)在你想怎么贊美你感受到的北大荒呢?
(班級交流,交流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這份贊美之情。)
活動目標:
1、欣賞詩歌體裁的文字美。
2、體驗秋天的優(yōu)美景致以及莊稼豐收的喜悅。
活動重點: 欣賞詩歌體裁的文字美。
活動難點: 體驗秋天的優(yōu)美景致以及莊稼豐收的喜悅
活動準備:
1、秋天的圖片一副,秋天各種果子成熟的圖片
2、字卡:豐收、天空、稻田、小溪、白云、季節(jié)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主題。
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樣子的?
二、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1、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顏色的?
2、你覺得這幅畫面描繪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致?說到秋天,你會想到什么?
3、你覺得秋天美嗎?美在哪里?
三、幼兒學習詩歌《豐收的秋天》
四、學習詞語:豐收、天空、稻田、小溪、白云、季節(jié)
五、組織幼兒討論:為什么說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
1、秋天的稻田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
2、出示秋天果子、莊稼成熟的圖片,讓幼兒感知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
3、教師小結。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詩歌內(nèi)容,感受詩情。
2.揣摩、品味本詩優(yōu)美的語言。
3.展開想象,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教學重點
1.背誦、想象,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2.賞析詩歌,揣摩、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品味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
課前準備
請學生預習課文,摘抄以“秋”為內(nèi)容的詩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春夏秋冬,四季輪回。每個人都用自己獨特的感受解讀四季,你是否記得哪些詠秋的名言、名篇?
如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馬致遠的《秋思》、劉禹錫的《秋詞》等。
二、朗讀詩歌
1.讀準字音,注意下列字音。
鐮(lián)刀丁(zhēng)丁肥碩(shuò)棲(qì)息
鳊(biān)魚烏桕(jiù)寥(liáo)闊枯涸(hé)
2.讀出韻味。
先由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聽讀語氣、語速、語調(diào)及重音的把握,并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再由學生自讀、組合讀、齊讀。
3.讀出畫面。本詩描繪了哪幾幅生活畫面?
明確:農(nóng)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4.讀出詩情。本詩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確:秋天是收獲季節(jié),家人、漁人和少女在秋天收獲了莊稼、鮮魚及愛情,同時還有悠閑自在的生活,朦朧而略微傷感的情思。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雖清涼而寂寥,但表達地卻是作者對秋天的向往、喜愛與贊美之情。
三、賞析詩歌
1.品析優(yōu)美的語言以“用(寫)得美,美在”的句式,對自己感受最深的詞語或句子加以品析。
以下可供參考:
(1)“秋天棲息在農(nóng)家里”。“棲息”用得美。用擬人手法,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chuàng)造出松弛、閑靜的氛圍。還有下文的“游戲”“夢寐”都寫得妙。“游戲”虛實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閑適的感覺。“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似喜似羞,深藏在心中,只是在夢中回憶。
(2)“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擬人的手法,寫豐收的景象。
(3)“收起青鳊魚的烏桕葉的影子“,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wǎng)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此句體現(xiàn)了漁民悠閑的心情。
(4)“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澈了”,矛盾之美,體現(xiàn)清遠的境界。
(5)“伐木聲丁丁的飄出幽谷”,以有聲襯無聲,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2.展開想象的翅膀,根據(jù)詩歌意境,把三個畫面改寫成小小的美文。
教師指導: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nèi)容):
農(nóng)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晞的時候,有位農(nóng)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fā)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wǎng),網(wǎng)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鳴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耳邊傳來悠遠綿長的笛聲,只是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四處張望,眼里寫滿了心思??
四、背誦詩歌
齊讀、自背、齊背、比賽背誦。
五、課堂小結
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fā),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后農(nóng)閑的景象:農(nóng)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