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5
這是高考意境類說課稿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中國畫已有了上千年的.歷史,山水畫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支,它凝聚著中國人豐富的智慧與情感,體現了獨特的東方審美情趣。
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流程時,我選擇了用學生喜愛的動畫片形式來導入新課。這樣做是為了“投其所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在看之前,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畫面中出現的山水,是如何表現的?不能僅僅從看動畫片的角度去看,而是應該帶著問題去看。用一個直觀的媒介讓學生看到中國畫中山是個什么樣;水是個什么樣;樹是個什么樣?讓學生先有一個形象概念。事實證明效果也是比較好的,學生的注意力能比較好的集中到一起,有助于下面教學環節的展開。
《山水畫》一課是造型·表現領域的教學內容,它要求學生運用形、色、肌理和空間等美術語言,以描繪和立體造型的方法,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工個、材料,記錄與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發展美術構思與創作的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山水畫的表現實際是主觀大于客觀,它和西方的風景畫是有本質區別的,它不是客觀的照搬現實中風景,而是更多的表現心中最美的“桃花源”,所以^觀察、比例等在這里比不是那么的重要,更多的是主觀情感的體現,所以教學中我讓幾個學生分別畫出自己心中最美的一棵樹、一條河、一叢草,組合成一幅水墨畫,從中我發現了學生習慣性的用線條(也就勾勒)來表現畫面,而中國畫中還講究塊面(也就是渲染)來豐富畫面層次,這時結合前面學過的點、線、面的知識,提醒學生在畫面中要點、線、面相結合,才能有虛實關系,也就是用筆要有中鋒與側鋒的變化,這樣畫面才會有黑、白、灰的層次、虛與實的關系。
學生先練習,再來按歷史發展的脈絡來欣賞山水畫,這樣學生既有了山水畫發展史的簡單了解,同時在欣賞過程也會發現自己的用筆與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之間的區別,進一步強化點、線、面的知識。再加上教師的示范,范作的欣賞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這樣學生在后面的練習中就比較容易表現了。
在練習中,允許學生臨摹與創作相結合,在巡視時,更注意用筆與用墨的指導,讓學生的畫面也能水墨淋漓。學生基本都能在課堂上完成練習,作業效果較好。回望整節課,如果在示范階段能將中鋒與側鋒單獨提出來復習一下,學生在作業時,就會特別注意到這個問題,畫面效果會更理想。在今后的教學中,還將進一步改進。
教學目標
1.把握本文的寫作思路,把握文本內容。
2.品味山水畫的意境,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中國古典詩詞,也屢次提到了“意境”一詞,同學們能結合我們所學過的詩詞解釋一下什么是意境嗎?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構成了一種融合人情的雄渾意境。 可以說,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了解其“意境”觀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杰出的畫家、詩人,畫家齊白石的*。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里旅行寫生,晚年用筆趨于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書中講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達出的藝術的境界、詩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標導學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話,說說什么是“意境”。 明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
2.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請你結合全文做簡要概括。 明確:首先,要仔細觀察對象,深刻認識對象,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然后將這種思想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對象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創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請結合最后兩段做簡要說明。
明確:作者認為除了意境之外,還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結合上述分析,請簡述本文行文思路,并為本文劃分結構。
明確:全文可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點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第二部分,作者談及獲得意境的方法,即通過深刻觀察對象以把握住對象的精神實質,激發出繪畫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畫作之中才能創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還指出繪畫時要站得高于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還談到想要表達出意境,還需要有與其相輔相成的山水畫要素,即意匠。
目標導學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藝術內涵
1.展示山水畫圖片與山水攝影圖片。請同學們結合第一部分內容說說,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山水畫是否會被取代? 明確: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見,山水畫具有其精神實質,這也就意味著它永不會為山水攝影所取代。
2.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里,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與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并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里以已經學習過的詩歌意境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
3.“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做簡要說明。
明確:作者以齊白石畫蝦為例來論證了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正確,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堅忍,而當我們在雪地里認真觀察,會發現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忍的品質是那樣真實。
4.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 明確: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于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他們又必然高于現實。這就是說,不論是高明的詩還是繪畫,最終都會成為客觀的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教學提示】 四個探究題設置均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最后一題,由于大多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與基本鑒賞理論不足,得出答案并不容易;教學過程中教師宜從各方面引導分析,切勿將答案直接予以學生而達不到教學目的。
目標導學四: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展示李可染老師畫作《萬山紅遍》,教師引導做簡要賞析。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岳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萬山紅遍”這一題材其實很少有畫家敢嘗試。一方面,“萬山”之意境頗為遼闊深遠,極大地考驗著畫家的空間駕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萬壑,則根本無法表現“萬山”;另一方面,“紅遍”給中國傳統山水畫出了個大難題:歷來山水多以水墨描繪,僅作為點綴的紅色在使用上可謂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卻迎難而上,開始大膽嘗試創作“萬山紅遍”。其時,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寫生之旅,從江南到桂林、從中國到歐洲,可謂千山萬水走過。1960年先生重回畫室時,已然是胸中有丘壑。這時,他動筆做出此畫,而“紅遍”的問題也在此間解決了。他采取了大面積使用朱砂的方法來表現秋色,紅為主調,以墨作底,既強調了“遍”字,同時,也使秋色更紅火、更熱烈、更帶有豐收后喜悅的氣氛。
【教學提示】 設置此賞析,并非使學生達到品味山水畫意境的高度,而是借此畫深入理解文本內容。
三、板書設計
意境概念定義:景與情的結合
獲得方法深刻認識對象,產生思想感情
寫景時寫情,源于現實超越現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把握本文的寫作脈絡,理清文本思路內容。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詩詞和山水畫作品的欣賞,感受山水畫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營造是畫家追求的藝術境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從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筆墨大膽、自由地表現意境。
重點:過程與方法目標;
難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討論法、演示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相關課件。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在閱讀眾多文人雅士的詩賦佳作時,不難發現寫山水之情、歸隱之樂的詩詞數不勝數,如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山水詩與山水畫的意境。讓我們跟著李可染一起,認識意境的本質,培養傳統審美情趣。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作者簡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杰出的畫家、詩人,齊白石的*。李可染自幼即喜繪畫,13歲時學畫山水。43歲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49歲為變革山水畫,行程數萬里旅行寫生。72歲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晚年用筆趨于老辣。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2.生難字詞
(1)字音
惆悵(chàng)真摯(zhì)渲染(xuàn)
胸有成竹(xiōng)朝朝暮暮(mù)浮光掠影(yǐng)
(2)詞義
【胸有成竹】強調畫家作畫前,對于所畫的對象已經有了整體把握,非常熟悉。
【身臨其境】親自到了那個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過的影子一樣,一晃就消逝。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反復誦讀,仔細揣摩詩詞意境,使自己能進入語境,仔細體會山水畫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這一概念,并解釋“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論述獲得意境的方法,即通過深刻觀察對象以把握住對象的精神實質,激發出繪畫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還談到想要表達出意境,還需要與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畫要素,即意匠。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閱讀課文,說說意境是什么。
【交流點撥】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
2.默讀課文,說說意境和意匠是什么關系。
【交流點撥】相互依附,相得益彰。
3.要怎樣才能獲得意境?請你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交流點撥】首先要仔細觀察對象,深刻認識對象,從而產生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然后將這種思想感情與畫作結合在一起,將對象的精神實質表現出來,從而形成意境。
4.請結合文章最后兩段說說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就能作出好的山水畫作品來。
【交流點撥】光有了意境不夠,還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要地說,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么要在第一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
【交流點撥】按照作者的觀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界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里,使人深深地體會到詩人深厚的友情。描寫自然的景色與繪出的景色無異,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可見詩歌中的意境與山水畫的意境是相通的,并無二致。因此,作者在這里以讀者已經學過的詩歌為例,也就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
步驟四深層探究局部突破
1.“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作者是如何論述此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你的個人經歷簡要說明。
【交流點撥】作者以齊白石老人畫蝦為例來論證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正確,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征它的堅韌,而當我們在雪地里認真觀察時,會發現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向上。此刻,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韌的品質是那樣真實。
2.請你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義。
【交流點撥】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于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它們又必然得高于現實。這就是說,不論是高明的詩還是精湛的繪畫,最終都成為可觀的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對意境與意匠的解讀,帶我們了解并領悟了山水畫。這是李可染對于山水畫意境的闡述,使我們認識并深刻感受到這份情懷,也希望大家運用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2.拓展延伸
欣賞一些李可染的畫作,如《萬山紅遍》。“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詞作《沁園春長沙》中的名句。畫作《萬山紅遍》描繪了深秋時分,湘江之濱的岳麓山漫山古樹皆紅的壯麗奇景。
3.布置作業
完成《精英新課堂》本節內容。
五、課后反思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我做得好的一方面就是問題設置步步深入,可以給學生充分的理解緩沖時間,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課后問題也給了學生們聯系社會實際,體味生活中的語文趣味,從而讓學生學到技巧,在生活中能運用。不足的一方面在于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本堂課涉及到的內容較多,學生活動的時間不夠,因此要多留出一些時間給學生自主思考和討論。
【教材分析】
《江山多嬌--現代山水畫》這節課是繼中國古代山水畫之后的中國現代山水畫。對中國畫的介紹在上一節課已經完成了,這節課主要是欣賞名家的現代山水畫,從中體會到畫家“以大觀小”的獨特方式和山水畫的意境,尤其是現代山水畫的“與時俱進,革故圖新”。
【學生分析】
學生對現代山水畫眼見的為多,但真正意義上能夠體會到畫家的目的還很少。所以這節課事先讓學生搜集現代山水畫的資料,用數碼相機拍攝下來(帶有場景),課堂上進行分析,這樣結合實際能讓學生很好的理解并提高學生欣賞興趣。 【教法學法】
在中國古代山水畫之后欣賞現代山水畫較容易些,在教法上,采取學生熟悉的、身邊的作品自主討論分析,并與古代的山水畫比較,理解其創新的一面。
【重點難點】
重點是用比較的方法來了解現代山水畫在題材內容、繪畫樣式、意境的追求、表現手法的明顯變化。難點是理解現代山水畫藝術形式與時代生活環境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穩定情緒
導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古代山水畫,并了解了中國畫的特點,畫家寄情于山水之中,熱愛祖國的江山之情都融入的國畫中。那么現代的山水畫又是怎樣寄情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中國現代山水畫。(展示上節課的圖片與這節課的比較,并復習了上一節課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
(出示課題)江山多嬌--現代山水畫
由上節課的基礎這節課主要讓學生自己主動欣賞討論,教師不做過多的講解,把好正確的欣賞思路就可以了。
欣賞李可染的幾幅山水畫
李可染簡介
《魯迅故鄉紹興城》(圖片展示)
《江山無盡圖》(圖片展示)
《麥森教堂》(圖片展示)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圖片展示)
黃賓虹簡介
《萬松煙靄》(圖片展示)
傅抱石關山月《江山如此多嬌》(圖片展示)(著重分析此畫并介紹創作過程)
江山如此多嬌,簡述此畫創作過程(參考教科書)
陸儼少
陸儼少,一位真正從傳統繪畫演變出來的而具有創意的山水畫家。早年作品縝密娟秀,靈氣外露;后期作品趨渾厚老辣,創造了“墨塊”“留白”等技法,風格有所變化。他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及深厚的文化修養在中國近代畫壇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峽江秋濤》(圖片展示)
★討論題:
(1)畫家生活的背景與時代。
(2)畫家的風格及著名作品有哪些?
(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景物?
(4)你能通過作品“讀出”什么樣的意境?
(5)這幅作品給你什么感受?
(這是本節課的主要部分)
欣賞名家作品后,再來欣賞我們身邊的作品。學生展示作品自己拍攝的作品,同學集體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可分成功與失敗來討論。
三.小結:
這節課的欣賞中,體會到的中國山水畫的博大精深以及現代山水畫的創新。繼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傳統,現代山水畫形成了新時代的山水畫風。
【作業要求】
不妨把你最喜歡的中國現代山水畫臨摹下來,親身去感受畫中的意境。下節課展出,有獎進行評選。
【教學后記】
本節課是在繼古代山水畫后的山水畫,在比較的前提下來欣賞現代山水畫的創新點,同學能夠找出創新點,但對山水畫的意境還欠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