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書憤說課稿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書憤》 教案
1、理解南宋陸游等愛國志士壯志難酬、年華空老、有心報國、無路請纓的悲憤情懷;
2、以《書憤》這首詩觀照整個南宋時代相類主題的詩詞;
3、學習知人論世、相互聯系的詩歌鑒賞方法。
教學重點:
1、《書憤》主旨的理解及表現手法的運用;
2、知人論世、相互聯系的詩歌鑒賞方法指導。
導入:聽歌曲岳飛的〈滿江紅〉。
一、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讀書學劍,發憤報國。(少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終生以抗金報國為志,表現了高度的愛國熱情。詩詞散文都有創作,其中詩歌成就最高。現存詩作9300多首,是存詩最多的古代詩人。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
二、導入課文
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陸游詩詞,其中詞作《釵頭鳳》和詩作《示兒》最能反映陸游一生的際遇。陸游一生有兩個始終沒有解開的情結。其一就是《釵頭鳳》所書寫的他與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兩人傾心相愛,卻被其母生生拆散,這成為陸游一生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歲高齡、唐婉離開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園,依然寫下了“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深情詩句。其二就是《示兒》所書寫的“北定中原”這件讓他終生魂牽夢繞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終其一生,壯志不能實現其萬一,心中情懷,《書憤》就是最好的見證。
三、朗讀課文
1、學生試讀,教師指導朗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那知”重讀。“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山”讀升調,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郁。“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
老師范讀,學生再讀,朗讀是體味詩歌情味的重要一環,不可忽視。
四、詩歌鑒賞:
解題:書:書寫。憤:憤懣,悲憤,郁憤。
1.學生逐句理解,教師小結。
⑴首聯: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占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這是暗寫他欲圖恢復失地。“世事艱”,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這是為下文“空自許”作鋪墊。從章法上說,點了詩題中的“憤”字。
⑵頷聯: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衛自己的國土。詩人用“樓船夜雪”“鐵馬秋風”形象地概括了這兩次勝利的戰斗,可見他當年很想投身到這樣的戰斗中去。
提問:“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他詩句嗎?
明確:白描手法,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
具體分析講解“憤”作為一種感情,是抽象之物。要充分地寫出來,必須使之形象化。詩人采用托情于物的手法,將“憤情”加以物化。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此句的妙處到底在哪?它是極具邊塞地區特色的景物的羅列。看似相互之間沒有什么關聯,實際有著微妙的組合:
有時間與地點的組合(時空結合);
有遠近的組合(遠景:瓜洲渡、大散關;近景:樓船、鐵馬。)
還有情與景的結合。(景是邊塞的景;情是蒼涼的情。)
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唐代溫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⑶頸聯:說現在,抒歲月蹉跎、壯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長城”,點明詩人之志。“空自許”,跟“世事艱”照應,是對投降派的憤怒指責。
⑷尾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后出師表》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2.書憤之“書”:
首聯——書:早年恢復中原之志
頷聯——書:兩次抗金勝利之役
頸聯——書:年事已高、壯志未酬之情
尾聯——書:敬仰諸葛、渴望建功立業之愿
3.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明確: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4.為抒發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明確: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五、拓展閱讀.《臨安春雨初霽》,學生談感受,再次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六、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七、作業。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這是梁啟超《讀陸放翁集》對陸游的高度評價,其詩歌名句有: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還須待闔棺。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南宋的愛國詩詞,寫一段獨具個性的鑒賞文字,200個字以上。
一、教學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詩人情感。
2.通過對藝術手法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
2.白描、對比等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每一個愛國人士的情懷,幾乎他的每一首詩歌都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下面讓我們從他的《書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紹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主要詩作《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沈園二首》、《示兒》等。
三、背景介紹: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四、詩歌鑒賞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朗讀并背誦
2.師問: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寫出來試加以分析。
生答:“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斗:瓜州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師問:此聯既是敘事,也是寫景。你能說出它在寫景上的特點嗎?你還能舉出一例運用了此種手法的其它詩句嗎?
生答:白描手法,只用六個名詞組接,勾勒出兩幅氣壯山河的戰爭圖畫,將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示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3.師問:如何理解“書憤”之“憤”?它包含哪些感情?
生答:義憤。首聯寫詩人早年激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復失地。頷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憤中有豪言壯志,有民族大義。
生答:悲憤。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誤國,國家依然蒙受大難,詩人壯志未酬,卻年事已高。這一聯的抒情沉痛、感傷。
生答:悲愴中抱有期待。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4.師問:為抒發詩人的悲憤,詩歌多處用到對比,試分析?
明確: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五、總結
一心報國的英雄卻壯志難酬,空度歲月,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愛國的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陸游繼承了這種傳統,并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成為陸詩的精華的靈魂。清末梁啟超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六、作業
1.背誦詩歌。
2.搜集古今憂國憂民詩人的材料,寫一篇評論性文章。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準確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②賞析《書憤》,掌握從語言和意象等方面賞析古詩的基本方法
過程與方法
③通過對內容、語言等方面的賞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過誦讀、講析、問答與探究等方法,開展有關的教學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⑤繼承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頷聯的分析,賞析詩歌意象。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語言,準確把握作者情感。
教學準備
本課將制作簡單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亙古男兒一放翁”,這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對陸游的贊美。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陸游的詩歌《書憤》。并以《書憤》為例,學習鑒賞古詩語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第一模塊(知識梳理)
一、知人論世(學生查資料,教師補充并梳理)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
陸游出身于一個愛國家庭,父親陸宰,有堅定的民族立場,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常常談論國難國恥以至痛哭流淚,飯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關系,陸游從小接觸的都是愛國人士,他的老師也都是有骨氣的人。 (家庭環境的熏陶)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變,跟隨家人顛沛流離,從小飽受戰亂的苦難,他在國難中誕生、成長直至逝世。(國難伴其一生)
紹興二十三年(1153),他到臨安應進士試,因“喜論恢復”,受到秦檜的忌恨,復試時竟被除名。直到秦檜死后三年 (1158)才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見,賜進士出身。歷任鎮江、夔州通判,并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后被劾去職,歸老山陰故鄉。他“身雜老農間”,為農民送醫送藥,與農民結下濃厚的情誼。嘉定二年 (1210),八十五歲的老詩人,抱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他生當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懷著“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 (屢遭罷黜,理想不變)
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鉆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將近萬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詞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前期多為愛國詩,詩風宏麗、豪邁奔放。后期多為田園詩,風格清麗、平淡自然。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
二、背景介紹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三、課文誦讀
指導學生先聽錄音朗誦,然后集體朗讀課文,再分組讀、集體齊讀。
四、詩題解讀
教師明確:書:即書寫,憤:憤懣、悲憤。兩個字合起來,即:寫寫我心中的憤懣。
五、整體感知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斗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著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斗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聯。
后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
第二模塊(問題探究)
1、 詩人“書”了哪些事?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書”早年恢復中原之志。)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 兩次抗金勝利之役。)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年事已高、壯志未酬之情。)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敬仰諸葛、渴望建功立業之愿。)
2、作者從哪些方面表現了不平?或憂憤了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A.憂憤國家:金人入侵、國土淪陷、被迫遷都。
B.憂憤朝政:求和偏安、打擊主戰派、政治黑暗。
C.憂憤自己:年老體衰、功業無成、壯志未酬。
3、《書憤》頷聯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分大散關”由六個名詞疊加,省略了相關的動詞,體現了詩歌的精煉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詞疊加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效果,給人一種聲勢浩大、勇猛進攻、抵御敵寇、收復失地的抗敵場面。(且此聯全用名詞,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
取甚為干凈、典型。)
這種名詞疊加的藝術手法對后世影響較大,例如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就是連續地運用名詞疊加,營造濃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本詩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 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
• “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
“出師一表”出自《三國志》
• 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聯用典明志。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諸葛堅持北伐,把統一中原為其終身大業。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 奸臣當道,壯士報國無門的悲哀/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雖屢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5、本詩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主張抗戰,英勇殺敵,憂國憂民,遭受打擊,雖壯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6、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答: 詩人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斗生活。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激昂中透著悲愴。
第三模塊(拓展訓練)
一、對比鑒賞《書憤》與《臨安春雨初霽》
1、對陸游的這兩首律詩的解讀,不確切的一項是(B)
A、《書》詩首聯抒寫詩人的抗敵抱負。“氣如山”為全詩的詩眼和靈魂。不僅總挈了全詩,也刻畫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懷愛國熱忱,卻不知世事艱辛;遙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憤恨之情郁積如山。
B、 《書》詩頸聯與首聯形成對照——首聯寫過去,本聯寫現在,首聯寫暮年。“空自許”與“世事艱”相對應;“已先斑”與“氣如山”相對應。二聯不僅僅處處對照,而且詩脈貫通,概括出詩人的整體形象。
C、“世味”,“薄似紗”,詩句表層寫世態炎涼,人情淡薄;其隱含信息,則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窮的現實——南宋小朝廷得過且過,官場風氣一天壞似一天,詩人慨嘆:在如此的環境中為官,會有什么作為?
D、《臨》詩頸聯表現了詩人百無聊賴的生活與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結交權貴以求攀升,卻獨自待在客館以“作草”、“分茶”消磨時光。對生活細節的這種描寫,既是個人心跡的剖白,又是對污穢的官場生活的否定。
本項犯了理解錯位的毛病——“已先斑”與“氣如山”無論從內容或形式的角度審視,均形不成對應關系。
2、對這兩首律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B)
A、《書憤》與《臨安春雨初霽》為同期詩作,但其風格與表現形式卻迥乎不同。前者,情調嚴肅而激越,正面凸現一個“憤”字;后者,情調詼諧,在貌似輕松中流泄內心的憂憤。
B、《書憤》頷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大捷,詩人將自己的激情直接蘊藉其中,使全詩悲憤的基調透射出一抹靚麗色彩。
C、《臨安春雨初霽》表達詩人對官場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塵嘆”,既是自礪——絕不會壞風氣的污染,又是對家人的安慰。
知識目標:了解陸游的生平,知人論世。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對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愛國詩人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初步鑒賞詩歌的語言、表現技巧。
情感目標: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和人格力量。
一、介紹作者: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詩作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富,主要表現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紹: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掃胡塵”“靖國難”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書:書寫;憤:悲憤。這首詩是陸游一生感情經歷的藝術概括。
三、整體感知
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載,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四.鑒賞品味詩歌
首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慨嘆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上句“那知”一詞寫出了詩人年輕時血氣方剛、天真純真。“艱”字有艱難的意思,直接道出詩經歷的辛酸與坎坷,濃縮了因主戰而受的種種刁難、排擠和迫害。這兩個詞語暗含著對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撓北伐卑劣行徑的斥責。它是詩人“憤”的根源。下句一個“氣如山”表達出詩人當年的豪情壯志,讓我們看到一個意氣風發、以身許國的愛國青年形象。
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連用六個名詞集中描寫宋軍在鎮江、南鄭兩地英雄抗金的戰斗情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斗: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寫出了詩人 青壯年時期戰斗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復中原,向往著火熱的戰斗生活。
以上兩聯是詩歌的前半部分。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
首聯點題,追述青年時的豪情壯志。 頷聯連用六個名詞,描繪當年兩幅氣壯山河的抗金場面。 首聯、頷聯:回顧往事,抒寫渴望北伐的英雄氣概(敘事)。
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鬃已先斑。 抒悲憤之情,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句中的“空自許”和“已先斑”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空”字形象地寫出因宏偉志向無法實現而生的那種沉重的失落感。一個“已”字生動刻畫出詩人功業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憤之情。兩個副詞吐露出詩人一腔忠義無處寄托,華鬢點點,壯志落空的憤慨之情。在現實的強烈對比之中,包含著對投降派罪惡行徑的憤怒指責。
頸聯抒悲憤之情,感嘆生平抱負未得施展,卻早生華發。
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載誰堪伯仲間”,一個反問句即抒發了因奸臣當道,壯士他國無門而主生的難言的悲哀,又可以從中看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體現了詩人雖屢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如何理解“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兩句詩? 明確:這是詩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話,詩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由此可見,《書憤》的基調雖然是壯志未酬所帶來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其中還蘊藉著豪壯的感情。
尾聯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五、藝術特色
1、這首詩虛實相生,變化多姿。首聯上句寫實,回憶年輕時的天真單純;下句以實寫虛,“北望中原氣如山”,用有形的“山”來形容無形的“氣”,突出“氣”的堅毅、豪邁、軒昂;頸聯上句“塞上長城”寫理想,氣勢雄偉,意境高遠,從大遠處落筆,是虛寫;下句“鏡中衰鬢”寫現實,感情沉郁,格調凝重,從細處近處用墨,是實寫。在虛實的映襯中,加重了詩歌雄壯悲憤的基調。
2、詩歌還通過場面寫人,通過場面寫情。例如,頷聯對仗工整,描畫白雪皚皚,秋風蕭蕭,萬馬奔騰戰船橫空的征戰場面,從而贊美當年氣吞殘虜,揮戈衛邊的愛國將士,是對“氣如山”這種豪情具體形象的說明,從中可以看到作者戰斗的熱情。此聯表面寫宏大的場面,實際歌頌英勇的戰士,表面寫戰爭,實際抒發感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跡。《南史•檀道濟傳》宋文帝要殺名將檀道濟,檀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南宋名將檀道濟曾自詡為萬里長城,詩中陸游以長城自比,表明詩人對檀道濟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樣建功立業。檀道濟對當權派自毀長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詩人的心聲,揭露了南宋統治者摧殘抗戰力量的愚蠢。杜甫“勛業頻看鏡”杜甫曾用工業未就而攬鏡自照。作者在這里表現了一種不甘老而無功,卻又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情。用典貼切自然。這首七律是陸游詩中的上品。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