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5
這是初中物理說課稿一等獎速度,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現象.
2.理解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現象,然后轉入研究規律,通過實驗總結出定律,并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后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說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總結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盡可能準確,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對學生總結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系,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總結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于我們把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借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系.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能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2、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生活中的杠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突破】首先認識杠桿,能抽象出杠桿的定義,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創造一種探究氣氛,通過用桿秤稱物體,提出猜想,激發興趣。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人們在生活中、勞動中經常使用各種機械,同學們想一想你使用過哪些機械?或你看到別人使用過哪些機械?
同學們想起很多人們常用的機械,這說明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在同學們說出的機械中有的比較復雜,有的比較簡單。例如:鑷子、鉗子、錘子、剪刀、瓶蓋起子等都屬于簡單機械,播種機、縫紉機等是復雜機械。復雜機械也是由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這一章我們學習幾種簡單機械。
同學們在你們的桌上放著鉗子、錘子、瓶蓋起子分別試著用一用,看會有什么發現?
?。ǜ餍〗M同學分別進行操作,有的用鉗子剪斷鐵絲,有的用錘子起木板上的釘子,有的用瓶蓋起子起瓶蓋,有三個小組用鉗子分別把鐵絲彎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約2分鐘后平靜下來。)
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投影儀一臺,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演示彈簧秤一把.
?。?)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
?。?)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么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托的力.這個“向上托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么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里,說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托的力.
?。?)最后把石塊放在酒精里,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說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里有沒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氫氣球脫手后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里同樣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氫氣球脫手后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系著體積相同的規則的鐵塊,不規則的石塊,干木塊等,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的示數減小;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認識出發,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則鐵塊和不規則的石塊隨著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說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系,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
第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系,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于“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系,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系,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于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于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說明氣體對浸沒在它里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于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并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
教學目標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學難點】
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教學工具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杠桿和支架、鉤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里所說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觀察木塊、小車的運動狀態,思考并評價這兩個力的作用成效。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二、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于“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說明在你的周圍你發現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接下來看老師這里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杠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杠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么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
三、功的計算
力學里規定,功等于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o米(1J=1Nom)
出示例題,啟發學生分析計算。
四、功的原理
1、啟發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提出問題,猜想。在教師的啟發下,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實驗基礎上進行分析、論證。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布置作業
估算一下你上樓到教室時,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各小組進行本節課的評估與交流。
課后小結
不論是否考慮機械本身重,使用機械要省力就要多費距離,要省距離就必須費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離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這就是功的原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