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4
這是金屬鈉化學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說教材
1、 本章(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特點及作用
地位:堿金屬是典型的金屬元素,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金屬元素族。堿金屬一章里所包含的化學反應類型較鹵素的更全一些,對于第一章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吸熱和放熱反應等知識內容,在堿金屬一章中應用得也多一些,體現得也更直觀一些。因此,把堿金屬作為第二章,可使第一章所學知識得到及時的應用和鞏固。為學習其他元素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礎,同時有利于減輕學生在高中學習的不適應感。
特點及作用:(1)注重了與初中知識的銜接。知識的邏輯順序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順序和認知規律。初中已學的鐵等金屬的知識,以及碳酸鈉、氯化鈉、氫氧化鈉等鈉的化合物的知識為堿金屬的學習打下基礎,并同時鞏固了第一章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
(2)樹立起了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的觀點。教材通過實驗來具體研究鈉的性質,推出鈉的存在,用途。聯系堿金屬的原子結構特點,最后歸納出堿金屬的相似性和遞變性。體現出由個別到一般的 認識規律。建立起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的觀點,建立起研究元素族的科學方法。為以后學習其他元素族及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礎。
(3)加強了實驗教學。本章新教材共插入了11個演示實驗,1個學生實驗,一個家庭實驗,1個趣味實驗(選修)增加了實驗的比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學生全方位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同時,循序漸進,培養學生化學實驗創新能力。
(4)圖文并茂,可讀性強。本節就插進了7個圖,豐富了版面,使學生更好理解教材,開發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增強了教材的彈性,使資料更加豐富,擴大了學生選擇和自主學習的空間。
2、 教學目標的確立及依據
依據教改的精神,新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了解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的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以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 重點、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重點是通過實驗認識金屬鈉的化學性質;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究金屬鈉的化學性質。
確立的依據:化學實驗是研究化學知識的重要手段。
二、 說教法和教學手段
我是一名普通的化學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使我感覺到,一個好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索能力。
通常物質實驗大多數是驗證性實驗,是復習和鞏固學生所學的化學知識,實驗的難度比較小,常常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重復做這種實驗,學生的實驗興趣會下降,對這樣的化學實驗,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學習科學家的研究方法,自己去感受,探索新知識,運用結論,在新情境中解決新問題。既學到了化學知識,又掌握了探索新知識的科學方法,提高了思維能力,培養了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因此,我在“金屬鈉”一節的教學中采用“引導——實驗探究法”。這種方法是以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為目標,以教材實驗為主,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性學習,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觀察、思考、分析實驗現象,自己歸納總結。在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分析綜合能力,并逐漸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化學教案-鈉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三、 說學法
由于我們的學生知識技能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濃,加之這一節的實驗又易做,所以盡量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讓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同時,分設不同層次的問題進行探究,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對于習題來說,使學生對同類習題合并找差別,一題多解找簡法,典型習題拓開知識點。
四、 說教學設計思路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討論預測——學生擬定探究方案——教師指導——確定實驗方案——實驗探究——匯報交流——評價小結。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時可結合物質的組成、結構、客觀存在的實驗事實、現象或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趣味實驗等進行;學生的討論、預測、擬定探究方案,則要結合學生舊有的知識結構,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參與性,教師要鼓勵學生認真思考,大膽發言,各抒己見,敢于標新立異;教師的指導、評價要注意不包辦代替,不隨意否定,而要在充分肯定其個性特征的基礎上客觀評價。
五、 說教學過程
前言導學
(1)、堿金屬包括哪些金屬元素?它們在原子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2)、為什么把它們叫堿金屬?
學生閱讀教材,理解、回答,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引導:
自然界中常見的一些金屬塊兒(如鐵、銅等)
(1)、可以用小刀很容易地切割嗎?如能切割,觀察斷面的顏色。
(2)、把它們放在酒精燈上加熱能熔化嗎?你能觀察到什么?
(3)、把它們放入水中能溶解嗎?能漂浮與水面之上嗎?
學生動手實驗,觀察現象,每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金屬入手,有利于跟下面的實驗形成對比。
實驗探究1:
教師分發鈉塊兒,然后說:同學們,如用鈉兒塊重復上述實驗,你又能看到哪些奇妙的現象呢?
學生活動:
學生動手實驗:用小刀很容易的把鈉塊兒切開,覺得很新奇,但一會兒看到斷面變暗,很不理解。教師提醒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學生馬上意識到鈉與氧氣反應。在做第二個實驗時,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成物的顏色,并和第一個實驗進行對比。特別是做第三個實驗時,同學們的氣氛高漲起來。通過以上對比實驗,能夠使學生清楚的認識到金屬鈉有不同與鐵、銅的物理與化學特性。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親自體驗鈉的性質的研究過程。
實驗探究2:
在鈉與水反應的實驗中,你能否再設計一個實驗,檢測反應都生成了什么物質呢?
學生活動:
化學教案-鈉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學生動手設計實驗方案,小組討論方案的可行性,然后進行實驗探究。同學們有的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酚酞,有的又取一小塊兒鈉放入盛有少量水的小試管中檢驗產生的氣體……
至此,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去分析問題,之后,讓學生進行再討論。看這幾個方案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直至得出結論。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能力和創新能力。
接著,再讓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學生完成第一步學習探究活動后,對鈉的化學性質已有了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提出一些深層次問題,讓學生進行第二步學習探究,深化思維,發展能力。
引導:金屬鈉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鈉非常活潑,易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反應,所以應將金屬鈉與空氣隔絕;又因為鈉比煤油重且不與煤油反應,所以保存在煤油中。訓練了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著,又引出兩個探究性實驗。
實驗探究3:
如果將鈉投入到煤油和水的混合物中,會有什么現象?
實驗探究4:
如果將鈉投入到硫酸銅溶液中,能置換出銅嗎?你還會看到哪些現象呢?
學生活動:
先預測——實驗驗證——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寬度、深度,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歸納小結:(本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
畫龍點睛。讓學生歸納,可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課內練習:目的在于檢查本節課的教學效果,發現不足,及時解決。
本課的課后作業設計成:把一小塊兒金屬鈉露置在空氣中,兩周后會看到什么變化?最終變成什么物質?作業設置的意圖,主要是培養、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做一個有心人,這也利于其非智力因素的養成。
一、教材分析
新課程標準要求“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鈉、鋁、鐵、銅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金屬單質的性質是金屬元素性質的反映,是了解金屬化合物性質的基礎。鈉及其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通過鈉的性質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學習,可以為學習其他幾種重要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知識奠定理論基礎和方法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基本了解了金屬的物理性質,同時介紹了金屬活動性順序,使學生初步了解了金屬與酸或鹽溶液反應的規律。進入高中化學學習后,通過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化學實驗基礎及化學基本理論。本章是學生第一次綜合運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學習金屬元素化合物,這種學習模式將為第四章非金屬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做鋪墊。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一(4)學生,學生人數52人,絕大多數基礎較好,學習積極性高,思維活躍,善于思考,具備較好的紀律性和一定的實驗技能。
三、設計思路
基于教學目標和對教材以及學生的分析,本節課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采用實驗探究和分組討論的學習模式。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利用探究實驗的功效,采用合作探究和小組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對鈉的性質的學習。通過實驗、觀察、思考與交流等方式,增強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活潑金屬的反應原來如此精彩,激發學生繼續探究更多金屬知識學習的欲望,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好本課時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讓學生掌握鈉的性質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方式和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組織學生實驗探究和小組討論的方法,掌握掌握鈉的性質,了解鈉的用途與存在。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讓學生體驗科學知識獲得和形成的過程與方法,體會成功的獲得知識的樂趣。
五、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
重點: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鈉與水反應的實質及其拓展
六、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七、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實驗儀器及藥品
實驗儀器:試管、燒杯、鑷子、玻璃片、濾紙、小刀、酒精燈、火柴
實驗藥品:酚酞溶液、CuSO4溶液、 FeCl3溶液、金屬鈉、蒸餾水
3、學生準備:本節課安排在多媒體教室上,分組提供實驗儀器和藥品盤。
八、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新課導入
多媒體播放視頻,高速公路上因濃霧導致的交通事故。介紹高壓鈉燈的優點:體積小、亮度高、紫外線輻射量少、透霧性好、壽命長等優點,很適合交通照明,如主要交通道路、機場跑道等需要高亮度、高效率場所的照明
觀看視頻,思考導致交通事故頻發的原因:濃霧大,可見度低,司機視野不夠清晰等。
創設真實的生活場景,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學,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欲望從而導入新課教學。
一、 教學目的:
1. 了解鈉的物理性質、結構及用途
2. 掌握鈉的化學性質、存在和保存方法
3. 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維方法
4.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化學美
二、 教學重點:鈉的化學性質
三、 教學用品
學生實驗用品:鈉、酚酞、小刀、鑷子、濾紙、燒杯、玻片、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火柴等
教師演示用品:鈉、酚酞、玻璃鈉柱、錐形瓶、漏斗、導管(帶尖嘴)、大頭針、小燈泡、導線、電源、電極等
四、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五、 教學過程
(引言)在人類已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中,有一類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都為1的活潑金屬,由于它們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強堿,因此,又將它們統稱為堿金屬。
(板書) 第二章 堿金屬
(設問)堿金屬的家庭成員都有哪些呢?(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后回答,并寫出其元素符號)
(過渡)本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堿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屬——鈉。
(板書) 第一節 鈉
(學生實驗)請用鑷子從你們桌上的試劑瓶中取出一小塊鈉,并用濾紙吸干表面的液體(注意:不可用手接觸),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細觀察新切面的顏色(把切下的一小塊鈉留在玻片上)。
(設問)你們看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鈉的哪些性質?(鈉的新切面呈銀白色,有金屬光澤,能用刀切,說明鈉的硬度小)
[板書]一、鈉的物理性質
顏色 狀態 硬度 熔點 密度 導電性
(展示)用玻管截取的鈉的樣品。
[演示]鈉的導電性實驗。把電極兩端插入瓶里的金屬鈉中,接通電源,可以發現串聯在線路上的燈泡發亮,提起電極,燈泡熄滅。(說明鈉的導電性很強)
[學生實驗]觀察留在玻片上鈉新切面顏色的變化(鈉表面變暗,失去光澤。)
(設問)為什么在密封的玻管內的'鈉能保持光亮的銀白色,而我們剛才切割的鈉卻不能呢?(玻管隔絕空氣,剛切割的鈉卻與空氣充分接觸,說明鈉與空氣中的物質發生了反應)
[板書]二、鈉的化學性質
1.鈉與氧氣等非金屬反應
(講解)Na在常溫下可被空氣中的O2氧化成Na2O,純凈的Na2O是一種白色粉末。
(教師)請大家寫出鈉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物(氧化鈉)的化學方程式。4Na+O2====2Na2O(白色固體)
[思考]一塊鈉如久置在空氣中會發生哪些變化?
(教師)下面我們改變鈉與氧氣的反應條件,觀察現象是否同上。
(學生實驗)切一小塊鈉用濾紙吸干表面液體,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請一個同學描述所看到的現象,其他同學補充)(鈉首先融化成球狀,然后燃燒,產生黃色火焰,生成一種淡黃色固體)
(現象分析)鈉融化成球狀說明什么?(鈉的熔點低)生成淡黃色固體說明在加熱時鈉與氧氣生成了一種與氧化鈉不同的物質,這種物質是過氧化鈉(Na2O2)。
2Na+O2=△=== Na2O2(淡黃色固體)
(思考)根據Na與O2反應生成Na2O和Na2O2的條件,分析比較Na2O與Na2O2的穩定性。
(結論)Na2O2比Na2O穩定。
[講解]鈉與氧氣反應條件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現象,生成了不同的產物。
(設問)鈉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屬單質O2反應外,還能和哪些非金屬單質反應?
(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Na與Cl2的反應)
(講解)另外,鈉還可以和硫單質反應,甚至發生爆炸,生成Na2S。
[過渡]鈉在空氣里很容易燃燒,如果鈉著火,能否用水來滅火?
(實驗)向你們桌上盛水的小燒杯里滴入幾滴酚酞,然后投入切下的一小塊鈉(注意鈉塊只要綠豆大小,不要用手接觸金屬鈉),并蓋上表面皿,觀察發生的現象(浮、熔、游、紅)。
(教師)請大家根據上述實驗現象,討論以下問題:
(投影)1.鈉為什么會浮在水面上?
2.鈉為什么會熔化成一個小球?
3.小球為什么會在水面上游動?
4.滴入酚酞后溶液為什么會變色?
5.保存鈉的無色液體是否是水?
(學生討論及回答)
(教師)通過以上實驗及討論結果,請大家歸納出鈉的性質。
[板書]2.鈉與水反應
(講解)由Na與水反應后生成的物質可使酚酞變紅可知,Na與H2O反應生成了堿,那么,反應生成的氣體又是什么呢?
(演示實驗)在錐形瓶中裝滿水和帶有大頭針、漏斗和導管的膠塞做Na與水反應的實驗,并檢驗生成的氣體。
(教師)由實驗現象可知,鈉與水反應還生成了H2。
[板書]2Na+2H2O====2NaOH+H2↑
(投影討論)1.根據以上實驗討論及分析,你覺得鈉的化學活性怎樣?并與初中所學金屬活動順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應中,Na元素化合價的變化,能否從原子結構方面來說明?
(結論)1.鈉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與金屬活動順序表相一致。
2.鈉在上述反應中,化合價均由0價變為+1價,這是由于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之故,因此,鈉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具有還原性,是一種強還原劑。
(設問)通過對鈉的性質的討論,并參閱課本有關內容,回答以下問題:
(投影)1.鈉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態存在?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質中?
2.怎樣保存金屬鈉?為什么要這樣保存?
3.鈉有哪些用途?
(板書)二、鈉的存在及用途
學生回答,投影并板書)1.鈉在自然界以化合態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質中,由于鈉的性質活潑,所以須密閉保存,少量鈉保存在煤油中。
2.鈉的用途
a.制過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
c.制稀有金屬如Ti、Ta、Ni等
d.制高壓鈉燈
(小結)鈉是一種化學性質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存在,有著廣泛的用途。
布置作業
1.鈉能否和CuSO4溶液發生置換反應?說出理由。
2.鈉著火以后能否用水來滅火?
3.試分析鈉在空氣中久置所發生的變化及現象。
教學目標
1.認識鈉、鋁、鐵與氧氣的反應,掌握金屬鈉、鋁、鐵的主要化學性質。
2.通過鈉在空氣中緩慢氧化和鈉加熱時氧化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比能力,分析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
2學情分析
對于高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理論,初步建立了從物質類別和化合價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方法基礎,但學生觀察能力不足,對實驗現象的觀察不全面;表達能力不足,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和現象的解釋可能會辭不達意;知識遷移運用能力、發散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不足。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雖然處于抽象思維階段,但還需借助直觀演示等方法進行學習,因此本課注重實驗探究。
3重點難點
重點: 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以及如何從實驗的角度揭示這些反應的過程是本節課堂的重點
難點: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是本節教學的難點,,以及金屬的性質與金屬的原子結構之間的關系。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評論(0) 教學目標 評論(0) 學時重點 評論(0) 學時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金屬的化學性質
一、新課導入
(教師)地球上的絕大多數金屬元素是以化合態存在還是以游離態存在于自然界中?為什么?
二、新知學習:
1.思考交流:
(1)人類發現和使用金屬是按金、銀、銅、鐵、鋁的順序,你從中發現了什么規律?
(2)觀察并分析教材圖3-2的四個反應,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離子反應的,寫出離子方程式。
思考交流后回答:
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學生)
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學生)
2.歸納整理:
金屬共同的化學性質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完成)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完成)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完成)
3.思考:
根據銅、鐵與氧氣的反應,推測鈉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和劇烈程度。
4.實驗探究:
(1)用鑷子夾取存放在煤油中較大塊的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觀察鈉的表面。
(2)用小刀從中間切開,觀察鈉的“真面目”:顏色、光澤,感受鈉的硬度,并注意觀察切面的顏色變化。
(3)觀察完畢,將鈉塊全部放回原試劑瓶中。
5.歸納整理:
①通過實驗了解了鈉的哪些物理性質?
②由常溫下鈉在空氣中的變化,說明鈉的化學性質活潑。
鈉是_______色金屬,硬度_________,切面的變化________,生成了________鈉保存在煤油中,說明鈉的密度比煤油____________,常溫下鈉與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完成)
6.實驗探究:
(1)用坩堝鉗夾持坩堝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切切下綠豆粒大小的鈉塊,用濾紙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堝中。
(2)點燃酒精燈進行加熱。
(3)觀察現象并記錄留下的固體顏色。
提示:①切下的鈉塊不易太大,剩余的鈉塊放回原試劑瓶。
②鈉塊開始燃燒時,立即撤掉酒精燈。
7.歸納整理:
實驗現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鈉與氧氣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了_________________,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8.思考討論:
(1)通過實驗分析Na2O和Na2O2哪種物質更穩定?
(2)有時鈉塊燃燒后殘留物邊緣會呈黑色,為什么?
9.學習探究;
過氧化鈉是一種供氧劑,該物質還具有哪些用途?
10.思考交流:
你認為鋁能否與氧氣反應?若能,反應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不反應的依據是什么?
11.實驗探究:
(1)用坩堝鉗夾住一小塊鋁箔,在酒精燈上加熱并輕輕晃動,觀察現象。
(2)重新取一塊鋁箔,用砂紙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熱,觀察現象。
結論:
(1)氧化膜熔點高,加熱時氧化膜包裹著的內層鋁熔化而不會滴落。
(2)加熱未打磨鋁箔時的現象_________
(3)加熱已打磨鋁箔時的現象_________
12.思考討論:
(1)未打磨和已打磨的鋁箔加熱時,現象為何相同?
(2)金屬是否都能形成氧化膜?不同的金屬其氧化膜有無差異?
(思考討論后回答)
13.歸納整理:
金屬氧化膜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板書設計
第一節 金屬的化學性質
一、金屬與氧氣反應
1.鈉與氧氣的反應
常溫下:4Na+O2=2Na2O
加熱條件下:2Na+O2=Na2O2
小結:金屬鈉的物理性質
銀白色金屬光澤,熔點低、硬度小、密度比煤油大。
2.鋁與氧氣的反應
4Al+3O2=2Al2O3
金屬氧化膜的作用:致密的氧化膜對內層金屬起保護作用。
第一節 金屬的化學性質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第一節 金屬的化學性質
1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學時重點 學時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金屬的化學性質
一、新課導入
(教師)地球上的絕大多數金屬元素是以化合態存在還是以游離態存在于自然界中?為什么?
二、新知學習:
1.思考交流:
(1)人類發現和使用金屬是按金、銀、銅、鐵、鋁的順序,你從中發現了什么規律?
(2)觀察并分析教材圖3-2的四個反應,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離子反應的,寫出離子方程式。
思考交流后回答:
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學生)
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學生)
2.歸納整理:
金屬共同的化學性質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完成)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完成)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完成)
3.思考:
根據銅、鐵與氧氣的反應,推測鈉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和劇烈程度。
4.實驗探究:
(1)用鑷子夾取存放在煤油中較大塊的金屬鈉,用濾紙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觀察鈉的表面。
(2)用小刀從中間切開,觀察鈉的“真面目”:顏色、光澤,感受鈉的硬度,并注意觀察切面的顏色變化。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