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4
這是木蘭詩微課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文言知識,包括一些重要的詞語和句式。
⑵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點和常用的修辭手法。
⑶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⑷背誦全詩。
2、能力目標:
⑴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⑵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頂真、復沓、對偶等修辭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⑶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標:
感受木蘭勤勞樸實、剛毅勇敢的性格,學習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詳略得當、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了解本詩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并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古詩教學應著重體現朗讀,注意語氣、語速、語調、節拍,力求聲情并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在反復的誦讀中,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復述法:
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不僅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節,而且要注意抓住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這一教學環節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歌內容,便于背誦。
3、鑒賞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繁簡相宜、形象豐滿的寫作特色。注意發揮聯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現實的可能性,鑒賞詩歌有時要虛化,太實際的態度不利于鑒賞。
4、討論探究法:
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查閱資料、網絡搜索、調查訪問、集體探究等渠道。
5、競賽法:
針對七年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法,容易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花木蘭畫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資料、歌帶、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北朝樂府民歌;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疏通文意,整體把握詩歌;復述詩歌的故事情節,理清情節發展脈絡,強化背誦。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1:人類誕生于婦女也成長于婦女。若沒有女性,人類社會便了無生機;若沒有女性形象,文學作品也會黯然失色。很多文學作品,因塑造了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而得以永垂不朽,名存千古,北朝民歌《木蘭詩》就是其中之一。
設計2:教師播放香港電視連續劇《少女慈禧》主題歌《巾幗勝男兒》:“巾幗歷次勝男兒,男女代代對峙,曾否推測過明天舉世重由弱質再把持……”,或者播放《紅色娘子軍》主題歌:“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
今天,我們來結識一位不讓須眉的巾幗英雄──花木蘭。
設計3: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同學思考,回答:穆桂英、劉胡蘭……)教師演示多媒體課件,呈現巾幗英雄圖片:花木蘭、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木蘭詩》,感受她的英雄豪氣,女兒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紹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師可安排學生欣賞京劇、豫劇、評彈、動畫片、郵票等簡單片斷,簡介背景,激發興趣。
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關于樂府詩
繼《詩經》《楚辭》之后,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叫做“樂府”,它曾大放異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并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見政治得失。我國的采詩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夏書·胤征》已有采詩的`記錄。流傳至今的《詩經》,當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頒布并為社會認可的標準選本。春秋以后,禮崩樂壞,征戰不休,采詩制度無法貫徹。到了秦代,統一時間短,百廢待興,雖然已有樂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沒有采詩之實。漢承秦制,經濟凋敝,樂府機關也只能習常肄舊,無所增更,勉強維持而已。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國力變得大為雄厚,乃擴大樂府的規模,采詩夜誦。到東漢,采詩成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廣求民瘼,觀納內謠”,和帝則派遣使者“微服單行,各至州縣,觀采風謠”。此種風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襲。蕭梁時,社會上已經把“樂府”從官署的名稱轉變而為詩體。劉勰《文心雕龍》于《明詩》之外,另有《樂府》專章。昭明《文選》、徐陵《玉臺新詠》也都開辟了《樂府》專欄。其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亦即凡是合過樂能夠歌唱的歌詩,統統稱為“樂府”。在這兩類詩歌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并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并壯大起來的,所以我們對民間歌詩應給以高度重視。
北朝于戰亂間隙所奉行的采詩制度,與兩漢一脈相承。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的北朝樂府民歌,有的是用漢語創作,有的則為譯文,雖然只有六七十首,卻內容深刻,題材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富有與南方大相異趣的粗獷豪放的氣概,呈現出另外一種風情民俗的畫卷。由于北方各族統治者長期混戰,反映戰爭的題材就要多些,有描寫戰爭和徭役帶給人民苦難的,有歌頌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別是《木蘭詩》,滿懷激地贊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是個傳奇人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譽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漢魏六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梁的作用。
(陳緒萬、尚永亮主編《漢魏六朝樂府觀止》,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三、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1、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花木蘭》片斷,聲屏播放課文朗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初步感知詩意。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⑴辨析字音:
機杼軍帖可汗金柝鞍韉
戎機轡頭云鬢濺濺燕山
胡騎啾啾著我舊時裳
⑵掌握下列多音字:
騎轉強帖
⑶通假字:
帖花黃、看火伴
⑷辨析字形:
柝、析、拆、折,戎、戍、戌、戊
學生自由發言,其余同學補充或更正,明確:
⑴zhùtièké hántuòjiānrónɡpèibìnjiānyānjìjiūzhuó
⑵騎:jì 胡騎轉:zhuǎn 轉向貼:tiè 昨夜見軍貼
qí 騎馬 zhuàn 轉動tiē 昨夜見軍貼
強:(qiáng)百千強
(jiàng)倔強
(qiǎng)勉強
⑶“帖”通“貼”“火”同“伙”
⑷金柝、分析、拆開、折斷
戎馬、戍守、戊戌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注意體會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等,尤其應注意朗讀節拍的把握。
教師提示:
⑴唧唧/復/唧唧 昨夜/見/軍帖
可汗/大/點兵 萬里/赴/戎機
歸來/見/天子 天子/坐/明堂
⑵不聞/機杼聲 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
愿為/市鞍馬 從此/替爺征
⑶將軍/百戰/死 壯士/十年/歸
⑷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同樣是五字句,⑴組為“二一二”節拍,⑵組為“二三”節拍,⑶組為“二二一”節拍。所以劃分節拍不能單看句式,要聯系意義表達,應遵循“句不離詞,詞不離意”的原則。
3、學生練讀詩歌,力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
四、默讀詩歌,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文句,理解詩意
1、學生自讀詩歌,借助注釋、工具書,試譯全詩。
2、把全班分為6個學習小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互動合作,討論交流,理解詞句,講解詩意。如有小組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可以提出來,全班共同商討解決。
3、一、二、三小組為A組,四、五、六小組為B組,展開課堂文言知識競賽,每道測試的單號題為A組必答題,雙號題為B組必答題。底分均為100分,錯一小題扣5分。分值納入小組計分,最后決出優勝組。仲裁權、解釋權歸教師。
測試題如下:(多媒體顯示)
⑴解釋加粗的字。
①問女何所憶
②愿為市鞍馬
③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④朔氣傳金柝
⑤惟聞女嘆息
⑥賞賜百千強
⑦著我舊時裳
⑧旦辭爺娘去
⑨出郭相扶將
⑩當戶理紅妝
⑾對鏡帖花黃
⑿出門看火伴
⑵判斷下列加粗詞的古今含義有無變化。
①軍書十二卷
②雙兔傍地走
③愿馳千里足
④賞賜百千強
⑶翻譯下列句子。
①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②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③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⑤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⑥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⑷說說下列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點,并再找一些類似的例子。
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②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④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小組競賽完畢,教師針對學生回答,酌情點撥。
關于翻譯。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軍書十二卷”“同行十二年”“壯士十年歸”,這三句中的兩個“十二”與一個“十”都是虛數,習慣上這類數字都表示多的意思。②關于互文。一要理解“互文”的含義(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錯、補充的);二要考慮詩歌特征,譯文不能失去詩味。如“東市…西市,南市…北市…”一句譯為“到東市買了駿馬,去西市買了鞍韉,往南市買了轡頭,從北市買了長鞭”,這兩句的意思是到各處街市備辦鞍馬等戰具,不是一處地方買一樣東西。同樣④⑤⑥三句分別譯為“將軍身經百戰生存無幾,壯士(木蘭)戎馬十年勝利歸來”“打開我東屋的閨門,坐在我西屋的床上”“對著窗戶梳理美麗的鬢發,對著鏡子貼上好看的花黃。”
關于句式特點。這首詩在句式上有民歌特色。第①句為復沓句,兩句更換少數詞語,即構成復沓句,類似的句子有“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第②句為頂真句,前一句末尾的詞語與后一句開頭的詞語相同。類似的有“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第③句為對偶句,類似的有“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等。第④句為排比句,類似的有“東市……北市買長鞭”。
五、復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強化背誦
1、教師提示:復述時,不僅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節,而且要注意抓住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力求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
選四位同學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其余同學評點。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
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第3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場;第4段寫木蘭十來年的沙場征戰;第5段寫木蘭凱旋回朝,建功受封;第6段寫木蘭辭官還家。
多媒體顯示:
2、學生以此圖為依據,理清背誦思路,強化背誦。
3、教師設計相關練習,指導背誦。
多媒體顯示:
唧唧復唧唧,___________。不聞機杼聲,___________。
問女何所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爺無大兒,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旦辭爺娘去,_____________,不聞爺娘喚女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__________。朔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汗問所欲,_____________;愿弛千里足,_____________。
爺娘聞女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開我東閣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窗理云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_____________;雙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
學生邊憶邊思,嘗試背誦。
4、全體學生齊背。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后收集花木蘭的相關資料,整理成文,以待課堂交流。
網絡搜索從古到今杰出的巾幗英雄,并整理成文,講給同學們聽。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適當介紹詩詞的歷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與思想加強朗讀教學,理解詩的思想內容及主旨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與藝術魅力情感與態度學習木蘭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
重點與難點
體會詞的意境
教學工具
多媒體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方式學生活動、方式
情景導入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它常用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寫復雜的思想感情。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詩歌的藝術魅力吧!首先我們來學。
教學內容
一:介紹木蘭詩產生的背景
請同學講卡通電影花木蘭的故事后,教師講述:這首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從歷史和地理的條件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在后魏,這詩產生在民間,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二:教學課文1:鼓勵學生個別朗讀,聽的同學字的讀音2:自由朗讀,了解詩歌主要內容。3:雙邊互動,討論詩歌內容:從詩歌開頭四句,我們想象出那是怎樣的一個場面?通過問答的形式,第二段點明了什么情節?承接上節的“愿為市鞍馬”,第三段寫了哪幾句?是否一定要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去買這些東西?第三段接下來的幾句,寫出了什么內容?用什么修辭手法第四段主要寫什么?試逐句分析后再概括內容第五段寫木蘭回朝,天子對她怎樣?她的要求是什么?
貫徹課改精神,提高課堂質量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方式學生活動、方式
三:教學內容
第六段寫木蘭回鄉寫了哪些內容?高潮在哪里?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對木蘭的贊詞,用的什么修辭手法?
四:互動后明確上述問題
五:分散朗讀,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
六:理解人物:全詩塑造了一個什么人物形象?怎樣評價這一人物?1:分組討論后再交流2:明確:全詩塑造的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全詩贊揚了木蘭的英雄氣概與愛國精神。作為一個女子能馳騁沙場,建功立業,不被同伴識破,足見其才干非凡。
七:分析詩歌寫法上的特點1:詳略得當再讀全詩,思考這首詩是怎樣安排詳略的?為什么這樣安排?2:全詩恰當的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舉例說明對偶:
排比:
互文:
附板書:
木蘭詩1:代父從軍,征途思親2:艱苦征戰,十年凱旋3:辭官回鄉,親人團聚4:吟唱附文,隱喻贊頌
小結與作業
這是南北朝時的一首北方民歌,敘述的上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感悟
教學目標:
1、人物賞析,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2、體會本文排比、對偶、比喻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學習本文詳細得當的敘事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木蘭這一古代巾幗英雄形象,并領會課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2、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3、積累重要文言詞語,背誦全詩。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想:
1、這是一首北朝民歌,讀起來朗朗上口,要反復誦讀,感受民歌的語言特點,找出背誦的規律,教師課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誦。
2、本文材料安排有詳有略,為什么這樣安排,要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本文中心來解決,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3、本文內容分析力求精當,簡煉,字詞句主要由學生自己翻譯,教師適當點撥。
4、運用多媒體,放映動畫片《花木蘭》片段,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出花木蘭這一巾幗形象的意義。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影片引讀
問: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我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幗英雄呢?
(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
是啊,我國古代確有一位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千百年來,她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美國迪斯尼公司還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位女英雄的颯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蘭》片段三~四分鐘)。
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流傳海外,這個故事卻來自于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為主,是當時北方民歌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木蘭詩》則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詩歌誦讀,整體感悟
1、詩歌誦讀,疏通文義:
①教師有感情地誦讀,學生點評。
②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疏通文義。
2、整體感悟:
①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概述故事情節。
②在概述情節的基礎上,學生整體把握詩歌內容與結構。
引導:這是一首敘事詩,依據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束,這首詩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出了什么?請用四個字來簡單概括每一部分內容。
明確:第一部分(1—3段)——替父從軍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戰
第三部分(5—6段)——凱旋歸來
第四部分(第7段)——結尾附文
三、人物賞析,品讀探究
1、人物賞析:
你覺得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勤勞孝順
b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愿”——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c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勇敢堅強的英雄氣慨
d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不慕榮華富貴,甘過普通百姓生活。
e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
——花木蘭形象:深明大義、果敢堅強、英勇善戰、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2、詳略分析:
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明確:
從軍緣由——詳寫
出征前的準備——略寫
出征中的思親心理——詳寫女兒情態
關山飛度,征戰沙場——略寫英雄氣慨
凱旋辭官——詳寫
家人迎接——詳寫
木蘭改裝——詳寫
作用:
(在內容上)突出木蘭的兒女情態,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實感人。(在結構上)詳略得當,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
這樣安排是因為詩歌緊扣“木蘭是女郎”的性格特征來進行詳略安排的,對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一般的就略寫。
3、語言品味:
請同學們試著找出詩中語言精煉的句子,并感受其特點。
例:“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僅僅三十個字就寫出了征途之遙,生活之苦,戰斗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從而表現了木蘭十年艱苦的戰斗生涯,可見語言精煉,字字千金。)
四、復述表演,走近木蘭
學生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可片段),并結合教師提供的圖片,試著表演,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復述故事指導:復述故事情節不必像翻譯那樣,要求字字落實,復述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必要時還可以增加一些細節描寫。人稱上可用第三人稱。
五、總結
本文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感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女子;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柔的女性。她勤勞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智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祖國,不慕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
六、布置作業
①自由誦讀課文,直至背誦。
②完成練習冊的練習
③想像作文:《木蘭到家第二天》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學習本文詳細得當的敘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于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復述故事
(2)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機杼可汗鞍韉轡頭燕山胡騎戎機朔氣金柝紅妝著我舊時裳傍地走阿姊
2.熟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沒有聽說過古代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千百年來,這位花木蘭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成為中國婦女學習的榜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
為主,是當時北方民歌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木蘭詩》則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讀指導
1.請一學生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音
2.老師范讀,做到標準正確
3.優生范讀
4.自讀體會
5.抽查朗讀
四、疏通大意。
1.學生自己疏通字詞含義,有不明白的問老師,準備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
2.抽查三個學生復述
3.老師評價糾正
注:復述故事指導:復述故事情節不必像翻譯那樣,要求字字落實,復述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必要時還可以增加一些細節描寫。人稱上可用第三人稱。
五、幾個問題(討論解決)
1.提問;文章開頭寫木蘭的停機嘆息已木蘭為什么要停機嘆息,她想到什么?表現了木蘭的什么性格?
(木蘭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木蘭既考慮到父老弟幼,無人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征兵是為保家衛國的大計,于是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表現她深明大義、勇敢、堅強的性格。)
2.提問: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安排?
(詳寫從軍緣由、出征想家、辭官還鄉、會見親人;略寫十年戰斗生涯和出征前的準備。因為詩歌緊扣“木蘭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詳略,對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
3.提問: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么情操?
(運用夸張,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向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11.提問: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向往。)
六、小結
《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后,她又謝絕**,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敦樸的優秀品質。
這首詩在敘事上有詳有略,對木蘭從軍緣由、戀別、辭官和還家寫得比較詳細,淋漓盡致地寫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對出征前的準備和軍旅生活則寫得比較簡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僅有六句,詳略得當,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七、作業
A.1.課后練習一至四題。2.預習《賣油翁》翻譯在作業本上
B.默寫
[說課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讀基本成誦的基礎上理解寫作方法和思想內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