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3
這是春夜宴從弟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教學設計
1、利用課本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
2、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以及蘊含的詩人情懷。
3、深入賞析,真切感受本文高超的藝術魅力。
【重點、難點】
1、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感受其高超的藝術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極卻洋溢著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剛剛大家看到的就是我們常德的桃花源,很多同學都去過吧!桃花盛開的美景是世人所共賞的,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曾在自己開滿桃花的庭院中大宴賓客。今天讓我們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們的這一次“夜宴”詩情。請大家把賞析課本翻到110頁。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意
1.首先,請大家聽朗讀錄音。
2.請大家齊讀課文,感受文章。
3.疏通文意。
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讀好,還必須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內容,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對照課文注釋翻譯課文,理清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找出來,跟同學討論解決。如果還有疑問我們就共同探討。下面按照這樣的步驟:分組——討論——質疑釋疑——提問解答。
①通假字:序天倫之樂事(序,通“敘”)
②古今異義: 大塊假我以文章 (大塊:古義,大自然。今義:大的塊頭 文章:古義,錯雜的色彩。今義:篇幅不很長的單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義,弟弟。今義,季節)
③詞類活用: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動詞作名詞,詩歌)、幽賞未已(形容詞作名詞,幽雅的景致)
4.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②狀語后置:陽春召我以煙景
5.文中典故:
①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②群季俊秀,皆為惠連。
③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三、賞析課文
1. 解題:課文的字詞義大家都沒什么問題了,下面我們來具體欣賞詩文。先從題目入手,題目給我們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題目信息:① 題目點出了時間(春夜)、地點(桃花園)、人物(李白和諸從弟)、事件(聚宴)。②文體:序。看題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內容: 某個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園宴游,并為之作序。
2.如果僅僅只是給大家這樣一個題目讓大家去猜測詩文內容的話,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①為什么宴游?(原因)②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物?③在宴會上會做些什么?(過程)④宴會氣氛如何?作者有怎樣的感受?
3.下面我們還是按照前面的分組,自主討論這些問題,每個組一個問題。五分鐘后請每組派代表來發表你們研討的結果。注意:你們每組的答案都要合乎文章的內容,要結合課文內容來分析。(好的,大家從文章中找答案然后自己歸納)
①為什么宴游?(原因)為什么要舉行這次夜間的宴會呢?
⑴篇首“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運用了什么修飾手法?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陰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臨時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來去匆匆的,所以轉瞬即逝。這樣寫的用意說明光陰易逝,人生莫測這一道理。
⑵既然光陰易逝,人生莫測,古人是怎樣做的?
他們異常珍視生命,愛惜時間,秉燭夜游,及時行樂。
⑶白天滿可以“宴”,為什么要夜“宴”呢?
因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珍惜生命,愛惜時間,夜間都不肯放過。不僅如此,“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用一個表示進層關系的連詞“況”承接上文,進一步回答: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因而應該夜宴,更何況這是春天,陽春用她的煙景,大塊以她的文章召喚我,豈容辜負!因而更應該夜宴。
⑷看來這春天的景色一定很美,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
春前著一“陽”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陣溫暖,眼前呈現一片紅艷(陽春)。春天地氣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彌漫在空氣中的裊裊輕煙籠罩,分外迷人(煙景)。
②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物?
“群集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
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的族弟謝惠連工詩文,善書畫,作者便說“群集俊秀,皆為惠連”。以謝惠連比他的幾位從弟,不用說就以謝靈運自比了。“吾人詠歌,獨慚康樂”不過是自謙罷了。
③人物如此俊秀,談吐自然不凡,他們在宴會上做些什么呢?
賞美景——陽春煙景、大塊文章、桃花園
序天倫——享受天倫之樂,而且相會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園中,真是百倍歡樂。
高談轉清——賞的對象那么優美,所以賞是幽賞;談的內容那么歡樂,所以談是高談。美景烘托樂事,幽賞助長高談,從而把歡樂的激情推向高潮。
飲酒賦詩——“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兄弟相會,花月交輝,幽賞高談,其樂無窮,于是繼之以開筵飲宴。“飛”字把兄弟們痛飲狂歡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痛飲固然可以表現狂歡,但光痛飲就不夠雅。他們都是詩人,痛飲不足以盡興,就要作詩。
④宴會氣氛如何?作者有怎樣的感受?文章中有沒有表現作者情緒的詞語?(“敘天倫之樂事”)“樂”字與前文哪個詞相照應?具體意思是一樣的嗎?(與“為歡幾何”中的“歡”照應,賦予了特定具體的內容)詩人李白與堂弟們在桃花園夜宴,究竟有哪些可樂之事?
一樂:春景秀美,風光旖旎。
二樂:兄慈弟恭,盡享天倫。
三樂:各具才情,幽賞高談。
四樂:佳詠伸懷,縱興釋懷。
在桃李芬芳的季節,與自己的幾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煙的園中,映現在詩人眼中的是無限的陽春風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麗的文章。眾人談笑風生,擺酒設宴,四處春花飄香,清風輕輕拂來,席間各賦新詩,作不出詩來的要罰酒三斗,一時間笑聲盈盈,確是人生一大樂事!
四、拓展探究
1.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與宇宙的關系,發出了“浮生若夢”的慨嘆,再轉到 “秉燭夜游”,用意是什么?為什么雖有“浮生若夢”的慨嘆,讀起來卻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來先行議論,從感慨人生短暫,世事如夢起筆,說出夜宴的第一條緣由。可是接下來并不是沿著這個調子去進一步抒發悲觀、低沉的情緒,而是筆鋒一轉,說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燭夜游”去追尋人生的歡樂。援用“秉燭夜游”,他所表達的首先是一種珍惜時間,摯愛生活的情感,同時也流露了他當時仕途不達的郁悶和世事難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夢死地一味追求宴飲享樂,這從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寫春天風光之美麗誘人,從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園的另一個緣由,并極自然地過渡到記敘與從弟共敘“天倫之樂事”。可見開頭的一番筆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鋪陳,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諸多內容。當然,這由感慨“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到轉而去記“樂事”抒“雅懷”的變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詩歌相同,反映著他那曠達、灑脫的性格特點。
2.將本文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進行比較,說說魏晉人與唐人生命觀和精神氣質的異同,體會李白開朗樂觀的性格,對自然、對友情、對生活的珍愛,和縱筆揮灑的才氣。
《蘭亭集序》和《桃花園序》同是記敘春日宴飲之樂,同是欣賞客觀的自然風光,同是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但由于時代環境及作家個人身份、年齡的差異,在感情格調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當時過境遷之后,游賞之樂便成了陳跡,歡樂和生命總是暫短的,必然“終期于盡”,所以發出了 “豈不痛哉”“悲夫”的慨嘆。
而李白則有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他認為正因為人生短暫,才應珍視生命,愛惜光陰,“秉燭夜游”。他覺得美景是春天對自己的恩賜,他感到能和兄弟們一同詠歌、高談、觀花、賞月并舉杯暢飲,乃是最大的樂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高亢明朗,情調自是不同。
五、讀背課文
六、課堂小結
一、譯文: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天地是萬物的旅舍,時光是百代的過客,,人生漂浮無常,好似夢幻,歡樂的口子能有多少呢?古人拿著蠟燭,在夜間游樂,確實是有原因的!何況清明溫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來召引我們,大自然又給我們展現錦繡風光。現在聚會在桃花芬芳的花園里,暢談兄弟間的樂事。諸弟聰明過人,都有謝惠連的才華;大家詠詩歌唱,唯獨我不能和謝康樂相比而感到慚愧。靜靜地欣賞春夜的景色還沒有完,縱情的談論又轉向清雅。擺出榮華的筵席,坐在花叢中間;酒杯頻傳,醉倒在月光之下。沒有好的詩篇,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作詩不成的,按照金谷園的先例,罰酒三杯。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理解關鍵字詞;
2.理解文中“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流露出來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
3.比較閱讀同類“宴序”文章,理解本序與古人作的“宴序”一類文章的不同之處,領悟李白飄逸瀟灑、豪情縱情的詩意。
教學重點:
通過文章理解,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同類文章,領悟李白獨特的文情詩意。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朗讀李白《將進酒》。置酒會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懷才不遇”之際,于是乎借酒抒情,揮灑個淋漓盡致。飲酒賦詩,自古是文人一大樂事。這篇散文,洋溢著詩情畫意,像一首優美的`詩,長期以來,膾炙人口。明代大畫家仇英還把它轉化為視覺形象,繪成圖畫,流傳至今。
二、 破題
題目點出了時間(春夜)、地點(桃李園)、人物(李白和諸從弟)、事件(聚宴)。 看題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內容: 李白于某個春夜在桃李園宴請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三、文體常識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時,常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四、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五、自讀,不明白之處、重點字詞梳理
六、比較閱讀。文章最后四句,《古文觀止》的編者說:“末數語,寫一觴一詠之樂,與世俗浪游者迥別。”請結合所給課外閱讀材料,談談李白的文章與同類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提示:注意文中粗體字所表達的情感
《金谷詩序》:“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情調很悲涼;
《蘭亭集序》前文雖說“仰觀天地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結尾卻“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發出“悲夫”的慨嘆;
《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樂與時去,悲亦系之”,與王羲之序如出一轍;
《游斜川詩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調子是低沉的。
最近學過的《滕王閣序》“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興盡悲來”的情緒轉換,開始寫樂,繼而寫悲,成了一個套子。李白同樣寫游宴,卻完全擺脫了“既喜而復悲”的陳套,給人以樂觀情緒的感染。全文充滿著春天的生機,洋溢著健康的歡樂,意境高雅,格調明朗,雖有“浮生若夢”一句,但不會因這一句而生出消極情緒。
七、簡單探討作者性格與文風
李白性格豪放不羈,他的思想駁雜而矛盾。在儒家“達則兼濟”的思想影響下,李白有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抱負;在道家思想影響下,他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憤世疾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莊子思想的鮮明印記。入世和出世、積極和消極的矛盾都統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輔時濟世,建功立業,然后嘯傲山林,浪跡五湖,全身遠禍。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游斜川詩序 作者: 陶淵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閑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于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為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共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記鄉里,以記其時日。
后人評:文章短小優美,點明出游的日期和地點,以游覽斜川、觀賞山水為題旨,著意刻畫了近觀遠眺之佳景,突出贊美了獨秀于澤畔的障山,抒發了對山水美景的濃厚情趣和愛戀,并由此引發出“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的慨嘆。
蘭亭集序 作者:東晉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金 谷 詩 序 〔晉〕石崇
余以元康六年,從太仆卿出為使持節監青、徐諸軍事、征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金田十頃,羊二百口,雞豬鵝鴨之類,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
時征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還長安,余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晝夜游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時琴瑟笙筑,合載車中,道路并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具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覽之哉!
凡三十人,吳王師、議郎、關中侯、始平武功蘇紹,字世嗣,年五十,為首。
《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孫綽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故振轡于朝市,則充屈之心生;閑步于林野,則遼落之志興。仰瞻羲唐,邈已遠矣,近詠臺閣,顧深增懷。為復于曖昧之中,思縈拂之道,屢借山水,以化其郁結,永一日之足,當百年之溢。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澗之濱,高嶺千尋,長湖萬頃,隆屈澄汪之勢,可為壯矣。乃席芳草,鏡清流,覽卉木,觀魚鳥,具物同榮,資生咸暢。于是和以醇醪,齊以達觀,決然兀矣,焉復覺鵬逯二物哉!耀靈縱轡,急景西邁,樂與時去,悲亦系之。往復推移,新故相換,今日之跡,明復陳矣。原詩人之致興,諒歌詠之有由。
【教學目標】 1、利用課本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 2、反復誦讀,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豪情逸興以及蘊含的詩人情懷 3、深入賞析,真切感受本文高超的藝術魅力 【重點、難點】 1、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感受其高超的藝術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極卻洋溢著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積極情感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曾在自己開滿桃花的庭院中大宴賓客今天讓我們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們的這一次“夜宴”詩情請大家把賞析課本翻到110頁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意 1、請大家聽朗讀錄音 2、請大家齊讀課文,感受文章 3、疏通文意 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讀好,還必須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內容,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對照課文注釋翻譯課文,理清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找出來,跟同學討論解決如果還有疑問我們就共同探討下面按照這樣的步驟:分組——討論——質疑釋疑——提問解答 ①通假字: 序天倫之樂事(序,通“敘”) ②古今異義: 大塊假我以文章 (大塊:古義,大自然今義:大的塊頭 文章:古義,錯雜的色彩今義:篇幅不很長的單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義,弟弟今義,季節) ③詞類活用: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動詞作名詞,詩歌)、幽賞未已(形容詞作名詞,幽雅的景致) 4、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②狀語后置:陽春召我以煙景 5、文中典故: ①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②群季俊秀,皆為惠連 ③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三、賞析課文 1、解題:課文的字詞義大家都沒什么問題了,下面我們來具體欣賞詩文先從題目入手,題目給我們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題目信息: ① 題目點出了時間(春夜)、地點(桃花園)、人物(李白和諸從弟)、事件(聚宴)②文體:序看題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內容: 某個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園宴游,并為之作序 2、如果僅僅只是給大家這樣一個題目讓大家去猜測詩文內容的話,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①為什么宴游?(原因)②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物?③在宴會上會做些什么?(過程)④宴會氣氛如何?作者有怎樣的感受? 3、下面我們還是按照前面的分組,自主討論這些問題,每個組一個問題五分鐘后請每組派代表來發表你們研討的結果注意:你們每組的答案都要合乎文章的內容,要結合課文內容來分析(好的,大家從文章中找答案然后自己歸納) ①為什么宴游?(原因)為什么要舉行這次夜間的宴會呢? ⑴篇首“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運用了什么修飾手法?說這句話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陰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臨時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來去匆匆的,所以轉瞬即逝這樣寫的用意說明光陰易逝,人生莫測這一道理 ⑵既然光陰易逝,人生莫測,古人是怎樣做的? 他們異常珍視生命,愛惜時間,秉燭夜游,及時行樂 ⑶白天滿可以“宴”,為什么要夜“宴”呢? 因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珍惜生命,愛惜時間,夜間都不肯放過不僅如此,“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用一個表示進層關系的連詞“況”承接上文,進一步回答: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因而應該夜宴,更何況這是春天,陽春用她的煙景,大塊以她的文章召喚我,豈容辜負!因而更應該夜宴 ⑷看來這春天的景色一定很美,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 春前著一“陽”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陣溫暖,眼前呈現一片紅艷(陽春)春天地氣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彌漫在空氣中的裊裊輕煙籠罩,分外迷人(煙景) ②這是一群怎樣的人物? “群集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 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的族弟謝惠連工詩文,善書畫,作者便說“群集俊秀,皆為惠連”以謝惠連比他的幾位從弟,不用說就以謝靈運自比了“吾人詠歌,獨慚康樂”不過是自謙罷了 ③人物如此俊秀,談吐自然不凡,他們在宴會上做些什么呢? 賞美景——陽春煙景、大塊文章、桃花園 序天倫——享受天倫之樂,而且相會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園中,真是百倍歡樂 高談轉清——賞的對象那么優美,所以賞是幽賞;談的內容那么歡樂,所以談是高談美景烘托樂事,幽賞助長高談,從而把歡樂的激情推向高潮 飲酒賦詩——“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兄弟相會,花月交輝,幽賞高談,其樂無窮,于是繼之以開筵飲宴“飛”字把兄弟們痛飲狂歡的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痛飲固然可以表現狂歡,但光痛飲就不夠雅他們都是詩人,痛飲不足以盡興,就要作詩 ④宴會氣氛如何?作者有怎樣的感受?文章中有沒有表現作者情緒的詞語?(“敘天倫之樂事”)“樂”字與前文哪個詞相照應?具體意思是一樣的嗎?(與“為歡幾何”中的“歡”照應,賦予了特定具體的內容)詩人李白與堂弟們在桃花園夜宴,究竟有哪些可樂之事? 一樂:春景秀美,風光旖旎 二樂:兄慈弟恭,盡享天倫 三樂:各具才情,幽賞高談 四樂:佳詠伸懷,縱興釋懷 在桃李芬芳的季節,與自己的幾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煙的園中,映現在詩人眼中的是無限的陽春風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麗的文章眾人談笑風生,擺酒設宴,四處春花飄香,清風輕輕拂來,席間各賦新詩,作不出詩來的要罰酒三斗,一時間笑聲盈盈,確是人生一大
樂事! 四、拓展探究 1、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與宇宙的關系,發出了“浮生若夢”的慨嘆,再轉到 “秉燭夜游”,用意是什么?為什么雖有“浮生若夢”的慨嘆,讀起來卻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來先行議論,從感慨人生短暫,世事如夢起筆,說出夜宴的第一條緣由可是接下來并不是沿著這個調子去進一步抒發悲觀、低沉的情緒,而是筆鋒一轉,說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燭夜游”去追尋人生的歡樂 援用“秉燭夜游”,他所表達的.首先是一種珍惜時間,摯愛生活的情感,同時也流露了他當時仕途不達的郁悶和世事難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夢死地一味追求宴飲享樂,這從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寫春天風光之美麗誘人,從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園的另一個緣由,并極自然地過渡到記敘與從弟共敘“天倫之樂事”可見開頭的一番筆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鋪陳,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諸多內容當然,這由感慨“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到轉而去記“樂事”抒“雅懷”的變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詩歌相同,反映著他那曠達、灑脫的性格特點 2、將本文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進行比較,說說魏晉人與唐人生命觀和精神氣質的異同,體會李白開朗樂觀的性格,對自然、對友情、對生活的珍愛,和縱筆揮灑的才氣 《蘭亭集序》和《桃花園序》同是記敘春日宴飲之樂,同是欣賞客觀的自然風光,同是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但由于時代環境及作家個人身份、年齡的差異,在感情格調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當時過境遷之后,游賞之樂便成了陳跡,歡樂和生命總是暫短的,必然“終期于盡”,所以發出了 “豈不痛哉”“悲夫”的慨嘆 而李白則有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他認為正因為人生短暫,才應珍視生命,愛惜光陰,“秉燭夜游”他覺得美景是春天對自己的恩賜,他感到能和兄弟們一同詠歌、高談、觀花、賞月并舉杯暢飲,乃是最大的樂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高亢明朗,情調自是不同 五、讀背課文 六、課堂小結
【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掌握賦的問題特征和本文的文言語法現象2.文本的藝術分析、言語的精神分析3.體味李白的生命觀和精神氣象過程與方法1.誦讀:把握節奏和語氣,領會思想和情感2.圈點:疏通文意,發現問題,交流心得3.細讀:由語言分析導入精神分析4.探究:聯系相關文本,聯系當下社會,探討時代精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浮生”的夭折范疇和詩意范疇2.“為歡”的尺度和限度【重點、難點】1.藝術分析、精神分析2.李白的生命觀和精神氣象【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語此文約作于733年。727年,28歲的李白只身云游至安陸,娶高宗時宰相許圄師孫女為妻,生女平陽、子伯禽;廣結道友,優游山水,李白自稱“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安陸在今湖北,為古代楚文化發祥地。楚文化屬于巫文化(莊子、屈原),長于宏富的想象,具有通靈的特性,類似于古希臘的酒神精神:非理性、狂歡、迷醉、藝術的生命狀態。二、誦讀1.試讀:請一名學生試讀,其他同學評價、修正。2.誦讀提示①基調:慷慨、俊爽。②節奏:駢體文,以四、六言為主,兼五、七、八、九、十言;中速,長句稍慢,短句稍快。本文前兩句共有如下兩個版本,你認為哪個版本最好?為什么?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夫,也;破空而來,不可羈勒。試讀)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無“也”字,喟嘆不足。試讀)新建版本: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無“夫”字,喟嘆不足,試讀)③節奏:節奏→節奏→語氣。④語氣:“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宜悠長、慷慨而蒼涼;至于“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則短促而低沉;繼而上承古人,下接群季,復歸慷慨。3.教師范讀。學生齊讀。三、疏通文意(夫)天地………… 萬物散…………空間(宇) 光陰………… 百代…………整/時間(宙)(而)浮生………… 為歡整…………人間 古人………… 良有散…………古人(況)陽春………… 大塊整…………今人 整中有散會………… 序整………… 群………… 皆………… 吾………… 獨整………幽………… 高整………… 開………… 飛整………… 整不………… 何整………… 如………… 罰散………… 整散結合 為方便學習講解,茲將文章分為六小節層,每一節層的教學目標和步驟相同:先要求學生當堂背誦,理解詞義、詩賦節奏、結構層次等。逆旅:逆,迎;旅,客。旅店。一般為文者寫宴會,常以美景和人事起筆。李白卻以宇宙、人間起筆,有“萬古愁”,筆力勁健。//節奏:整中有散。浮生:浮泛不踏實的人生,如貧病交加、盛衰之變、漂泊不定。秉燭夜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由宇宙而人間,由人間而古今。//節奏:整散結合。煙景:許是陽春回暖,地氣上升;許是萬樹新綠如輕煙。煙花五月下揚州,煙,花也。文章:文,紋,錯雜的花紋;章,彰,明,鮮艷的色彩。物我合一,源于造化之神力。//節奏:整。天倫:此指詩人與諸從弟。唐時,從弟并非有血緣關系者,同姓、同好即可為兄弟,結伴交游。俊秀:俊,杰;秀,麥苗,才。杰出的人才。獨慚康樂:自謙也。注意與“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的心理作比。物我合一,源于俊秀之凝視、寄托。//節奏:整。幽賞:幽,深、隱,此指情懷幽雅。高談:應是魏晉三玄之談--《老》《莊》《易》,崇尚自然,放浪形骸,啟發人的自覺。瓊筵:瓊,美玉。為何不是金筵銀筵?屈原,比德傳統(香草、美人、美玉)。坐花:花。《論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羽觴:又名羽杯、耳杯,酒器,一般為玉質,淺腹,平底,兩側有雙耳,狀如鳥羽。羽觴出現于戰國,延續至魏晉,其后逐漸消失。羽觴有古風,令人遙想魏晉風骨。仙風道骨。//節奏:整。佳詠:《蘭亭集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金谷園:又稱梓澤,西晉富豪石崇所建私家園林,一時繁華,至唐已為廢墟。罰:試問李白與諸弟詩才孰高孰下?不言自明。不醉焉得出此戲笑、狂放之言?酒數:一作“酒斗數”,典出石崇《金谷詩序》:“罰酒三斗。”足見狂放風度。君子狂放。//節奏:整散結合。三、細讀請圈出有疑問的詞句、最能打動你的詞句,與同學交流。 以下是學生可能涉及的詞句。1.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人生如寄)①存在與虛無。西哲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知須以通過語言來傳達,未被感知、傳達的事物,就無法證明其存在。因此,海德格爾說:“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園。”②寫宴會,卻由宇宙起筆,四方、古今,縱橫捭闔,極為瀟灑。2.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物我同一)①我:請聯系《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我”的轉換。有我之境。突出主體人格的張揚。②大塊:大地、自然。古人嘗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李白《日出入行》:“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滓同科。”與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接通。3.飛羽觴而醉月(仙風道骨)①羽觴:酒神精神:非理性、狂歡、迷醉、藝術的狀態。②飛:能否改為“傳”?不可。一,羽觴狀如鳥羽而飛,言傳杯之速;二,傳達出精神飛動、瀟灑之勢。③醉月:醉對明月,醉于明月之下,恍乎惚乎,不知其身之所存。與“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同趣。四、探究(一)古人但逢宴會,必賦詩,必囑才俊為
序。我們學過的有《蘭亭集序》《騰王閣序》等。1.王羲之《蘭亭集序》: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2.王勃《騰王閣序》:遙吟甫暢,逸興遄飛……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鳴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邱墟。試與《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比較,三人的生命觀有何不同之處?參考:王羲之:樂--悲,表達了“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生命觀。王 勃:樂--悲,表達了“命途多舛,勝地不常”的生命觀。李 白:悲--樂,表達了“大塊假我以文章,飛羽觴而醉月”的生命觀。(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請談談你的理解和體驗。參考:1.“浮生”的夭折范疇。“夭折范疇”是中國當代學者提出的哲學命題,意即人的存在往往陷入夭折的困境,生命易逝,精神不能自主。鮑照《行路難》、杜甫《登高》皆此類。2.“浮生”的詩意范疇。海德格爾:“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黑暗的是肉體和大地,明亮的是眼睛和靈魂。人通過尋找詩意獲得生命的意志和尊嚴。3.“為歡”的尺度。始皇阿房,石崇金谷,沉迷聲色,皆為患。若李白桃園醉酒、蘇子赤壁泛舟,皆為歡。《古文觀止》:“末數語,寫一觴一詠之樂,與世俗浪游者迥別。”五、作業請聯系本書P13李白《行路難(其一)》,評論李白生命觀的多元性(300字左右)。附板書:(夫)天地………… 萬物散…………空間(宇) 光陰………… 百代…………整/時間(宙)(而)浮生………… 為歡整…………人間 古人………… 良有散…………古人(況)陽春………… 大塊整…………今人 整中有散會………… 序整………… 群………… 皆………… 吾………… 獨整………幽………… 高整………… 開………… 飛整………… 整不………… 何整………… 如………… 罰散………… 整散結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