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3
這是蘇教版正比例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P50第3——8題,正反比例關系練習。
教學目的: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能根據正、反比例關系的意義正確判斷,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基本知識練習
1、正、反比例意義
提問:什么叫正比例關系,什么叫反比例關系?用字母式子怎樣表示正、反比例的關系?判斷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關系的關鍵是什么?
2、練:950第4題。
先說出數量關系式,再判斷成什么比例?
三、綜合練習
1、練習:P50第5題
想一想:這三種數量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式,你能找出哪幾種比例關系?
口答并說說怎樣想的。
2、做練習十二第6題、第7題
第7題評講時追問:在一個乘法關系式里,什么情況下某兩個數成反比例:什么情況一某兩個數或正比例?
3、做第8題
提問:從直線上看,支數擴大或縮小時,錢數分別怎樣變化?
四、延伸練習
下面題里的數量成什么關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嗎?
1、一輛汽車從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時行50千米,4小時到達;如果每小時行80千米,2.5小時到達。
2、某工廠3小時織布1800米,照這樣計算,8小時織布X米。
五、課堂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進一步認識和掌握了哪些知識?
六、作業
《練習與測試》P25第五、六題。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況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效果預測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介紹。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級下冊P39正比例的意義。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關系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系,學生理解并掌握這種數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正比例的教學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為學生今后學習打下基礎。
3、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是理解正比例的意義,難點是能準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關鍵是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征。
4、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內容,新課標有關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從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關系,并能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通過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數學活動,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嘗試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情感態度:在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
二、學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數學能力。在學習正比例之前已經學習過比和比例,以及常見的數量關系。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變化規律。學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斷有具體數據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較難掌握的是:離開具體數據,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通過游戲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歸納正比例的特征。
四、學法
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具體表現在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表達,并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樂于說,善于說。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六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用游戲的方法將學生帶入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為后面教學做好了鋪墊,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環節:引導觀察,啟發思考
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計算游戲得分,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得分隨著贏的次數的變化而變化,他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環節:創設情景,觀察實驗
用多媒體呈現數據的獲取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水的體積和高度是兩個相關聯的量以及二者之間的變化規律。
第四環節: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學生在反復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樂趣。
第五環節: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第六環節:全課小結
六、效果預測
在教學的始終,我一直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正比例的意義,加上課件的輔助教學和課堂練習,學生在理解掌握并且運用新知上,一定會輕松自如。所以,我預測本節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進,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具體環節的安排上,可能還存在不足的地方,懇請各位評委給予批評指正。
教材分析:
正比例應用題這部分內容是在教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數學教案-正比例應用題。教材首先說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1教學應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通過方框中的說明突出了怎樣進行思考的過程,特別強調了新科技要判斷題目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即“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關系,所以兩次行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設未知數,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改變例1題目里的條件和問題該怎樣解答。
教學對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學生在前兩年的學習中,已接觸過這種情況的問題,如歸一應用題,只不過那時是就題論題,沒有上升到一般規律。這里主要使學生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律。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有利于溝通知識間的聯系,也為中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應用比例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做較好的準備。同時,由于解答時是根據正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在這過程中,蘊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這是數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關應用題;
2、通過解答應用題使學生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能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確列出比例式。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1、在上新課之前,先考考大家對廣州的認識。你知道廣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處?
2、對于這座廣州最高的建筑物,你還想了解些什么?怎樣測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剛才同學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測量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正比例應用題,學完后,我們試著用這種方法去計算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看誰學得最棒。
二、 新課教學:
先來研究這樣一個問題。
1、 出示例1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2、 分析解答應用題
(1)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題目
(2) 這道題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條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
(4) 讓學生自己解答,邊訂正邊板書: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 激勵引新
這兩種方法都合理,還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學生互議,師引導,我們已經學習了比例的知識,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 探討新知
1、 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本上的例題,討論以下問題。
(1) 題目中相關聯的兩種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關系。
(3) ______行駛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 學生自學例題后小組討論。
3、 組間交流:小組代表把討論結果在班內交流
4、 學生嘗試解答后評價(指名學生板演)
5、 怎樣檢驗?把檢驗過程寫出來。
6、 概括總結
(1) 用比例解答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答應用題教師這道題的解法,如果題目中沒有要求的,我們采取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題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小學數學教案《數學教案-正比例應用題》。
(2) 明確解題步驟。(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應用題,具體步驟是怎樣的呢?請根據我們所做的例題歸納解題步驟。
1. 分析判斷
2. 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
3. 設未知數列等式
4. 求解
5. 檢驗寫答語
四、 練習提高
1、 基本練習
(1)例題改編
① 如果把這道題的第三個和問題改成:“已知公路長350千米,需要行駛多少小時?”該怎樣解答?
② 讓學生解答改編后的應用題,集體訂正。
③ 小結 :比較一下改編后的題和例1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例1的條件和問題以后,題中成正比例的關系仍沒變,解答的方法出沒有改變,只是要設需要行駛的小時數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頁做一做:讓學生直接用比例知識解答。做完后,請幾個同學說一說:你為什么這樣列式?
2、變式練習
3、實踐運用
(1)匯報數據:剛才我們上課時提到怎教材分析:
正比例應用題這部分內容是在教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說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1教學應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通過方框中的說明突出了怎樣進行思考的過程,特別強調了新科技要判斷題目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即“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關系,所以兩次行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設未知數,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改變例1題目里的條件和問題該怎樣解答。
教學對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學生在前兩年的學習中,已接觸過這種情況的問題,如歸一應用題,只不過那時是就題論題,沒有上升到一般規律。這里主要使學生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律。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有利于溝通知識間的聯系,也為中學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應用比例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做較好的準備。同時,由于解答時是根據正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在這過程中,蘊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這是數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關應用題;
2、通過解答應用題使學生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能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確列出比例式。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1、在上新課之前,先考考大家對廣州的認識。你知道廣州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處?
2、對于這座廣州最高的建筑物,你還想了解些什么?怎樣測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剛才同學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測量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正比例應用題,學完后,我們試著用這種方法去計算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看誰學得最棒。
二、 新課教學:
先來研究這樣一個問題。
1、 出示例1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2、 分析解答應用題
(1)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題目
(2) 這道題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條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
(4) 讓學生自己解答,邊訂正邊板書: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 激勵引新
這兩種方法都合理,還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學生互議,師引導,我們已經學習了比例的知識,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 探討新知
1、 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本上的例題,討論以下問題。
(1) 題目中相關聯的兩種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關系。
(3) ______行駛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 學生自學例題后小組討論。
3、 組間交流:小組代表把討論結果在班內交流
4、 學生嘗試解答后評價(指名學生板演)
5、 怎樣檢驗?把檢驗過程寫出來。
6、 概括總結
(1) 用比例解答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答應用題教師這道題的解法,如果題目中沒有要求的,我們采取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題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確解題步驟。(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應用題,具體步驟是怎樣的呢?請根據我們所做的例題歸納解題步驟。
1. 分析判斷
2. 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
3. 設未知數列等式
4. 求解
5. 檢驗寫答語
四、 練習提高
1、 基本練習
(1)例題改編
① 如果把這道題的第三個和問題改成:“已知公路長350千米,需要行駛多少小時?”該怎樣解答?
② 讓學生解答改編后的應用題,集體訂正。
③ 小結 :比較一下改編后的題和例1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例1的條件和問題以后,題中成正比例的關系仍沒變,解答的方法出沒有改變,只是要設需要行駛的'小時數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頁做一做:讓學生直接用比例知識解答。做完后,請幾個同學說一說:你為什么這樣列式?
2、變式練習
3、實踐運用
(1)匯報數據:剛才我們上課時提到怎樣測量和計算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課前我請幾位同學去測得中信廣場的一些數據。現在請這些同學跟我們匯報一下。
(2)能用這些數據編一道正比例應用題嗎?
(3)小組合作編題
五、 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學過的應用題。解答的步驟怎樣的呢?
樣測量和計算中信廣場的大概高度,課前我請幾位同學去測得中信廣場的一些數據。現在請這些同學跟我們匯報一下。
(2)能用這些數據編一道正比例應用題嗎?
(3)小組合作編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什么是相關聯的量。
2 掌握正比例的意義及字母表達式。
3 學會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板書:關聯):知道關聯是什么意思嗎?
生:指事物之間有聯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間相互影響。
師:對,關聯就是指事物之間發生牽連和影響。
師:能舉一些生活中相互關聯的例子嗎?
生:天氣熱了,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氣冷了,穿的衣服就會多一些,氣溫與我們穿的衣服是相關聯的。
生:我的考試分數多了,爸爸媽媽就很高興;如果少了,他們的臉上就會陰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試分數與家長的臉色也是相關聯的。(其他學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時,姚明的動作與防守他的對方隊員的動作也是相關聯的,即姚明怎么動,對方總有一個相應的對策,不可能永遠不變。
這時,一名學生干脆帶著他的同桌走到講臺上,兩個人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做起了學生經常玩的推手游戲,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閃開。然后這位學生說:“我們剛才的動作也是相關聯的。”
生:上星期,我們班舉行智力競賽,每個小組每答對一題就得到10分,答對兩題得到20分……答對的題目越多,分數也就越高。因此,我認為答對的題目與最后的成績也是相關聯的。
二、新授
師:好一個答對的題目與最后的成績相關聯!我們把它們的情況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嗎?
師:從這個表格中。你還知道什么?
生:答對一題得10分,答對兩題得20分,答對三題得30分……
師:表中有哪兩個量?它們的關系怎樣?
生:答對的題目與最后的成績,它們是兩個相關聯的量。
師:你們能夠從中發現什么規律?
生:從左向右看,答對的題目越多,分數就越高;從右向左看,答對的題目越少,成績就越低。
師:還能發現什么呢?
生:答對的次數擴大多少倍,得分也隨著擴大多少倍;反之,答對的次數縮小多少倍,得分也隨著縮小多少倍。
師(小結):也就是說,成績隨著答對的次數變化而變化,像這樣的兩個量也叫做相關聯的量。
師:你能在這兩種量中,找到一組對應的數嗎?誰能說說在成績和答對的次數兩種量中,相對應的數的比嗎?比值是多少?
(隨著學生的回答,師板書:10/1=10、20/2=10、30/3=10、40/4=10……)
師:剛才這位同學在算出比值的時候,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不管怎樣,它們的比值不變。
師:這個比值實際上就是什么呀?(板書:每題的分數)
師:你能用一個關系式表示嗎?
板書關系式:成績/答對的題目=每題的分數(一定)
師:我們再來看一道題目。請每個小組的小組長,將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單分給每一位同學。同學們可以根據上面的四個問題進行分析,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如果你們遇到了什么問題,可以舉手,老師非常樂意幫助你們。(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 )和( )兩種量。
2 路程是怎樣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3 任意寫出三個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并算出它們的比值。
4 比值實際上表示( ),請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
(學生交流匯報,師板書關系式)
師(指著剛剛學習的兩個表格):這是我們剛才分析過的兩個表,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板書:兩個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結合學生的發言,教師逐一板書,最后由學生通過看書,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由此完成概念教學)
反思:
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并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生動素材引入新課 ,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基礎,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創設了生動活潑的情境,課堂氣氛活躍。
以往教學此內容時,學生理解相關聯的量僅僅局限于“比值一定”,與后面學習“反比例的意義”教學未能形成有效的聯系,因而教學收效不大。此次教學,首先從教學目標上進行修改,增加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即“理解什么是相關聯的量”。教學設計大膽開放,真正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教材的重點并不一定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給抽象的數學知識賦予了濃厚的現實背景,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改變了傳統教學強調接受、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最后,由學生獨立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看似在新授之前浪費了不少時間,實則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使學生有了更多自主、個性探究的機會,值得借鑒與提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