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4
這是昆明的雨教學設計一等獎博客,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
2.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來品味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感悟作者對往昔的一種懷念之情。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
2.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雨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圖片展示
二、學習目標
1.了解昆明雨的特點。(重點)
2.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通過拾取生活的瑣事表情達意的寫作手法。
3.感悟作者對往昔懷念的感情。(難點)
三、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團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他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鴨蛋》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四、背景資料
《昆明的雨》寫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發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汪曾祺在西南聯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這在他一生中是一個重要時期。在昆明,他不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結識了許多師長和朋友,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還結識了后來與他相知相愛的施松卿。對于有著強烈家鄉情結的汪曾祺來說,昆明無異于是他的第二故鄉。汪曾祺73歲生日時曾作詩一首:“往事回思如細雨,舊書重讀似春潮。白發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憶兒時。”晚年汪曾祺的詩文書畫中,也隨處可見他對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牽夢繞的懷念之情。
汪曾祺散文
有一位評論家說:汪曾祺的語言很怪,拆下來沒有什么,放在一起就有點味道。語言的美不在每一字,每一句,而在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包世臣論王羲之的字,說他的字單看一個一個的字,并不覺得怎么好看,甚至很不平整,但是字的各部分,字與字之間“如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汪曾祺的文學語言也是這樣的。汪曾祺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容,語言和思想是同時存在,不可剝離的。語言不僅是所謂“載體”,它是作品的主體,一篇作品的每一句話,都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語言后面有文化的積淀,一個人的文化修養越高,他所傳達的信息就會更多。汪曾祺的文學語言兼具南北神韻,打通古今脈絡,才氣學識與高超的文字功夫將現代中國文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豐富了現代漢語和文字的表達方法,自有一種超越古今的曠達和淡泊。他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憑著對事物的獨到領悟和審美發現,從小視角切入,寫凡人小事,論鄉情民俗,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散文的經典和高峰。
五、檢查預習
一讀一讀字音
鮮腴(yú)青頭菌(jùn)黃燜(mèn)雞草莖(jīng)松毛擇(zhái)凈熾(chì)紅桂花綠釉(yòu)
二寫一寫字形
花gū(骨)朵
tái(苔)痕
三記一記詞義
1.鮮腴:
新鮮,肥美。
2.方比:
比較,比得上。
3.密匝匝:
非常濃密的樣子。
4.格調:
指人的風格或品格。
“格調、風格”辨析
同:二者都有“風范”的意思。
異:“風格”比“格調”的范圍大,也可以說風格包含格調。風格是表現在外在的景象、態度、舉止,也指文藝作品表現出的思想藝術特色。格調是指表現出來的品質。
例:(1)文章要以義理意致為核心脊梁骨,氣韻格調為筋骨,用典合宜為皮膚,華麗辭藻為冠冕。
(2)三班風格高,抽出了四個精明強干的小伙子來幫助我們。
六、初讀感知
帶著問題讀課文
贈畫
導思1.文章從贈送的畫入手,寫昆明的雨,有何效果?
雨中植物
導思2.文中為何大量寫雨季的植物?
昆明的雨
導思3.在作者筆下,昆明的雨有何特點?
情感
導思4.文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美好情感?
關鍵詞:喜愛、贊美昆明的雨
請同學們聽讀課文,并在課本上及時做好旁批和圈點。體會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風格。
圈點要求
1.劃分文章部分、層次分別用雙豎線、單豎線。
2.認為用得好的詞語用方框。
3.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4.有疑問的地方,用問號標注。
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①②):
由描述給寧坤的畫入手,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點明主題。
第二部分(③-⑨):
詳細描寫昆明雨的特點以及雨季的一些植物以及相關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10、11):
描寫雨中的淡淡鄉愁,再次點明“我”對昆明的雨的想念。
第二課時
七、精讀品味
第一部分(1—2段)
1、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寫給寧坤的畫呢?
【答案】所畫的倒掛而且開花的事物仙人掌、幾朵青頭菌與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也是下面所要寫到的內容,為下文作鋪墊,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第二段運用了何種表達方式?有何作用?在文章結構上有何作用?
【答案】本段采用了抒情的表達方式,圍繞“雨”,突出“想念”二字,表達了作者對昆明雨季的懷念,引出下文。本題運用中間句(段)作用分析法。在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畫面介紹,引出下文對“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緣由的敘寫。
第二部分(3—9段)
3.“昆明的雨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答案】昆明的雨不連綿,氣壓不低,所以是明亮的;雨季中植物枝葉飽滿,色澤濃綠,生命力旺盛,故說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這樣明亮、豐滿的`雨季,令人喜愛動情,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之情。
閱讀方法解密
賞析句子三步法。賞析句子是中考閱讀常見題型之一,通常分三步:第一步,判斷出句子運用的修辭或描寫方法或表達方式或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形容詞等;第二步,結合語境來分析其作用;第三步,找出該句和文章主旨的聯系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模式:本句運用了……修辭手法(或描寫方法或表達方式或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等),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表達了作者(或人物)……的感情。
4.“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比牛肝菌高。”如何理解句中的“格調”一詞?
【答案】“格調”原指“人的品格或風格”,此指炒熟后青頭菌的誘人色澤。
5.文中用不少筆墨寫了多種植物,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答案】這與昆明的雨有什么關系?這些植物的共同特點是生長旺盛、肥大、滋潤。這屬于側面描寫,襯托出昆明的雨季持續時間長、雨水均勻的特點。
6.作者寫昆明的雨卻不單純寫雨的特點,還寫了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等,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答案】這樣的寫法符合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從昆明的雨寫起,寫了昆明雨季的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和人們的生活等,使昆明的雨變得饒有情味。
重點品析第三部分(10—11段)
7.品析“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句中的“爬”“遮”字的好處。
【答案】“爬”“遮”等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木香的茂盛,表達了作者的喜愛、贊嘆之情。
8.如何理解最后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
【答案】“沉沉”既是對漫天細雨的形象描寫,也是作者心情的真實寫照。這首詩中包含了作者對昆明那段生活的留戀之情和對那種心境的懷念,以及作者淡淡的鄉愁。
9.文章結尾采用了哪些手法?這一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復、抒情。語段的作用:在內容上,深化主題,表達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懷念之情;在結構上,照應第②段內容,收束全文,使結構顯得完整。
重難點小結
這些文字重點描寫淡淡的鄉愁,再次表達作者對昆明雨的思念。作者筆觸細膩,抓住生活中看似隨意的細節,字里行間滲透著濃濃的情感。結尾段運用抒情、議論點明題旨,使文章渾然一體,無不顯示出作者濃厚的文學底蘊。
八、研讀探究
【情感探究】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反復強調的“我想念昆明的雨”這句話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答案】昆明之雨季,明亮、豐滿,飽含感情,且時間長,以此可觀昆明的雨的明麗、頻繁而不連綿、豐滿卻頗具柔情。這篇文章本意不是寫雨,而是由昆明的雨寫當時的生活,雖處艱難困苦之時,也可享受自由快樂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寧靜、恬然生活的留戀。
九、歸納總結
探究主旨
文章描寫了昆明雨季中的仙人掌、菌子、楊梅、緬桂花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和懷念之情,以及對寧靜、恬然的生活的留戀。
歸納藝術特色,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
《昆明的雨》能對讀者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對“凡人小事”的審視,運用“以小見大”的手法。作者對昆明的愛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載體越小,越顯出愛的醇厚。仙人掌和青頭菌、牛肝菌等各類菌子以及楊梅、緬桂花等,作為承載感情的載體,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它們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顯著汪老對昆明、對生活的熱愛。生活的美存在于身邊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們,然后攜來入文,遂成美文。
十、拓展延伸
國學經典誦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
【譯文】我住長江的上游,你住長江的下游。我們雖然共飲著同一條江水,卻不能見,只能日日夜夜承受著思念的愁苦。悠悠的江水啊,要流到什么時候才會停止,這段離愁別恨又要到何年何月才會結束。只希望你的心同我的心一樣,不會辜負這番相思的情意。
十一、布置作業
作業1:完成教材上的課后習題
作業2:完成《作業本》的習題
【知識目標】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能力目標】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風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
【教學重點】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品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了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
【教學過程】
一、說詩情,導入新課
讀汪曾祺的一首小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讓學生自由的讀一讀品一品其中的詩味。
教師:這首舊體詩寥寥28個字,寫盡了上世紀40年代昆明雨季的寧靜、清寂和時在西南聯大學習的莘莘學子的苦悶和無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蓮花池本來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陳圓圓著比丘尼裝的雕像,有點荒涼、凄清。現在的蓮花池處于市中心一帶。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白天,人流如過江之鯽;入夜,燈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蓮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樓、飯店、大排檔。入夜,路邊燒烤攤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學里的男女大學生們。嘻嘻哈哈,邊吃邊聊。滿街是油煙、尾氣和燒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沒了。然木香花會有的。豬頭肉也會有的。只是“一杯濁酒”中恐怕再難品出“木香花濕雨沉沉”的那種況味,那種氛圍了!我們也只能從先生的美麗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讀文本,整體感知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隨后師生共同探討交流:
1、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么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明確:所畫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又可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具體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與別處的雨有何不同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請圈劃出最能概括其特點的那一句。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具體的寫昆明雨季之明亮、豐滿,使人動情?
明確: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
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因為“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因為“仙人掌不僅多,且極肥大,可以種在菜園的周圍代替籬笆,并且倒掛著也能開花。
因為“昆明雨季最多的還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濕空氣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雞樅、干巴菌、雞油菌
昆明的楊梅不僅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而且顏色黑紅黑紅的,名字也很好聽,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和木香花,緬桂花“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脹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
教師小結:在這篇文章中,汪老不僅僅關注著昆明的雨,還描繪了很多自然風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這一草一木中,顯示出汪老獨特的詩情和生活雅趣,他還用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捕捉他們,然后攜入文字,與我們則更是一種美的享受。
三、品語言,體悟深情
1、這樣明亮又豐滿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動情的。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師生共同交流并明確:懷念、喜愛、鄉愁。
2、你是從文中哪些詞句之中體會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學生默讀課文,師生相互交流探討,品味語言之美。
例如:
①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么好吃?
短短一句話,稍作改動但,疑問、驚喜、感嘆之情卻盡在其中!
②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板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中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為何要寫買花女孩?)
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兩次出現,有何不同?)
3、作者想念的不僅僅是“雨”,還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風、人情和當年在那里寧靜、恬然的生活,你能體會出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明確: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四、賞經典,拓展閱讀
1、大家讀完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語言上能給你什么獨特的收獲?
請學生朗讀比較感興趣的語句并總結:
可能會有A、短句B、文言、成語。C、口語(例句見文中)
教師小結:在這里,典雅的文言詞語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和諧地捏到一處的藝術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閱讀:《端午的鴨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韻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鴨蛋(片段)
①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鴨是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賣咸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后,里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郵咸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
五、品生活,課外延伸:
1、推薦閱讀《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細觀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葉,抓住其特點,并披情入文,寫一點能表現自己獨特感悟的文字。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中的常用生字和詞語。
2.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描寫方法。
3.通過朗讀體會文中作者平實樸素的語言特色。
重點難點
1.閱讀課文,提升篩選信息能力及思維能力。
2.受作者對昆明的熱愛懷念之情,培養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
策略方法朗讀法、師友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時數2課時
課前導學
1.了解作者資料。
2.自學生字詞:
青頭菌(jūn)避邪(bìxié)鮮腴(yú)八卦(ɡuà)
籬笆(líbā)釉(yòu)暈倒(yūndǎo)吆喚(yāo)
暮年(mù)緬甸(miǎndiàn)一碟(dié)細碎(suì)
飽漲(bǎozhǎnɡ)淋濕(lín)苔痕(hén)密匝匝(zā)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交流感知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作者以及背景資料。
2.生字、生詞的讀音和釋義。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并思考下列問題
本文題目是“昆明的雨”,請問本文寫的僅僅是雨嗎?
1.導入新課: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讀他的散文就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那么就讓我們來美美地欣賞吧
2.組織全班交流預習內容。
1.學生交流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生平。
2.師友互相檢查基礎知識掌握情況。
3.自主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研讀共品
三、研讀課文:
1.以上這些事物與雨有關系嗎?任選其中的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2.賞析下列句子
(1)我想了一些時候,畫了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
(2)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
教師適時引導
教師選點精講,進行學法指導。
1.師友討論明確:可用課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話概括
2.全班交流。
總結提高
四、課堂總結
1.師友歸納,總結知識:
2.總結收獲,點撥提升。
五、布置作業:
1.抄寫課后生字詞
2.思考課后閱讀提示。
教師點評,作重點強調。
教師總結提升。
師友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師友談收獲。
學生評選出最佳師友
第二課時
交流感知
一、復習導入:回顧上節內容,引入本節課內容。
二、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
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師友回顧交流
研讀共品
三、探究學習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樣表現的?
2.方法探究:
(1)條理清晰,承轉自然。
(2)選材精當,描寫多樣。
(3)以小見大,飽含深情。
教師適時引導
教師選點精講,進行學法指導。
師友討論共品。
全班交流
師友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請教其他師友
互助釋疑四、交流疑點,互相解答。
五、全班交流,解決疑難。掌握學情,及時解惑。
師友交流,解決不了的問題在班上提出。
鞏固拓展
六、遷移拓展
請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你人生中印象最深的一場雨
教師出示問題,適時引導
師友相互討論談感受。
全班交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總結提高
七、課堂總結
1.師友歸納,總結知識。
2.總結收獲,點撥提升。
八、布置作業:
教師引導學生課后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預習下一課時內容。
教師總結提升
布置作業師友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師友談收獲。
學生評選出最佳師友
教學目標:
1、自主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春天的雨給你留下什么樣的印象?(學生各抒己見)
2、昆明是個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會是什么樣呢?今天我們就隨同作家汪曾祺一同來欣賞課文《昆明的雨》。(板書)
3、請學生讀讀課題。通過文題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讀課文,讀中感悟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你不認識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并借助字典給予解決,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3、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給予指正。
4、學生自由練讀。
5、現在同桌之間賽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好。
6、同學們通過這次讀書,又讀懂了什么?(學生討論)
7、教師小結: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過昆明,寫出了對昆明雨的懷念,請同學們思考,文中寫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理清脈絡
學生討論匯報,教師板書。
四、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抒情導入,揭示課題
昆明的雨是這樣的美妙,這樣的舒服,這樣的令人興奮。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昆明的雨》。教師板書課題。
二、復習課文內容
這篇寫的是什么內容?
中寫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三、品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寫了雨中的果兒和花兒。昆明的雨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用文中的句子來回答。(明亮的、豐滿的、使人興奮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
品讀對果兒、花兒的描寫:
1、指名讀。
2、從哪些詞句看出作者對昆明雨的喜歡與懷念之情,畫一畫,然后想一想,學生交流。
3、你能通過讀把它表現出來嗎?指名讀。
四、反復誦讀,體會升華
昆明的雨是那樣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個畫中的故事,是一段讓人懷念的時光。讓我們盡情地贊美昆明的雨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