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0
這是雪梅古詩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意境。
2、通過各種不同方法的學習,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會朗誦古詩。
教學難點: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古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三角形、圓形、長條形各一個,課件。
教學方法:愉快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組織教學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圖
出示一個三角形提問:"小朋友這是什么?"
出示一個圓形提問:這是什么呢?
老師把它們拼成一幅圖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圓形、長條形拼成一個人在釣魚的圖片)
老師看了這幅圖就想起了唐代大師柳宗元寫的一首《江雪》你們想聽嗎?
2、老師有表情的朗誦古詩《江雪》
3、這首古詩還有一幅美麗的畫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多媒體)
(1)你看見了什么?這幅畫上是什么季節?冬天會怎么樣?山上都是雪,小鳥怎樣了?(千山鳥飛絕)
(2)路上也沒有行人,天氣寒冷人們怎樣了?(萬徑人蹤滅)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誰呢?他穿著什么?帶著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獨釣寒江雪)
4、我們一起來看這首古詩(多媒體出示古詩)
(1)小朋友,請你找一找在這首古詩中你認識哪個字寶寶?
(2)幼兒跟老師朗誦古詩2—3遍。(不同的方法朗誦)
(3)老師把這首古詩編成了一幅節奏圖:這是幾拍子的節奏?幼兒練習打二拍子的節奏。看節奏一邊拍手一邊朗誦古詩。
(4)我們聽著音樂來唱一唱這首古詩。
三、結束部分
1、幼兒操作:畫出這首古詩中你認識的字寶寶,畫出來給后面的老師讀一讀,你讀的對不對,接著朗誦給老師聽,你會得到一顆五角星。
2、總結
師:小朋友們今天學習到了什么?
3、作業
把學會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教學目標 :
1、吟誦《楓橋夜泊》,體會古詩描寫的景,體會作者的心情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
感悟品味詩中所表達的意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簡介時代背景和作者
張繼是唐代大詩人。
二、釋題:
(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
三、范讀詩歌(聽錄音帶)
四、讀詩歌,提出疑問。
讀詩歌,借助注釋想象詩意,提出疑問。
(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睡呢?)
五、試講詩歌描寫的景色
1.同座對講。2.指名試講。
(月亮漸漸落下,聽到烏鴉哇哇地啼叫聲,天空中布滿了寒霜,詩人面對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滿腹憂愁而難以入睡。這時,姑蘇城外寒山寺里夜半敲鐘的聲音傳到客船上來了。)
六、指導朗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七、讀詩,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朗讀時要想象詩中景象,體會詩的意境。
八、總結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游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
由于這首詩情景描寫真切,畫面清新,因而歷來為人傳誦,甚至使得楓橋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揚天下。
板書設計 :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所見 月落 霜滿天
江楓 漁火
所聞 烏啼 鐘聲
作業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二) 別董大
教學目標 :
3、吟誦《別董大》,體會古詩描寫的景,體會作者的心情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表達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
一、簡介時代背景和作者
《別董大》是唐朝詩人高適漫游時寫的送別詩,作者送別的朋友董大名叫法董庭蘭。他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古琴手,當時盛行胡樂,他受到冷落,高詩送別他,也正是詩人失意的時候。
二、釋題:
《別董大》:和董大告別。
三、范讀詩歌(聽錄音帶)
四、讀詩歌,提出疑問。
讀詩歌,借助注釋想象詩意,提出疑問。
五、試講詩歌描寫的景色
1.同座對講。2.指名試講。
千里黃云蔽空,日落時天色昏黃。
(這暗示了董大失意的境遇。)
北風吹刮著大雁,大雪紛飛。
(寫雪中景致,也隱喻和董大即將分手遠行)
不要憂愁前面沒有知己,天下哪個人不賞識你呢?
六、指導朗讀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前兩句語速較慢,要有凄涼之情,空曠之感。
后兩句要讀出慷慨大度的氣勢。
七、讀詩,體會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八、總結
詩的前兩句寫北國風光,烘托出詩人送別董大時的失意心情,后兩句對友人進行安慰與鼓勵,是一首發自肺腑的感人的贈別詩。
(三)暮江吟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暮江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兩首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王維、李白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暮江吟》。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暮江吟》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詩中描寫了深秋的時候,從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達了作者愉悅的心情。題目的意思是:吟詠暮色降臨的江上景色。暮,傍晚。吟,吟詠,作詩。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意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①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指快要落山的太陽。鋪:展開,鋪展。這里是斜照的意思。句意:夕陽的余輝斜照在江面上。)
②半江瑟瑟半江紅(瑟瑟:這里指碧綠色,形容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顏色。句意:江水有一半是綠色的,有一半是紅色的。)
③可憐九月初三夜(可憐:可愛的意思。九月初三:指農歷九月初三,這時已進入深秋季節。句意:九月初三,這深秋的夜晚多么可愛啊!)
④露似珍珠月似弓(似:好像。月似弓,農歷初三晚上,是月牙開始出現的日子。月牙好像一張彎彎的弓。寒露降臨,附著在樹葉和草叢上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閃閃發光的珍珠。句意:露水像珍珠一樣晶瑩,月牙彎彎像弓一樣。)
2.精讀訓練,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個鋪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突出了江水的平靜,夕陽的美麗。鋪在這里是斜照的意思。)
②讀可憐九月初三夜,體會可憐在這里的意思。(可憐一詞表達了詩人對九月初三這個深秋的夜晚的留戀、喜愛。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正因為喜愛,他才從黃昏到入夜,久久地停在江邊觀賞景色。)
③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寫出了江邊美麗的月夜景色。)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節奏和韻味。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習8個生字,正確書寫“訝、折、獨、梅、暗、寒”6個生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引導學生大致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意境,感受梅花的頑強品質和夜雪的美。
二、內容分析
本課所選的兩首古詩,寫的都是寒冬季節的景色。“色”、“香”、“味”三方面突出梅花的特點,刻畫出梅花的潔白、傲雪的品性。《夜雪》通過對雪夜情景和詩人感受的描寫,可感不可見的特點。重點:認識8個漢字,會寫“訝、折、獨、梅、暗、含”6個生字。難點:感受梅花的頑強品質,體會夜雪可感不可見的美。
三、學生分析
古代詩歌,讀起來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是孩子們學習啟蒙的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也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學習古詩,可以讓孩子們背誦一定的古代詩詞,又可以學習漢字、提高審美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對落實新課標很有意義。
四、設計思路
通過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融讀詩、看景、想象、品味為一體,使學生知其景、入其境、悟其情。
教學過程: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課件
第一課時 《梅花》
一、出示課件,導入新課
1、(出示迎春花、荷花、菊花、梅花的課件或圖片)
同學們認識這些嗎?它們在什么季節開放?
說說你在什么地方看過梅花?你還了解梅花的哪些知識?
2、出示課件,學生欣賞雪花飛舞、梅花盛開的情景。
雪花紛飛,銀裝素裹,幾枝紅梅迎雪綻放。這美妙、飄香的世界,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贊嘆。讓我們與詩人一起走近梅花,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領略它的品性!
3、板書課題。教師邊畫梅花,邊背誦古詩,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意。
二、自讀古詩,了解大意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邊讀邊用筆圈出不認識的字,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教師巡視并指導。
2、檢查自讀情況,并糾正讀音。
墻:qiáng數shù凌:líng雪:xué為:wéi
3、師范讀,學生跟著讀。注意停頓和重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4、以組為單位,學生練習朗讀。小組內互相討論,提出疑難問題并嘗試解答。
5、師生共同交流,理解重點詞語。
墻角數枝梅:數枝,許多枝。
凌寒獨自開:凌寒,冒著嚴寒。
遙知不是雪:遙,從很遠的地方看。
為有暗香來:為,因為。暗香,淡淡的花香。
6、學生互相提問,先說說詞語的意思,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7、反復練習朗讀,想像梅花在嚴寒中傲然怒放的畫面。
8、在讀、議、背中感受梅花耐寒、清香、潔白的特點。
9、師小結:這首詩通過寫梅花不畏嚴寒,冒雪開放,贊揚了梅花堅強的品格。
三、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生字
1、了解了梅花的品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識字朋友吧!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進行認讀。
2、小組合作,進行認讀、識記生字。
梅:形聲字,左形右聲。
暗、獨:采用舊字加部首的辦法記憶。
遙:和形近、同音字'搖'進行區分記憶。
寒:和形近字“賽”進行區分記憶。
凌:可采用編寫謎或順口溜的辦法記憶。凌:兩點水做準備,土八折文排好隊。
3、指導書寫。
(1)指導學生觀察田字格申的生字,說一說怎樣寫才能端正、美觀。
(2)學生試寫,教師重點提示:
獨、梅、暗都是左窄右寬的字,書寫時要注意避讓。
寒:要注意端正。下面兩點要寫在豎中線上,撇和捺要舒展,起出寶蓋頭,三條橫線間距要均勻。
四、引導背誦
1、學生根據課件提示背誦。
2、播放音樂,學生伴隨著音樂,有感情地背誦。
3、學生根據詩意,想象畫面背誦。
第一課時 《夜雪》
一、猜謎語,導入新課
1、猜一猜:我是水,我會變。太陽一曬,就變成汽升到天空。到空中,變成極小極小的點,連成一片,我就成了云。冷風一來,我就會變成小花朵落下來。你們猜,我變成了什么?
2、板書課題:夜雪
3、根據詩題猜猜這首詩寫什么?(夜晚下的'雪、夜晚的雪景,夜晚出雪……)
4、試讀古詩引導質疑,學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
二、帶種疑問,學習古詩,了解大意
1、教師范讀古詩,學生聽讀識字。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古詩,并用鉛筆圈出認識的新字朋友。
3、教師領讀生字卡片,并進行正音練習。
衾:qīn枕:zhěn訝:yà復:fù折:zhé
4、師領讀古詩,學生跟讀,注意停頓和重音。
5、播放雪景課件,師配樂范讀。
6、理解詩句大意,解釋重點詞語。
已訝衾枕冷:衾枕,被子和枕頭。訝,驚訝。
復見窗戶明:復,又。明,明亮。
夜深知雪重:重,雪下得很大。
時聞折竹聲:時,時常。聞,聽見。折竹聲,竹子被雪壓斷的聲音。
7、指導學生反復練習朗讀,要讀出節奏、讀出韻律、讀出感情。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8、同桌互相說說詞語的意思,再連起來試說詩句的意思:
我睡著睡著,感到很驚訝,怎么被子和枕頭越來越冷?這時候,我又看到窗戶外面的雪特別明亮。夜己經很深了,我知道外面的雪越下越大,時常還能聽到大雪壓斷竹子的聲音。
9、同桌互相說說你讀這首詩的感受,想像畫面,體會詩的意境。
三、學習生字,記憶生字,指導書寫
1、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生字。
2、共同交流記憶方法和結果。
訝:形聲字,左形右聲。
枕:(編順口溜)木頭橫著放,倦腿人枕上。
復:(編順口溜)人上,日中,折文下,不止一次還復雜。
3、指導書寫。
訝:訝的第四筆是豎折。
折:第五筆撇,要寫在豎中線上。右邊是“斤”,不是“斥”。
這兩個字的寫的時候,要注意左窄右寬才好看。
四、想想畫畫
把你喜歡的梅花或雪景畫下來。同桌互相講解、欣賞。
教學反思:
1、課的設計能夠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重視背誦朗讀的基礎上,把識字的要求在課堂上落實的比較好。
3、重視聽說讀寫,還能讓學生把對詩歌的感知通過繪畫等方式表現出來,能較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一、 說設計思路
本課是第六單元中的一個課題,我在學生現有的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深挖教材,以復習為切入點,側重于基礎技能和技巧的鞏固,強化學生的動手和小組合作能力,在學生基礎技能和技巧的鞏固方面作一個嘗試。
二、 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教材選自人音版八年級15冊第六單元冬之韻中的兩首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踏雪尋梅》,這是兩首旋律優美、格調清新高雅的歌曲,唱出了冬天之韻味,唱出了冬天給人們帶來的歡樂,把冬天一幅幅至純至美的景色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給我們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
2、教學目標
初二的學生已接觸到許許多多的音樂作品,對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和感受,音樂的基礎技能和技巧有一定的積累,并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通過對音樂的感受,體驗冬之韻,以樂觀的精神對待自然、對待生活。
(2) 復習《踏雪尋梅》,制作打擊樂器并創作簡單旋律。
(3)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集體合作能力。
3、 教學重難點
音樂是抽象的,雖說學生學習音樂的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基礎,但實際操作中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感悟冬之韻,制作樂器和創作簡單旋律,作為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三、 說學情
初二的學生對音樂作品,具備一定的感受能力,加上多媒體展示的畫面,對他們感悟冬之韻有一定的幫助;他們本身具有的動手能力和原有的技能技巧以及教師的引導示范、小組合作的智慧,對難點的突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 說教法
根據音樂課要讓學生多聽多練多體驗的特點,我自制電腦課件,采用啟發講解法、示范演練結合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在上課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引導、啟發、激勵學生,從而利于達成教學目標。
五、 說學法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制作畫面精美的課件,讓學生全方位地感悟音樂。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把學生分成三個學習小組,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能主動的有效地參與實踐創作,并協同解決實踐創作中的問題。
六、 說教學程序
1、播放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導入課題。
這是啟動環節,學生通過欣賞視頻,設置問題:
(1)歌曲怎樣描繪雪?
(2)你看到了怎樣一個冬天?
學生說說冬之韻,初步感悟歌曲描繪的冬之韻。
2、為了讓課題得到拓展,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冬之韻,我讓學生找找相關的詩句,發現所描繪的共同點:以詠梅為主,主要是冰雪的潔白無暇、晶瑩剔透;臘梅的不畏嚴寒,笑傲風雪。隨后,我摘選了幾首詩詞,讓學生概括冬之韻:冰雪的潔白無暇、晶瑩剔透;臘梅的不畏嚴寒,笑傲風雪。從而突破難點。
3、復習歌曲《踏雪尋梅》,尋找音樂的`源泉。讓學生復習演唱歌曲,加入打擊樂,進行伴奏,并設置問題:歌曲中的哪一句出自我們生活中的聲響?這一問題的提出對下一環節的順利進行有著提示作用。
4、拓展思維,動手作一作。這一環節中有兩項活動。
活動1、利用玻璃杯、碗等制作有音高的打擊樂器。
活動2、用“1、2、3、5、6”五聲音階為下面詩詞創作簡單的旋律。
第一首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第二首 忽見寒梅樹,花開漢水濱。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第三首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里看。
三個學習小組任抽詩詞一首,以下列節奏
4∕4 ××××∣×―――︱ ××××∣×―――︱
××××∣×―――︱ ××××∣×××―‖
創作簡單的旋律,填上以上詩詞,唱一唱。
在活動開始前,我展示制作好的玻璃杯樂器,向學生講解制作的方法,加入不等量的水,得到不同音高的玻璃杯樂器。然后我把學生分為三個學習小組,在實踐操作前進行講解、示范。在學生實踐時,我在學習小組間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引導、激勵學生,從而使難點得以解決。
5、學生展示與評價,我讓學生展示作品,并讓他們進行自評和互評,最后我概括,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指出不足和改進。
6、在課堂小結中,我讓學生先小結,我再概括:大自然的美景,美不勝收,我們要用心才能感悟;生活中的音樂,妙不可言,我們要用心才能聆聽。
七、課后反思
本節課,我作為一種新的嘗試,獲得一定的效果。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的勁頭很足,始終帶著濃厚的興趣在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得到展現。但在學生作品展示這一環節時,沒有讓學生演唱自己的音樂作品,使學生的成就感沒能充分地體現。
雪梅古詩教學設計一等獎第5篇
第一板塊:說教材
《古代詩歌五首》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具有長于吟誦、激發想像、娛悅性情的特點。這五首古代詩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體,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們登山望海,駕舟揚帆,賞花觀鳥,詠春悲秋,用凝練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圖景。本課的教學重點,一是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神游優美深遠的詩化意境,激發審美想像、培養審美意識。二是析美情、賞美景、聚美言。品味課文精彩生動的優美語言,吟誦涵泳,熏陶感染,積累詩文語句、積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積貯豐富的閱讀體驗,積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積聚優雅的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課前自學是學生個性化的個人學習階段,必須保證充分的準備、思考時間,為課堂上建構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經驗方面的鋪墊。
1、鋪墊認知的臺階――疏通文意。上網或查書檢索五首詩歌的含義,了解作者的身世、詩歌創作的背景,解決不認識的字詞。
2、激發探究的欲望――標出每首詩歌每行的最后一個字的拼音,探究樂府詩、律詩、詞、曲在表現形式上的規律。
3、關注以往的經驗――回憶、檢索自己以前曾經讀過的有關鄉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詩文,想想是否與本課有什么聯系。
4、形成初步的語感――大聲朗讀詩歌,感覺一下重音和節奏怎樣處理更有表現力,作出標記。
第二板塊:說教法
(一)說教法
1、方法導學,授人一漁。對五首古詩采用分著教,合著比。通過學習本課的五首詩歌,學會賞析品評古代詩歌的方法。
2、貼近文本,以讀貫串。誦讀是對課文語言以及課文內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進入課文情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在本課要教會學生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美讀”課文:吟讀,讀出韻味;譯讀,讀出意境;背讀,積累語句;品讀,品評意趣;說讀,拓展詩意。
(1)體會詩情――吟讀《觀滄海》,體會詩人豪放的情懷,品味詩情美。
(2)想像畫面――譯讀《次北固山下》,對重點語句展開畫面想像,想像畫面美。
(3)穿插聯想――說讀《錢塘湖春行》,插頁聯系有關描寫春天的古今詩文進行比較,賞析詩意美。
(4)品味意趣――評讀《西江月》,評說詞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詞補白――品讀《天凈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飾詞的作用,補白想像空間,體會作者煉詞美、語言美。
(6)積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讀、背誦,激活學生多維的思維空間,快速背誦古詩、感悟古代詩歌的音樂美。
(二)學習形式:在充分的語文活動中,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個性,體驗、感悟、參與、創造。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三板塊: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授樂府詩《觀滄海》和律詩《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詩情美――吟讀《觀滄海》,體會作者豪情。劉勰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課即緊緊抓住作者情感的抒發點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詩歌的基調,為深入理解詩歌內容作好鋪墊。
設置小組學習活動:五首詩分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詩句中看出?劃出關鍵句。
《觀滄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
《次北固山下》――“歸雁洛陽邊”,思鄉。
《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抒發了詩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悅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說豐年”,秋天豐收的喜悅。
《天凈沙·秋思》――“斷腸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飾詞,表現了蕭條寂寞悲涼的情緒。
重點以《觀滄海》為例進行示例分析:
1、插頁――補充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國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烏桓,凱旋歸來時所作。當時他經過擒呂布、降張繡,在官渡打敗了主要對手袁紹,接著又誅袁譚,平高干,北征烏桓一舉獲勝,統一了北國,正可以南征孫劉,實現統一,完成宏業。眼下鎧甲未卸,征塵未洗,佇立峰頂,面對大海,浮想聯翩,寫下這篇樂府詩。
2、問題切入:全篇以“觀”字統領,說一說作者觀到的海是怎樣的?滄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現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導仔細觀察、閱讀文本,自主學習。
3、背讀――強調積累,快速記憶。分兩步:
(1)合作探究:題目為觀滄海,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作者觀到的景象有哪些?
滄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日月-星漢
(2)抓住關鍵詞,突出重音,進行快速背誦。
3、譯讀――整體感知,疏通文意
結合背景譯一譯,并進行畫面想像:作者在吟詠這首詩時的情景和情緒。
4、說讀――說一說作者筆下的海是怎樣的?滄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現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納。這首詩看似寫景,實則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構思獨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偉的藝術形象。表現了詩人的寬廣胸懷和豐富的想像力,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
學生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狀物是為了言志。
5、吟讀――體會感情,培養語感
在理解的基礎上吟讀,體會詩情和語氣節奏,讀出氣勢與豪情。
二、想像畫面美――重點對《次北固山下》的畫面進行想像,兼顧聯想其他幾首詩歌。
1、說讀――拓展詩意,讀出畫面
小組合作理解詩意,可以提出不懂的問題,討論解析。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激發想像,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
討論明確: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
2、譯讀――想像意境,譯出韻味
方法引導,鋪設臺階,學生讀詩,老師翻譯首聯和頷聯,提醒注意押“an”韻,學生試著翻譯。寫在詞語積累本上,頸聯和尾聯由學生自己試著翻譯。
師譯:
客居他鄉的游子要行的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蕩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無邊。和風吹拂,一葉白帆好像懸掛在高遠江天。
(頸聯和尾聯的翻譯指導:紅日從東海誕生了,沖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彌漫著溫煦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舊年。我多么思念親愛的故鄉呀,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晴空的北歸鴻雁啊,拜托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不求答案的統一,只要譯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韻味即可。)
品評佳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煉字藝術,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該句表現的哲理。
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還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這一句已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情呢?兩句煉字也極見功夫。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強調,并且用“生”和“入”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走黑暗,江春入了舊年將趕走嚴冬,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此句被稱為千古名句。
第二課時:教授《錢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凈沙·秋思》
三、體會詩意美――聯讀比較賞析《錢塘湖春行》的詩歌內容。
1、調動積累:運用聯想將原來學過的詩文來為該詩作注腳,用散文去詮釋詩句。本單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圖”、“春花圖”跟《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幾家新燕著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有異曲同工之妙。啟發學生回憶背誦,比較兩種表現方式的異同,解讀、理解律詩的特點,欣賞律詩的聲律和聲韻之美,積累詩句。朗讀品味對偶句,讀出韻味。
2、插頁補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園柳變禽鳴”(謝靈運的《登池上樓》);“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競春華,麗春應最勝。少須顏色好,多漫枝條剩。”(杜甫《麗春》);“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白樸的《天凈沙·春》)以上幾首詩中,哪些地方與《錢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進行比較閱讀?
3、研讀與賞析:“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四、品味意趣――重點欣賞辛棄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頁題解:“西江月”是詞牌名,詞是一種和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也稱“詩余”、“長短句”等。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道中。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詞人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觸覺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曠神怡。物象豐富、意趣盎然。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么清幽,氣氛那么恬靜,充滿了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1、評讀,品評意趣。尋找詞中有哪些地方表現出了詩的意趣?探究后明確:
(1)夜行山中忽逢陣雨, 恰好“忽見”住過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賞明月、拂清風、看驚鵲、聞稻香、聽蛙聲與蟬鳴,感覺閑適與喜悅。
(3)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2、吟讀,讀出詞的韻味,劃分節奏。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五、析詞補白――重點欣賞《天凈沙·秋思》中煉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現的景有哪些?給讀者的感覺是怎樣的?為什么?
討論明確:小令的前三句,18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頓生色彩,都帶上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全篇純用白描勾勒出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愁苦之情。
2、閱讀比較:元代詞曲作家白樸的兩首《天凈沙》小令: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天凈沙·秋》)“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秋千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天凈沙·春》)在情緒上與《天凈沙·秋思》有何異同?
3、改寫:如果把修飾語和中心詞略加改動,讓詩的情緒變得清新、喜悅,如何改?
4、析詞補白:詩句的簡潔,為讀者創設了豐富的想像空間,正像繪畫和書法中的 “飛白”, 讓人產生無窮的聯想。請學生想像語詞之間的關系,為這首小令補白,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小令體現的意境表達出來。可以畫、可以講故事、可以配樂朗誦、可以翻寫新詩或者散文。
六、讓學生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
七、作業:
1、背誦并默寫五首詩
2、課外查找資料,將下列詩詞補充完整,說說詩詞中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什么景物,并背誦下來。
(1) 風吹柳花滿店香(李白)
(2)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
(3)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