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3
這是梁甫行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藝術魅力。
2.知識與技能:
a、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協奏曲這一體裁知識以及音樂作品的結構形式。
b、能夠熟唱“愛情主題”的歌曲《化蝶》。
3.過程與方法:
聆聽音樂,以故事情節為線索對作品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展開聯想,領略音樂作品的韻味。
教學重點:
分段欣賞全曲并演唱歌曲《化蝶》。
教學難點:
1.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的掌握。
2.音樂表達的情感領悟。
教學課時:
共一課時
教 具:
電視機、影碟機、電子琴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音樂:
《梁祝》主題歌——《化蝶》
二、導入課題:
千古傳誦的故事,柔美、深情的旋律,能打動許多愛樂人的心。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樣一首令欣賞者為之傾倒的我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下面請同學們一同欣賞。
三、音樂知識:
協奏曲:一件獨奏樂器與樂隊協同演奏的大型樂曲。
由什么樂器擔任主奏就叫什么協奏曲。如:鋼琴協奏曲、琵琶協奏曲、二胡協奏曲等。
四、作品創作背景分析:
1.這是一部以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為題材,以越劇音樂為素材而寫成的單樂章小提琴協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蝴蝶的愛情》)。
師:作品中的兩位主人公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歷史上是否有這兩個人物存在呢?(討論)
這一民間傳說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謂是千年等一回。據史冊記載,梁山伯是明朝的一個縣官,因秉公辦案,有“梁青天”的美稱。梁山伯死后,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葬在山清水秀的胡橋鎮。可是在挖掘墓地時,發現一墓穴,穴中有一塊刻著“祝英臺女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記載著祝英臺的身世:“祝英臺乃是南北朝時代的陳國人,一生行俠仗義為百姓辦好事的人,后來遭貪官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當地人們偷偷將其安葬于胡橋鎮。”由于粱祝二人都是為百姓辦好事的人,人們便把他倆合葬在一起。從那以后,在民間就產生了各種各樣關于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2.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何占豪、陳鋼創作于1959年,同年5月首演,獲得巨大成功。這是以我國人民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為題材,以越劇的部分曲調為素材寫成的一首單樂章標題協奏曲。劇情描述了梁山伯、祝英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和鞭策,反映了人民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
引 子:春光明媚——鳥語花香。
呈示部:“相愛”: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共讀共玩——長亭惜別
展開部:“抗婚”:封建勢力——英臺抗婚——樓臺相會——哭靈投墳
再現部:“化蝶”:神仙境界——化蝶起舞——美好祝福
五、學生演唱:
《梁祝》愛情主題。
六、作品賞析:
全曲以《梁祝》故事中的代表性劇情“相愛”、“抗婚”、“化蝶”為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是奏鳴曲式結構。
1. 呈示部——相愛
a..樂曲開始,在輕柔的弦樂震音背景上傳來秀麗的笛聲,接著雙簧管奏出了優美的旋律,呈現出一幅風和日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圖畫。
b..在清淡的豎琴伴奏下,獨奏小提琴奏出美麗的愛情主題(單三部曲式a-b-a)。
c..大、小提琴的對答,比擬梁祝草橋結拜的情景。在一段小提琴自由的華彩過后,引人了活潑的回旋曲(a-b-a-c-a),描寫他們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幸福生活和追逐嬉戲的情景。
d..之后,轉入慢板,表現兩人長亭惜別,依依不舍的情景。
2.展開部——抗婚
a..音樂突然轉為低沉陰暗,沉重的大鑼和大管的音響預示出不祥的征兆,銅管奏出了兇暴的封建主題。
b..獨奏小提琴先用散板奏出祝英臺的惶惶不安和痛苦心情,接著用強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題。兩個主題在不同調性上反復交替出現,最后形成第一個矛盾沖突的高潮——激烈的抗婚場面。
c..樂曲轉入慢板,大、小提琴的第二次對答奏出了纏綿悲切、時合時分的曲調,描寫了梁祝樓臺相會、互訴衷腸的情景。
d..音樂突然急轉直下,激昂而果斷。以散板和快板的節奏表現祝英臺在梁山伯墳前向蒼天控訴。她時而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低回婉轉,泣不成聲。突出表現了祝英臺對封建禮教的強烈反抗和悲痛控訴。形成第二個發展高潮——哭靈。
e..獨奏小提琴奏出最后一個絕句,英臺以年輕的生命向蒼天作出了最后的控訴。接著,鑼鼓管弦齊鳴,這時墳墓炸開,英臺縱身投墳,全曲達到最高潮。樂隊齊奏,是對祝英臺堅貞不屈的精神的謳歌。
3.再現部——化蝶
音樂再次出現安詳、寧靜的氣氛。長笛和豎琴的音樂將人們帶入神仙境界。我們又再一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旋律。
人們仿佛看到梁祝化做彩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主題的多次移調演奏,寄托了人們對悲劇的男女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七、課程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它是“一個階級、一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通過欣賞我們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運共呼吸,那動人的音樂調動著我門的情感,讓我們時而歡喜、時而憂傷、時而悲憤、時而憧憬。通過這部作品,也告訴我們真間最可貴的就是真情。
八、板書設計:
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
引 子:春光明媚——鳥語花香。
呈示部: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共讀共玩——長亭惜別
展開部:封建勢力——英臺抗婚——樓臺相會——哭靈投墳
再現部:神仙境界——化蝶起舞——美好祝福
【教學反思】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不能忽視學生這個主體。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在教學活動中必須盡可能地讓學生盡情地體驗音樂情感、獲得情感體驗,享受音樂情感迸發出來的美好體驗。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學生感受、分析、鑒賞音樂作品的能力。 2.掌握音樂體裁:小提琴協奏曲;作品作者。 教學重、難點 :認識《梁祝》的音樂內涵。 教學方法
1.聆聽為主,講授、設問、觀看投影相結合。 2.充分利用多媒題課件電教手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梁祝》片段。(主題部分)
2、教師:大家知道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嗎? 學生回答。知道
教師:誰能給大家簡單的講一講嗎?
指名學生講故事,其他學生補充。(教師簡介“梁祝”傳說,屏幕上展示劇情圖片。)
教師:那你們知不知道關于這個故事的音樂作品呢? 學生回答。
教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由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二、作者簡介
何占豪(1933— ):作曲家,浙江人。主要作品:小提琴齊奏曲《姊妹歌》、弦樂四重奏《過節》、《烈士日記》、交響詩《劉胡蘭》、民樂合奏《節日賽馬》、越劇《孔雀東南飛》配樂等。
陳鋼(1935— ):作曲家,上海市人。主要作品:《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及交響詩《屈原》等。
三、作品體裁
(教師講授,多媒體課件展示。) 小提琴協奏曲:以小提琴為主,由多種樂器組成,按樂器種類的不同分為若干組,各組分別擔任多聲部音樂中的某些聲部,演奏同一樂曲。
四、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我們上節課已經學習了奏鳴曲式的體裁,這部作品就是應用了奏鳴曲式的創作方
法。請同學回憶一下這種音樂體裁的結構圖。(旨在復習奏鳴曲式的結構圖。)
(一)、呈示部 1、引子: 欣賞前設問:請同學們注意聽,在音樂中有一種樂器模仿了什么動物的叫聲?這段音樂的旋律使大家的腦海里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播放“引子”音樂) 明確:引子部分一開始用長笛模仿鳥的叫聲吹奏出一段旋律,接著雙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色。 2.主部:(播放“主部”音樂)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詩意的愛情主題。接下來大提琴以渾厚圓潤的音調與小提琴的輕盈柔和形成對答。最后由全體樂隊再次奏出愛情主題,表示出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不斷加深和互相愛慕的深情。
3.連接部與副部:(播放“連接部與副部”音樂)
連接部是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曲調,它是由越劇過門發展變化而來的,是一段節奏自由的華彩。 副部: 設問:這一部分的節奏與前面的主題有什么區別?由此想象一下,這一段音樂描寫了梁祝故事里哪一部分的情節?欣賞完后回答。
明確:這段節奏明朗、歡快,多處運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潑、跳蕩,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生動地表現了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愉快生活。 4.結束部:(播放“結束部”音樂) 這段音樂轉為慢板,再度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情意綿綿的對話,其中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女扮男裝的祝英臺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內在情感。表現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依依不舍的情景。
(二)、展開部
這部分描寫了“抗婚”、“樓臺會”、“哭靈、控訴、投墳”這三個情節,在欣賞時老師做相應的提示:(播放“展開部”音樂) 1.“抗婚”:
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森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兇暴殘酷的主題;獨奏小提琴用散板的節奏,陳述了英臺的悲痛與驚惶,樂隊強烈的快板,襯托出獨奏小提琴堅決反對封建勢力的反抗主題。這兩個主題逐漸激化,形成英臺抗婚的怨憤場面。雖然樂隊全奏,曾給人一種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憧憬,但以銅管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給予了重大壓力。 2.“樓臺會”:
又是一個慢板,大、小提琴的對答,纏綿凄苦,如泣如訴的音調,把梁祝相會樓臺時百感交集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3.“哭靈、控訴、投墳”:
小提琴的散板獨奏與樂隊的快板齊奏交替出現,變化運用了京劇導板與越劇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臺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最后鑼鈸齊鳴,英臺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三)、再現部
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長笛吹奏出柔美的華彩旋律,與豎琴的滑奏相互映襯,把人們引向神話般的仙境。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愛情主題,展現出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封建勢力壓迫下死去后,化做一雙蝴蝶在花叢中歡樂自由地飛舞。
再聽一遍,學生可以自由模唱。
五、討論,鑒賞,深化主題。
學生分小組討論,聽完這首曲子后的感受,可以暢所欲言,不拘一格。之后匯報師生點評。
六、模仿創作
可以鼓勵學生簡單模仿創作一些自選主題的樂段,或者根據本課主題做一些變化,創作歌曲《梁祝》。可作為課外興趣作業在下節課展示。
七、小結
這部小提琴協奏曲,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的發展,精心構思布局,寄托了人們對悲劇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八、教學反思
1、在音樂課堂上創造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多想、多問、多做,開發創新意識,發展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創造性個性品質。
2、針對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整個課題的設計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進行構思,教學中的每一環節都緊緊圍繞主題,循序漸進地展開,注重環節的銜接自然流暢,主題鮮明。
3、以學生年齡特點和情感為出發點,用一顆誠摯的心搭起師生情感的橋梁,消除彼此間的陌生感,運用溫和、親切的語言組織課堂教學,使得整個教學環境更加和諧融洽、輕松愉快。
4、在教學中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培養創造性操作能力,當學生通過聽覺、視覺及想象、聯想,對所欣賞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讓他們動手、動口、動腳,使欣賞過程提高到另一個高度。
5、通過聆聽、觀看、對比、講解、模仿、小組創編等手法,幫助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熟讀成誦,積累詩句。 2.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熟讀成誦,積累詩句。
難點: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文內容,體會作者關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里的“書”就是指的什么呢? 屏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詩) 生:古詩。
師:古詩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們從小也在古詩的國度里長大。你們覺得哪些詩人最為有名?
生自由說:李白、杜甫、蘇軾、柳宗元等等。
2.同學們說了這么多詩人,可有一位詩人你們認識嗎? 屏顯:你認識嗎?
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骨氣奇高,詞彩華茂,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天下才有一石,獨占八斗”。
清朝詩人、學者王士禎: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李白、蘇軾三人耳。 學生背誦曹植的《七步詩》
1 / 4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揭題,作者介紹。
屏顯: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qiɑo(今安徽省亳bo州市)人,出生于東陽武,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shi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后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二、裸讀——辨其音。
1.指名學生讀準字音。 2.指導學生讀準節奏。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三、吟讀——明其義
1.關鍵詞語理解,屏顯: 異氣:氣候不同。 殊:不同。 劇:艱苦。 妻子:妻子兒女。
2 / 4
林阻:山林險阻之地。 翔:這里指自在地行走。 宇:房屋。 2.嘗試題解譯文。
屏顯: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內的風雨形態不一。海邊的貧民多么艱苦啊,破舊的草屋是他們的棲身之地。妻子和兒子像禽獸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的山林里。簡陋的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圍自由穿梭毫無顧忌。
3.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是說天下的自然環境不一樣,所遭受的風雨災害也不一樣。言外之意是說,海邊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卷風也時有發生,是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這兩句突出邊海人民生存環境的惡劣。
4.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邊的人民,他們生活在荒野草叢林木中,多么荒涼,多么凄慘。這本是野獸出入的地方,可他們卻長期的與野獸同一居。
5.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這是對妻子以及孩子的整體形象描寫,從中我們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體蓬頭垢面的野人一樣的粗俗艱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見他們與世隔絕的愚鈍頹廢形象。他們依靠自然環境的險阻,和野獸爭奪相間生存,他們不但經受生活的艱難困苦,而且還有隨時被野獸吃掉的生存憂懼。
6.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柴門簡陋凄清,在海風中嗦嗦搖蕩,狐貍兔子好像從天上飛來一樣從屋檐下飛來竄去。這里通過狐貍、兔子的側面描寫,反襯出邊海人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邊海人們的恐懼與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簡意賅地全方位展現了邊海人們的痛苦生活。
四、品讀——感其情
1.屏顯:詩中哪個字(或詞)用得好,它寫出了……表現了……
3 / 4
生自由說,師指導。
2.“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這兩句是什么意思?在詩歌中有什么作用?
柴門簡陋凄清,在海風中搖蕩,狐貍、兔子在屋檐下飛來竄去。這些環境描寫襯托出邊海人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邊海人們的恐懼與凄楚。
3.本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詩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寫了邊海人們的貧困生活,反映了邊海農村的殘破荒涼景象,表達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小結
1.由這首詩的誦讀方法到這一類詩的誦讀,學會從“裸讀——吟讀——品讀”三個版塊進行學習。
2.屏顯:博覽群書,厚積薄發。 3.背誦本詩。 附板書: 梁甫行
裸讀——辨其音 吟讀——明其義 品讀——感其情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熟讀成誦,積累詩句。
2、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熟讀成誦,積累詩句。
難點: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文內容,體會作者關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解法、提問法、討論法等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生背誦曹植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指明學生談曹植在這首詩中的感情。 進而導入本詩教學。
二、作者簡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后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三、詩文內容理解
1、關鍵詞語理解 [1]異氣:氣候不同。 [2]劇:艱苦。
[3]草墅:用草搭蓋而成的簡陋房屋。 [4]行止:行動的蹤跡。 [5]林阻:山林險阻之地。
[6]柴門:用樹枝等物編成的門。 [7]翔:繞行。 【譯文】
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內的風雨形態不一。海邊的貧民多么艱苦啊,破舊的草屋是他們的棲身之地。妻子和兒子像禽一獸 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的山林里。簡陋的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圍自一由 穿梭毫無顧忌。
四、鑒賞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是說天下的自然環境不一樣,所遭受的風雨災害也不一樣。言外之意是說,海邊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卷風也時有發生,是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這兩句突出邊海人民生存環境的惡劣。'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邊的人民,他們生活在荒野草叢林木中,多么荒涼,多么凄慘。這本是野獸出入的地方,可他們卻長期的與野獸同一居 。所以'妻子象禽一獸 ,行止依林阻。'這是對妻子以及孩子的整體形象描寫,從中我們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體蓬頭垢面的野人一樣的粗俗艱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見他們與世隔絕的愚鈍頹廢形象。他們依靠自然環境的險阻,和野獸爭奪相間生存,他們不但經受生活的艱難困苦,而且還有隨時被野獸吃掉的生存憂懼。'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柴門簡陋凄清,在海風中嗦嗦搖蕩,狐貍兔子好象從天上飛來一樣從屋檐下飛來竄去。這里通過狐貍、兔子的側面描寫,反襯出邊海人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邊海人們的恐懼與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簡意賅地全方位展現了邊海人們的痛苦生活。
五、體會感情
曹植自曹丕篡漢后,在自己生存的艱難不幸中,逐漸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邊海農村的殘破荒涼景象,表現了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課后作業
背誦本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