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6
這是部編版山居秋暝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能領悟作者按方位順序,有重點地記敘游覽過程的.寫作手法。
2、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3——7自然段。
3、 激發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激情導入:
同學們,你跟著旅游團去旅游,是誰領著你們游覽的?(導游)
今天,我們正好有一個旅游團想去北京的景山公園游玩,請你來當小導游好嗎?
我們一起出發吧!
2、讀課文,畫導游圖:
1)老師現在是游客了,小導游,請問今天你準備帶我們去哪些地方看哪些景物?導游圖準備好了嗎?
2)請我們的小導游趕緊畫一張導游圖,我們好出發去游玩啊!
3)填圖(完成事先發下去的一張圖)
4)請X導到電腦上來點一點,告訴我們今天游覽哪些景點。
哦,我看明白了,原來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這么多景物啊。
4、仔細學文,介紹景點:
好的導游到每個景點都會向游客介紹,請你讀課文準備,把你最喜歡的景點,介紹給大家。
1) 同桌互相介紹
2) 指名介紹
3) 指名三人有順序地介紹,一人介紹一個景點。
5、積累
1) 讀課文,選擇你最喜歡的語段讀一讀,然后把它記在腦子里,以后向別人介紹。
2) 自由準備。
3) 指名讀或背。
6、作業
完成作業本上剩余作業。”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五言律詩。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社會美。全詩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此段來自百度百科)
這首詩就放在《四時之趣》單元,語文要素就有“關注文中的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學習寫景物的變化”。呂老師在讀了整首詩后,理解詩意和走進畫面是合二為一的。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老師引導孩子們想象:“你看到了怎樣有聲有色的畫面?”學生說的也挺好。“月光為樹林披上了輕紗,幽靜又神秘”“皎潔的月光從松林間灑下,斑斑駁駁的。清泉從石頭上流過,發出叮叮咚咚悅耳的聲響”.....呂老師也配合插圖用優美的語言給孩子們營造了靜謐的山中氛圍。再讀,果然不同。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兩句較為失敗。老師問:“你看到了怎樣的浣女?她們的衣著發飾?她們在聊些什么?”孩子們開始調動想象:“一個微胖的浣女”,“嗯,你關注到了唐朝以胖為美。誰來說說你看到的?”“一個四十多歲的,穿著麻布的婦女,頭發用麻繩扎著”此句一出,意境全無。老師再努力引,浣女已經美不起來了。這個問題過于細微化,聊的離孩子們生活又遠,想不到也是正常的。
其實,呂老師準備的有圖片,不如換種方式:“青翠的竹林深處,浣女們身著各色紗衣......”意境直接用語言描述給孩子們,應該也是可以的。畢竟“孩子們想不到的老師要說”也是我們的作用之一嘛!
走出了竹林,“蓮動”處理略微倉促。不過呂老師后面處理“空”,一句帶多句,一篇帶多篇還是很棒的方式。“空山” 而是滲透著作者的思想見解和感情色彩。
“詩中有畫”是因情而造景, “畫中有詩”是景中寓情。古詩味道在意境,偏偏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我們還要竭力帶孩子們走進意境,不然此時的古詩只是簡單了解意思的漢字積累罷了。
古詩味道在意境
——《山居秋暝》聽后
育才 趙爽
教學目標:
1.了解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2.掌握學習古典詩歌的方法。
3.學習《山居秋暝》的藝術技巧,體味詩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掌握學習古典詩歌的方法。
2.理解該詩的藝術技巧。
3.體味詩人的情懷。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外學習
板書:
1.王廠長的一番話,拋磚引玉,讓我們接著討論。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難,我一定鼎力相助。
問:大家看這兩個句子,找找看里邊有什么成語?這些成語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那么應該怎么用?
(學生回答)
明確:“拋磚引玉”是比喻用粗淺的、拙劣的`東西(多指詩文、意見等)引出別人高超的、完美的東西。,這是個謙辭,如“我的這一番話,不過是拋磚引玉,還請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幫助,這是一個敬辭,表示請求或感謝時用,如“遇到什么困難,還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這兩句個成語為什么用錯呢?是因為它謙、敬辭用錯了地方。
二、導入新課
1.師: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詩歌大國,我國的古典詩歌燦若星河,那么,我國的古典詩歌都有哪些類型呢?大家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板書:
2.問:我們剛剛回憶了古典詩歌的類型,那么,大家在本單元中找找看,哪些文章是古體詩?哪些是近體詩?
明確:《夢游天姥吟留別》、《琵琶行》是古體詩,《近體詩六首》里的是近體詩。
師點撥:近體詩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詩基本都是古體詩,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體詩。但是,唐人既寫古體詩,也寫近體詩。
3.問:那么,如何鑒賞詩歌呢?我們一起來回憶之前說過的鑒賞詩歌的方法。
板書:
(1)理解文意
(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營造了什么意境(對意象的內心感受)→表達了什么情感
(3)聯系作者的時代背景及其生平經歷
(4)分析藝術技巧→有哪些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這些手法在詩中的表現→有什么作用、表達了什么情感
(5)語言特點
師:我們前段時間用這個方法學習了兩首古體詩,那么今天,我還就用這個方來學習幾首近體詩。大家把課本翻開到32頁,《近體詩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體研習《山居秋暝》
1.學生齊讀
2.解題
問:我們賞析詩歌的第一步是理解文意,解題又是我們理解文意的開始。我們看題目,《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居所,“秋暝”即秋天的傍晚。從題目中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主要是寫景還是敘事或狀物?
明確:寫景。
問:既然是寫景,那它的藝術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問:首聯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師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靜,雨后初霽,空氣清新,天氣涼爽。
(2)問:頷聯又描繪了一幅什么圖景?剛才老師已經給大家示范了一次,這次就請同學們自己來說說。
(學生回答)
教案教學目標: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教學重點: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古詩
二、介紹相關文化常識
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王維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與孟浩然同為“山水田園”派詩人。
三、分析本詩
1、在這首詩中,作者描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的景物?地點:山中。時間:秋天傍晚下過一場雨后。
2、作者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間的明麗與清新,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
3、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蓮,漁舟。
4、蘇軾曾經這樣評價過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頷聯和頸聯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畫,小組討論,用幾句話來描繪一幅畫面。
5、每一幅畫面就象電影中的一個鏡頭,把這些鏡頭連起來就是山中的整個景致。這些景色給你什么感覺?非常寧靜,清新,恬然。
6、我們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歸來時發出了喧鬧聲,漁舟經過時蓮花也隨之擺動,為什么它們給你的感覺仍然是“靜”呢?以動襯靜。正因為有這些聲音,使得整個環境顯得更安靜。
7、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動景?“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動景。
8、詩的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怎么理解?任憑春天的百花凋謝,山中的美景還是讓我留戀。
9、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寫了那么美麗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簡單介紹王維的生平)所表達的是一種對于山水的留戀,對隱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 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麗的景物,作者為什么還稱這之為“空山”呢?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思考。“空”字顯示了山野間的安靜與寬闊,這與作者希望遠離塵世與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譯全詩
五、分析格律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五言律詩。
2、對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3、哪些字是押韻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業設計:
1、翻譯全詩。
2、請嘗試用一段話描繪這首詩呈現的畫面。(200字)
七、板書設計:山居秋暝王維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詩佛”。“山水田園”派詩人。景物:明月,松林——靜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 ——動景青蓮,漁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