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3
這是化學方程式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課題1 質量守恒定律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②能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一些相關問題。
③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2、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從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于整個中學化學。本課題安排在學生學習定性認識化學反應之后,是對化學反應的后續學習,又是化學方程式等內容學習的基礎,在書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中學化學的重點之一。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學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教學難點:
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學設計思路
(一)課前準備
1、在課前就進行實驗分組,將實驗能力強和實驗能力弱的同學混合搭配,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
2、布置每個實驗小組先對學案中的四個實驗方案進行探討,對實驗內容和如何進行實驗操作有個大致了解。
(二)教法選擇
直觀性教學、 小組合作式教學 、實驗探究教學法、練習法等。
(三)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學生觀看實驗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實驗探究、
教師引導發現 學生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動手畫水分子分解圖、
突破難點 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以實驗為主,讓學生在實驗探索中體驗,在發現中學習,引導學生采用“觀察、 實驗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 討論 、分析、練習 、小結反思”等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搜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的科學實驗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組織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
(第1步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課時引入]演示實驗1、火柴燃燒2、酒精燃燒
[設問] 火柴燃燒后留下灰燼而酒精燃燒后什么也沒留下,難道物質從世界上消失了?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有沒有變化呢?
傾聽學生的見解
(第2步實驗探究、引導發現)
[實驗探究]演示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的實驗
[引導]1。稱量時天平應注意調平;2。白磷燃燒時,錐形瓶底部應預先裝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燒紅后往錐形瓶中塞時動作要快,塞子要塞緊,不能漏氣。4、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和天平的變化。
[歸納]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講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將天平用于實驗,用定量的實驗法研究氧化汞分解與合成中各物質質量之間的關系,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簡史。
(第3步驗證實驗、探究交流)
[提問]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后其總質量到底是增加?不變?還是減小呢?如果你們按照學案上的四個實驗設計方案中任選其中兩個再進行實驗,所得到的結論又會是怎樣呢?與老師剛才所演示實驗的結論是否相同?
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每一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有個別小組的實驗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設問]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著質量不守恒?實驗結果與質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問]請同學們討論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難點)
[設問]為什么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讓同學們用圖畫方式展示出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并思考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原子種類、原子數目的變化情況
(第5步知識活用、小結反饋)
[練習] 讓學生做學案中的練習,在學生做完后進行練習講解。
[小結]談談本課題學習后你有什么收獲與啟示?
[教師評價]1、通過本課題,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探究→搜集證據→得出結論→解釋反思。
2、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
[布置作業]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觀察實驗
分組交流、討論,學生代表發言。
學生的猜想有:
①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③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觀察、聽講、思考]
[小結]天平最終還是保持平衡,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傾聽。
[實驗與探究]方案一: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方案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方案三: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氣前后質量的測定。
學生分成四人為一實驗小組任選兩個進行實驗探究。實驗前,小組內討論學案上的實驗步驟后進行實驗。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現象及實驗數據。并根據所做實驗完成學案中的表格。
實驗后小組內交流討論
[分析與交流]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所得結論,組內分析原因,組外交流實驗體會。
[學生交流]學生思考、討論后提出各種不同的解釋與措施。
[教師與學生共同小結]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為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氣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轉是因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質量,即反應前并沒稱量二氧化碳的質量。
2、如果設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實驗,杜絕反應系統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天平指針就不會偏轉了。
3、無論是密閉還是敞口系統,質量守恒的規律都客觀存在,也就是說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任何化學反應。
學生欣賞動畫
[學生分析、交流、發言]
[歸納]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變;原子種類、數目、質量不變,所以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練習] 做學案中的基礎題及提高題
[學生交流]
激發學生興趣,設疑引入
幫助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識,為后面分組驗證實驗打下基礎。
使學生了解一些化學史,引導學生樹立自己也能夠像化學家一樣學好化學的信心。
讓學生親自動手,象科學家一樣去研究發現,從而感覺科學探究的神圣,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促進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讓學生在實驗中學習,激發興趣,享受成功的喜悅。
追求一個開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圍。
利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情境,及時進行分析,在質疑、爭論、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學生對實驗原理和正確操作重要性的認識,發展和提高學生分析、思辯等多種能力,并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過用圖畫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觀變化過程,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質量守恒的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理解質量守恒定律。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質量守恒定律,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決遇到的問題,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的反思。一個知識內化、認識提高、情感升華的過程。
板書設計: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
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
定義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質量守恒定律
一切化學反應
實質
反應前后原子種類、數目、質量不變
五、教學中主要存在問題分析:
由于全班學生基礎各不相同,實驗操作能力也有差異,雖利用好差搭配分組及課前學生準備彌補了一些不足,但教學中主要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問題還是在學生實驗上,主要體現在:1、有部分學生實驗操作過慢,這要求教師要會控制教學進度;2、部分學生操作失誤過多,實驗結果誤差大;3、對實驗缺乏分析能力。要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思考: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加強實驗教學,加強學生的實驗分析與探究能力。
教學評價
學案:質量守恒定律探究之旅
[觀察] 1、火柴燃燒2、酒精燃燒
[提出問題] 火柴燃燒后留下灰燼而酒精燃燒后什么也沒留下,難道物質從世界上消失了?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有沒有變化?
你對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與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之間的關系的猜想有:
[實驗探究]老師演示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的實驗
(提示:注意觀察實驗現象和老師的實驗操作)
[實驗初步結論]
[提出問題]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后其總質量到底是增加?不變?還是減小呢?
[驗證探究]
每一實驗小組在下面四個實驗設計方案中任選其中兩個進行實驗
實驗
方案方案一
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方案二
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方案三
鹽酸與碳酸鈉粉末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方案四
向澄清石灰水吹氣前后質量的測定
實驗儀器、藥品。粗鐵釘、燒杯、天平、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錐形瓶、帶膠頭滴管的橡皮塞、天平天平、小燒杯、小試管、鹽酸、碳酸鈉粉末天平、小燒杯、石灰水、吸管
實
驗
步
驟
(1)將粗鐵釘與燒杯中的硫酸銅溶液共同稱量,調節天平至平衡。
(2)將粗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靜置1至2分鐘,觀察現象及天平是否平衡(1)將盛有少量氫氧化鈉溶液的錐形瓶塞上帶膠頭滴管(內已吸有硫酸銅溶液)的橡皮塞,把它們放在天平上稱量,調節天平至平衡。
(2)輕輕將滴管內的硫酸銅溶液擠出,靜置1至2分鐘,觀察現象及天平是否平衡(1)先在小燒杯中裝1至2藥匙碳酸鈉粉末,然后把盛有鹽酸的小試管小心地放入燒杯中,將小燒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碼平衡。
(2)使小試管中的鹽酸與小燒杯中的碳酸鈉粉末反應,一段時間后,再把燒杯放回天平上,觀察天平是否平衡(1)將盛有一定質量石灰水的燒杯與吸管一起放在天平上稱量,調節天平至平衡。
(2)用吸管向燒杯中澄清石灰水吹氣至完全渾濁,再將燒杯與吸管一起放回天平,看天平是否平衡。
[收集證據]小組成員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現象及實驗數據,根據所選做實驗完成下表
實驗方案方案( )方案( )
反應物的化學式和狀態
生成物的化學式和狀態
實驗現象
反應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你的結論
[實驗反思]你在實驗中發現了什么問題?或者你對實驗能提出什么問題?
(課后小組探討或組外交流或設計一方案解決)
[討論與交流]每一小組獲得的結論相同嗎?哪種結論是正確的?有個別小組的實驗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思考與探討]1、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著質量不守恒?實驗結果與質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2、請同學們討論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得出結論]
[解釋結論]
[建立質量守恒的微觀模型] 用圖畫方式展示出電解水的微觀變化過程。
[討論]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原子種類、原子數目的變化情況,分析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原因。
你認為質量守恒的原因是
[實踐與運用]
基礎題1、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將一克碘加熱升華后得到一克碘蒸氣,這是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二升氫氣與一升氧氣反應生成三升水蒸氣。
(3)、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細鐵絲的質量大 ,因此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
基礎題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下列問題:
(1)高錳酸鉀受熱分解后,剩余固體的質量比原反應物的質量減小。
(2)鎂燃燒后所得的全部固體生成物的質量比鎂的質量大?還是小?還是相等?為什么?
物質ABCD
反應前質量20g34g2g2g
反應后質量38g02g未知
提高題1、把A、B、C、D四種純凈物放在一密閉容器中,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反應前后的質量如右表:
問:(1)反應后D的質量是 ___克;(2)C物質可能是_______(填“反應物、生成物或催化劑”)。 (3)該反應的類型是______反應。
(4)容器中發生反應的B物質與生成的A物質的質量比為________,
(5)寫出一條符合容器中發生反應的表達式: 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與評價] 談談本課題學習后你有什么收獲與啟示?
[布置作業]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邱永富
【教學目的】
1、正確讀寫“藹、錫、毀”3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地球“美麗而又渺小”、“資源有限”、“容易破碎”的特點,體會地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與唯一性,明白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意義與責任。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培養學生搜集、運用資料的能力,萌發科學探究精神。
5、對地球產生強烈的感激、熱愛之情,知道為了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要愛護地球,明白如何以實際行動愛護地球。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的學習,了解地球“美麗而又渺小”、“資源有限”、“容易破碎”的特點,體會地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與唯一性,認識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意義與責任,明白如何以實際行動愛護地球。
【教學難點】
地球美麗壯觀而又渺小的特點,學生原有的知識建構不夠,因而不易理解;尤其是說地球像茫茫宇宙中的一葉扁舟,學生更是很難體驗;“生態平衡”、“生態災難”等科學術語,亦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課前從電視上、書本上,有條件的可到網上搜集有關地球的資料。
2、“濫伐森林”投影片和“讀一讀”錄音、備有課文朗讀、地球美麗、地球渺小、地球易碎、保護地球等內容的cai課件。
【教學理念】
本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理念,本課教學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力求發揮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借助衛星資源優勢,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幫助學生體會地球的特點,明白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采取以讀為主、讀悟結合的閱讀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以讀助悟、以悟促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拓展學生思維空間,體現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課
1、同學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園,她孕育了億萬生靈,并且無私地奉獻著。你知道她是誰嗎?
2、對,她就是地球。讓我們一起跟她打聲招呼吧!齊讀課題。
3、在茫茫的宇宙海洋里,有幾個地球?所以,地球對于我們來說太珍貴了,她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問候她吧!(再讀課題)
4、地球母親非常高興,正在歡迎我們呢!今天,我們就以一顆感恩的心走進地球。(播放課件封頁,再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課件“課文朗讀”,學生邊聽邊觀看相關圖片。
2、聽完之后,請同學們想想:課文介紹了有關地球的哪些知識?
宇航員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三、細讀課文,探究地球特點及環保的重要性
學生自由讀文,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究。
(一)感悟地球的美麗
1、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你從課文的哪些內容體會到地球的可愛?把你的感受寫下來。
同學們,我國的神舟飛船在太空遨游時,拍攝了我們美麗家園的很多照片,老師有幸從楊利偉叔叔那兒弄到幾張,你們想看嗎?
2、播放課件:美麗壯觀、晶瑩透亮、裹著水藍色“紗衣”的地球圖片。
①同學們,這水藍色的星球就是我們的.地球,喜歡嗎?請用自己的話,夸夸我們的.地球。
②誰能根據課件中所觀察到的圖片,具體說說地球如何漂亮?著重從“晶瑩透亮、裹著水藍色‘紗衣’”來體會地球的美麗。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第一自然段,將地球的美麗讀出來。
④讓我們一起來贊美我們的地球母親吧!齊讀描寫地球美麗的部分。
3、地球的美麗僅僅在于她的外表美嗎?你還從文章哪些段落看出她的內在美?
①讀3、4自然段中有關的語句,理解“無私”“慷慨”,說說你從中體會到地球母親的什么品質?
②此時此刻,你最想對地球母親說些什么呢?讀3、4自然段中有關語句。
4、導讀:理解了課文意思之后,相信大家會讀得更好。(誰再讀這句話: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說說為什么用這種感情去讀;我們帶著這種感情齊讀這句話。)
(二)體會地球的渺小與容易破碎
導語: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對人類是慷慨無私的,她像母親一樣為我們提供了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可她又是渺小的、容易破碎的,地球的渺小與容易破碎表現在哪些地方?學生潛心讀課文,將自己的閱讀理解寫在書上。
1、了解地球的渺小。
①誰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地球的渺小?(課件出示有關文字,提醒學生注意紅色標記的字最能體現地球渺小,應重讀。)
②讓學生匯報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后,播放動畫課件,幫助學生理解“一葉扁舟”體會到地球的渺小。
③課件出示說明方法及運用說明方法作用的比較題,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其作用。
2、明白地球上的資源有限,地球容易破碎。
①誰來說說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有限性?你從這幾個數字:“幾百萬年、幾億年、二三百年”中感悟到什么?
②誰來說說可再生資源的情況又是怎樣呢?(課件出示第4自然段文字讓學生朗讀。)可以結合自己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談。
③過渡語:是呀,人類為了眼前的發展,急功近利、目光短淺、亂挖亂采、過度開發,把我們的地球母親摧殘得遍體鱗傷,體無完膚。她向我們人類發出了嚴重的警告。老師收集了有關的資料。想看看人類給地球造成的災難嗎?
④展示人類毀壞資源、破壞地球的圖片讓學生觀看。
⑤看完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圖片之后,此刻你心情怎么樣?帶著這種感情再讀讀第4自然段。
⑥同學們,我仿佛看到了地球在哭泣,你想說點什么嗎?此時你又將怎么樣讀這句話: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課件出示這句話)
(三)領悟地球的唯一性及環保的重要性
1、展開小小辯論會。
同學們,我們的宇宙飛船已經遨游了太空,假如地球上不能居住了,我們可以移居到別的星球,你贊同這種觀點嗎?同學間相互討論,說出理由。
2、激情呼喚。
是呀!同學們,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我們可親可敬的地球媽媽,正在遭受著無情的破壞,我們的家園-----這個水藍色的星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們一起去精心保護她!
①課件出示最后一個自然段。請同學們帶著對地球母親的一片愛心,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②看到我們的地球正在遭受的災難,你會想到什么標語呢?想為保護地球做點什么呢?(課件出示相關標語讓學生齊讀,展示全國各地保護地球的宣傳圖像以及保護地球的策略供學生觀看參考。)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課件出示問題:地球還面臨著什么危害?組織學生根據課件拓展資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展開討論,積極探討解決地球危害的辦法。
2、課件出示配樂朗讀《每天,我們的地球有……》,學生聽完之后,引導學生說說感受并將感受送入對詩歌的朗誦中。
3、組織學生暢談學文后的感想,讓學生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4、總結升華:保護地球,這個觀念已日漸深入人心,得到人們的共識。而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讓我們的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讓地球越來越美,成為一名真正的環保小衛士!
五、反饋練習,學以致用
1、課件出示練一練,讓學生口頭作答。
①給帶點的字選擇正確讀音。和藹可親(áiǎi)毀滅(huǐfěi)薄薄的(báobó)
②在里填上合適的關聯詞。
●不顧后果地濫用化學品,會造成一系列的生態災難。
●地球適合人類生存,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
③說說下列句子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這張桌子長1.6米,寬1.2米,高1米,真夠氣派的。
●中午的太陽宛如一個裝菜的盤子。
2、出示“查一查”,讓學生自主選擇:
調查一下我們身邊的環境,看看存在著什么問題?如何解決?可以擬出幾條環保標語,可以寫一封建議書向有關部門反映,有條件的也可以制作環保網頁,發出環保倡議,發送到網上去。
一、指導思想
化學基本概念的學習,長期以來都陷入教師感覺難教,學生感覺難學的困境。既無生動有趣的實驗,又無形象具體的研究對象,如何讓概念學習的課堂也煥發出勃勃生機,對此我進行了大量探索,選取了物質的量濃度這一概念教學作為嘗試。
在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指導下,我力求: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三章第三節《物質的量濃度》第一課時。本節教材是在介紹了物質的量的基礎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通過本節的探究既鞏固對物質的量的運用,又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擴充對溶液組成表示方法的認識,提高化學計算的能力。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b.掌握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區別與聯系。
c.了解物質的量濃度在生活、生產中的運用。
能力方法:
a.通過課前探究,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過對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
c.通過對溶質的質量分數與物質的量濃度的對比,提高運用比較、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
a.在相互交流與評價中,養成團結協作的品質。
b.關注與物質的量濃度有關的生活、生產問題,體驗化學科學的發展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c.通過溶液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間的關系,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及其成因
物質的量濃度在高中化學中具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將理解并能初步運用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確定為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將在物質的量濃度概念的構建過程中學會自主探究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方法確定為教學難點。
三、學情、學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對初中接觸的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體實例運用概念、交流評價強化概念、歸納小結升華概念,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訪問、觀察等形式收集資料,了解家鄉的過去,認識家鄉的今昔變化;
2、通過調查、訪問、對比感受家鄉的巨大變化。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懷;
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同學查找資料、訪談、資料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4、進一步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從小關心家鄉的發展,為家鄉的發展獻計出力。
二、教學重點:
通過收集家鄉的歷史、地理、人文等有關故事,了解家鄉的變化。
三、教學難點:
激發同學對家鄉的自豪感。
四、教學準備:
1、歌曲:《誰不說我家鄉好》;
2、收集有關歷史、地理、人文等有關故事和圖片等資料,了解家鄉變化的情況。
3、多媒體教學設備。
五、教學過程:
1、歌曲導入。
今天,老師能和你們這群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在一起學習,心情特別好,像陽光一樣絢爛,還為你們帶來了一首優美動聽的歌曲,我們一起聽一聽。
課件出示歌曲《誰不說我家鄉好》。
2、說一說自身聽到了什么?(指名幾名同學說)
3、歌聲唱出家鄉的美麗。你們想知道老師是從哪里來的嗎?
老師的家鄉是濱海鄉鎮的一個小村子,那里以前泥路崎嶇,交通十分不便,特別是雨天,老師上學要走一個多小時的泥路才到學校。令人驚喜的是,如今那崎嶇的泥路已經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這就是老師家鄉最大的變化。不過比起城市來,老師的家鄉還是十分落后,但老師仍然十分熱愛自身的家鄉,那你們熱愛自身的家鄉嗎?能不能把你們家鄉變化的.情況說一說,讓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4、采用小組自由匯報的形式,向全班同學匯報自身小組的調查情況。
(1)、你們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鄉的?(小組匯報、組長匯報、寫成文章匯報……)
(2)、自由選擇自身了解家鄉印象最深的一個方面進行小組交流。(房屋、道路、小橋、家庭……)
(3)、選擇自身最喜歡的方式進行匯報交流。(口頭、照片、錄象、圖片……)
5、補充資料,深化感知。
通過同學們課下調查,剛才聽了同學們的匯報,看了同學們自身收集到的許多照片,我也切實親身體驗到了家鄉的變化,我為自身家鄉有這樣大的變化而感到驕傲。今天老師也去拍了些資料,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我們家鄉的美麗風景吧。那就讓電腦做我們的導游,一塊兒去欣賞我們家鄉的優美風光吧。
(1)濱海公園風景如畫;
(2)縣政府辦公中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