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0
這是一千米有多長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7-8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間表象。
2.使學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并適時滲透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學具:
米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目標
(一)、情境導入(課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三班石牛山
15千米45千米
九仙山美湖
45千米38千米
師:小朋友見過這些牌子嗎?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嗎?
師: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長度單位是很常見的,1千米有多長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
(二)、提出學習目標:
1.千米的實際長度,并學會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2.千米的應用。
二、展示學習成果
1.各小組匯報課外實際測量情況。學生匯報時,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并把有關數量板書。
2、全班展示(以小組為單位)
A、運動場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跑兩圈半是1000米。
B、我們學校運動場跑道的一圈是200米,跑5圈就是1000米。
C、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1000米=1千米)
三、激發知識沖突
1、針對同學的展示,學生自由質疑問難。
2、教師引導學困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在學習中碰到困難了嗎?能把你遇到的困難說給同學們聽嗎?
3、教師質疑問難:1千米到底有多長?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約是1千米?要怎么記住1千米=1000米?
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完成課本第9頁的第1、2兩題。
2、實踐體驗
師問:你們想不想體驗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覺?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長時間大約是1千米?(組織學生到操場分小組進行)
匯報:你們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覺?
3、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標志,限速標志,汽車、摩托車上的速度表等讓學生能說說指路標志、限速標志的意思。
五、總結評價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讓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 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一1000 步了解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在實踐活動中掌握1 千米的測量方法。
2.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初 步的空間觀察,實際估測和數學表達能力,發 展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實 踐,應用于生活實踐的思想。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好!老師發現我們三(2)班的 同學身材普遍較高,有的同學都趕上管老師 高了。你們看看管老師身高是多少呢?
師生交流。(略)
師:你能把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從大到 小有序地說一說嗎?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厘米大約有多長呢?學生比畫。
師:如果測量1 支鋼筆的長度,你想使用 什么長度單位?
生:我想用厘米作單位。
師:那測量1 枚硬幣的厚度,你想使用什 么長度單位? 生:用毫米這一長度單位。
師:能用分米作單位測量教室的長度嗎? 你想用什么作單位? 生:也可以,但我想用米作單位更合適。
師:那如果測量淮安到北京的距離,用什 么作單位比較合適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用千米來測量,因為如果還用 厘米或米作單位就太麻煩了。
師:測量較長距離的長度,已經學過的長 度單位就嫌小了,需要使用更大的長度單位, 這個單位就是剛才同學們所說的千米。(板 書:千米)看到千米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1 千米有多長?
生2:1 千米等于多少米?
師:什么情況下用千米作單位呢?1 千米 有多長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千米這個 長度單位。(板書:千米的認識)
【評析:通過師生身材高度的比較與猜測 的交談,幫助學生回顧和整理已經學過的長 度單位,既自然真切,又簡短扼要,同時誘導 出測量淮安與北京距離的現實需要與已學長 度單位不夠用的認知矛盾。這就使得新知的 導出具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營造了熟悉的 生活情境,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二是順接于已 有認知背景之中,突出了新知學習乃是現實 生活的需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2、在課前課后的實踐活動中,學會積累和查找資料,繼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體驗、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學資源:課件,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互動對話——生成“千米”的概念
1、提問:我們已經認識了哪些常用的長度單位?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厘米、1米。(學生用手勢,米尺或身邊物體的長度表示1厘米,1米)。
2、填空:給下面物體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橡皮長4() 學校跑道一圈長250() 安鎮到無錫的公路大約長14()
師:我們安鎮到無錫的公路長度,為什么眼用千米做單位?
學生討論,全班交流。
3、講述:計算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介紹千米的符號。(板書:千米Km)學習千米的讀法。
4、舉例:你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說過千米?(相機出示圖片:鐵路、公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標記,香港行政區地圖上的線段比例尺等)你知道每副圖片的含義嗎?
二、師生探究——建構“1千米”的概念
1、動態演示過程——初步體驗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1)猜測:千米在生活中應用較廣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長呢?猜猜看!
(2)觀察: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請大家仔細觀測公路長度的過程,把你看到的記下來。
多媒體可見演示:每測量出100米,就放大分別顯示出“100米”“200米”“300米”……“900米”,最后隨著音樂聲響起,“1000米”變為“1千米”。
(3)提問:你知道了什么?
(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個100米。)
(4)小結:1000米=1千米指導學生讀這個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數和后面的單位之間需停頓一下。
2、回憶課前活動——進一步體驗“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課前已經量出我們的學校跑道一圈有多長,(250米)幾圈是1千米,明確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2)估一估:課前已經請大家去操場走了走,一圈大約走了多少步,大約用了多少分鐘?你能估計出大約走多少步是1千米嗎?走1千米大約要多少分鐘呢?
(3)說一說:你感覺1千米長嗎?自由交流。
(4)找一找:從學校到附近大約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還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三、生活應用——活化“千米”的知識
1、進一步認識“1千米”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獨立描出1千米的長度
交流從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請其余學生參與評價。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引導學生說出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獨立練習,組織交流。強調米與千米的換算方法。
2、進一步理解“1千米=1000米”
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
組織交流,說一說是怎樣思考的。
3、進一步明確各種長度單位。
做“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討論用什么長度單位比較合適。
組織交流。
4、綜合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做“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直接比較河流的長短。
說一說每一條河流大約有幾千米。
(2)做“想想做做”第6題
第1小題讓學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題組織學生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交流想法。
四、小結延伸——拓展“千米”的知識
1、提問:今天你又學到了什么新知識,和以前學到的哪些知識有關?學了有什么用?
2、實踐作業:
課后調查各種交通工具的一般時速,各路段的距離,記錄下調查結果。
車輛名稱
轎車
火車
輪船
飛機
一般時速
路段
路程
安鎮——無錫
無錫——上海
設計說明
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的“可視性”和感受經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因此,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時,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1.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感受“千米”。
通過創設生活中的情境,喚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圍繞著教學重點“千米的認識”,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和發現,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千米、建構千米、應用千米。
2.注重交流,概括換算方法。
在學生掌握了千米和米的進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多角度、多方法思考問題,使學生掌握正確思考問題的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引出“千米”
1.在數學王國里,有一座五指山,住著長度單位五兄弟(教師伸出四根手指),猜一猜,這里住著我們以前學過的哪些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它們之間的進率分別是多少?(學生回答)
3.你能用手勢告訴大家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別有多長嗎?(學生動手比劃)
4.揭示課題。
師:剛才我們回想了長度單位中的四兄弟,那么拇指峰上住著誰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長度單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學過的長度單位,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顧,為學習新知作鋪墊。
⊙聯系生活,建立表象
1.建立1千米的表象。
(1)聯系實際: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你能具體說說你心目中1千米的長度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千米=1000米。
(2)課件出示例4,引導學生根據生活實際進行分析,然后在小組內說一說1千米有多長。
預設 生1:用米尺要量1000次。
生2:100米的路,要走10次。
生3:走100米的路大約需要200步,走1千米的路大約需要20xx步。
生4:繞200米的操場走5圈。
生5:繞200米操場走一圈大約需要3分鐘,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約需要15分鐘。
2.估計1千米的距離。
(1)初步估計:從我們的學校出發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
學生估計,師生共同評價。
(2)想象: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學校出發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
(3)如果讓我們步行1千米的路,你會有什么感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感知,逐步加深學生對1千米的理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
⊙了解用途,體會價值
1.引導學生舉例。
師:千米也稱公里,用符號km表示。它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見到過千米?(摩托車的表盤上等)
2.欣賞生活中的千米。(出示課件)
(1)世界上最長的河——尼羅河全長約6671千米。
(2)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約是884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師引導學生小結:計量比較長的路程或距離,通常用千米作單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