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3
這是給女兒的信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目標:
1、了解書信的寫法,積累重點詞語和名言警句。
2、體會文章采用故事闡明愛情真諦這一構思的巧妙。
能力目標:
體會用對話的方式表達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品味含義深刻的語言,了解愛情的特征,正確把握萌動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對愛情的詮釋,讓學生明白只有懂得愛的真諦,才能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教學難點:
對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學方法:
鑒賞發現法
學法指導:
小組合作
課型:
新授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在孩子沒學會勞動前,先教會他勞動;在孩子沒有涉及愛情前,先告訴他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孩子只有了解了愛情,知道愛是理性與智慧的選擇,他們才不會為了好奇,過早地盲目追尋愛情。這或許就是編者選擇這篇課文的用意:給正處于十四五歲的你們一點情感的理性指導。
愛情,一直是人類傳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然而愛情究竟是什么樣子?我想,正值花季的你們,或許也曾經有過憧憬和困惑,然而卻不一定敢向我們的父母說,對嗎?
今天我們不妨拋開所有的顧慮,敞開心扉來真誠地面對愛情這個話題。讓我們一起走進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給女兒的一封信,看看我們的教育家是如何告訴女兒,什么是愛情的。(板書課題)
二、聽讀課文,疏通字詞,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請同學們聽老師把課文朗讀一遍,并拿上筆做這樣幾項工作:
①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②畫出你原來不認識但通過老師的朗讀你知道了讀音的生字。
③畫出你原來讀的和老師不一樣的字。
④你還可以認真聽一聽,老師有沒有那個字讀錯了?
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黃土(póu)無與倫比(lún)、剎那間(chà)怒不可遏(è)、佇立(zhù)、幢(zhuàng)、麥穗(suì)
2、聽了這封書信,你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個什么樣的人?(好爸爸)有誰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的相關資料?(見注釋,學生一起讀一遍)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蘇聯教育家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他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的勛章和稱號。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他寫有教育專著和小冊子40余本。
蘇霍姆林斯基從心靈深處特別愛孩子。他寫過一本書,題目就叫《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每年暑假和寒假他都與孩子一起郊游,他擔任校長,同時一直擔任語文教學,堅持上課。他后來是工作崗位上心臟病突發,被抬上擔架,就再也沒有醒過來回來。我特別感動他的一些細節。他每天早晨都來到學校大門口,用非常慈祥的目光看著孩子們一個一個走進校門。無論蘇霍姆林斯基出現在什么地方,總有孩子圍上前去,每當這時候,蘇霍姆林斯基的臉上就露出了孩子般純真的笑!
3、蘇霍姆林斯基在這封信里和女兒談論了一個什么樣的問題?
(什么是愛情?)
4、我們的教育家在這封信里是采用什么方式告訴女兒什么是愛情的?
(作者沒有直接回答女兒的問題,而是轉述了自己的少年時代祖母瑪利亞所講的一個童話故事)
導入:老師第一次讀這封信最吸引我的就是這個童話故事,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轉述的這個童話故事。
三、再讀課文,感知課文具體內容和精彩的語言特色。
請幾位同學分角(jué)色朗讀童話故事部分,我們先一起來看看需要幾個角色?(奶奶、上帝、大天使、我),那幾個同學愿意自告奮勇站起來朗讀這則童話?
其余同學邊聽邊思考:上帝幾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態度如何?用筆將相關的句子在書上用橫線畫出來。
(三次,一次次引導學生邊說邊板書重點詞句)
1、第一次上帝所見的東西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1)那么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愛情)為什么不可理解?(因為他從未見過)
(2)他的態度如何?(勃然大怒)
(3)為什么會勃然大怒?
(因為人類沒有經過請示就創造了一種他自己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
師明確:對呀,在上帝的眼里,人類只是他創造出來的一種生物,傳宗接代、繁衍子孫,與其他生物是一樣的。
2、那么,上帝在五十年之后看見的東西變了嗎?(沒有)
(1)請一名學生把描寫上帝看到的內容的文段朗讀一遍“從這次他看到……還有一種新的東西”其余學生思考,這次上帝用了一個什么詞來形容自己看到的東西?(無與倫比的美)
(2)請一名學生解釋“無與倫比”是什么意思?然后問:為什么上帝眼里見到的美會是無與倫比的呢?
(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3)我們請所有的女同學把這段文字聲情并茂的再讀一遍,請所有男同學思考上帝眼里看到的這種“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是什么?(忠誠)這次上帝又是什么樣的態度?(怒不可遏)
師明確:愛情就是忠誠!忠誠是不因歲月的流逝而改變這份感情!時間過得越長,經受的考驗越多,愛情越美!哪怕過了五十年!
3、三年以后上帝又來了,這時老奶奶已經去世了,只剩下老爺爺一個人了,在上帝看來,什么樣的愛情好像都應該黯淡一些,他看到的東西如他所愿發生改變了嗎?(沒有)
(1)這次他仍然看到了什么?(請一名學生回答)
(2)為什么第三次上帝看到的還是“不可理解的美”,這里的“不可理解”與第一次的“不可理解”意思相同嗎?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類相愛,因為他從來沒有見過,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經過五十年歲月的消磨,男的女的還是這么相愛,他感到很美,無與倫比。第三次早只有一個人,女的死了,似乎不應該感到愛情之美的,但他還是感到很美,他覺得愛情的力量不可思議。
(3)上帝除了看到老爺爺目光里的那種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之外,還看到了什么?(請所有學生將23自然段朗讀一遍)
思考討論:作者在這里安排上帝在老奶奶死后看到青年男女們眼里的愛情,用意是什么?(告訴上帝人類的愛情會一代代傳承下去,不管他愿不愿意,喜不喜歡人類都會將這種美好的情感傳承下去)
(4)面對這一現象,上帝并沒有象上兩次一樣發怒,那么上帝的態度是怎樣的呢?(久久地佇立凝視、深沉地思索)
(5)學生討論:上帝為什么沒有繼續發怒而是“佇立凝視”“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為什么他離去后,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愛的無法毀滅,意味著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于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的最后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當然也有感動。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了,都被感動了,正說明了“愛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第二課時
一、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繼續上節課的討論:
1、在上帝的眼里愛情是如此的完美,在作者筆下愛情更是被描寫的美輪美奐,在上面的這三個片段描寫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個片段?那句話?或者哪個詞語?,請你找出來大聲的有感情的朗讀,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是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三個片段中反復描寫的那個場景“一會兒……一會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作者這樣寫是在告訴我們愛情其實很簡單、很平淡,有時候甚至不需要語言,就是一個眼神就足夠了!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卿卿我我、海誓山盟)
2、作者安排的三個場景基本相同,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的呢?
(用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人們對愛情的認識是通過上帝和大天使的對話層層深入)
3、奶奶告訴“我”說“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抔黃土,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在奶奶眼里愛情是什么樣的?
4、文章最后作者告訴女兒什么是愛情?我們大家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讀一遍。師生一起討論,在作者的眼里愛情是什么樣的?
5、老師讀過很多愛情小說,我一直以為愛情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山盟海誓、是梁山泊與祝英臺的生死不渝、是瓊瑤筆下男女主人公的卿卿我我,今天學習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封信我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愛情是我們最容易忽視其實也是最偉大的。
現在在我的眼里的愛情是這樣的:
每天清晨和傍晚,我那60多歲的.老母親牽著我70多歲的老父親的手,在江邊的樹蔭下一邊走一邊小聲說著話,母親不時還停下來幫我的老父親扯平褶皺的衣服,眼睛里露出一種柔情,我想這就是愛情;
夏天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一個女人左手提著涼茶右手提著可口的飯菜,來到勞動著的男人身邊,心疼的為他遞上毛巾擦把汗,看到男人大口大口的吃著飯菜,女人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我想這也是愛情……
你眼里的愛情是什么樣的呢?哪位同學能幫助老師再續說一段,和剛才我說的這兩個片段組成排比段。
教師明確:
是啊,愛情不是情人節的那朵玫瑰花,不是生日時的一份精美禮品,不是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語,就像一首歌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后坐著搖椅慢慢聊,直到我們老的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里的寶。”老師不會唱這首歌,但每次聽到這首歌都會被深深感動,因為我知道這就是我們這些平常人眼里的愛情。
三、深入探究文章主題,拓展延伸。
作者在給女兒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但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的時候”,我們一起來把這句話大聲的朗讀一遍。
思考討論:
(1)你認為什么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什么樣的人是一個智慧的人呢?(……)
(2)在我們中學的校園里或者大街上,經常會看到一些14、5歲的男孩女孩,在同學和老師面前毫不顧忌的做出一些親熱的動作,在高中校園里甚至還有男孩子為了給女孩子過生日不顧校規校級,在晚自習后在操場上燃放煙花炮竹,完全聽不進去老師和家長的勸告,寧愿耽誤學習影響自己的前途也要去追求他們心目中的所謂的愛情,你們認為他們是有智慧的人嗎?(……)那么他們能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呢?(……)
(3)那么我們來想想作者說這句話的用意何在?作者在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什么時候才能追求愛情的幸福?才能體會到愛情的幸福?
結束語:
“愛情是什么”是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問題,作者用充滿詩意的故事告訴我們: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彼此忠誠,永遠思念,這就是愛情,是人類才有的愛情。青春不是愛情的季節,這時的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愛情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短短的一節課怎能說得明白愛情,如果你想知道愛情的力量,你可以讀一讀白朗寧夫人至善至美的愛情情書;如果你想知道愛情的忠誠,你可以聽一聽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愛情的高貴,你一定要讀一讀《簡愛》……你還要讀一讀《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臺》、《羅密歐與朱麗葉》、《飄》……你就會更深刻地了解愛情!
板書設計:
致女兒的信
蘇霍姆林斯基
第一次不可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愛情)勃然大怒
第二次無以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忠誠)怒不可遏
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和同過去一樣的力量(心靈的追念)佇立凝視
深沉的思索離去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基礎知識,學習忐忑、繁衍、怒不可遏等詞語。
2.了解本課中神話故事的情節,能夠體會其內涵。
3.掌握蘇霍姆林斯基講述自己幼時聽過的神話故事代替正式的說教對女兒解釋愛情的深刻用意。
4.理解愛情的深意。正確樹立愛情觀,體會人間真情。
5.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諦。
教學重點:
讀懂神話故事,理解“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三者的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愛情的甜蜜、美好與理智、慎重的關系。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歷來是文學家、藝術家贊詠的主題。如何對一個十四歲的孩子講述愛情呢?作為父親,蘇霍姆林斯基交給人們一張優秀的答卷。
列舉有關愛情的名言警句,集體討論,歸納出愛情的一些內涵。
如:信任、理解、忠誠、熱情等。
童稚之愛的原則是:“因為我愛,所以我愛。”
成熟之愛的原則是:“因為我愛所以我被愛。”——弗羅
二、閱讀神話,體會愛情的真諦
思考:
1.
①作者采用什么方式跟女兒解釋愛情?
②為什么他要采用這種方式而不直接跟女兒講道理呢?
提示:引導學生體會蘇霍姆林斯基的良苦用心。
確認:
①他給女兒講述自己從祖母瑪麗婭那里聽到的神話故事。
②枯燥的說教,不能夠展現愛情的美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可以拉近和女兒的距離,也向女兒傳達:談論愛情并不可恥,它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2.上帝創造世界后,幾次來到人間?
確認:
三次來到人間。第一次是一年之后,第二次是三年之后,第三次是五十年之后。
3.他三次來到人間,三次發怒,是什么導致上帝的怒火?
確認:
是他在男人和女人的目光中看到他不熟悉的東西。
第一次他看到目光中有“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
第二次他在“這對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還含有一種新的東西。”
第三次他在男人憂郁悲傷的目光中感到“一種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
作為懲罰他給予人類衰老和死亡。
但是,人類最終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人類永恒的美和力量——愛情,高于上帝。
4.大天使是如何叫這三種東西的?這三者之間有什么聯系?
確認:
分別是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
學生展開討論,論述三者之間的關系,體會忠誠和追憶是對愛情的鞏固和延續。
三、分析父親形象。體會作者的愛情觀和教育觀。
1.在女兒十四歲生日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告訴她:幸福源于智慧。而獲得生活的智慧的途徑之一,就是從父輩那里獲得經驗和指導。在你和你的父母之間有沒有這種經歷?
2.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怎樣的父親?結合課文中的語句,說說你對他的評價。
小結:
這篇課文是蘇霍姆林斯基在女兒十四歲生日的時候寫給她的三封信之一。
在信中,作者懷著激動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對話者的角度,一反嚴肅的說教,用神話故事對女兒進行了一次生動的愛情教育。文字樸實曉暢,語言生動形象,昭示了愛情的真諦。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整體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義深刻的語句。
2、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這一寫法的好處。
3、了解愛情的特質,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1、體會運用小故事闡述抽象道理這一寫法的好處。
2、品味含義深刻的語言,了解愛情的特質,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難點:
學生處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階段,且無生活經歷,理解愛情的本質有些困難,加之現實生活中對待早戀的觀念,使得學生不太愿意就這一敏感話題發表看法。
教學方式:
朗讀、復述、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詞:
繁衍、剎那間、迷惑不解、勃然大怒、無與倫比、怒不可遏、曙光、佇立、凝視、繁殖。
2、查找資料,了解作者蘇霍姆林斯基。
(二)導入新課:
19世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莎土比亞曾經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同學想知道的。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疑惑時,我們卻不一定敢向我們的父母發問,而有一個14歲的小姑娘向她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問題,而她的父親也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封《致女兒的信》。
(三)介紹作者: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教師、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擔任這所農村中學的校長、教師和教育者長達32年。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暫,不滿52歲,但他卻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寫作,奇跡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師、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們的。他把自己的思維、思索、建議和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即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教師和父母應當歷經何等艱難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長為好學上進、聰穎、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亞蘇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烏克蘭國內人人皆知并喜愛,而且在國外許多國家也被廣為出版,如眾所周知的《我把心給了孩子們》《公民的誕生》《給兒子的信》以及某些論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們更大的關注和濃厚的興趣。
(四)閱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
1、朗讀課文,注意揣摩寫信人的心理和語氣。
2、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1——4段:女兒提出問題及“我”(父親)對此的態度。
(2)5——24段:回憶從前祖母給“我”講過的故事,得出愛情是什么的答案。
(3)25段:告訴女兒該如何對待愛情。
3、讀課文,提出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難題或值得思考的問題,集體展開討論。
提出問題,創設情景,體會文中父親的形象和文章的寫法:
(1)你是如何理解愛情的?
提示: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向學生闡明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樣的問題問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學生給出的答案一定會涉及父母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從而引出下面的問題:
(3)文中的“我”對此的態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兒提出的問題看成是女兒長大的標志,同時“我”對女兒的成長表示高興并給予充分的尊重。
4、“我”為何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提問,卻說到了我的少年時代和祖母瑪利亞所講的故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我”用自己成長的經歷告訴一個正確的引導帶給“我”的巨大收獲,希望女兒重視。同時運用故事揭示這個抽象的概念,深入淺出,形象生動。
研讀課文,注重自己的體驗。
(五)閱讀課文第5—25段:
1、請同學復述文中的故事。
2、分析、討論以下問題: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后,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后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
提示:愛情,忠誠,心靈的追念。
(2)五十多年間,那一對男女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促使那一對男女(后來的老頭和老太婆)生活發生這么大的變化的基礎是什么?
提示:是他們之間相濡以沫的愛情。(愛情是人類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4)故事中為何要把這對男女的愛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時間歷程中去表現?這說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愛情能夠經歷時間的考驗。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維系了他們的愛情?
提示:是忠誠、心靈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對人的愛情有何表現?為何多次寫到上帝的態度?
提示:表明愛情是人類獨有的,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只有人才能夠愛。
(7)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愛情?
提示:善待愛情:以人的方式去愛。(人類的愛情不是僅僅為了繁衍后代,還要給對方以幸福……因為愛情是人類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六)品味語言:
1、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2、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著。隨后深沉地思索著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愛情,它高于上帝。這是人類永恒的美和力量。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壞黃土,但愛情卻成為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
4、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為真正的人。
(七)延伸拓展:
結合研討與練習三,對照文章,談一談你對愛情的理解。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學常識。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對愛情的詮釋,初步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領會故事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愛情的真諦,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熟讀課文,收集有關愛情的歌曲、名言、詩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歌曲《最浪漫的事》)剛才的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師很喜歡其中的幾句歌詞:“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的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里的寶”,孩子們,這首歌的主題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愛情),那么愛情是什么呢?(學生發言)有一個小姑娘也曾經向她的父親提出過這個問題,而她作為教育家的父親蘇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致女兒的信》。
二、明確學習目標(齊讀)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1.說說閱讀感受。
2.學生講述童話故事。
一生講述,其他學生補充、評價。
四、小組交流展示
1、多媒體出示問題。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后,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中先后讀到了哪三種不同東西?想一想,為什么把這三者放在一起解釋“愛情”?
(2)在信的開始和結尾,父親表明了對愛情的態度,請同學們自由的朗讀課文,回答:父親是告訴女兒應怎樣對待愛情呢?
2.小組長組織討論。
3.學生展示。
(1)學生回答:
第一次:愛情(不可理解美和從未見過的力量)——勃然大怒
第二次:忠誠(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
第三次:心靈的追念
真正的愛情必然伴隨著忠誠,是愛人之間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愛情也必然是心靈的交融與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們視為愛情的三位一體。
(2)學生回答:
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愛、要有人性美才能成為真正的人。
4、學生自主質疑(可針對含義深刻的語句、寫法等),合作探究,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我提升,我幸福
同學們,愛情是最美好的感情,她像春天里的百花,帶來濃郁的芬芳;她像夏日的晨風,帶來絲絲的涼爽;她像冬日的陽光,帶來融化冰冷的溫暖。那么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經典的愛情故事,你知道嗎?
1、說說你知道的經典愛情故事、成語、物品歌曲、詩詞等。
(學生發言后多媒體展示)
2、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愫,每個人都渴望幸福的愛情,然而過早的摘取愛情的果實,能收獲甜美嗎?就早戀現象談談自己的認識。
(1)學生發言。
(2)教師小結:的確,愛情只有是理智的,聰明的,審慎的,它才是高尚的。青春不是愛情的季節,這時的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早戀不屬于我們。
愛情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一種生活的智慧。今天的這節課,我們理解了愛情的真諦,老師希望你們能夠珍視愛情、善待愛情,相信一定會有一天,你們能夠享受至純至美的愛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