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0
這是《伯牙絕弦》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會寫“哉、巍、弦”等5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能根據注釋和“資料袋”的內容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
1、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與知音相關的句子。
知音共飲醉當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難尋。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2、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詩句的共同點。(都有“知音”一詞。)
3、教師過渡,板書課題。
過渡:從剛才我們讀的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講述的是春秋時期一個動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書課題。)
4、學生齊讀課題,弄清題意。
r“鼓”是什么意思?(彈。)
r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師可出示古琴圖片。)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自由讀文,注意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1)學生大聲讀課文,讀兩至三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名學生讀課文,讀后評價并相機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選之間”的“少”讀三聲shǎo,不要讀成shào。
②“湯湯乎若流水”中的“湯”讀shānɡ,不要讀成tānɡ。
③“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第一個“為”讀二聲wéi,表示“以為,認為”;第二個“為”讀四聲wèi,表示行為的對象。
◆朗讀時要讀好語氣詞“哉”“乎”,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2、教師示范讀課文,引導學生注意停頓,試著用“/”標記。
(課件出示正確的朗讀停頓。)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3、全班根據朗讀停頓齊讀課文。
預設:文言文的教學,誦讀應放在首位。學生只有反復誦讀,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適合反復誦讀,所以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讀準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過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學們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了。課文中有一些難字、不常見字,你們是怎么理解它們的呢?我們以前也學過文言文,大家能說說有哪些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嗎?
(學生舉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板書:①借助文中注釋、工具書、相關資料;②聯系上下文;③反復朗讀,用心思考。)
2、學生再讀課文,讀懂課文,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1)結合課文下的注釋,再讀課文,讀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標注。
(2)學生嘗試自己復述故事。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琴。伯牙在彈琴時心里想著高山,鍾子期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會兒,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說:“你彈得真好呀,就像那奔騰不息的流水。”鍾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斷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3、教師適當補充人物背景知識。
過渡:學到這兒,我們都知道《伯牙鼓琴》講述了伯牙與子期之間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們兩個人的身份呢?他們是怎么相識的呢?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并無確切記載。相傳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他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稱為“琴仙”。而鍾子期只是一個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為生。他們倆相識于伯牙探親回家途中。伯牙在漢江邊彈琴,鍾子期正巧遇見,于是就有了一段動人的故事。一個是著名的琴師,一個是普通的樵夫,伯牙為何會為子期之死而破琴絕弦,終身不復彈琴?我們接下來就一起品讀一下課文。
四、品讀欣賞,深入探究
1、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過渡: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篇關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圍繞“知音”把課文分成兩部分嗎?
學生嘗試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第一層(前三句話):伯牙遇知音,欣喜萬分。
第二層(最后一句話):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絕。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讀課文前三句話,思考:伯牙為何視鍾子期為知音?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2)課件出示相關語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預設:因為鍾子期能聽懂伯牙的心聲、琴聲,所以伯牙視他為知己。鍾子期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的樵夫,但音樂是不分貴賤的,這份藝術上的共鳴是極其難得的。鍾子期從伯牙的音樂中聽懂了他這個人,而不僅僅是音樂本身。學生或許能說出其中的原因,但難以深刻理解其中蘊含的知音難求的深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說他與好友心有靈犀的感覺,有時只需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說的話,這種心心相印的感覺是令人非常愉悅的,能讓人體會到友誼的奇妙之處。而作為音樂家來說,音樂就是自己的事業和追求,如果有人能聽懂自己的音樂,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懷,這難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嗎?所以伯牙才會這么珍視鍾子期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說話訓練。
過渡:作為“琴仙”的伯牙,會用琴聲表達他的見聞、思緒、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請大家展開豐富的'想象,說說他的琴聲中還會出現哪些景物。
①出示詞語,學生齊讀。
楊柳依依清風徐徐白雪皚皚明月皎皎
②師生合作,完成句式訓練。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風。”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皚皚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結: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鍾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學生補充“知音啊”)。“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伯牙當時的心境,那就是——(學生補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那就是——(學生補充“欣喜萬分”)。
(4)學生齊讀前三句,讀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悅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補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過渡:伯牙與子期因琴相識,相處甚歡,并約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見。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趕來,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等來的卻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對子期冰冷的墳墓,一位老人告訴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囑自己死后要把遺體葬在江邊,等他的知音伯牙來的時候,能再聽到他的琴聲。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還有誰能欣賞得了呢?傷心欲絕的伯牙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請大家齊讀最后一句。
(2)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一句,說說最后一句話的意思。
(3)出示補充資料。
過渡:相傳伯牙在破琴絕弦之前,在子期墳前吟誦了一首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4)教師配樂范讀詩歌,將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學生配樂朗讀詩歌,思考: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伯牙怎樣的心情?用一個字來形容。(悲,痛。)用一個詞來形容。(傷心欲絕,肝腸寸斷,撕心裂肺。)
4、質疑探討,升華情感。
(1)伯牙破琴絕弦,“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破琴絕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預設:引導學生從伯牙的職業來考慮,破琴絕弦意味著他將不再以琴師為業,也就斷了自己的前程。這更可見伯牙對和子期的這份友誼的珍視。
(2)討論: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絕弦這一舉動?你是贊成還是反對?
預設:學生可自由發言,對于這一舉動,可能有些學生會不贊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樂家,他從此以后不再彈琴,對音樂藝術的發展來說,這是多大的損失啊!而且,鍾子期雖已不在人世,但可能還會有人能聽懂伯牙的音樂,可能他還會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棄了這個機會。學生思維活躍,可能會有各種觀點,言之有理即可,教師不必過多評判。
小結:同學們的發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個傳說,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來的人把這個故事記載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藝術上的修飾成分。“三尺瑤琴為君死”,正是因為這種可歌可泣的舉動凸顯了伯牙對知音的一片赤誠,這個故事才有著這么動人的力量,被人們一代又一代地講述、傳頌。
五、朗讀悟情,背誦積累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結合板書試背全文。
2、播放音樂《高山流水》,齊讀課文,結束全文。
教師: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詞,雖然當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經失傳,但是后人為了紀念這個動人的故事,也創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讓我們伴著這首曲子,再齊讀課文,能夠背誦的同學可以背下來。
小結:同學們,學習了今天這個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稱他是你的——(生:知音。)盡管我們知道,知音難覓,知音難求,但我們依然懷抱著愿望在生命中尋尋覓覓著我們的——(生:知音!)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剛開始選擇這篇文章是源于我想挑戰文言文類文體教學,以此證實和突破自己的教學范圍。回顧兩年半的公開課教學《夏天里的成長》《梅花魂》《刷子李》《七律長征》,你會發現我一直在不同文體中去嘗試、在改變,追求新的自我。但是我的這種自我,目前還是低層次的,要不斷學習,更要不斷在日常的教學中去有意識的反思。
那么,把話題留給《伯牙鼓琴》這節公開課。《伯牙鼓琴》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嘗試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借鑒部編版教材解析,我覺得這個重點的設置是非常巧妙的,因為它結合了閱讀教學和口語交際教學,學生如果再上完課后,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那么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得到了鍛煉和發展,這種培養的巧妙之處在于源于興趣和潤物無聲。教學難點是展
開想象,感悟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教學難點從單元主題“一首歌,一幅畫……開啟藝術之旅”出發,緊扣住語文訓練的要素,培養想象思維,領悟知音情感,并感悟音樂藝術的魅力。其中,想象的目標能借助創設情境比較容易達到,但是如何讓學生對知音的感受更具體、更形象、更立體,而不是概念化的解讀,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另外,最終能讓學生頓悟音樂藝術之美,又要有巧奪天工之力,因為你要從字里行間不斷滲透美,還要在教學準備的音頻環節去搜集、篩選和加工,精益求精。每一場合格的公開課,都是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的;而每一場精彩的公開課,一定是對重難點的深刻突破。所以,我每次在教學設計的環節都會問自己:你的目標是什么?重難點是什么?……新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當然,有自己的判斷力不是不去借鑒,閉門造車。司馬遷能寫出《史記》,離不開史學家的史冊;李時珍能寫出《本草綱目》,也離不開醫學家的醫學典籍……而教師要上一堂精彩的公開課,更要學會在
教育武林中尋得一本適合自己的武功秘籍——教學設計。執教《伯牙鼓琴》,我進行了參考。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進行深層次的過濾和篩選,而是拿來就用,幸而無傷大雅,因為當我第一眼見到前人的教學設計時,我就覺得自己太幸運了,撿到了武林絕學中的《九陽真經》這一篇:導入已經為后文的語言實踐進行了充分鋪墊,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了創設情境、尋找語文味的層次,真正的把語文味和工具性潛移默化地統一起來。
峰回路轉,課程標準對于小學階段的文言文要求相對初中而言并不高,那么立足于此,我開始操刀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學設計。基于自己在朗讀方面的不斷進步,我以朗讀教學為線索,貫穿全課,這符合文言文教學的要求,讓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熟讀成誦。但是光有朗讀,是行不通的,就好像一個人光有澎湃的血液,但是沒有大腦的智思,這個人也是得不到發展的。簡而言之,我們需要“授之以漁”。《伯牙鼓琴》這篇文章應該要滲透的方法是想象,最基本的方法是注
釋和插圖,最錦上添花的方法是資料,這里僅表個人見解。當然,學習文言文,還有許多方法,至于要什么,還得看學生的生成性回答。我的課堂中,有的學生能說道“補充”。有些方法在五年級的時候,學生就已經會運用了,所以在修改設計的環節,教研組長王老師建議我把方法直接放到初讀環節,讓學生回顧方法,不必拘泥于一定要方法的教學,而不是應用,這對我而言,無疑不是一種新的領悟。在課堂中,還做的不足的一點是,沒有及時對學生引用的方法進行點破,在方法中“扶和放”的把握還要進行思考。應該要相信學生,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對于初讀環節難點字詞,比如“巍巍、湯湯、少選”這些詞,我在課堂中僅用口頭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說,似乎做的并不精細,如果能結合古文或者說文解字對“巍、湯”字進行深入感受,會不會更好?如果能把《伯牙絕弦》與《伯牙鼓琴》進行對比,讓學生深入思考編者修改文章字詞句的意圖,辯證地看待“峨峨兮若太山”與“巍巍乎若太山”,“洋洋兮若江河”與“湯湯乎若流水”在語言表達上的差異,是不是更符合深度學習的要求?更好的讓學生、文本、
教師和教科書編者進行對話呢?
最后,我要從這節公開課中想開去的是:在課堂中怎么呈現發展性?因為全面是一個終身的概念,也是一個終身的概念。我想只有把握了課堂的發展性,課堂的效果才能用上一個詞——畫龍點睛。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在于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揭題解題
1.同學們,人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啊!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知音”的文言文,講述的就是兩千多前春秋時期的一個動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絕弦”。(教師在黑板中上板書課題,生食指書空。)
2.齊讀課題。 教師加節奏,再讀,注意節奏。
“絕”是什么意思?(斷絕)面對這個“絕”字,你有什么疑問?
(為什么要“絕”?什么時候“絕”?……)
是呀,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應該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斷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讀課文,感知整體
(一)讀通課文
1.請同學們大聲地讀課文,讀2—3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名學生讀課文。讀后評價并相機正音,如有必要,個別難句如“伯牙謂世再無知音”可帶讀(視情況而定)。
3.教師范讀課文。
4.說說老師在哪些地方停頓?試著用“/”標記。(教師在黑板右板書“/”)
(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
5.學著老師的樣子,按照正確的停頓,自己再練讀一遍。
練讀后再指名讀,教師評價。
全班齊讀,教師評價。
(二)讀懂課文
1.“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同學們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了,課文中有一些難字、不常見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們的呢?
(學生舉例,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在黑板右板書:看注釋、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師小結:學無定法,貴在得法。你們看,這位同學,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2.追問:那課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嗎?誰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再讀全文。
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我們再來讀課文,相信大家一定讀得更好!
三、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一)品讀課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學們,剛才老師說了,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篇關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圍繞“知音”,把課文分成兩部分嗎?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萬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絕。
板書:子期 欣喜萬分 伯牙 悲痛欲絕
2.默讀全文。思考:茫茫人海,為什么伯牙獨獨把子期當作知音?
引導思考:伯牙作為全國聞名的大琴師,難道沒有人稱贊過他?別人是怎么夸獎他的?(想象說話)
3.鐘子期又是怎樣稱贊的呢?
教師引讀: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為鐘子期聽懂了自己的琴聲,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視為——“知音”!
4.想象說話。
請同學們想象:伯牙的琴聲還會描繪哪些自然景物?鐘子期又是如何稱贊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鐘子期曰:“ !”
教師引讀: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鐘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 ,鐘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聲中表達了什么,鐘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稱贊。用課文里的句子說,這就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一個所念,一個必得,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視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那就是——喜!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那就是——欣喜萬分。
5.“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得到人生的知己,豈一個喜字了得!來,讓我們伴著《高山流水》的樂曲,輪讀課文的1—4句,讀出伯牙得遇知音時的欣喜若狂。
(二)品讀課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樂,教師講述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識,相見甚歡,并約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見。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趕到漢陽江邊,久等不見子期。于是,彈起《高山流水》,仍不見子期。伯牙到處尋覓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說:“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囑咐‘請把我葬在江邊,此生不能聽到伯牙操琴,讓我九泉之下聆聽他的琴聲!’”知音死了,伯牙的琴還有誰能欣賞得了呢?伯牙悲痛萬分,久久佇立在子期墓前,長歌一曲后,把琴摔個粉碎,至死不再彈琴。
2.請讀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弦絕琴,終身不復鼓。
3.用一個字來概括他當時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他當時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絕!
4.知音已死,豈一個悲字了得!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滿面春風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請再讀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弦絕琴,終身不復鼓。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悲痛欲絕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瑤琴,并寫下一首短歌,來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這一段曠世友情,請聽: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入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學生齊讀。
2.“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好一個“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同學們,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斷了自己的前程;斷了自己的心弦;斷了自己的希望……)
3.對話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這一舉動的,怎樣評價俞、鐘二人這一段友誼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詞,雖然當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經失傳,但是后人為了紀念他們重新譜的也一樣精彩。讓我們伴著這首曲子,在傳唱這個故事中結束這堂課吧(配樂、學生齊背課文)!
五、課外作業,鞏固運用
必做: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選做(從以下題中,選擇一道完成):
一星級:聽一聽樂曲《高山流水》。
三星級:讀一讀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一書中有關“伯牙絕弦”的故事。
五星級:將課文《伯牙絕弦》改寫成一個400字左右的故事。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學制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簡潔,流暢,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是東方文化的瑰寶。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音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讀準“弦”“若”“哉”等易混難讀的字,把握朗讀的停頓,注意“善”“巍巍”“湯湯”“曰”等邏輯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變化。
2.借助注釋、資料及已有文言基礎,讀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點,學會誦讀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學習方法。
4.通過誦讀了解伯牙、子期因為音樂而成為知音的故事,感受藝術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重點:
1.把握朗讀的停頓,感悟課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學習方法,通過注釋、已有文言基礎,讀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
教學難點:
1.感悟課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興奮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絕。
2.通過誦讀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愛好,感悟藝術的魅力。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理解課題
師:今天這節課,老師要帶大家一起學習第21課《伯牙鼓琴》。(師板書課題,全班齊讀。)上課前,老師要考考大家:課文講的是哪兩個人之間的故事呢?(生回答,師板書:伯牙 鍾子期)你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讀課文,層層訓練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讀課文,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
(2)正音。
師:(出示容易讀錯的字詞。)文言文朗讀有一定難度,下面幾個詞語能讀對嗎?
課件出示:鼓琴 哉 若 巍巍 湯湯 絕弦 終身
指名讀,全班齊讀。
師:下面的句子,能讀好嗎?依次出示:
巍巍乎/若/太山。
湯湯乎/若/流水。
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斜線是停頓符號,“乎”字是語氣詞,在朗讀語氣詞時適當延長后再停頓,一詠三嘆,頗有音樂美。)
學生試讀,集體評議。
(3)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3. 自讀練習,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師生合作讀。
師:我們來合作讀課文,老師讀每句的前半部分,同學讀后半部分,一遍讀完后,交換朗讀內容。
5.指名配樂讀。
【設計意圖】讀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礎。教師通過示范指導,自由讀、師生合作讀等形式,層層推進,扎實訓練,不僅讓學生能流暢地讀文言文,還能讓學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話中前后一一對應的特點,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小組合作,理解文意
1.體會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
以第一句為例: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鼓”是“彈”的意思,——現代文中的“鼓”已經沒有“彈”的意義了,詞義現在已經消失了。
“琴”指的是古琴。
教師小結:你看,文言文中幾乎每個字幾乎都能表達確切的意思,有些詞義古今變化很大。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這句話的理解為例,使學生明白文言文以單音節詞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個字的意思,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2.小組內交流重點字詞的含義。
3.呈現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
預設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師:“方”是剛才的意思。
預設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過這個詞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聯系上下文。
預設3:“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師:“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預設4:文中的“巍巍”、“湯湯”這些疊詞有什么好處?
師:疊字的運用使詩文既呈現一種音韻之美、節奏感,又使作家詩人的感情得以酣暢淋漓的表達。這些詞不僅讓我們有了形象感,而且還讓我們對鍾子期的內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3.師:現在請同學們結合課文注釋,小組內合作,試著翻譯全文。
小組成員匯報,師適時出示:
伯牙彈琴,鍾子期在一旁欣賞。伯牙開始用琴聲抒發自己志在大山的情懷,鍾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嘆說:“彈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過了一會兒,伯牙又表達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鍾子期又禁不住說:“彈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臨滔滔江河。”后來,鍾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斷,終生不再彈琴,認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無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
【設計意圖】高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知識及方法的積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學生釋放已知,解決疑難,獲得更多的新知。呈現組內“不能理解的問題”環節,通過學生交流,教師點撥,詞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剛才探究的成果解釋全文的內容,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四、練講故事,言語實踐
1.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意思。指名說,教師隨時補充。
2.小組內練講故事。不看書,把這個故事講給小組內同學聽,每個小組選一名同學在小組內試講。
3.班內展示。請兩名同學上臺講,提出要求,盡量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加上動作和表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