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1
這是古代商業的發展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兩則寓言分別揭示了事物都有它自身內部的發展規律,借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不顧客觀實際,主觀武斷,自以為是,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會弄巧成拙,會失去到手的機會的道理。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3.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違反事物的規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寓言所要說明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違反事物的規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寓言所要說明的道理。
2.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或圖片。
學生: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學方法:講解、探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1.讀書指導。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侔鍟n題。
?、谡勗拰?。
根據平時的積累,說說你了解的寓言故事,最好能說出寓言給你的啟示。
(學生發言交流后,教師順勢引入新課。)
?、燮渌麑胄问?。
或通過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引入新課,如:(投影幾幅有關寓言故事的圖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并用一個恰當的成語形容畫面內容。(組織學生成語競猜)這些成語有很多都是由寓言故事演變而來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兩則古代寓言。
或講述現實社會中有關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的小故事,與學生對話交流導入。
或檢查學生課前查找資料的情況,讓學生交流介紹有關《古代寓言二則》的資料,直接導入新課。
(2)朗讀課文———“奇文共賞”。
?、僮宰x:組織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通順流暢,并標注有疑問的地方。
②互讀:組織學生協作,組內分別輪流朗讀,并互相評讀,盡可能解決自讀時的疑難問題,并標注互讀產生的新的疑難問題。
③聽讀:播放兩則寓言的錄音朗讀,組織學生仔細聽讀,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讀。
這一環節側重于培養學生誦讀古文的能力,重點是讓學生在讀準字音,把握句讀的基礎上能讀通讀順課文,初步感知語句意思,對文意理解上出現的疑問可巧妙設懸,暫不作答,以激發學生興趣。
(3)疏通文意———“合作釋疑”。
?、俑鲄f作小組結合課下注釋,查閱有關工具書,自己疏通文意。
②各小組將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白紙上。
③教師匯總各小組疑難問題,并投影共性問題,班級交流,集體釋疑。
④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針對文意對疏通理解方法作一些必要的指導。
(這里通過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師生相互合作的基礎上質疑解惑。教師對學生的質疑問難精神、解疑釋疑能力,應給予充分肯定;對涉及到的文言基本知識可加以適當補充,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4)理解想象———配音作畫。
通過感知課文,我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作品中的故事也有了一個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更準確地把握故事內涵呢?(以下供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選擇。)
?、倥湟簟?/p>
“有聲有色,耳目一新。”視聽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請同學們結合自己對文中寓言故事的理解,仔細觀看《揠苗助長》動畫,以小組為單位,分配角色,為故事同步配音。
a.請選擇配音活動的同學,每4人組成臨時小組。
b.各小組根據需要,分配角色。
c.播放《揠苗助長》動畫,組織學生練習配音。
d.組織學生交流、評價。
?、趧庸P作畫。
“文以畫形象,畫借文生輝。”圖文并茂,感染力強。請你為寓言《畫蛇添足》配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畫。
a.組織選擇這類活動的學生發揮想象,認真創作。
b.展示學生作品,組織學生結合課文、作品表現力度,以及是否有創意作點評。
c.教師投影名家典型作品,引導學生用發現的眼光欣賞、比較、點評。
(5)創新設計———創設情境,提升對寓意的理解。
①表演采訪(采訪農夫本人:你為什么會拔苗?現在你后悔嗎?)
?、诮沂驹⒁猓菏茄剑堂绲纳L需要陽光、水分和養料,在土壤中慢慢長大,這是禾苗生長的規律。(板書:規律)這位農夫錯就錯在他 ?(相機板書:違反)還錯在他急于求成。(板書:急于求成)
③繼續采訪:(采訪農夫本人:現在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④續編故事:(出示)
現在這個農夫懊悔不已,他發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農夫又種禾苗了。這回,他……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編一個新的寓言故事??凑l的故事編得棒。
交流評價。
(6)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故事呢?請大家用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用簡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組織學生交流,并作適當點評。
(7)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這兩則寓言短小精悍、一針見血,隱含著廣博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同學們以惟妙惟肖的配音、動感十足的畫面、相得益彰的詩文,進一步把睿智的思維演繹得多彩多姿。讓老師看到了一批正在成長中的智者,那么,本節課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所收獲呢?請同學們思考后,與同桌交流,并將你的收獲記錄下來,裝入成長記錄袋中。
2.積累內化。
(1)背誦兩則寓言。
(2)認讀生字,指導書寫生字。
3.實踐活動。
(1)搜集一則寓言故事,并練習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以準備開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賽”。
(2)依據你搜集的寓言故事,創作一幅漫畫,并在畫中適當的位置配以精練的文字,以準備參加“漫畫作品展覽會”。
板書設計:
14 古代寓言二則
揠苗助長 畫蛇添足
將苗拔高 強求速成 畫完蛇能喝到酒 不顧客觀實際
結果苗死 反而弄糟 又為蛇添足沒有喝到酒 弄巧成拙
復習目標:1、熟讀并背誦這則寓言。
2、 積累文言詞匯,能準確翻譯全文。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來指導現實生活。
復習重難點:目標2、3
自學
一,《鄭人買履》
1,《鄭人買履》選自《 》,作者 ,是我國 時期著名的 家, 家學說集大成者 。
2,故事分為兩層:第一層寫: ,第二層寫
3,找出最能反映鄭人思想性格的語句,你認為鄭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4.我們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不少于3個),說說其中任一個的寓意。
5,背默課文及翻譯。
課文:
翻譯:
二.《刻舟求劍》
1.《刻舟求劍》選自 ,亦稱 ,是 (時間)秦相 組織編寫的 集。
2.這個故事分為兩層:第一層寫: ,第二層寫
3.背默課文及翻譯。
課文:
翻譯:
展示
質疑
點撥: 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點撥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
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②古今異義。③一詞多義。④通假。⑤詞類活用。2.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①補充省略的部分。②調整語序。③適當增減。
4.多讀放聲的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
檢測:
一, 學習《鄭人買履》,回答問題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買履者 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
至之市而忘操之 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 市罷,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傥嵬侄取?/p>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壑林卸僦?/p>
?、芗胺?,市罷,遂不得履。
?、輰幮哦?,無自信也
3,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有什么現實意義?
道理:
現實意義:
4.請你至少寫出兩個帶“履”的成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學習《刻舟求劍》,回答問題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
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倨鋭ψ灾壑袎嬘谒?/p>
?、谑俏釀χ鶑膲?/p>
③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④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3、用“/”線畫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讀停頓。(每句一處停頓)
(1)鄭 人 有 欲 買 履 者 (2)何 不 試 之 以 足
?。?)是 吾 劍 之 所 從 墜 (4)從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4、下列句中“之”用法與其它不同的兩項是 ( )( )
A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 C而忘操之 D反歸取之
E何不試之以足 F是吾劍之所從墜 G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學習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拓展
一、閱讀理解《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甲⑨?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樣子。病――勞累。1、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揠( ) 謂( )
2、對下列加點詞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②返歸取之
③其子趨而往視之 ④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翻譯下列句子。
?。?)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4、宋人為什么要拔苗?其結果如何?
5、讀完寓言后,想想看,這個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二,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北人①生不識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殼入口?;蛟唬?ldquo;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釋】①北人:北方人 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溫暖和充足陽光,盛產于我國中部和南部。果實有硬殼,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偈擞谀戏剑?) ②席上啖菱( )
?、刍蛟唬?ldquo;啖菱須去殼。”( )④欲以清熱( )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這則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月懷一雞》,回答問題。
今有人攘其鄰之雞者?;蚋嬷唬?ldquo;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注釋:攘―竊取、偷盜。斯―那么就應該的意思。道―個人的舉止言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其: 或: 是:
損: 已: 非義:
2下列對加點字“之”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俳裼腥巳疗溧徶u者 ②或告之曰 ③是非君子之道 ④請損之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翻譯下列句子。①是非君子之道。
?、谌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4、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按一定的順序運用舉例、引用的說明方法,有根有據地說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引文較多,引用時又各有特點,應重點加以分析。par 2、難點: 對古代車馬知識的了解。
三、教學時數:
自讀課文,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解題:
本課選自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下冊(第一分冊)古漢語通論(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識(四)中的第二篇(P983),原題車馬。
為什么說“古代的車馬”而不說“古代的馬車”,也不說“古代的車和馬”呢? 本課介紹的固然是古代的“車”,但這種車同現代不同的地方是: 必須套馬來拉。而當時的馬也就是專用來拉這種車的,即所謂“沒有無馬的車,也沒有無車的馬”,“所謂御車也就是御馬,所謂乘馬也就是乘車。”可見,那時的馬和車是一個整體。如果用“馬車”一詞,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偏正短語,以為作者重點介紹的是古代車的一種,即馬拉的車,而不介紹其它的車。若用“車和馬”,又明確地表示了兩個并列的概念,不符合古代的實際情況。足見作者用詞表意的準確。
在《古代漢語》“凡例”中說明了“通論”的內容,在于介紹“名物典章制度的基本知識”。就其文體而論,應該屬“說”、“解”一類。所謂“說者,解也,述也,解釋義理而以已意述之也”;“解者,亦以講釋解剝為義”。完全用的解說的方法,即我們現在說的說明文。
《我國古代的車馬》正是這樣一篇典范性相當強的介紹我國古代名物的說明文。它以說明事物的基本特征出發,不僅清晰地說明了車馬的沿革,而且也說明了一些與車馬有關的詞的含義,典型豐富,考證翔實,根據確鑿,富于科學性與條理性。學習本文不但能豐富古代文化知識,開闊眼界,從一個側面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文物,從而激發熱愛祖國的感情;而且從字里行間中體會到文章所表現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作者簡介:
王力,又名王了一,我國當代著名的漢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教授。曾留學法國巴黎大學專攻實驗語言學?;貒?,在大學邊任教邊搞科研?,F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語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國音韻學》、《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綱要》、《詩詞格律》等。多年來在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前后翻譯的世界名著有幾十種之多,如小仲馬的《半上流社會》、左拉的《小酒店》、都德的《沙弗》等,另外還寫了大量有關語言學方面的論文。本文結構:
一、戰國以前,車馬有相連的關系。(1--2節)
二、車馬的各個組成部分。(3--10節)
三、乘車和駕馬。(11--13節)
四、戰國時代始有單騎。(14節)
課文分析:
一、言之有序,條理明晰。
從全文來看,文章說明車馬的特征及其發展,說明的順序是: 先從橫的方面說明“車馬并舉”這一基本特征,這是重點,然后再從縱的方面說明使用馬的過程。
說明“車馬并舉”先作必要的交代,再概括說明: 車的分類( 馬車與牛車,后者只作交代 ),馬車的'具體構造(這是重點中的重點),乘車的規矩,駕車時馬的調配,并簡單交代車馬若干裝飾附件。
說明使用馬的過程: 戰國以前是拉車用的;六國之時始有單騎;到了戰國時代,騎馬之風漸盛。(詳見下表)
第一部分:車馬的關系。
古書 車馬并舉
戰國 御車 御馬
以前 車馬相連 即 馬千駟= 車千乘
乘馬 乘車
駢、驂、駟
車的 馬 小車 出行、作戰
分類 牛 大車 運貨
第二部分: 馬車的構造。
輿 綏、倚 、軾、蓋(立乘)
輪 輞、轂、輻(輻輳)
軸 轄( 、 )、軎、( )軌(軌轍)
韌
轅 兩根 直木 大車 軛
↓ ↓ ↓ ↓ ↓ ↓
單根 曲木 小車 衡
第三部分:乘車與駕馬。
乘車 乘 車 中御者 左尊者 右陪乘(驂乘、車右)
兵 車 中主帥 左御者 右車右
一般兵車 中御者 左甲士持弓 右甲士持矛
駕馬 服(中間) 左 驂 右
貴族車馬若干附件
第四部分: 車馬關系的變化。
戰國以前 不單騎(車馬相連)
戰國中期 始有單騎
戰國以后 騎馬之風漸盛
二、引經據典,有詳有略。
本文采用引用說明的方法,引用古書十八處。從先秦的《詩經》、《論語》《左傳》直到唐代王勃的作品,時間跨度為兩千年。在引用時,有的只引用,不說明;有的引用后略加說明;有的引用后詳加說明。引用包括了兩種形式:1、直接引用,即直接引用古書上的敘述作為印證,如舉例說明“車馬并舉”就引用了《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和《論語公冶長》“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撼。”充分地印證了“車馬”確實是“并舉”的。
2、結合解釋的引用,在引用經典時,恐語焉不詳,引起誤解,而進行了必要的解釋。如說明“駕四馬為駟”,引用《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繼之以解釋,這不在于說他有四千匹馬,而在于說他有一千乘車。這樣,便使讀者能從“車馬并舉”的特點來理解“駟”的含義。
本文引證有十處未加以說明,其中《詩經唐風山有樞》、《論語公冶長》在于證明古書上常常車馬并舉?!蹲髠麟[公十一年》“公孫閼與穎考叔爭車,穎考叔挾 以走”,是說拿走 這輛兵車(小車)就不能駕駛,證明 是用于小車的?!墩撜Z衛靈公》“在輿則見其侍于衡也”,“在輿”是指乘著小車。另外六處為《老子》、《淮南子》、《論語為政》《左傳宣公二年》、《楚辭國殤》《滕王閣序》,這些例句本義是所要說明的意義,所以不用說明。一句話是為了證明某一點,所以不必用說明。
作詳細說明的例句有《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因為軌有歧義,前一個相當于軎的意義,不為人們所知,所以對“濟盈不濟軌”一句要詳加解釋。后一個相當于轍的意義,但和車馬的構造有什么關系呢? 所以引“今天下車同軌”而詳加解釋。引《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的故事,提出兩種觀點: 孔穎達認為這個春秋末期 (魯昭公二十五年系公元前514年,戰國前38年)仍不單騎,劉炫認為這正是單騎的開始,也就是單騎開始不早于春秋末期。蘇秦的話是對當權不久的趙肅侯說的。趙肅侯在位的時間為公元前349--326年。“車千乘,騎萬匹”,馬數遠遠超過車數,所以戰國中期確實有單騎了。為了說明情況,所以就詳加解釋了。
凡經過說明,就能使人理解的,就不舉例。例如什么是輿、 、 、軸等。一經說明了,就沒有舉例。有三種情況非舉例不可:1、非有例證,不足以使人信服。例如“古書上常見車馬并舉”,就必須舉例,而且舉一個還不夠。 2、一個詞有兩種意義,不舉例就無法說明,如軌。一種事物有兩種名稱,如轅與 , 與 ,也要舉例說明。 3、舉例更能加強說明效果的,如舉《淮南子》的一句話說明轄的重要。
總的說來,文章在舉例中,無論引用古書或典故,或詳或略,對于說明事物的基本特征,都是切實有力的,毋庸辨駁地證明了它們的確鑿性,這就相當清晰地表現了文章說明事物的科學性。
作業:
[思考和練習]: 第一題、第二題、第三題
(四川省資中縣第一中學語文組 溫鈞 整理編寫)
學習目標:
1、了解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初步練習淺顯文言文的閱讀。
3、學習幾個文言實詞與虛詞。
學習重點:目標1、3
學習方法:誦讀、講讀、討論交流
學習時數:兩課時
學習過程:
一、閱讀序幕
寓言故事是我們人類共同的最凝煉的精神財富。寓言故事篇幅雖短,寓意卻非常深刻,它對我們的精神修養的培養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的古代典籍中,就記載著許多這樣的寓言故事(引入對《韓非子》《呂氏春秋》的簡介)。下面就讓我們來學習選址《韓非子》和《呂氏春秋》中的這兩則寓言故事--
二、閱讀主場
?。ㄒ唬┙處熤v解文言文誦讀的基本要求,并范讀課文。
1、讀準字音(通過注釋、字典了解自己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的正確讀音)。
2、讀準停頓(通過注釋、字詞典或其他參考書,了解短語和句子的含義,不把短語和句子讀斷)。
(二)學生先獨立進行誦讀練習,再互相讀給學習小組的同學聽。
(三)講解兩則寓言故事。
1、講解時提醒學生注意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句子。
《鄭人買履》:
鄭人買履(鞋)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有個想買鞋的鄭人)
何不試之以足(狀語后置,用腳試試)
先自度其足(量長短)置之其坐(通假字,“座”)
至之市(到)吾忘持度(尺碼)
反歸取之(通假字,“返”)市罷(停止)
無自信也(賓語前置,不相信自己)
《刻舟求劍》:
遽契其舟(雕刻)是吾劍之所從墜(這兒,這里)
不亦惑乎(迷惑,糊涂/“不亦……乎”,反問固定格式,不是……嗎?)
2、隨意抽兩三個學生復述故事。
?。ㄋ模W習小組合作自選一則寓言故事,作嘗試翻譯練習。翻譯結束后在班上交流,其他小組對所交流的翻譯進行評述(翻譯是否準確,是否有遺漏,語言是否流暢)
參考譯文:
《鄭人買履》--有個想要去買鞋子的鄭國人,(到集市前)先測量了一下自己腳的大小,可是去的時候,卻忘了帶尺碼。他拿到鞋子的時候說:“我忘了帶尺碼。”于是趕回家去拿尺碼。等他再來到集市時,已散場了,他自然沒能買到鞋子。別人問他:“你為什么不用腳試試大小呢?”他回答道:“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刻舟求劍》--有一個過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在船行駛的時候掉到了江中,他立刻在劍落水的船身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就是我的劍掉入水中的地方。”等船靠岸了,他就從做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船是行駛的,劍是不動的,這樣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ㄎ澹W生圍繞下列問題自由發言。
如果你是那個想要去買鞋的鄭國人,或者是那個過江的楚國人,一定不會像他們那樣愚蠢的說話和辦事。那么,現實生活中真有那樣的人嗎?
?。┯缮厦娴淖杂砂l言引出對寓言寓意的討論交流。(仍以提問方式展開。討論前學習小組先進行組內交流。)
這兩者寓言故事的內容(或要反映的寓意)有何相似點和不同點呢?
相同點:
主人翁都辦事不靈活。
不同點:
《鄭人買履》:諷刺那些只相信教條,不相信實際的人。
《刻舟求劍》:比喻辦事刻板,不根據變化了的客觀形勢改變看法或做法。
三、閱讀尾聲
(一)研究“探究練習”二、三。
(二)討論學習小組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ㄈ┱n堂背誦課文。
?。ㄋ模┘彝ズ献骶毩曌鳂I:
向家長流暢背誦兩者寓言故事,請家長聯系現實生活實際談談他們對這兩則寓言故事的理解或看法,以“有感于《》”(填寫其中一則寓言的題目)為題寫一段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