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9
這是非謂語動詞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視頻欣賞,嘗試畫面再現
師:孩子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段動畫片吧。播放一段《貓和老鼠》的視頻
請你試著描述一下剛才你看到的情景。
師:猛撲過去、躲開、撒腿就跑,你這幾個動詞用的真妙,把你剛才看到的畫面生動地呈現了出來。
二、動詞引路,理清脈絡
1、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幾個動詞。出示:嗅XXXXX張開大嘴XXXXXc挲XXXXX掩護XXXXX拯救XXXXX退
你認識嗎?試著讀一讀,帶上動作再來讀一讀。
2、這幾個動詞就藏在我們的課文里,為我們講述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讀通句子,試著用上這些動詞來說說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獵狗嗅了嗅掉落的小麻雀,張開大嘴,想要吃掉它。 起因
老麻雀c挲起羽毛,掩護小麻雀 ,想拯救它。 經過
獵狗被無畏的老麻雀嚇退。 結果
3、孩子們你們抓住了幾個動詞巧妙概括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已經達成了我們這節課的第一個目標:了解文章是怎樣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
我們在寫事情的時候也要像這樣按照事情起因、經過、結果的發展順序寫,就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清楚了。
三、品讀課文,明悟寫法
那怎樣把事情說得更清楚呢,讓我們一起來品讀課文,發現方法。
(一)合作探究:課文某某有讓你覺得特別緊張或感動的地方嗎?在下面畫上“ ”,在旁邊批注你的感受。
(二)交流匯報:
1、句1:“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
(1)生:我從這句話中知道它準備要吃小麻雀了,很為小麻雀擔心,心里十分緊張。
(2)師:那能不能把這一句直接改為:獵狗準備吃掉小麻雀了。
出示:比較發現(一)
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
獵狗準備吃掉小麻雀了。
讀讀看,這兩句有什么不同?
(3)生1:第一句詳細描寫了獵狗的動作,“嗅了嗅” “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讓我感受到了獵狗的兇惡。
師:是啊,再想想那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嘴角還是嫩黃,個頭不過咱們拳頭那般大,如果獵狗一口咬下去,后果不堪設想。這是多么令人害怕的一幕!
生2:讀了第一句,我的腦海中立馬就浮現出了此時的獵狗,張開血盆大口,露出鋒利牙齒的兇狠畫面。我覺得小麻雀馬上就要成為它的口中食了,我好緊張啊!
師總結:第一句加上了這些動詞,就具體形象地寫出了獵狗的兇狠,小麻雀處境的危險,渲染出了緊張的氣氛讓我們不由自主地開始為小麻雀即將到來的厄運擔心。
而讀了第二句我們也會為小麻雀擔心,但緊張、揪心的程度卻遠不如第一句帶給我們的強烈。看這就是動詞的魅力。
2、句2: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
(1)生:我從老麻雀的這些動作描寫中知道了它為了保護小麻雀準備要和獵狗搏斗了,既感動又緊張。
師:你也被這句話中的動作描寫所吸引了。
(2)比較發現
師:動作描寫真的這么重要嗎?來我們試著去掉這些動作描寫,看看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突然,一只老麻雀飛到了它面前。
看,我們感受不到那緊張的場面了,似乎還覺得這只老麻雀有點莫名其妙,它飛下來干嗎?事情寫清楚了嗎?很明顯沒有。
再讀讀我們課文里的句子,你又有什么樣的不同感受呢?
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
(3)課文某某老麻雀先是“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不僅有動作,而且還把它落下來的動作比作“像一塊石頭似的”。這一比喻就說明它落下來時速度非常快,我們也從這一動作中感受到它當時的著急、緊張、急切。盡管它與獵狗比很渺小。但飛下來時絲毫沒有遲疑。它的勇敢、堅定也通過這一動作描寫表現了出來。
“c挲”什么意思?對,張開,豎起。原來的羽毛是比較順滑的,現在,看老師的手勢,遇到緊急情況,它就扎煞起來。想象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的老麻雀像什么?(刺猬)
絕望的尖叫,為什么是絕望的?因為它對自己是否能阻擋獵狗的進攻毫無把握。盡管毫無把握但它仍堅定地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緊張、勇敢地與獵狗對峙著。
(4)師:第二組句子不僅用了動詞,而且還對這些動詞做了恰當的形容修飾,生動形象具體的寫出了老麻雀在危險時刻毫不猶豫勇敢堅定地飛下來準備與獵狗搏斗的形象,感人至深。
(5)師總結:是啊,作者把自己看到的獵狗和麻雀的動作細致地寫了出來,就將此時獵狗的攻擊和老麻雀的勇敢寫清楚了。
我們也試著填一填,感受一下動詞的魅力。
(6)小試牛刀:湖里的魚特別多,連小貓都被吸引住了。我覺得很有意思,就在旁邊靜靜地觀察著,想看看小貓到底能不能抓到小魚。只見它先(安安靜靜地在一邊等待著,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水面 ),等魚一靠近岸邊,就突然(把爪子伸進湖里 )。可惜啊,沒抓到。就這樣,它反反復復地抓了好幾次。可是小魚太聰明,都(四散逃走了)。
3、獵狗和麻雀的動作是作者看到的,而這兩句話中除了寫他看到的,還寫了什么?對他聽到的:絕望地尖叫著。文某某還有聽到的嗎?
出示: 它渾身發抖發出嘶啞的聲音
(1)從絕望地尖叫到渾身發抖發出嘶啞的聲音,你感受到了什么?
是啊,這只老麻雀,實在已經害怕、疲憊之極!可他仍然在拼命地用盡全身力氣地,長時間地,不停地叫,想要用這樣的方式把獵狗嚇住。因為這是它能想到的唯一的抵抗方式。作者把他聽到的聲音寫了出來,更加深了我們對麻雀的敬意。
(2)再來看剛剛我們補充的這段話,為它配上音吧。
湖里的魚特別多,連小貓都被吸引住了。我覺得很有意思,就在旁邊靜靜地觀察著,想看看小貓到底能不能抓到小魚。只見它先(安安靜靜地在一邊等待著,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水面 ),等魚一靠近岸邊,就突然(把爪子伸進湖里 )。只聽嘩啦一聲,可惜啊,還是沒抓到。它喵嗚—喵嗚--地不甘心地叫了兩聲。就這樣,它反反復復地抓了好幾次。可是小魚太聰明,都(四散逃走了)。它似乎生氣了(用爪子不停地怕打著水面)。湖水嘩啦嘩啦地響著,它喵喵喵地一聲聲叫喚著。
有了聲音的畫面一下子變得有趣了很多
4、讓我們回到課文,繼續去發現它的精彩之處。匯報繼續,還有讓你感到緊張和感動的地方嗎?
句4:在它看來,獵狗是個多么龐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
(1)前面是作者看到的和聽到的,那么這句話就是作者想到的。
通過作者的揣測,我們知道了它飛下來的原因。在老麻雀看來獵狗是個龐大的怪物,他知道自己不能打敗他,但有種強大的力量讓他能為了孩子毫不猶豫地從樹上飛下來,奮不顧身的去拯救自己的孩子哪怕是犧牲自己,哪怕是只能延續孩子一分鐘的生命,這種強大的力量,讓身軀弱小的老麻雀變得如此高大,如此勇敢。孩子們,你們一定明白這強大的力量是什么?
(2)對,這種強大的力量就是那偉大無私的母愛。它能產生超乎尋常的力量,沖破一切艱難險阻,不畏強暴、不怕犧牲自己的一切。再來讀讀這句話。
于是奇跡就這樣誕生了,龐大的獵狗被這洋溢著母愛的麻雀震撼了,它退縮了。
作者將自己當時的想法寫了出來更讓我們理解了麻雀的偉大。
(3)我們也來揣測下那只抓魚的小貓當時的想法與感受吧。
湖里的魚特別多,連小貓都被吸引住了。我覺得很有意思,就在旁邊靜靜地觀察著,想看看小貓到底能不能抓到小魚。只見它先(安安靜靜地在一邊等待著,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水面 ),等魚一靠近岸邊,就突然(把爪子伸進湖里 )。只聽嘩啦一聲,可惜啊,還是沒抓到。它喵嗚—喵嗚--地不甘心地叫了兩聲。它大概在想:哼,這次是我腳下滑了,被你逃走了,下次,一定抓到你。就這樣,它反反復復地抓了好幾次。可是小魚太聰明,都(四散逃走了)。它似乎生氣了(用爪子不停地怕打著水面)。湖水嘩啦嘩啦地響著,它喵喵喵地一聲聲叫喚著。我猜它大概在說:狡猾的小魚,是不是害怕我了,有本事你回來,看我怎么抓你。
看,加入了你想到的內容,小貓的調皮,可愛,不服輸的形象一下子躍然紙上了。
5、師點撥總結:作者把自己看到的老麻雀動作和姿態,聽到的它嘶啞的叫聲,想到的麻雀當時的想法和感受都寫了出來,才把老麻雀的無畏,令獵狗退縮的原因寫得這樣清楚。
四、師生共讀,感受精彩
作者就是這樣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受都寫了出來,才把老麻雀的無畏,令獵狗退縮的原因寫得這樣清楚,為我們呈現了一幕幕或緊張或感動的畫面。孩子們讓我們輕輕地捧起書回讀課文,再次感受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寫得既清楚又精彩的。
音樂起,師引讀:風猛烈地搖撼著路旁的白樺樹,一只小麻雀從巢里掉了下來。
生接讀: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
師:突然一只老麻雀從樹上飛了下來。
生: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
師:這只老麻雀如此的急切,憤怒,只見
生: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絕望地尖叫著。
師:它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兒。可是因為緊張,它
生:渾身發抖,發出嘶啞的聲音,準備著一場搏斗。
師:可是孩子們啊,對他來說獵狗是個多么龐大的怪物啊!但母愛的力量使它——
生: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沒有危險的樹枝上,這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
孩子們,學到這兒,我們會發現只要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就能夠清楚地展現事情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我們又達成了我們這節課的第二個學習目標。也是本課的第二個表達要素。
五、初顯身手,真情表達
(1)但是孩子們到底掌握了這種方法沒?我們初顯身手看一看。
你的爸爸、媽媽一定也很愛你,你們之間一定也有著許多讓你感動的情景,比如為你洗衣服,尤其當貪玩的你給身上弄了許多洗衣機也洗不掉的污漬時,比如為你做飯時,比如整理房間或做其它家務時,用一段話把這個過程寫下來。
溫馨提醒:在寫時某某作者一樣把自己當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清楚展現事情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2)交流、點評。你把觀察到的媽媽的動作描寫的具體、形象而又生動。通過你的想法,我感受到了媽媽對你濃濃的愛意。
六、方法總結,歌訣點津
1、孩子們都寫的這樣精彩,大家趕緊來總結一下秘訣吧:(1)寫一件事,要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把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2)要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寫下來。
2、出示歌訣點津:大家的發言可以編成這樣一首歌訣:
要把事件寫清楚,
事情發展按順序。
先起因,后經過
最后結果也要明。
重點內容要展現,
看聽想,寫具體,
事件清楚人愛讀。
七、學以致用,記錄生活:
生活中類似于麻雀趕走獵狗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有的會給你帶來啟迪,有的會給你帶來感動,有的會令你捧腹大笑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希望大家都像作者一樣,隨時將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你的生活一定會因此而五彩繽紛。
活動目標:
1、使幼兒在寬松、自由的環境里初步了解動詞,會說動詞。
2、使幼兒體會參與活動的樂趣,鼓勵幼兒大膽探索和發現。
3、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活動過程。
活動準備:
1、錄音機、磁帶
2、汽球、毛絨玩具、呼拉圈、報紙、皮球、鈴鼓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教師與幼兒一起聽音樂跳舞。
2、教師提問:你都做了什么?
二、引導幼兒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下邊游戲邊說動詞。
(一)教師和幼兒一起示范玩球。
1、教師出示皮球問:這是什么?球是什么樣子的?可以怎么玩?
2、請幼兒表演玩球并提問:他在做什么?(幼兒說出動詞)
(二)幼兒自選物品進行游戲。
1、教師提出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玩一玩,看誰玩的花樣最多,提醒幼兒不要碰到其他人。
2、幼兒自選玩具進行游戲,教師指導。
3、教師提問:你在玩什么?你是怎么玩的?(指導幼兒與小伙伴一起游戲)
4、教師和幼兒一起玩“打人”游戲。
5、指導幼兒整理玩具。
(三)進一步學習動詞。
1、教師拿皮球和報紙問幼兒:你剛才是怎么玩的?(幼兒講述并表演)
2、教師向幼兒說明表示動作的詞就叫做動詞。
3、幼兒繼續表演,講述自己活動的過程。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觀察汽球并提出新的問題:是什么東西讓汽球鼓起來的?
活動目標:
1.通過圖譜來理解并學做動詞:跳、飛、溜、游。
2.學習用完整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敢于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
活動準備:
1.PPT(森林背景圖,各種聲音音效)。
2.小動物:青蛙、布谷鳥、老鼠、蛇圖片,動詞圖譜,地點圖譜(樹、池塘、草叢、黑洞)。
3.四種動物胸飾若干。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1.師:今天嚴老師要邀請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到大森林里去玩一玩,你們愿意嗎?那現在我們就出發吧!(播放走郊游的音樂)2.師(出示大幅森林背景圖):看,我們到哪兒了啊?森林的早晨多美呀!在這美麗的森林里會住著誰呢?幼兒自由發表意見。
二、聽聲音猜動物1.師:一大早,森林里就有動物出來活動啦。聽,這是什么聲音?(播放"呱呱"的聲音音效,幼兒猜測。)2.師:學一學"呱呱"的聲音。(粘貼相對應的動物圖片)3.傾聽"咕咕""吱吱""絲絲"的聲音音效,并匹配相應動物圖片。
⑴森林里又傳來了許多聲音!聽聽這是誰?(布谷鳥、粘貼圖片)⑵大森林里可真熱鬧啊,聽聽誰又來了啊?(老鼠、蛇)⑶小結:原來,大森林里住了這么多的小動物啊!
三、理解并學習動詞師:在這美麗的大森林里,一大早小動物們就都出現了,它們正準備一起做游戲的時候,突然,遠處傳來了奇怪的讓人害怕的聲音。聽聽是什么聲音?(播放穿皮靴走路的聲音。)1.提問:這是什么聲音?小動物們聽到這聲音感覺怎么樣?會怎么做呢?(躲起來、回家)(1)小青蛙會怎么回家?(跳)(2)讓幼兒學習小青蛙跳,然后用圖譜表示"跳"。
(3)提問:青蛙跳到哪里的?出示地點圖譜。用完整的話表達自己的想法。
2.同樣的方法,提問聽到巴喳巴喳聲,布谷鳥、老鼠、蛇是怎么回家的?
3.游戲:一問一答。
師:聽到巴喳巴喳聲,青蛙布谷鳥老鼠蛇是怎么回家的?提醒幼兒用完整的話來回答。
4.看圖標學動作。
師:現在老師要請小動物們回去休息一下,待會兒當老師指到哪個動作圖標時,你就得告訴我這是哪個小動物做得什么動作?
5.總結:今天我們又學會一個新本領,看圖標知道動詞跳、飛、溜、游,這些字有一個共同的好聽的名字叫動詞。那請你們動腦筋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小動物是會跳飛溜游的?
四、表演游戲1.創設情景,表演游戲。
師:你們喜歡小動物們嗎?今天嚴老師要把你們變成你們喜歡的小動物。霹靂馬拉轟,變變變。看你們的小椅子下面,帶上你們喜歡的胸飾,到老師的身邊來,我們一起跳舞吧!
2.教師扮演穿皮靴的陌生人,在布置好的森林場景中,師幼一起表演。
3.結束:我們也累了,也該回去休息了,請大家輕輕地排好隊伍和客人老師說再見吧!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動詞的基本概念,并會正確使用動詞。
2、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體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
3、通過語言游戲提高幼兒對學習動詞的興趣。
活動準備各種動詞卡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兒歌游戲引出動詞
2.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表演:
動物聚會真熱鬧,
小馬跑,小兔跳,
小鳥飛到枝頭笑小雞啄,
小鴨叫,白鵝*路邊瞧,
魚兒游,烏龜爬,
你聽我說悄悄話。
二、展開
1、學習動詞
教師:在剛才的兒歌里,小馬在做什么呢?(跑)
誰能表演一下跑?
教師出示字卡--跑請幼兒并朗讀。
那小兔呢?小兔怎么樣?(跳)
出示字卡--跳,誰能表演一下跳呢?
逐一提問剛才兒歌里出現的動詞,并出示字卡。
2、了解動詞的含義
(1)教師:小朋友們都發現了嗎?這些字寶寶都是可以用什么來表示的?(動作)
這些字都可以用動作來表現,讓我來告訴你們,說明人或事物的動作、情況、變化的詞叫做動詞。
(2)其實呀,還有許多可愛的動詞寶寶呢,我們一起把它們找出來好嗎?
請一名幼兒到前面來拿一張圖片進行展示。
如皮球,先請幼兒說,皮球可以怎么玩呢?(拍、滾、踢、頂)
幼兒說完之后,教師出示相應的字卡。
然后請幼兒放下卡片,教師突出“放”字的聲音。
(3)幼兒逐一展示圖片,回答相應的問題,進一步理解動詞。
3、鞏固對動詞的認識
(1)教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的動詞寶寶,它們都說特別喜歡和小朋友們做游戲,
還說想考考大家呢。你們愿意讓動詞寶寶考考你們嗎?
老師來講一個故事,如果你們聽到我說出動詞,就馬上舉手大聲說出來。
(2)老師講故事,幼兒聽故事找動詞。
(講故事之后,教師出示故事圖片。)
這些就是故事里的動詞寶寶們,有的被小朋友們找到了,有的沒有被找到。
4、教師: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動詞寶寶,只要你細心觀察,就能找到它們,
也會和它們成為好朋友的。
今天小朋友們玩的很開心,老師摸摸小朋友的頭。
告訴幼兒“摸”也是動詞。
三、結束
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的玩具,看看你們能不能在游戲時候,找到動詞寶寶,
選擇你喜歡的玩具吧!
幼兒自由選擇,教師詢問相應的動詞。
活動自然結束。
活動目標:
1、使幼兒在寬松、自由的環境里初步了解動詞,會說動詞。
2、使幼兒體會參與活動的樂趣,鼓勵幼兒大膽探索和發現。
3、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活動過程。
活動準備:
1、錄音機、磁帶
2、汽球、毛絨玩具、呼拉圈、報紙、皮球、鈴鼓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教師與幼兒一起聽音樂跳舞。
2、教師提問:你都做了什么?
二、引導幼兒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下邊游戲邊說動詞。
(一)教師和幼兒一起示范玩球。
1、教師出示皮球問:這是什么?球是什么樣子的?可以怎么玩?
2、請幼兒表演玩球并提問:他在做什么?(幼兒說出動詞)
(二)幼兒自選物品進行游戲。
1、教師提出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玩一玩,看誰玩的花樣最多,提醒幼兒不要碰到其他人。
2、幼兒自選玩具進行游戲,教師指導。
3、教師提問:你在玩什么?你是怎么玩的?(指導幼兒與小伙伴一起游戲)
4、教師和幼兒一起玩“打人”游戲。
5、指導幼兒整理玩具。
(三)進一步學習動詞。
1、教師拿皮球和報紙問幼兒:你剛才是怎么玩的?(幼兒講述并表演)
2、教師向幼兒說明表示動作的詞就叫做動詞。
3、幼兒繼續表演,講述自己活動的過程。
活動延伸:引導幼兒觀察汽球并提出新的問題:是什么東西讓汽球鼓起來的?
詞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語言的基礎,一個人掌握詞匯的多少,理解詞義的深淺程度,直接影響語言表達的質量。以下是中班語言學說動詞教案,歡迎閱讀。
設計意圖:
兒童詞匯量的多少受生活經驗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材料的限制,為了摸清幼兒常見動詞詞匯量的多少,所以對我們的幼兒進行動詞詞匯量測試。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說動詞,并圍繞動詞進行發散思維。
2、學習動詞玩、拍、抱、踢、打。
活動準備:布娃娃、積木、皮球、水杯、沙、被子、羽毛球拍、針、電話、毛衣、珠、珠子、石頭、沙包、毽子、卡片、橡皮泥、玩具車等。
活動過程:
一、動詞“抱”
1、做一個抱的動作,提問:a:老師在干什么?b:老師還可以抱什么呢?
2、出示布娃娃、球、被子、積木等啟發幼兒說出與抱相關的動詞詞組。
3、不出示任何實物引導幼兒依靠想象圍繞“抱”進行發散思維。
二、動詞“打”
1、做一個打的動作,提問:a:教師在打什么?b:老師還可以打什么呢?
2、出示毛衣、電話、針、羽毛球拍等啟發幼兒說出與打相關的動詞詞組。
3、不出示實物,引導幼兒圍繞“打”字進行發散思維。
三、動詞“踢”(過程同上)
四、動詞“拍”(過程同上)
五、動詞“玩”(過程同上)
六、結束
我們一起到草地上去玩吧!
把準備的實物放到草地上,“我們去玩一玩、拍一拍、抱一抱、踢一踢、打一打吧!”
精*實錄:
師:放下一切教具,提問:“我們還可以打什么?”
幼:“打傘”;“打蒼蠅”;“打牌”;“打人”、“打孩子”;“打鼓”、“打球”;“打桌子”、“打我的孩子”;“打過了”。
師:做了一個踢的動作,提問:“老師在踢什么?”
幼:“踢小球”;“踢石頭”;“踢車子”;“踢毽子”。
課后分析:
這次測查一共有5個常見動詞,“抱”、“玩”、“拍”、“打”、“踢”,在幼兒說動詞抱、玩、拍、踢時,一般都是根據教師動作和實物引導說出來的,而在說“打”這個動詞時,幼兒脫離實物和老師動作引導,說了“打傘”、“打蒼蠅”、“打牌”、“打人”、“打孩子”、“打鼓”、“打肥皂”、“打桌子”、“打我的孩子”、“打過了”、“打球”11個詞語,“打傘”與近幾天天氣相關,“打蒼蠅”與季節相關,“打牌”與爺爺媽媽相關,“打人、打孩子、打鼓、打桌子、打自己的孩子”都與自己相關,“打肥皂”則與方言相關,這說明生活經驗是幼兒創造力的源泉,在今后的教學中,如何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是一大重點。
2~3歲的幼兒直觀*強,只有在具體的實物面前才會說,因此我們要給他們提供大量的材料,可從名詞、動詞、人稱動詞三個方面著手,從實物說起,引向同類的詞說,讓他們產生聯想,發展幼兒發散*思維。在日常生活中,看見什么就讓他們說什么,從教說學一步步做起,逐漸豐富幼兒詞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