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31
這是蜜蜂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認識“試、驗、證”等10年生字。會寫“論、試、驗”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無論、試驗、紙袋”等20年詞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達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理解課文內容,經歷探究蜜蜂辨別方向能力的試驗過程,激發學生動手探究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表達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激趣導入
1.教師引述。
上堂課我們領略了植物王國的奇妙,這堂課我們將走進昆蟲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蟲世界的奧秘嗎?
2.板書課題。
今天要探究的對象是蜜蜂。對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嗎?
3.把自己從書上或網上查到的資料與大家交流分享。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
畫出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同桌互讀,糾正錯誤。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a.出示生字卡片或課件,用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檢查生字新詞的認讀情況。
b.交流是怎么認識生字的,肯定各種不同的識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讀課文,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4.整體感知課文大意,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感悟,經歷探究
1.學習第一自然段。
a.讀一讀。誰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讀給大家聽聽。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個什么試驗嗎?
c.說一說。假如是你,你想怎樣做這個試驗?(可板書“試驗”兩字)
2.學習第二自然段。
a.讀一讀。下面我們來仔細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樣試驗的,請讀第二自然段。
b.畫一畫。畫出能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詞語或句子。
c.寫一寫。請若干學生把畫出的語句寫到黑板上。
d.議一議。
◆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詞句有沒有全部找出?
◆為了保證試驗的成功,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須的?
e.猜一猜。假如我們沒讀過下面自然段的內容,你覺得這些蜜蜂能找到家嗎?理由是什么?
f.講一講。先指名學生復述這一自然段內容,然后同桌互述。
四、課堂練習
1.學習生字。
a.出示要寫的生字:論、試、驗、袋、證、概、阻,引導觀察,說說書寫這些字時要注意些什么。
b.書寫后,教師用實物投影展示。評議學生寫的字。
2.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激發學生動手探究自然奧秘的興趣。
★理解內容,經歷探究蜜蜂辨別方向能力的試驗過程。
★通過資料,進一步了解有關蜜蜂的知識。
教學重難點:
理解內容,經歷探究蜜蜂辨別方向能力的試驗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上堂課所學的生字新詞。
2.說說作者做了一項什么試驗,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試驗的重要內容。
3.試驗結果怎樣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精讀課文,探究結果
1.激勵學生多遍朗讀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讀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讀。你喜歡讀哪一自然段,能讀給大家聽聽嗎?
c.教師激勵:覺得自己能讀得和他一樣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來再讀。
2.感知主要內容。說說蜜蜂回家的只數和時間。
3.討論辨別。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兩只,能不能說蜜蜂有辯論方向的能力?
4.再讀再思,深入理解。
a.兩次回來的蜜蜂情況有什么不同?
b.結合課文有關內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來的蜜蜂,中途中會遭遇到什么情況,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讓學生充分想象,再請多人次說)
c.其他同學評點他們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師深入引導:從蜜蜂回來時遭遇到的不同情況,你有沒有感受到蜜蜂有著很強的辯認方向的能力?說說理由。
三、賞讀片斷,表達感情
1.教師引導。
小蜜蜂真了不起!你們覺得小女兒告訴爸爸說有兩只蜜蜂回來了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再想一想,當作者介紹“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時,口氣又是怎樣的?
2.學生自讀體會。
3.指名學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現性地分別朗讀相關的兩段,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四、再思導疑,再激興趣
1.誘導生疑:
讀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學們對蜜蜂具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產生了一些疑問?
2.學生發問。
(主要目的就是要誘發學生提出疑問,把興趣拓展到課外的生活實踐中去。)
3.教師引讀。我們來看看作者法布爾是怎么說的,好嗎?
4.學生多形式地朗讀,或指名讀,或小組讀。
5.教師再引。
a.對于法布爾所說,同學們還有什么想法交流嗎?
b.學到這兒,同學們也許又產生了更多的疑問,讓我們一起到書籍中,到生活中,用我們的實踐和智慧去解決這些問題好嗎?
五、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生字:測、括、確、誤、途、超,引導觀察,說說書寫這些字時要注意些什么。
2.學生組詞書寫書,用實物投影展示,評議優點或不足。
六、拓展活動
分工合作,搜集有關昆蟲奧秘的資料,設計一張手抄報。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重點指導平翹音區別及多音字。會寫14個生字,重點指導“論、試、袋、概、減”字的寫法。
2、通過重點句段,練習有感情朗讀。
3、學習默讀,練習概括課文內容的能力。
一、談話導入。
1、以羅隱詩《蜂》導入。
不論平地與峰間,無限風光盡被占。
釀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2、書寫課題,提示學生注意它們都帶“蟲”,“蟲”字寫法各不相同。
3、介紹作者——法布爾,推薦《昆蟲記》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1、學生按要求自讀課文。
要求:⑴自由練習朗讀課文,帶拼音的字多讀幾次,遇到不帶拼音的生字遇同桌或舉手問老師。
2、學生生字新詞。
⑴出示生字,采取多形式認讀。(小老師帶讀,開火車讀,重點指導讀)
重點指導:翹舌音(試、證、超、釋),平舌音(阻、測),多音字(悶、幾)
⑵指導寫“試”、“阻”字。
⑶認讀詞語。開火車讀,齊讀。
3、朗讀重點句。
⑴為了證實飛回花園的蜜蜂是我放飛的,我在它們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記號。
⑵那些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這時候起風了,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
(隨時指導“概”與“減”字的寫法。)
⑶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
⑷盡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⑸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三、默讀課文,粗知課文內容。
1、提導默讀,思考:作者為了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他是怎樣做的?
(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把你覺得重要的句子或詞語劃下來。)
2、學生默讀,交流:
“我”帶的二十只蜜蜂,做上了白色的記號,把它們帶到兩里外,再讓它們飛回來,還叫女兒在蜂窩邊守著。回來后,女兒告訴我有兩只蜜蜂飛回來了,第二天我又發現有十五只蜜蜂飛回來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能圈劃課文重點詞句,并做簡單批注。
2、學習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求實的作風。
3、激發學生觀察動物的興趣,讀寫結合,寫觀察日記。
一、試驗起因——為什么做試驗
1、回顧: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蜜蜂有一個什么本領?(辨認方向)它可厲害了,不信讀讀下面這句話。
讀句子:無論飛到哪里,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
體會:關聯詞“無論……總……”的作用。練習用這個關聯詞說一句話。
2、理解“聽說”含義,找反義詞“親眼”,明白作者為什么“想做個試驗”?體會“我”求實的作風。
二、試驗過程——怎樣做實驗
1、討論話題一:為了這次實驗,我做了哪些事情?
⑴細讀第二自然段,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
⑵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做嗎?(體會作者的嚴謹細致)
2、討論話題二:我為什么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⑴比較“推測”與“猜想”的區別,聯系上下文理解“推測”的理由。
⑵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把相關的句子與詞語劃下來。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理解“辨認、阻力、準確無誤”等詞語的意思。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弄清楚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認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是怎樣得出結論的。
3.學習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的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學習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的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課前準備:
猜謎語:
團結勞動是能手,家家住著小門樓,個個開著糖坊鋪,日日夜夜忙不休。
預設:謎底:蜜蜂
2.學生自由表達。
3.走近作者:法布爾
法布爾,法國著名昆蟲學家、科普作家,代表作品《昆蟲記》。
4.談話導入:
請說一說你所了解到的關于蜜蜂的情況。
5.讀一讀課題《蜜蜂》。
二、學習生字
出示生字:概 阻 括 誤 逆 途 陌 超
1.領讀生字,注音拼讀。
2.觀察每一個生字的特點,看一看誰最先記住這些字。
3.通過猜謎語、形近字、多音字等方式識記生字。
(1)猜謎語:
言說吳家事,咋也說不對——誤
相反的方向——逆
(2)兒歌識記:
雙人徐向前
走之路途遠
水彩來涂抹
又來敘一敘(途)
交完房租
回鄉祭祖
組織有序
排除險阻(阻)
三、整體感知,朗讀課文
1.聽老師范讀,畫出生字詞,讀準字音、注意字形,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2.自由朗讀《蜜蜂》。
出示朗讀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難理解的字、詞。
3.感知內容:
(1)同學們,你想了解更多的“蜜蜂”知識嗎?跟著法布爾一起來吧!
(2)自由輕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標注自然段號。
(3)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預設:法布爾做實驗。
(4)朗讀課文,圍繞著實驗,把課文劃分為三部分,試著說一說你的意見。
預設:
第一部分(1):作者想做實驗的原因。
第二部分(2—7):實驗的經過和結果。
第二部分(8):實驗得出的結論。
4.課文解讀:
(1)作者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
預設: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里,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我想做個實驗。
(2)實驗是如何進行的?
預設: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窩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們放在紙袋里。我叫小女兒在蜂窩旁等著,自己帶著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開紙袋,在它們身上做了白色記號,然后放了出來。
(3)為什么要抓自己家的蜜蜂,還做記號呢?
捉自己家的蜜蜂——便于觀察
給蜜蜂做記號——便于區分
(4)為什么走了四公里才放,還叫小女兒等在蜂窩旁?
四公里后放蜂——更能說明問題
小女兒等著——掌握準確數據
(5)實驗結果如何?
預設:這樣,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盡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四、課堂展示
認真讀一讀文中描寫實驗過程的段落,看誰讀得出字里行間的嚴謹來。
五、學寫生字
今天我們要學會12個生字,現在讓我們拿出小手來寫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寫得很好。
1.課件出示:蜜、蜂等12個生字。
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自主認字,說說自己是從什么渠道或通過什么方法認識的。
2.打開“優教學生字”,逐個學習,引導學生邊觀察邊跟隨老師書空,注意筆順。
3.指導書寫。
(1)每個字在書寫之前先想一想怎樣才能寫得美觀。
(2)觀察字的結構,說說書寫注意點,以及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師范寫,引導學生再次邊觀察邊書空,注意筆順。注意講解偏旁的寫法。 預設:“蜜”:注意不要寫成“密”;“辨”:不要寫成“辯”;“跨”:不要少一筆橫;“查”:底橫要夠長。
(4)學生在田字格里仿寫,教師提醒寫字姿勢:頭正,身直,背挺,足安。
六、鞏固提高
打開“基礎訓練-《蜜蜂》”,一起來闖關吧!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好多生字,有些要求會寫的生字還比較難。你都記住了嗎?讓我們來看拼音寫漢字吧!寫得正確還不夠哦,一定要寫得端正、美觀哦!
2.出示拼音,學習寫詞語。
小組評價書寫情況。
3.出示認讀漢字:要求試著組成詞語記住它!
二、課文賞析
(一)同學們,讓我們和法布爾一起去做這個實驗吧!
(二)理清條理。
思考:作者是按著怎樣的思路進行這個實驗的?
預設: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結論
事理說明文:對事物的情況或道理進行說明的文章。
思考:課文是怎樣進行事理說明的?
預設:提出問題——進行實驗—— 得出結論
(三)實驗目的。
驗證蜜蜂是否有辨別方向的能力。
出示句子一:
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里,它總是可以回到原處。我想做個實驗。
1.“聽說”是什么意思?
2.說明了什么?
3.“聽說”表明不一定真實而可靠,所以我要做實驗求證。
4.談一談你對這段文字的理解。
5.“聽說”可以去掉嗎?
(四)實驗過程。
認真分析課文內容,進行總結。
捉蜜蜂,做記號
放蜜蜂,測能力
檢查蜂窩,了解蜜蜂飛回來的情況
6.思考:這一系列的實驗過程體現了作者怎樣的科學態度?
預設:用心、認真、嚴謹、細心……
7.出示句子:
二十只左右被悶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飛散,好像在尋找回家的方向。這時候刮起了狂風,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大概這樣可以減少阻力。
(1)“左右、大概……”詞語,你是怎樣理解的?從中體會到什么?
(2)“左右”“大概”“幾乎”這些詞語有什么特點?
(3)體現了說明文用詞的嚴謹準確。
8.出示句子:
我想,它們飛得這么低,怎么能看到遙遠的家呢?
預設:我想,它們飛得這么低,不能看到遙遠的家。
(4)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5)反問句表示語氣強烈。反問的語氣,起強調的作用。
9.出示句子: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測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1)過渡句——承上啟下
(2)“推測”這個詞語準確地寫出了作者的心理,同時體現了作者善于思考的品質。
10.出示句子:
沒等我跨進家門,小女兒就沖過來,臉紅紅的,看上去很激動。她高聲喊道:“有兩只蜜蜂飛回來了!它們兩點四十分回到蜂窩里,肚皮下面還沾著花粉呢。”
預設:記錄很詳細,嚴謹,認真。
(五)實驗結論。
蜜蜂辨認方向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
這樣,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盡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
出示句子二: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1.“盡管它們逆風而飛,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們確確實實飛回來了。”轉折關系。試著進行仿寫。
2.思考:你知道蜜蜂靠的是什么本能嗎?
三、知識盤點
1.盤點說明文語言:嚴謹性、科學性、準確性。
2.盤點說明方法:列數字、打比方。
3.進行句子仿寫。
1.實驗目的:驗證蜜蜂是否有辨別方向的能力。
實驗過程:捉蜜蜂,做記號
實驗結論:蜜蜂辨認方向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
2.學習了課文,談一談你對法布爾的了解和認識。
五、鞏固練習
1.查一查相關資料,做一份關于蜜蜂的說明表格。
2.打開“閱讀訓練-《蜜蜂》”,一起來闖關吧!
一、教材:
《蜜蜂》是人教版第五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的作者是法國的生物學家法布爾。這是一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的科普說明文,講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為了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個試驗,最后發現20只蜜蜂有17只都準確無誤地飛回了家,這靠的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語言簡短精練,通俗易懂,實驗過程介紹得十分清楚,作者用詞精確,觀察仔細,值得學生去細細品位,從而對科普說明文有進一步的了解。
二、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學習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課文介紹實驗過程的方法。
2.通過體會“幾乎、大概”感受科普說明文中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3.感受法布爾“勤動手,善思考,細觀察”嚴謹的科學品質和求實的科學作風,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培養對自然界、對科學知識的熱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作者實驗的過程,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從而感受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介紹實驗過程的方法。
四、教法:
為了落實新課程,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采用了嘗試教學、變序教學等多種方法,利用多媒體軟件,運用“以讀代講”、“小組交流”、“點撥議論”的方法。
五、學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重視學法指導,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需要,更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需要。為此我讓學生充分去感知語言材料,讓學生自己去讀書感悟、合作學習,研究語言文字,滲透“讀”、“思”、“議” 、“悟”、等學法。
六、教學程序:
(一)、揭題導入,了解作者
1.揭題:上節課,我們欣賞了神奇而美麗的花鐘,今天,我們要走近可愛的小蜜蜂,去看看它身上又藏著什么特殊的本領。板書:蜜蜂
2.介紹作者:法布爾——法布爾是法國的生物學家,他一生都在研究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各種特點,寫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巨著。《蜜蜂》這篇課文就選自《昆蟲記》。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詞,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
試驗 證實 阻力 推測 沿途 超常 陌生 準確無誤
幾乎(jī) 幾個(jǐ) 盡管(jǐn) 盡力(jìn)悶熱(mēn) 納悶(mèn)(多種形式檢查讀的情況。)
(三)、讀課文,了解大意
1.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或者做了一個什么試驗。
2. 學習第一小節,了解實驗目的。
(1)作者為什么要做這個實驗呢?讀第一小節。
(2)作者因為聽說蜜蜂有這樣的本領,所以做了這樣一個試驗,最后得出了試驗的結果。這就是科學家們研究問題的'方法。
3. 初步了解作者的實驗過程
(1)默讀課文2小節,簡單說說實驗步驟。與小組同學交流,用自己的話說說試驗的過程。
(2)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捉蜜蜂 做記號 放蜜蜂 等蜜蜂
(3)討論:這些過程重要嗎?少了其中一個行嗎?
4. 試驗的結果又是如何呢?(“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四)、指導書寫
(1)左右結構的字中,有“論、試、證、誤”四個字都是言字旁,一起出示,引導學生觀察規律,形聲字,左形右聲,左窄右寬。
(2)“途、超”都是半包圍結構的字,注意捺劃的指導。
(3)“袋”是上下結構,上半部分的右下角沒有小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