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8
這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了解林沖由逆來順受、委屈求全到奮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發展變化,從而認識封建社會里被壓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學習本文通過語言、行動、心理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3、了解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分析林沖思想性的發展變化和景物描寫、細節描寫的作用。
2、在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上,應當突出心理活動的描寫。
第一課時
一、引入 “路風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梁山好漢的作風,路見不平尚該拔刀相助,更何況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梁山好漢中也有人曾經有不平不能吼,舉起來的拳頭打不下,他是誰?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林教頭”。
二、新課:
(一)文學知識:
1.作者:施耐庵(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祖籍興化,生于平江(蘇州),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中進士。曾在錢塘一帶做過幾年官,其余時間一直以教書為業,著名小說家羅貫中,即為他的門生。他在教書期間根據民間傳說與話本戲曲,編著了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水滸》。
《水滸》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端疂G》中英雄人物斗爭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有的至今還展現在舞臺上,如“三打祝家莊”、“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沖發配”等等。這部書是作者在民間傳說、話本、雜劇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它藝術地再現了梁山泊農民起義的產生、發展、經過直至失敗的過程,歌頌以宋江為首的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
《水滸傳》最早為一百回體,后來出現一百二十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慶的故事。明末清初金圣嘆腰斬《水滸》,刪掉七十一回以后的內容,添上了“驚噩夢”的結局,成為七十回本。七十回本《水滸》結構安排緊湊,人物性格鮮明,突出了其藝術價值。明代高儒的《百川書志》記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所以,一般認為《水滸》為施耐庵與他的學生羅貫中合著。
2.有關情節:禁軍教頭━━起義英雄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第九回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
第十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侯火燒草料場
第十一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林沖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
(三)情節結構:
1.課文的標題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請將此標題加以擴展,寫成一句話,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被發配滄州的林教頭開始時隨遇而安,后來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得知了奸賊要加害自己,于是在山神廟前手刃奸賊,投奔梁山。
2、本文的情節由四部分組成,文后的“課文簡析”中有具體分析,請大家根據這些分析,分別用七個字概括每一部分的內容。
(1)林教頭滄州遇舊知(1-1) 序幕
(2)陸虞侯密謀害林沖(2-5) 開端
(3)林教頭接管草料場(6-9) 發展
(4)林教頭殺敵山神廟(10-12) 高潮結局
3.線索:全文以林沖思想變化為線索,通過四部分情節表現了林沖思想性格的變化過程。
4.情節特點:小說情節曲折巧妙,張弛相間,故事性很強。
(四)人物性格:
林沖是《水滸》里的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個由安于現狀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林沖出身于槍棒教師家庭,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生活比較安定。正是這種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養成他安于現狀,軟弱動搖的性格。當然,他的思想性格里也存在著善良正直剛強的一面,這兩方面是矛盾的,反抗思想與委屈求全思想一直處于矛盾斗爭之中。本課正是這種斗爭最激烈并發生轉化的關鍵階段。
從課文情節可以看出,林沖的性格是隨著情節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誰能用比較簡練的句子,概括一下林沖的思想性格的變化? ——逆來順受,隨遇而安,大怒殺敵,逼上梁山。 讓我們來根據有關情節看看林沖思想性格的變化情況。
1 、提問:林沖刺配滄州,邂逅李小二,從言談中表現了他什么樣的思想狀況?在情節安排上這部分起什么作用?他雖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違心地說自己是由于冒犯了“高太才落得如此。他安于刑徒生活,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并無反抗復仇之意。課文開頭一段,為以后情節發展作了交代。
目的要求
一、了解通過人物行動、語言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二、了解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三、認識在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道理。
要點難點
一、理解主人與林沖思想發展轉變的過程。
二、人物形象刻畫與情節的關系。
三、理解宋元時代口語與現代漢語的差異,讀懂課文。
寫作背景
《水滸》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它藝術地概括了歷史上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過程。通過對農民起義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詳盡描寫,熱情謳歌了他們的造反精神和優秀品質,描繪了農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這篇課文節選自《水滸》第十回。林沖無端遭受迫害、終于被逼上梁山、參加了農民起義隊伍的故事是從第七回開始的。故事的大致經過如下:林沖本在東京當禁軍教頭。奸臣高俅的干兒子高衙內幾次要霸占林沖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陸謙、富安等人設下毒計,企圖置林沖于死地,于是林沖被陷害充軍發配到滄州。由于魯智深、柴進的保護和幫助,林沖一路上不僅免于被害,而且到滄州后還被派到天王堂當看守?!读纸填^風雪山神廟》是林沖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節,也是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封建社會被壓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作者介紹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說家,生平事跡缺乏可靠記載。關于他的籍貫,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有人說是江蘇興化人;也有人說原籍蘇州,后遷淮安。元朝至順年間(1330-1333)考中進士,曾在錢塘為官兩年,因不滿權貴而棄職,回家閉門寫書。卒于明洪武(1368-1398)初。相傳他和元末的農民運動有一些聯系,或者參加過農民起義隊伍。還有人說小說家羅貫中是他的門人。但這些說法都缺乏確鑿的依據。
段落大意
一、引子。林沖“閑走間”邂逅了故人李小二。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它在情節中的地位具有引子的作用。
隨著陸謙、富安來到滄州,進入李小二開設的酒店,“風雪山神廟”的情節正式開始了。
二、發展。“林沖走將入店里來”,是情節的進一步發展。李小二“有些要緊話說”,“請林沖到里面坐下”,使得林沖滿腹狐疑。繼之,李小二告知事情原委,二人核對來者相貌,證實來者確是陸謙。
三、高潮。下面進入隆冬季節,大雪紛飛的環境描寫,為高潮的出現勾畫了氣象森寒的背景。高潮部分由這樣幾個層次組成:老軍交差,市井沽酒,投宿破廟,草場失火,怒殺仇人。草料場的一把火,燒起了他心頭的萬丈怒火;仇人間的一席對話,驅散了他胸中的軟弱怯懦。舊恨新仇,一起涌上心頭,他不猶豫,不彷徨,不幻想,手挺花槍,沖出廟門,高潮正式出現了。
四、收束。在處死三人后,林沖“提了槍,便出廟門投東去”,這是情節的結局。在高潮形成之后,馬上給以簡截了當的收束。
主題思想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表現了林沖由逆來順受發展到報仇雪恨而參加農民起義的全過程;課文部分反映的是林沖思想性格產生質的飛躍的階段。
整個故事情節以林沖思想性格變化為主要線索,表現林沖由忍辱負重到奮起反抗的發展過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這個主題,透辟地說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寫作特點
1.刻畫人物,鮮明生動
首先,作者不是孤立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這樣,不但寫出了人物的階級特點、個性特征,而且寫出了人物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其次,作者不是靜止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發展。作者把林沖這一人物置于與高俅為首的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和自身思想中的矛盾這兩種矛盾的交織中來刻畫,鮮明地突出了“官逼民反”這一主題。再次,作者不是籠統地表現人物性格,而是通過一些有代表性的動作和語言來表現。比如林沖在風雪之夜出門沽酒時,作者生動地描寫了他一系列動作:“把花槍挑了酒葫蘆,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而行。”這里以“挑”、“蓋”、“戴”、“拿”、“拽”等一系列動作,細膩地刻畫了林沖謹慎小心、安分守己,唯恐出事的心理狀態。最后林沖殺敵報仇,對陸謙那“潑賊”、“奸賊”的怒罵,“我自來又和你無甚么冤仇,你如何這等害我!正是‘殺人可恕,情理難容’!”“我與你自幼相交,今日倒來害我”這義正辭嚴的怒斥,以及“劈胸只一提,丟翻在雪地上,把槍搠在地里,用腳踏住胸脯,身邊取出那口刀來,便去陸謙臉上擱著……把陸謙上身衣服扯開,把尖刀向心窩里只一剜,……”等一系列動作描寫,生動地表現了林沖覺醒后對助紂為虐、內殘狠毒的陸虞候的極大義憤。
2.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相當成功
本文景物描寫和細節描寫對展開情節、渲染氣氛和表現人物性格都起一定的作用。在景物描寫上,緊扣回目“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風雪”二字。林沖初到草料場時,“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到草料場后,“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出門沽酒時,“那雪正下得緊”。沽酒返回時,“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這些描寫,使讀者對當時的風大雪緊,留下了具體深刻的印象。景物描寫雖著墨不多,但或直接描寫,或側面烘托,均起到了推動情節層層發展、逐步引向高潮的作用,同時也渲染了氣氛,襯托了人物性格。那密布的彤云,怒號的朔風,飛揚的大雪,破敗的草料場,孤寂的古廟,形成一種荒涼、寂寞、冷落的氣氛,而草料場上那“必必剝剝地爆響”“刮刮雜雜”地燃燒起來的熊熊烈焰,也烘托了林沖的`反抗怒火。
本文細節描寫也十分出色。如林沖第一次走出草料場的一系列動作描寫,以及草廳被雪壓倒后的一系列動作心理描寫,都說明林沖的精細謹慎,忠于職守,表現了他安分守己的性格。同時也使讀者明確意識到草料場起火不是林沖不慎造成的。這樣的細健諉櫳矗使文章前后照應,結構嚴密,使情節的發展合乎情理?
3.兩處寫偷聽,詳略有致,各具特色
一處是寫在小酒店里,李小二聽到差撥口中吶出案嚀尉”三字時,就疑心與恩人林沖有關系,連忙叫妻子前去暗暗偷聽。一處是寫林沖在山神廟里偷聽陸謙等人的談話。前者是李小二的妻子奉丈夫之命有心去聽,而且聽了“一個時辰”,卻僅聽到沒頭沒尾的半句話:“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結果他性命”;后者是林沖伏在廟門內,無意之中在短暫的霎那間,卻聽清了陸謙等三人的全部對話,聽得一字不漏,洞悉了賊人的全部陰謀。兩次偷聽,一略一詳,都恰到好處。前者是陸謙等人在小酒店密謀策劃害人的虧心事,賊人心虛,怕人聽到,只能低聲竊語。李小二妻子的隔墻之耳,當然不易聽清。而且此時如果完全聽清了陸謙等人的密謀,下面的故事也就索然寡味了。但要是連半句也聽不到,情節也無法曲折起伏的開展下去。只有藏頭露尾,似是而非,才會使小二夫妻、林沖乃至讀者產生疑團。這種懸念的設置,扣人心弦。而后者,林沖是在風雪之夜的山神廟里,陸謙等三人放火成功,正當得意忘形之時,壓根想不到深夜冷落蕭條的山神廟里會有人,更想不到會是林沖,所以他們的談話毫無顧忌。林沖僅隔廟門,當然聽得一清二楚。立即點燃胸中復仇烈火,不顧一切地挺槍殺仇人。前者略寫,顯得惜墨如金,恰到好處;后者詳寫,又潑墨如云,也恰如其分?
一、學習目標
1.了解林沖由逆來順受、委屈求全到奮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發展變化,從而認識封建社會里被壓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學習課文情節安排的技巧性。(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3.賞析課文中“風雪”的描寫。
二、學法指南
優秀古典小說《水滸傳》,在我國人民群眾中流傳甚廣,影響深遠。書中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歷來是為人們稱賞的著名篇章之一。在這一章中,作者運用了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在人物性格的精細刻畫和故事情節的生動描寫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學習本文你應該特別注意細節描寫與環境描寫對塑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三、課文精講
1.課文開頭一段“閑話”對表現林沖的思想變化有什么作用?
【簡析】開頭一段有兩個內容,一是插敘了當初在東京時的情況,二是林沖、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對話。插敘的一段內容,表現了林沖的正義感和俠義精神,反映了林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從林沖和李小二的對話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爭軟弱動搖的性格特點。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滄州,但和李小二說到這件事時,他并不氣憤、痛恨,還把高俅稱作“高太尉”,甚至認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這既表現了林沖的善良安分,也表現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軟弱的一面。
2.提問:林沖無辜受害,被刺配到滄州,遠離了京城,高俅一伙,陸謙、富安又追到滄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謀陷害林沖。林沖從李小二那里聽說了這件事之后是什么態度?表現出林沖的什么性格?
【簡析】林沖聽到李小二的報信,并確知從東京來的尷尬人就是陸虞候時,馬上意識到“那潑賤賊”是要“來這里害我”,他識破了仇人的陰謀,激起了復仇的怒火,氣憤地說:“休要撞著我,只叫他骨肉為泥!”說罷,便怒沖沖地“先去街上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尋”,次日,“帶了刀,又去滄州城里城外,小街夾巷,團團尋了一日”。這說明,當迫害逼到眼前時,林沖也具有了強烈的反抗意識。但是,“街上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時,“林沖也自心下慢了”,對仇人有所懷疑,卻失去了應有的警惕性,剛剛點燃起來的復仇怒火又慢慢熄滅了。這說明林沖的反抗并不堅決,幻想得過且過,委曲求全。
3.林沖性格的發展變化,所走的道路,對于我們認識當時的社會有什么意義?
【簡析】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了解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二是認識封建社會人民群眾奮起反抗統治者的必然性。第一點,林沖本來是北宋京城80萬禁軍的槍棒教頭,有一定的社會地位,過著比較富裕安定的生活,這就決定了他的妥協性和軟弱性,滿足現狀,缺少反抗精神。像林沖這樣的.人尚且無法維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廣大勞動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嗎?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黑暗,朝政的腐敗。第二點,林沖性格的轉變,關鍵是一個“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緊逼,使林沖走投無路,終于走上了反抗斗爭的道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肆無忌憚地殘害人民,使人民無法生活。為了活下去,人民群眾才不得不起來反抗斗爭,這就是“官逼民反”?!端疂G》的主題就是“逼上梁山”,而林沖所走的道路則是體現這個主題的典型例子,這使我們認識到封建社會被壓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4.關于風雪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簡析】: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為人物活動渲染氣氛,二是推動情節發展。第一點,烘托了林沖殺敵報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壯氣氛。北風呼嘯,大雪紛飛,草料場烈焰騰空。山神廟前,雪地上濺滿鮮血。這時,林沖毅然決然地順大路投東而去,奔上梁山,這是多么悲壯的情景啊!第二點,情節的發展與風雪密不可分。因為風大雪緊,林沖想喝酒驅寒,才會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廟。因為風大雪緊,草屋被風吹雪壓而倒塌,林沖才被迫到山神廟安身。為了擋風雪,林沖才用大石塊靠住廟門。為了避風雪,陸虞候一伙才直奔廟里來,等等,描寫風雪的筆墨雖不多,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因素。
5.本文有哪些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
【簡析】:(1)開頭細致描寫了陸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談舉止,暗示他們是在密謀害人的事,而且和林沖有關系。這些細節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引出了李小二給林沖報信,林沖尋敵復仇的情節。
(2)林沖要去沽酒來吃,離開草料場時,"將火炭蓋了……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草廳被雪壓倒后,林沖"恐怕火盆內有火炭延燒起來",便"探半身入去摸時,火盆內火種都被雪水浸滅了",這才"把門拽上,鎖了",到山神廟里去安身。這些細節描寫,一方面表現了林沖安分守己、辦事謹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訴讀者,草料場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為林沖疏忽,使情節發展合情合理。
(3)林沖進了山神廟,"入得廟門,再把門掩上。旁邊止有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這個細節描寫為下文"用手推門,卻被石頭靠著了"埋下伏筆,陸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廟外邊看火邊說話,林沖躲在廟內聽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轉變??磥恚@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細節。
(4)關于刀槍武器不離身的細節描寫。林沖離開天王堂時、到市井買酒時、奔山神廟安身時,都有關于隨身攜帶尖刀、花槍的細節描寫,最后,才有"挺著花槍"沖出門去殺死仇人的情節。這個細節描寫,既符合林沖禁軍教頭的身分,表現他細心、謹慎的性格特點,又使故事情節天衣無縫。
(5)關于方向位置的細節描寫。關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滄州城東15里有草料場,草料場東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場和市井中間有一座山神廟。林沖買酒、到山神廟,都是往東走。發生在同一時間的陸虞候等到草料場來放火陷害林沖是由草料場西面而來,這樣雙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此茻o關緊要的細節,卻至關重要,使情節發展入情入理。
總之,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四、質疑探究
拓展:《水滸傳》第九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節,倘若將林沖換元為魯達,讓“魯達”風雪山神廟會怎樣呢?
甲生:如果林沖換成是魯達,那么魯達決不會讓火燒山神廟的事情發生,因為他會在得知高衙內派陸虞侯來殺他的時候就想辦法把陸給殺了,然后鎮定離開。
乙生:如果是魯達遇到這種情況,我想他早就揮刀而上去找陸虞侯拼命了,他絕不會像林沖一樣的聽從安排去守草料場,早就起來反抗了。 師評:兩位同學的回答都強調了一個觀點:魯達決不會像林沖一樣幻想得過且過,委曲求全。面對惡勢力的侵犯,他一定會奮起反抗,斗爭到底。從這點看,同學位對水滸中的人物性格還是比較了解。而這道題目也正是為了讓同學們換位思考,用心體會一下林沖的屈辱忍讓的性格。陸謙與高衙內進一步設下陷阱,讓林沖誤入白虎堂,刺配滄州道,遇險野豬林……在一個接一個的打擊迫害下,林沖的反抗性格逐步強化。盡管如此,他依然想從妥協退讓中尋求茍安,沒有放棄“掙扎著回來”的幻想。從而更進一步領會小說的社會意義。
一、導入(約2分鐘)
今天我們來學習四大名著的另一章回體小說,反映農民抗爭的《水滸傳》中的一篇文章《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看看里面的人物能給我們留下怎樣鮮明的印象?
師:《三國》《水滸》,但偏偏就有人說——
(投影)(?搖?搖)不讀水滸,(?搖?搖)不看三國
那誰說的?看前面加個什么字。(少)不讀水滸,大家猜下句——
生:“老不看三國”。
師:聰明啊,這樣又會對對子了。為何呢?水滸動不動打打殺殺,血腥氣太濃,少兒不宜。三國權謀機詐太多,太老謀深算,老不看三國,以免晚節不保。那么今天我們這篇《水滸傳》里的精彩章節到底是否值得一讀?下面我們走進課文。
二、情節
情節略(通過師生提答的方式復述課文內容)
三、分析人物——林沖
我們來看幾個細節,讓我們來琢磨琢磨林沖的性格——
(投影)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了,帶了鑰匙,信步投東……
師:有人關注過這個片斷吧?你怎么想的?
生: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取、挑、蓋、戴、拿、拽、出、拽、鎖、帶、投,嚴格堅守職責,對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得很仔細。
師:不錯。關門,又鎖上,林沖很多細小的動作,設身處地想一下很有意味。即使現實十分殘酷,他仍小心翼翼地呵護,寧愿抱殘守缺,我們的林沖再也禁不住什么折騰了。
師:還有什么值得關注的?
生:“信步”,隨意步行,表明林沖還很滿足眼前的處境。
師:好。還有,兩次提到一個什么物件?
生齊:鑰匙。
師:為何兩次提到?拿鑰匙干嘛呢?鑰匙除關鎖之用還有象征意義:有鑰匙就可以開門,可以回來,表明這世界無論如何總會有一條路為你開通,有扇門為你打開,表明林沖對世界還有期待,與前面“找泥水匠”一樣,他對現狀還感覺不錯。如果出門不帶鑰匙,則是出門就不需要回了,或者說回不了了,此處回不了,只好他處再找路。林沖此時沒有關心回不了,他滿腦子都是回來好好過。
所以,此片斷可歸結林沖為——(投影)安樂,安于現實,樂于現狀。
師:我們接著看。
(投影)……林沖把槍和酒葫蘆放在紙堆上,將那條絮被放開。先取下氈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蓋白布衫脫將下來,早有五分濕了,和氈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來,蓋了半截下身。卻把葫蘆冷酒提來慢慢地吃,就將懷中牛肉下酒。
師:有沒有人注意到?前面還有情節,把石頭搬來堵門。這些常見的動作可見什么?這還是他內心的反應,什么內心?
生:安于現狀。
師:他安于現狀,在如此狼狽凄苦之時還想回去,做事小心從容一絲不茍,對現實充滿希望。如社會不把他從小康推到懸崖,讓他裂變,他就是庸人,讓他裂變,他就是英雄。
林沖在草場,在荒郊野外,與孤墳野鬼相伴,他也從容不迫,沉穩有力,安度歲月。這是一種動人的力量,什么力量?內在力量,在如此窘境下從容而自在,冷靜到讓人可怕。我們看李逵是外在力量,一身橫肉,滿身的黑毛,像程咬金的三板斧,動感十足,可防可避。
師:看到這,我們看下對水滸英雄的情感程度。喜歡林沖的人舉手?(沒人舉手)
師:不喜歡也正常,可能根本不了解啊,“少不讀水滸”嘛。但有學者認為,如果你真的讀完全書,女性讀者可能更喜歡林沖:
林沖的柔弱與不幸,會激發女性深切的同情心;
林沖的豪強與英武,會引發女性強烈的愛慕心;
林沖超強的冷靜和判斷,又會給女性以安全感。
師:這個片斷我們可以怎樣概括呢?
(投影)沉穩有力?搖安渡歲月
師:我們看還有沒有其他細節。
(投影)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氈笠子帶上,將葫蘆里冷酒都吃盡了。被與葫蘆都丟了不要,提了槍,便出廟門投東去……
師:這是節選的最后,林沖殺敵復仇完成了命運與性格的蛻變。我們看什么呢?看這簡單的敘述對林沖性格有何種暗示。這里敘述了林沖帶進廟里的六件物質資料:白布衫(帶搭膊)、氈笠子、酒葫蘆、褲子、槍,還有一樣是我們的林沖隨時帶在身上的鑰匙。這時這里六件物品的敘述已經不一樣了,有否定敘述(被子與葫蘆),有肯定敘述(白布衫、氈笠子,還有槍),還有一樣雖一直帶著但根本沒提到,那就是鑰匙,否定里又有一肯定,即酒葫蘆,酒要喝掉,從頭冷到腳也要喝掉,喝掉會讓自己的身與心更冷;葫蘆要扔棄,扔棄的其實是安樂。被子、酒葫蘆是享受是安寢,而這時殺人復仇的林沖已沒有安寢了,他從此流落四海,以天為廬地為席;白布衫、氈笠子是出行是遠游,他依此而浪跡江湖;鑰匙,不存在了,所以不提了。這個世界不是關上了門,對林沖來說是完全沒門,鑰匙也就無意義了。他只好到另一世界去闖蕩,闖蕩靠的是槍,是戰斗、是絕殺。從此,林沖槍上挑的不再是冰冷的酒葫蘆,而是血淋淋的人頭。這樣,林沖就有了一種——(投影)決然蛻變。
師:這樣,我們應該可以概括林沖的性格。相信很多同學能得出這樣的印象:
(投影)他謹小慎微、安分守己(茍全性命)、忠于職守、靜候刑期,最后善良忠厚的英雄被逼無奈,殺人復仇,走上了落草之路。
師:閱讀、詩鑒賞經??歼@類題。同學們要注意,概括人物形象或性格要有兩方面——身份+個性。
(投影)林沖原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受奸臣陷害淪為配軍。
師:情節典型了,人物典型嗎?也要看兩方面:本身是否多角度寫人?此人對主題以至整部小說的主題理解有突出作用嗎?通過剛才的細節共讀,我們知道林沖性格與命運的蛻變是被逼的,官逼民反,林沖是最典型的人物。
師:所以,讀小說除了要注意精彩的情節。還要關注細節。什么細節?動人的細節。
(投影)精彩的情節?搖動人的的細節
師:課文不僅主要人物形象鮮明,次要人物也很有個性,三言兩語就能以言窺人。課下完成9個“一個”的歸屬。
四、結束,過渡到下節的環境——
(投影)草料場火光沖天,山神廟血流滿地。完成性格與命運蛻變的英雄提槍而東……
師:這是對課文的概述,我們可以給它加個特定的環境。
(投影)草料場火光沖天,(天空中大雪紛飛),山神廟血流滿地。完成性格與命運蛻變的英雄提槍(背風)而東……
師:課文是小說里最有詩情畫意的一部分,環境描寫極有魅力,我們留給下節課。同學們再見。
生齊:老師再見。
課后反思:
當天在場觀摩指導的老師課后進行了評課,有七八位老師給予了書面的評議與建議,令我非常感動?,F結合老師們意見,梳理反思如下:
1.結尾是否太匆忙。作為公開課,想給大家一堂完整課的感覺,所以又情節又人物。設想的是,因為是新開課所以不說情節不行的,迅速帶過,重點放人物上。但實際是,在情節上學生講述有明顯的需要指出方面,這就花了些時間,影響了后面。有老師建議針對人物可能更集中,可以考慮將情節作為一專題,人物又設一專題。我以為是,完整性與精細性要進一步結合。
2.龐博與中心能否處理得更好。為了增強語文味道、豐富學生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引發更多的思考,我常在課堂上多方引申,使課堂豐富而龐博。本節也是如此,習慣性地作了些引申,如對名著的評說等。這樣可能會耽誤時間影響課堂中心。如何使自己課堂“龐博”而不“龐雜”,形散而神聚?需要不斷研磨。
3.細節看人物行不行。這是我第一次這樣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從幾個片斷看人物,若干細節見精神。此法深受“百家講壇”鮑鵬山老師說水滸影響,細微處顯作者與書中人物的神韻。法理相通,但學生眼角與專家視角應有很大距離,如何讓兩者更接近,使之既有操作性,又有閱讀的愉悅與輕松?
4.學習與考試?讓學生學習直接是為了考試的,但往往又不甘心,想讓學生覺得有用又不覺得課堂太“實際”,這是我的心結。課堂總結人物分析的范式就是如此,雖然還顯得比較自然。學生有明晰的思路又不至于太功利,這是我的追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