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2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中班數學說課稿:搭建動物園,是優秀的幼兒園中班說課稿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說教材
說起數學,大家都覺得比較枯燥單調,但是掌握初步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也是幼兒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為了讓幼兒能夠愿意學、樂意學,激發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引導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的感性經驗,培養幼兒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選擇了這個一游戲情境搭建動物園貫穿始終的活動——按規律排序。
二、說教育目標
實施這個活動的目標在于:
1、認知方面。通過觀察、探索了解序列的規律。存在的規律需要小朋友用眼睛去仔細觀察,用心去認真探索,挖掘序列中存在的規律,達到認知的目的。
2、能力方面。在了解規律的基礎上能按存在的、設計的規律進行排序。通過前一目標,幼兒有了對規律的認識,這個目標就使幼兒從認識到實踐操作,達成能力方面的目標。
3、情感目標。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使之愿意并喜歡參加數學活動。前兩個目標,幼兒都是在游戲情境中虧了達成的,不枯燥單調,幼兒愿學樂學,輕松達成情感目標。
三、說內容
數學活動的內容應具有啟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在這個活動中也注意到了這三點。第一、啟蒙性。指幼兒對某一內容有所感知和體驗,對這一內容獲得較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處于感知和體驗規律的氛圍中,對于規律這一內容有了較豐富的認識。第二、生活性。教育生活與幼兒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內容應該是幼兒所熟悉的,也是他們所能理解的。讓幼兒感受到數學可以解決人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顒舆x擇了搭建動物園——鋪一條去動物園的路、為動物園搭圍墻這些內容。鋪路搭圍墻都是幼兒日常生活中了解熟悉的,幼兒能夠接受理解。第三、可探索性。即培養幼兒初步的探索、猜想、邏輯推理能力,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探索規律,從而運用規律這一數學概念來解決排序的問題(即鋪路、為小動物搭圍墻)。
四、說教學手段
操作法是數學活動中的基本方法,這個活動的整個過程都是以幼兒的操作為主,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在這個活動中,運用了鋪路、為小動物搭圍墻這個游戲情境。這個游戲歡樂的氛圍存在于活動的整個過程。幼兒一直處于和小動物們作游戲,享受歡樂、體驗成功的高漲情緒中。真正體現了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
五、說教學過程
活動由提問導入:“你們喜歡動物園嗎?動物園有些什么動物?”小朋友熱烈地談論著。情緒一下子調動了起來。“今天我們一起搭一個動物園,好嗎?首先請小朋友觀察一下這條路有什么特點?”幼兒們開始了觀察和探索。的出結論:有規律。是藍三角、紅圓、紅圓、藍三角、紅圓、紅圓……教師接著出示第二條不完整的路,請幼兒在觀察探索的基礎上,將不完整的路鋪設完整。這個層次的難度就增加了。緊接著第三個層次,請小朋友動手操作,鋪一條去動物園有規律的路。這個層次是第二個層次的遞進。小朋友需要開動腦筋,設計一條有規律的路,并用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路的規律,培養創造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以上三個層次使用的是有色平面圖形。
“路鋪好了,我們來為動物們搭圍墻吧!梅花鹿寄來了一張圍墻的圖紙?!毙∨笥延谑蔷烷_始用無色的立體積木搭建?!靶『镒酉矚g什么樣的圍墻呢?他也送來了兩張圖紙(一張簡單、一張復雜),請幼兒觀察后自由選擇圖紙用有色立體積木搭建。這體現了個體差異。下一個層次請幼兒自己設計圍墻。這個環節的難度相應提高了。孩子發揮想象,搭建有規律的圍墻。搭好后,教師發一個小動物住在圍墻里,孩子門充分體驗了成功感。
整個活動過程,由平面的路——立體的墻,從無色——有色,難度層層增加,步步深入,體現了循序漸進。整個過程,幼兒都在不斷的探索中操作學習。
六、說活動延伸
在活動實施后,在區角活動中繼續設置類似的活動。如為小動物搭圍墻;為居民小區鋪路;設計圖紙等等。讓孩子在延伸活動得以鞏固按規律排序的知識技能。
七、說活動效果
整個活動氣氛歡樂融洽,幼兒情緒高漲。在游戲情境中,幼兒人人參與操作,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目標達成良好。
一、設計思路:
梯形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兒認識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應的圖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兒用語言描述梯形的特征。我把本活動的目標定為: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在各種圖形中找出梯形。
2、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動手能力。
3、誘發孩子們學習圖形的興趣。
重點: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難點:認識不同的梯形。
二、說準備
為了更好的進行教學,我做出以下準備:
環境創設:活動室內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圖畫。
教師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長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兒學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圖畫若干張(沒涂色)。
三、說教學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得主體。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動法,并設計游戲形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地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幼兒聽一聽,說一說、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說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
復習整理基礎上,滲透新知識點--新授活動--鞏固活動--生活化延伸1、通過尋找、涂色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讓幼兒找出圖中不是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并涂上顏色。
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兒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動設計我就不從概念入手,而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反復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2、觀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問:這個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你們看,它上面的邊短,下面的邊長,上下兩條邊平平的,旁邊兩條邊斜斜的。這個圖形像什么?
(2)小結:這個像滑梯的圖形,名叫--梯形。
(3)不過,梯形寶寶可調皮呢,它一會兒翻跟頭,一會兒躺下睡覺,你們看這樣還是梯形嗎?(小結:原來梯形可以倒著放,睡著放,它們都是梯形。)(4)分別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讓幼兒了解它們也是梯形。
提問: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幼兒認識梯形的另外一個難點是梯形的多樣性。幼兒認識的特點是先入為主,容易形成定勢。所以活動開始時就要讓幼兒接觸各種梯形,每個環節中幼兒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種各樣的。
3、通過再一次的操作活動讓幼兒鞏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來了一些小客人,他們說肚子餓了,想吃梯形餅干,小朋友能幫助他們嗎?
(2)先請小朋友們從各種形狀的餅干中挑選出1塊梯形餅干,舉起來給老師檢驗。
(3)再選擇2塊不同的梯形餅干,給同伴檢驗后喂小客人,并對小客人說:"請吃梯形餅干"。(教師在旁注意檢驗)此環節是我在教學中有意設置的一個難點,給小客人喂梯形餅干幼兒得選擇2塊不同的梯形餅干,給同伴檢驗后喂小客人,并對小客人說:"請吃梯形餅干"。這里必須選擇不同的梯形餅干,對一部分幼兒來說,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讓幼兒經過一定的努力跨越過去才能從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心底里得到滿足。
4、通過尋找生活中常見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對梯形特征的認識。
(1)讓幼兒在活動室周圍張貼的圖片中,尋找梯形寶寶,先請一名幼兒找找、說說。
(2)鼓勵全體幼兒尋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師說說梯形寶寶藏在哪里。
在整個指導過程中哦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觀察(努力觀察每位幼兒,避免籠統評價);最小的干預(教師角色進行退位,不干預替代);最多的鼓勵(鼓勵幼兒的點滴進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數學"的度。不在游戲中刻意地"教",讓幼兒在游戲中充分發泄情感,感受愉悅。
這節課,我通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游戲,操作,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一、說教材
說起數學,大家都覺得比較枯燥單調,但是掌握初步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也是幼兒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為了讓幼兒能夠愿意學、樂意學,激發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引導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得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的感性經驗,培養幼兒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選擇了這個一游戲情境搭建動物園貫穿始終的活動——按規律排序。
二、說教育目標
實施這個活動的目標在于:
1、認知方面。通過觀察、探索了解序列的規律。存在的規律需要小朋友用眼睛去仔細觀察,用心去認真探索,挖掘序列中存在的規律,達到認知的目的。
2、能力方面。在了解規律的基礎上能按存在的、設計的規律進行排序。通過前一目標,幼兒有了對規律的認識,這個目標就使幼兒從認識到實踐操作,達成能力方面的目標。
3、情感目標。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使之愿意并喜歡參加數學活動。前兩個目標,幼兒都是在游戲情境中虧了達成的,不枯燥單調,幼兒愿學樂學,輕松達成情感目標。
三、說內容
數學活動的內容應具有啟蒙性、生活性和可探索性。在這個活動中也注意到了這三點。第一、啟蒙性。指幼兒對某一內容有所感知和體驗,對這一內容獲得較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處于感知和體驗規律的氛圍中,對于規律這一內容有了較豐富的認識。第二、生活性。教育生活與幼兒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內容應該是幼兒所熟悉的,也是他們所能理解的。讓幼兒感受到數學可以解決人們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顒舆x擇了搭建動物園——鋪一條去動物園的路、為動物園搭圍墻這些內容。鋪路搭圍墻都是幼兒日常生活中了解熟悉的,幼兒能夠接受理解。第三、可探索性。即培養幼兒初步的探索、猜想、邏輯推理能力,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幼兒通過觀察探索規律,從而運用規律這一數學概念來解決排序的問題(即鋪路、為小動物搭圍墻)。
四、說教學手段
操作法是數學活動中的基本方法,這個活動的整個過程都是以幼兒的操作為主,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在這個活動中,運用了鋪路、為小動物搭圍墻這個游戲情境。這個游戲歡樂的氛圍存在于活動的整個過程。幼兒一直處于和小動物們作游戲,享受歡樂、體驗成功的高漲情緒中。真正體現了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
五、說教學過程
活動由提問導入:“你們喜歡動物園嗎?動物園有些什么動物?”小朋友熱烈地談論著。情緒一下子調動了起來?!敖裉煳覀円黄鸫钜粋€動物園,好嗎?首先請小朋友觀察一下這條路有什么特點?”幼兒們開始了觀察和探索。的出結論:有規律。是藍三角、紅圓、紅圓、藍三角、紅圓、紅圓……教師接著出示第二條不完整的路,請幼兒在觀察探索的基礎上,將不完整的路鋪設完整。這個層次的難度就增加了。緊接著第三個層次,請小朋友動手操作,鋪一條去動物園有規律的路。這個層次是第二個層次的遞進。小朋友需要開動腦筋,設計一條有規律的路,并用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路的規律,培養創造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以上三個層次使用的是有色平面圖形。
“路鋪好了,我們來為動物們搭圍墻吧!梅花鹿寄來了一張圍墻的圖紙?!毙∨笥延谑蔷烷_始用無色的立體積木搭建。“小猴子喜歡什么樣的圍墻呢?他也送來了兩張圖紙(一張簡單、一張復雜),請幼兒觀察后自由選擇圖紙用有色立體積木搭建。這體現了個體差異。下一個層次請幼兒自己設計圍墻。這個環節的難度相應提高了。孩子發揮想象,搭建有規律的圍墻。搭好后,教師發一個小動物住在圍墻里,孩子門充分體驗了成功感。
整個活動過程,由平面的路——立體的墻,從無色——有色,難度層層增加,步步深入,體現了循序漸進。整個過程,幼兒都在不斷的探索中操作學習。
六、說活動延伸
在活動實施后,在區角活動中繼續設置類似的活動。如為小動物搭圍墻;為居民小區鋪路;設計圖紙等等。讓孩子在延伸活動得以鞏固按規律排序的知識技能。
七、說活動效果
整個活動氣氛歡樂融洽,幼兒情緒高漲。在游戲情境中,幼兒人人參與操作,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目標達成良好。
一、設計思路:
梯形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幼兒所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中最難理解的一種,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兒認識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應的圖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兒用語言描述梯形的特征。我把本活動的目標定為: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在各種圖形中找出梯形。
2、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動手能力。
3、誘發孩子們學習圖形的興趣。
重點: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難點:認識不同的梯形。
二、說準備:
為了更好的進行教學,我做出以下準備:
環境創設:活動室內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圖畫。
教師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長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兒學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圖畫若干張(沒涂色)。
三、說教學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顒又薪處熞闹杏心繕耍壑杏杏變?,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得主體。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動法,并設計游戲形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更好地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幼兒聽一聽,說一說、做一做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說程序設計
課堂教學是幼兒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四個主要的教學程序:
復習整理基礎上,滲透新知識點--新授活動--鞏固活動--生活化延伸1、通過尋找、涂色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讓幼兒找出圖中不是長方形、正方形的圖形并涂上顏色。
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兒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動設計我就不從概念入手,而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反復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2、觀察了解梯形特征。
(1)出示梯形,提問:這個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你們看,它上面的邊短,下面的邊長,上下兩條邊平平的,旁邊兩條邊斜斜的。這個圖形像什么?
(2)小結:這個像滑梯的圖形,名叫--梯形。
(3)不過,梯形寶寶可調皮呢,它一會兒翻跟頭,一會兒躺下睡覺,你們看這樣還是梯形嗎?(小結:原來梯形可以倒著放,睡著放,它們都是梯形。)
(4)分別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讓幼兒了解它們也是梯形。
提問: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
幼兒認識梯形的另外一個難點是梯形的多樣性。幼兒認識的特點是先入為主,容易形成定勢。所以活動開始時就要讓幼兒接觸各種梯形,每個環節中幼兒所看到的、制作的梯形都是各種各樣的。
3、通過再一次的操作活動讓幼兒鞏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來了一些小客人,他們說肚子餓了,想吃梯形餅干,小朋友能幫助他們嗎?
(2)先請小朋友們從各種形狀的餅干中挑選出1塊梯形餅干,舉起來給老師檢驗。
(3)再選擇2塊不同的梯形餅干,給同伴檢驗后喂小客人,并對小客人說:“請吃梯形餅干”。(教師在旁注意檢驗)此環節是我在教學中有意設置的一個難點,給小客人喂梯形餅干幼兒得選擇2塊不同的梯形餅干,給同伴檢驗后喂小客人,并對小客人說:“請吃梯形餅干”。這里必須選擇不同的梯形餅干,對一部分幼兒來說,是需要思考一下的。只有讓幼兒經過一定的努力跨越過去才能從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心底里得到滿足。
4、通過尋找生活中常見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對梯形特征的認識。
(1)讓幼兒在活動室周圍張貼的圖片中,尋找梯形寶寶,先請一名幼兒找找、說說。
(2)鼓勵全體幼兒尋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師說說梯形寶寶藏在哪里。
在整個指導過程中哦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觀察(努力觀察每位幼兒,避免籠統評價);最小的干預(教師角色進行退位,不干預替代);最多的鼓勵(鼓勵幼兒的點滴進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數學”的度。不在游戲中刻意地“教”,讓幼兒在游戲中充分發泄情感,感受愉悅。
這節課,我通過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既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規律,又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指導幼兒觀察、游戲,操作,獲取新知;同時注重培養幼兒的思維和各項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幼兒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為主的學習方法,使幼兒學有興趣、學有所獲。
一 說教材
《電動玩具》是屬于中班的科學活動,選自《多元整合幼兒園活動課程》,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動要求幼兒了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培養其探索的興趣,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來說,一個四歲的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 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去了解電池的作用并學會正確使用電池。
2、 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讓幼兒學會主動利用語言向人表達。
3、 培養幼兒積極探索事物的奧妙及時發現問題并尋求答案。
前面兩頂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后面一項是本活動的難點。
二 說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對象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學方法為主,努力給幼兒創造一個可以供探究的環境,如我要把場地布置成一個電動工廠,可以讓幼兒在這一環境中自由去安裝玩具,同時我還采用了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為了更好地達到以幼兒為主體這一目標,我在這一活動中還通過讓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拆一拆等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的辦法。
三 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我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里我采用了談話進入:以嘟嘟玩具城的總經理給老師打來電話,說他們的玩具城明天就要開張,可是玩具城里的玩具有的卻還沒安裝好,所以他們想要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去幫忙,問小朋友是否愿意去幫忙,以這種形式進入可以讓幼兒感覺親切,也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的所在,也是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部分。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這部分的設計,這里我也分了兩小點:
1、 引導探索
在這一部分,我請配班老師扮演經理,由經理請我班的幼兒進玩具生產工廠參觀,但在參觀前經理要先向幼兒提出要求:在參觀的過程中,小朋友們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這些玩具,但要找出這些玩具都有一個什么共同的特點,并在參觀完后,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和老師。這樣的的組織可以讓幼兒帶著目的去參觀,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2、 再次探索
在幼兒初步了解電池作用的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電池,這里就請幼兒開始去幫助安裝還沒完成的電動玩具,可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興趣,通過再一次的操作去發現問題:為什么有的孩子電池安裝進去了玩具仍無法動起來?這時老師可以在旁邊給他們提出建議,讓他們去看看玩具會動的小朋友,他們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由他們觀察出來的結果引入到觀察電池的外部特征,如請玩具不動的幼兒想一想:你用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你安裝電池跟別人有什么不一樣?再請玩具會動的幼兒示范安裝電池。
通過這些提問,讓幼兒注意觀察、別人,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培養他們的觀察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就可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里,我把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負責安裝電池,另一組幼兒負責檢查,這一過程可以讓幼兒與幼兒之間有一個溝通討論的機會。
(四)擴散經驗
在幼兒了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總經理解決了問題的基礎上過渡到讓幼兒想一想電池還能使什么東西動起來?這一環節我打算:因為孩子幫經理解決了問題,所以經理要送他們每人一對電池,讓他們嘗試拿著電池去讓我們身邊的某些物體動起來。這樣我可以讓孩子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周圍事物的目標。
說教材:
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的各環節都滲透著數學知識,如:早晨入園時可以問問幼兒:“今天幾點起床的?幾點上幼兒園的?”又如,在幼兒做操排隊時,問問幼兒:“誰排在第一個、第二個、第三個……”讓幼兒形成了序數的概念;分午飯時,碗與筷子的一一對應、小朋友的人數與所搬的小椅子的個數的對應與比較,既提高了幼兒的點數能力,又將對應、比較知識融合其中。生活中的數學教育隨處都有,而這些活動,都離不開數字。因此,我設計了活動《找數字》,來鞏固幼兒對數字的認識。
根據幼兒的認知,理解水平,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1)幼兒尋找生活中的數字,體驗數字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2)幼兒對數字感興趣,進一步鞏固幼兒對數字的認識。
二、說難點,重點
難點:中班幼兒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主要依靠動作進行,需要親身體驗,在操作探索中發現事物的特征。他們對數字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每個數字的形狀不同”這一點上,數字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在我們的生活中又有什么用處,幼兒的概念是模糊的。雖然他們在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數字,但他們幾乎沒有去思考,理解過這些數字究竟代表什么意義,因此,讓幼兒“體驗數字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是本次活動中的難點。
重點:在幼兒的眼中,“數字”與“圖畫”沒有太多的區別,所以,常常有幼兒把“5”寫成了“ζ ”,把“9”畫成“ ”像一個氣球。因此,如何加深幼兒對數字的認識,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這對幼兒的一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說活動準備。
教師的準備工作:
(1)一座沒有門牌號的樓房,分別住著小雞,小鴨,小狗,小羊,小牛等十個小動物。沒有數字的鐘面,沒有數字的稱,汽車等。
(2)帶有數字的其他實物,圖片。
幼兒的準備工作:請幼兒收集寫有數字的常見物品或圖片。(手表,鬧鐘,日歷,溫度計等。)并布置在教室的四周,成為“數字世界”。
四、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綱要》中要求,讓孩子們在情景中學習,在探索中學習。圍繞教學目標,本次活動采用了情景學習法,觀察法,操作法,游戲法等。
1、情景學習法:把幼兒收集來的各種有數字的物品布置在教室四周,形成一個有趣的“數字世界”。
2、觀察法:通過幼兒觀察他們帶來的物品,理解“數字”和“物品”之間的關系,并引起幼兒的思考。
3、操作法:通過幼兒為各種物品編號碼,加深幼兒對“數字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的理解。
4、游戲法:在本次活動中,游戲是一條主線,通過幼兒“游數字世界”“猜數字”“找數字”“編數字”等小游戲來達到預設的活動目標。
五、說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我將分成:游“數字世界”——猜數字——找數字——游“粗心王國”這四個環節來進行。
第一個環節是:游“數字世界”。
帶領幼兒來到“數字世界”,請幼兒注意觀察,這些物品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教師用神秘的語調說:“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了一個神秘世界,這里的東西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請你找一找,是什么?”引導幼兒尋找數字,發現鐘,表,日歷,稱等物品上都有數字。這樣問題導入,一下子就能調動孩子的興趣。這一環節大約進行4分鐘。
第二環節是:猜數字。
請幼兒猜想物品上數字的意義及他們的功用。教師說:“剛才,我們逛了數字世界,發現這里的東西上都有數字,請你們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用處呢?”教師逐一取出鐘,日歷,稱等物品,請幼兒分別說一說他們的用處。這一環節大約進行6分鐘。
第三個環節是:找數字。
請幼兒尋找生活中的數字。教師說:“原來,數字有這么大的用處!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我們今天收集來的這些物品上有數字外,還有哪些物品上也有數字呢?”請幼兒自由發言,談談他們還在那里見到過數字,有什么用處。這一環節大約進行4分鐘。
第四環節:游“粗心王國”。
請幼兒為空白的物品添上數字。教師說:“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去‘粗心王國’游玩,請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粗心王國’的物品上,少了什么?”“他們的生活方便嗎?為什么?”“小朋友,請你們來幫助他們,為這些物品添上數字,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好嗎?”這一環節大約進行8分鐘。
在整個活動中,我依據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內容及形式,寓教育于游戲活動中,達到我在活動前預設的目標。
一、說教材: 由于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對數數非常感興趣。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心,但數的感念是很抽象的,中班幼兒還處于知覺形象思維階段,對抽象的數字感念很難掌握。這段時間剛巧碰上春游的話題,幼兒對游動物園很感興趣,基于幼兒教育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情,我把逛動物園這個情節融入到感知認識9的活動中去,把數學活動情景化、游戲化,讓幼兒在輕松的環境中觀察、數數、操作,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數量9,感受數與量的關系,并在游戲中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樂趣,在玩中學,做中學?! 《?、說目標: 根據幼兒的身心噶站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制定以下目標: 1、感知認識數字9,理解實際意義2、通過游戲,提高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三、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階段幼兒的能力水平和發展要求,我把重點放在感知認識數字9,理解實際意義。針對我班幼兒對數的不夠敏感,我把認識數字9作為這個活動的難點?! ∷摹⒄f教法: 情景法:通過創設動物園這個大的環境,給幼兒營造輕松的氛圍,動物園里多樣的動物也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身臨其中看看數數動物,增加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游戲法:游戲是幼兒喜歡的一種活動,它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通過創設逛動物園數動物這個游戲,讓幼兒體驗數學學習的有趣?! ∥濉⒄f學法: 觀察法:幼兒通過觀察圖片和學具,感知數量,認識數字9,了解數字與數量之間的關系。 操作法:通過幼兒對學具的操作,在與學具的交互作用中,鞏固幼兒數量和數字的認識?! ∮螒蚍ǎ和ㄟ^游戲形式的學習,讓幼兒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樂于參與數學活動,大膽數數和表達。 六、活動流程和過程: 整個活動我以導入激發興趣-------觀察數數、感知數量---------利用形象、認識數字------拓展思維、建立數量關系------操作練習、鞏固學習五個環節進行展開活動,達到教學目標。 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起幼兒興趣師:今天我們要區游動物園,高興嗎?那我們一起出發吧(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為幼兒感興趣的事情,動物園是幼兒向往的地方,所以幼兒聽說去逛動物園,能馬上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感知認識數字9(這個部分是我這節課的重點,為很好的解決好這個重點,我為幼兒創設了動物園這個大環境,并提供豐富的可供幼兒自由點數的動物,讓幼兒在這個環境中能自由觀察,大膽探索,開心數數。同時也整合了科學的內容,認識動物園里豐富多樣的動物。)1、感知數量9師:動物園到了,侃侃動物園里有些什么動物,他們分別有幾個,讓幼兒自由觀察點數好多的動物都是9個,(獅子有9個,猴子有9個,熊貓有9個。。。。)(動物園里豐富多樣的動物,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進行探索提供活動和條件,喚起幼兒觀察和數數的積極性,同時動物園也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大膽嘗試、表達)2、認識數字9師:動物園里有這么多的數量9的動物,我們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9象什么?請幼兒用繩梯動作來演示(數字是一個很抽象的感念,中班幼兒還處于直覺形象思維階段,而且我班幼兒對數字不夠敏感,所以我把認識數字9定為這節課的難點,為解決這個難點,我把抽象的數字學習轉化為形象的物體和動作,如9象氣球,兩手至于頭頂成圓形,氣球越飛越高,快抓住繩子往下拉,兩手捏攏拉至胸前,使數字的認識更形象更具有趣味,方便幼兒對數字9的認識和掌握 。)3、建立9的數與量的聯系師:9除了可以表示動物園里的動物,還可以表示什么呀? (幼兒對9已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但前面的感念都是比較形象直觀的,通過幼兒思考9還可以表示什么?把幼兒掌握的9的數感念提升,拓展幼兒的思維。)三、操作練習1、添畫9的圓點 2、看動物印數字 3、看數字畫圓點(通過幼兒動手操作練習,鞏固幼兒對9的認識。)整個活動我緊緊圍繞感知9的數量,認識數字9展開,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達到教學目標。
《中班說課范例模板《有趣的蘿卜》》:1、中班說課范例模板《有趣的蘿卜》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綜合活動《有趣的蘿卜》,這是我園園本課程——農村綜合主題教育“蔬菜營養好”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教材來源
《中班音樂說課稿《水草和小魚》》:1、中班音樂說課稿《水草和小魚》 導讀:預設和生成始終處于交替的變化中,活動的過程憑借幼兒自身對音樂所產生的興趣。在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幼兒的思維依據提供的材料進行想象和表現后,結合樂曲原有的特質,感受
《中班游戲活動說課稿《小兔種蘿卜》》:1、中班游戲活動說課稿《小兔種蘿卜》 導讀:體育活動“小兔種蘿卜”就是根據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以“小兔種蘿卜一收蘿卜、拔蘿卜一慶祝收獲”有趣的游戲情節串連整個活動,合理安排練習密度,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并且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