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3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小班科學教育說課稿:奇妙的石頭碰碰響,是優秀的幼兒園小班說課稿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于生活。石頭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無生命的物質,同時也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在幾次戶外活動時,我看到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去撿石頭玩,用石頭在地面上、墻面上、花壇邊等各地方敲一敲,一邊玩一邊興奮地叫同伴一起過來聽石頭敲擊所發出的聲音。
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課程,于是就設計了這個小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石頭碰碰響》,希望通過游戲引起孩子們對探索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求發展”,就如《綱要》中所說:“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說目標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
1、感知石頭的基本特性,樂意參加玩石頭的游戲,體驗玩石頭的樂趣。
2、嘗試自由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并愿意大膽表述。
三、說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通過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在活動中我采用了探索比較法來解決難點,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這一特性。
四、說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人手兩塊石頭;若干件硬的物品(木頭積木,塑料積木,金屬勺子);若干件軟的物品(海綿,毛絨玩具,毛線團);厚墊子,桌子等。
2、經驗準備:已學習節奏樂《閃爍的小星星》。
五、說過程
我通過三個環節“感知特性——探索比較——拓展經驗”來達到活動的目標。
1.感知特性
一開始以“石頭展覽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觀察發現石頭不同的顏色、形狀、質感,對石頭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為后面的環節做好鋪墊。
2.探索比較
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難點所在。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并愿意大膽表述。第一次以集體共鑒的方式,初步感知軟硬物體與石頭碰撞產生的不同現象;第二次通過自主探索,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的判斷進行初步猜測,經過探索驗證進一步感知這一現象。
3.拓展經驗
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探索石頭的興趣。
一、說教材
小班幼兒尚處于對幼兒園集體活動的適應和熟悉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很少主動與同伴進行交往,“碰一碰“活動為幼兒的交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與同伴交往的樂趣。“碰一碰”是一首郎朗上口的幼兒歌曲歌詞中又可以讓幼兒自由創編的活動過程。本活動意在打破傳統單一教學模式,通過師幼互動,幼幼互動,運用幼兒喜歡的游戲方式來調動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幼兒“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愉快地投入到整個活動中。
通過這次活動可以幫助幼兒在演唱的基礎上隨音樂節奏做身體動作,使幼兒在演唱歌曲和做動作的同時,學會與同伴之間的友好交往。培養樂于和他人合作的意識。
根據《幼兒園指導綱要》、教材,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①、在感知歌曲節奏的基礎上隨音樂節奏做身體動作。
②、在熟悉玩法的基礎上創編歌詞,變換身體部位玩“碰一碰”游戲。
③、在游戲中享受愉快地情感,培養樂于和他人合作的意識。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CD。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班的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雙體互動模式、提問啟示發、游戲法。
當代教育論認為當代教育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幼互動是本活動的最大亮點。其次是提問啟發性,在提問上注重啟發性基于給幼兒更多想象與說的空間,不束縛他們的思維,為表達自己的感受。游戲法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孩子最感興趣的,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
三、說教學過程
1、師生進行發聲練習。(根據幼兒聲區進行練習。)
教師:12|34|5―|幼兒:54|32|1―|
小朋友們好!×老師您好!
2、教師演唱歌曲,幼兒了解歌曲內容。
①教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很有趣的歌曲,先聽一聽歌曲里唱了些什么?教師范唱一遍歌曲。
②教師:歌曲中找誰碰一碰呀?
幼兒根據教師范唱進行回答,如果幼兒沒有聽清楚,教師可再唱一遍,讓幼兒有目的地進行傾聽。
③教師讓幼兒了解歌曲的內容后,幫助幼兒學習演唱歌曲。
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唱歌曲。
3、師生一起一邊唱歌邊玩“碰一碰”的游戲。
教師:這次,我們一起邊唱歌曲邊做動作。
4、看教師示范一一怎樣和同伴做游戲。
教師:現在我請一位小朋友和我一起做游戲,請你們來唱歌吧。
5、幼兒與身邊的同伴倆倆進行游戲。
教師進行指導,并進行個別指導。
6、幼兒分散站好,自由地找朋友進行游戲。
教師播放音樂,幼兒隨音樂在教師的帶領下自行找朋友玩游戲。
幼兒嘗試換朋友進行游戲。
四、活動延伸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根據平時經驗進行歌詞替換演唱。
二、說教材
小班幼兒尚處于對幼兒園集體活動的適應和熟悉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很少主動與同伴進行交往,“碰一碰“活動為幼兒的交往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與同伴交往的樂趣。“碰一碰”是一首郎朗上口的幼兒歌曲歌詞中又可以讓幼兒自由創編的活動過程。本活動意在打破傳統單一教學模式,通過師幼互動,幼幼互動,運用幼兒喜歡的游戲方式來調動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幼兒“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愉快地投入到整個活動中。
通過這次活動可以幫助幼兒在演唱的基礎上隨音樂節奏做身體動作,使幼兒在演唱歌曲和做動作的同時,學會與同伴之間的友好交往。培養樂于和他人合作的意識。
根據《幼兒園指導綱要》、教材,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①、在感知歌曲節奏的基礎上隨音樂節奏做身體動作。
②、在熟悉玩法的基礎上創編歌詞,變換身體部位玩“碰一碰”游戲。
③、在游戲中享受愉快地情感,培養樂于和他人合作的意識。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CD。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班的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雙體互動模式、提問啟示發、游戲法。
當代教育論認為當代教育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師幼互動是本活動的最大亮點。其次是提問啟發性,在提問上注重啟發性基于給幼兒更多想象與說的空間,不束縛他們的思維,為表達自己的感受。游戲法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孩子最感興趣的,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
四、說教學過程
1、師生進行發聲練習。(根據幼兒聲區進行練習。)
教師:1 2 | 3 4 | 5―| 幼兒:5 4 | 3 2 | 1― |
小朋 友們 好! ×老 師 您 好!
2、教師演唱歌曲,幼兒了解歌曲內容。
①教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很有趣的歌曲,先聽一聽歌曲里唱了些什么?教師范唱一遍歌曲。
②教師:歌曲中找誰碰一碰呀?
幼兒根據教師范唱進行回答,如果幼兒沒有聽清楚,教師可再唱一遍,讓幼兒有目的地進行傾聽。
③教師讓幼兒了解歌曲的內容后,幫助幼兒學習演唱歌曲。
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唱歌曲。
3、師生一起一邊唱歌邊玩“碰一碰”的游戲。
教師:這次,我們一起邊唱歌曲邊做動作。
4、看教師示范一一怎樣和同伴做游戲。
教師:現在我請一位小朋友和我一起做游戲,請你們來唱歌吧。
5、幼兒與身邊的同伴倆倆進行游戲。
教師進行指導,并進行個別指導。
6、幼兒分散站好,自由地找朋友進行游戲。
教師播放音樂,幼兒隨音樂在教師的帶領下自行找朋友玩游戲。
幼兒嘗試換朋友進行游戲。
六、活動延伸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根據平時經驗進行歌詞替換演唱。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于生活。石頭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無生命的物質,同時也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在幾次戶外活動時,我看到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去撿石頭玩,用石頭在地面上、墻面上、花壇邊等各地方敲一敲,一邊玩一邊興奮地叫同伴一起過來聽石頭敲擊所發出的聲音。 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課程,于是就設計了這個小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石頭碰碰響》,希望通過游戲引起孩子們對探索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求發展”,就如《綱要》中所說:“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 1、感知石頭的基本特性,樂意參加玩石頭的游戲,體驗玩石頭的樂趣。
三、說重難點
2、嘗試自由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并愿意大膽表述。
四、說準備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通過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在活動中我采用了探索比較法來解決難點,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這一特性。
1、物質準備:幼兒人手兩塊石頭;若干件硬的物品(木頭積木,塑料積木,金屬勺子);若干件軟的物品(海綿,毛絨玩具,毛線團);厚墊子,桌子等。
五、說過程
2、經驗準備:已學習節奏樂《閃爍的小星星》。
1、感知特性
我通過三個環節“感知特性——探索比較——拓展經驗”來達到活動的目標。
2、探索比較
一開始以“石頭展覽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觀察發現石頭不同的顏色、形狀、質感,對石頭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為后面的環節做好鋪墊。
3、拓展經驗
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難點所在。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并愿意大膽表述。第一次以集體共鑒的方式,初步感知軟硬物體與石頭碰撞產生的不同現象;第二次通過自主探索,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的判斷進行初步猜測,經過探索驗證進一步感知這一現象。
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探索石頭的興趣。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于生活。石頭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無生命的物質,同時也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在幾次戶外活動時,我看到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去撿石頭玩,用石頭在地面上、墻面上、花壇邊等各地方敲一敲,一邊玩一邊興奮地叫同伴一起過來聽石頭敲擊所發出的聲音。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課程,于是就設計了這個小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石頭碰碰響》,希望通過游戲引起孩子們對探索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求發展”,就如《綱要》中所說:“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說目標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1、感知石頭的基本特性,樂意參加玩石頭的游戲,體驗玩石頭的樂趣。2、嘗試自由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并愿意大膽表述。
三、說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通過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在活動中我采用了探索比較法來解決難點,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這一特性。
四、說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人手兩塊石頭;若干件硬的物品(木頭積木,塑料積木,金屬勺子);若干件軟的物品(海綿,毛絨玩具,毛線團);厚墊子,桌子等。
2、經驗準備:已學習節奏樂《閃爍的小星星》。
五、說過程
我通過三個環節“感知特性--探索比較--拓展經驗”來達到活動的目標。1、感知特性一開始以“石頭展覽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觀察發現石頭不同的顏色、形狀、質感,對石頭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為后面的環節做好鋪墊。2、探索比較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難點所在。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并愿意大膽表述。第一次以集體共鑒的方式,初步感知軟硬物體與石頭碰撞產生的不同現象;第二次通過自主探索,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的判斷進行初步猜測,經過探索驗證進一步感知這一現象。3、拓展經驗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探索石頭的興趣。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于生活。石頭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無生命的物質,同時也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在幾次戶外活動時,我看到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去撿石頭玩,用石頭在地面上、墻面上、花壇邊等各地方敲一敲,一邊玩一邊興奮地叫同伴一起過來聽石頭敲擊所發出的聲音。
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課程,于是就設計了這個小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石頭碰碰響》,希望通過游戲引起孩子們對探索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求發展”,就如《綱要》中所說:“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說目標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
1、感知石頭的基本特性,樂意參加玩石頭的游戲,體驗玩石頭的樂趣。
2、嘗試自由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并愿意大膽表述。
三、說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通過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在活動中我采用了探索比較法來解決難點,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這一特性。
四、說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人手兩塊石頭;若干件硬的物品(木頭積木,塑料積木,金屬勺子);若干件軟的物品(海綿,毛絨玩具,毛線團);厚墊子,桌子等。
2、經驗準備:已學習節奏樂《閃爍的小星星》。
五、說過程
我通過三個環節“感知特性——探索比較——拓展經驗”來達到活動的目標。
1.感知特性
一開始以“石頭展覽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觀察發現石頭不同的顏色、形狀、質感,對石頭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為后面的環節做好鋪墊。
2.探索比較
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難點所在。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并愿意大膽表述。第一次以集體共鑒的方式,初步感知軟硬物體與石頭碰撞產生的不同現象;第二次通過自主探索,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的判斷進行初步猜測,經過探索驗證進一步感知這一現象。
3.拓展經驗
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探索石頭的興趣。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我這次活動的選材就來源于生活。石頭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一種無生命的物質,同時也是幼兒經常接觸的事物,比如在幾次戶外活動時,我看到有幾個孩子特別喜歡去撿石頭玩,用石頭在地面上、墻面上、花壇邊等各地方敲一敲,一邊玩一邊興奮地叫同伴一起過來聽石頭敲擊所發出的聲音。
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生成課程,于是就設計了這個小班的科學活動《奇妙的石頭碰碰響》,希望通過游戲引起孩子們對探索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求發展”,就如《綱要》中所說:“要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發現和感覺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自己身邊,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說目標
從“新綱要”科學領域目標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意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綱要精神,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目標:
1、感知石頭的基本特性,樂意參加玩石頭的游戲,體驗玩石頭的樂趣。
2、嘗試自由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并愿意大膽表述。
三、說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通過探索,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在活動中我采用了探索比較法來解決難點,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這一特性。
四、說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人手兩塊石頭;若干件硬的物品(木頭積木,塑料積木,金屬勺子);若干件軟的物品(海綿,毛絨玩具,毛線團);厚墊子,桌子等。
2、經驗準備:已學習節奏樂《閃爍的小星星》。
五、說過程
我通過三個環節“感知特性——探索比較——拓展經驗”來達到活動的目標。
1.感知特性
一開始以“石頭展覽會”的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通過觀察發現石頭不同的顏色、形狀、質感,對石頭的基本特性有一定的了解,為后面的環節做好鋪墊。
2.探索比較
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難點所在。通過兩次探索比較,讓幼兒發現硬的物體和石頭碰撞可以產生響亮的聲音,而軟的物體與石頭碰撞則沒有聲音,并愿意大膽表述。第一次以集體共鑒的方式,初步感知軟硬物體與石頭碰撞產生的不同現象;第二次通過自主探索,幼兒運用已有經驗的判斷進行初步猜測,經過探索驗證進一步感知這一現象。
3.拓展經驗
這是活動的延伸環節,進一步增強幼兒對探索石頭的興趣。
《小班數學活動說課稿《餅干商店》》:1、小班數學活動說課稿《餅干商店》 導讀: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系統性,符合幼兒的認識規律和智力發展水平,注意了各部分知識之間的有機聯系和配合。一、說教材、幼兒 我設計的小班數學活動《餅干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美味雞蛋》:1、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美味雞蛋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美味雞蛋活動目標1、學習剝蛋殼的方法,體驗勞動的快樂。 2、知道雞蛋有多種吃法,并喜歡吃雞蛋。活動準備 1.熟雞蛋若干,塑料小刀。 每位幼兒一個熟雞蛋。 讓幼兒
《幼兒園小班語言說課稿:小青蛙聽故事》:1、幼兒園小班語言說課稿:小青蛙聽故事一、說教材二、說教學目標《小青蛙聽故事》這個故事選自小班上學期,《我能干》這一主題中。該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并喜歡的小青蛙和魚兒、月亮為角色,講述了一個小青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