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7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中班教育隨筆大全《適當的懲罰》,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由于工作需要,我從小班調到了中班,由于剛換了新老師,一開始孩子們并不認可我,有的學生甚至欺生不聽我的話。作為老師,我很理解這種情況,學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我需要做的是讓他們盡快的認可我。
這不,第二天王辰晨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一上午就打哭了三個小朋友,每次我都耐心的對他說教,但他總是置若罔聞,讓他給別的小朋友道歉也很勉強。中午分飯的時間到了,小朋友們安靜的排好隊去領飯,王辰晨站在隊伍里用手舉著杯子在敲前面小朋友的肩膀,還大聲的吵。當時我正忙著分飯,沒空去管他,就先將他拉出了隊伍,嚴肅的讓他在反思角好好想一想,自己做的對不對。五分鐘過去了,終于分完飯,我走過去問:“辰晨你知道老師為什么讓你站在這里嗎?”他點點頭說:“老師我知道錯了,以后我聽你的話,再也不打小朋友了。”我說:“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老師現在不生氣了,快去吃飯吧。”辰晨輕松地跳著跑過去了。
通過這次無心之舉,我覺得適當的給孩子一定的懲罰比一味說教效果更好,懲罰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了,以后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錯了就會受到懲罰。最后一定跟他講清楚:老師生氣只是針對他的錯誤行為,而不是針對他,只要改錯了,老師還愛他們。
浩浩在班上屬于各個方面發展都很好的孩子,在幼兒群體中有一種惟我獨尊的驕傲感,從未覺得自己有什么不對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有著特殊的地位:三代單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都對他百般呵護,寵愛有加。即使他做錯了事,也沒有人對他說任何不是。長期以來,他不容任何人指出他所犯的錯誤,即使指出來,他也不承認。 浩浩的自尊心很強,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只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別人說他半點不是,同時,為了掩蓋錯誤而去撒謊,這就是問題行為了。當我苦口婆心的勸說不能奏效時,我想到了“懲罰”。在一次手工活動中,浩浩做了一會兒,忽然向我報告值日生沒發給他紙。我詢問了值日生和他旁邊的幼兒,都說發給他紙了。這次我沒再像往常那樣耐心地詢問他,而是告訴全班小朋友,做手工的時候,每個人只有一張紙,剪壞了自己負責。有了這樣的前提,浩浩就不能再得到紙,而只能在座位上看別人做手工。以后每當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時,我都采用這種方法去抑制他的不良行為。比如:他在游戲中破壞了“娃娃家”的餐具,但卻不承認,我就暫時不讓他玩游戲,他只得坐在旁邊看別人玩;他撕壞了圖書不承認,就暫時不讓他看圖書;他搶了別人的玩具不承認,就暫時不讓他玩玩具。利用這種暫停正在享用物品的“懲罰”,讓他充分體驗自己的撒謊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事實也證明,浩浩的這種受懲罰的經歷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確實有助于其糾正不良的行為。
晨鍛在進行戶外游戲時,大家都玩得非常開心。這時,我突然聽到“哇”的一聲大哭,原來是那個好動的涔涔把雯雯給撞倒了。涔涔不以為然地說了一句“對不起”就要離開。看到這一情景,我知道涔涔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后果。他認為自己說聲“對不起”就行了,就跟他沒關系了。所以,應該引導他用行動來道歉。于是我趕忙叫住了他,并伸手將雯雯小朋友輕輕扶起,一邊哄著一邊問:“你為什么哭呀?” 雯雯說:“疼。”“涔涔跟你說對不起了,你還疼嗎?”我故意奇怪地問。“疼。” 雯雯不解地答道。聽了雯雯的話,我問涔涔:“你摔過跤嗎?”他點點頭。“你摔跤時有什么感覺?” 涔涔低頭說:“疼。”“那你疼時希望別人怎么樣呢?”我又問。“揉揉。”他想了想,小聲說道。然后蹲下去伸出他的小手給雯雯揉一揉,還把她身上拍打干凈,嘴里還說著“真對不起,還疼不疼?我給你吹吹。”他這樣一來還真見效。剛才哭得很厲害的雯雯,竟然不哭了,嘴里還說著:“沒關系,我不疼了。”看見涔涔認真地在做這件事,我摸著他的頭對他說:“你看,光說聲對不起,雯雯還在哭,說明她還疼、還委屈呢。你幫她拍拍土,揉一揉,這樣關心她,她的疼痛就減輕了。她也很快地原諒你了。
所以,以后不小心碰了小朋友除了說對不起,還可以幫他減輕傷痛。這樣,小朋友就會原諒你的。”他點點頭。看著他倆跑走的背影,我想,教師在處理孩子之間的一些偶發的不愉快的事情時,光教育孩子說“對不起”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這個時機對他進行移情教育,讓他看到自己的行為給同伴造成的影響,使他們能夠站到同伴的角度去思考,真心地表達歉意。
豪楠初到幼兒園時,婆婆帶他走進活動室,老師向他打招問好,他不僅比回答,反而報以敵視的眼神,隨后他扭頭就往外跑,好不容易被他婆婆拉回來。他卻象瘋了似的亂踢亂跳,大哭大鬧。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老師發現他非常孤僻、離群,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上課從來不肯回答問題,下課也不和小朋友玩,還伴有攻擊性行為。有一次玩積木,他莫名其妙的打了一個小朋友,當老師批評他以后,他卻一下子鉆到桌子底下,大叫著用積木敲自己的頭,以后,老師發現他常常這樣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無論和藹的話語還是嚴厲的批評都對他無濟于事,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他就發脾氣、打人,有時攪得整個班級都不能正常的上課,活動。原因分析: 這是一個明顯心理偏離的孩子,孩子產生心理偏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來自于家庭。父母的素質、親子關系、教養態度以及父母的性格等都能對孩子心理發育產生影響,如,父母感情不和或者離異,會對孩子失去應有的愛撫,容易使孩子情緒郁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反過來,過分的溺愛容易使號召形成驕橫、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外,有的父母把自己的愿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樣做,很容易使孩子情緒壓抑,影響身心發展。解決對策: 絕大多數的孩子屬于輕度的心理偏離,只要家長注意改變教育方式,用科學的、正確的方法撫育孩子,就可以很快矯正過來。首先,家長在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雖然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但正是在吃,喝,玩,睡這些小事的背后隱藏著心理問題。當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偏離時,家長首先要從自己的言行、教育方式、家庭環境中尋找根源,應該多學些科學育兒的知識,了解不同時期幼兒發育的特點,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調整教育方式。此外,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參加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特別是有家長參與的游戲,克服膽怯、粗暴、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和行為,促進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喜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學齡前的兒童更是通過游戲進行大部分的學習活動。通過游戲,不僅可以幫助兒童“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更可以幫助兒童消除緊張的心里和焦慮情緒,使其從游戲中獲得歡喜,和愉悅的情感體驗,然而,好玩的天性也常常使得部分兒童在游戲過程中出現諸如:捶桌子,扔玩具,攻擊同伴甚至大喊大叫的過激行為。此時,成為考驗幼兒老師教育智慧的一大難題。
對于那些在游戲中屢次不聽話的孩子,如果常規的說理教育收不到實效的話,采取諸如暫停游戲,隔離活動,“冷處理”等方法,可以對其產生一定的心里效應。在美國,筆者曾目睹了小孩子在課堂游戲中亂掉東西宣泄,結果被老師暫時隔離到一個獨立的房間,使其無法與其他小孩子進行正常的游戲活動,暫時不論這種做法是否可取,但可以想象的是,那些被終止活動的兒童在心里上肯定會在心里上感到不適,因為老師對其行為做出了消極否定的反應。兒童在得到老師的負強化以后,如果得不到有效調適,可能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受阻的情緒。當兒童問“為什么不讓我玩時,這是引導兒童學習反思的一次機會。止時,老師應該向其解釋不讓繼續玩游戲的原因,使之加深對他人心理的理解,從而使游戲懲罰變得富有啟發意義和情感性。
筆者堅決反對那種只進行懲罰而又不給予兒童合理解釋的行為。正是這種行為,導致一部分人對游戲懲罰教育產生了片面的認識。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嚴格區分兩種不同性質的游戲懲罰。第一種是缺乏理解情感的游戲懲罰。如前所述,斷然采取懲罰方式卻不予以理解和安撫,實質上是對兒童的一種心里傷害。第二種則是建立在理解情感基礎上的游戲懲罰。它不僅是簡單地制止兒童某種的錯誤行為,而是先留心觀察,了解其行為背后到底是想要表達什么,然后再引導兒童正確認識錯誤,進而改正其過失行為。相比較而言,讓兒童在老師關切的目光下改正錯誤,遠比冷漠的眼神,尖刻的訓斥更要來得貼心,更溫暖,更能在孩子的心里刻上上印記,也更富有人性的智慧光環。而真正能夠深入人心的懲罰教育,實質上也是一種春風化雨式的教育。
馬卡連柯指出“凡是必須使用懲罰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懲罰能夠獲益的地方,教師就應該使用懲罰。在必須使用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其實,這種現象在幼兒園普通都有。筆者認為,幼兒教育中的游戲懲罰是必要的,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
正如,由于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性,他們對自身的行為缺乏正確的判斷和有意識的控制,有時難免發生一些與教育者要求相違背的不良行為。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適當的采取游戲懲罰可以在游戲中矯正幼兒的不良行為。因為,當自己的錯誤而受到了取消參與游戲資格的懲罰,孩子的心里上是很難受的,他們為了避免再次受到懲罰,避免再次失去參與游戲的機會,孩子們就會自覺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其他的幼兒通過觀察就會明白,如果自己發生了不良行為,那么也會受到同樣的懲罰。為了避免受到懲罰,幼兒就會自覺地避免那些不良的行為的發生。因此,游戲懲罰既能使犯錯的孩子受到教育,也能對其他的幼兒起到了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即通過懲罰一個幼兒達到教育全體幼兒的目的。
再者,“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一個社會成員在發展過程中都必須學會自律,這樣才能適應社會,游戲懲罰也可以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幫助幼兒內化規則,學會控制自覺的行為,從小樹立正確的紀律觀,道德觀和法律觀。
要想讓游戲懲罰達到預期的目的,老師和幼兒應該一起制定游戲規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做游戲的主人,提升幼兒的責任感,從而減低幼兒違反游戲規則現象的發生。我們還可以把一些破壞游戲進行的不良行為拿出來讓幼兒討論:怎樣做才能讓游戲繼續進行?讓幼兒通過討論,加上老師適時的引導,得出游戲的具體規則。通過師幼共同制定的游戲規則,相信違反規則的現象將會大大減少。
老師也不能盲目地沖動地對幼兒進行游戲懲罰,尤其是當我們面對一些膽小,內向而又缺乏自信的幼兒時,在他們無意中違反了游戲規則以后,老師可以先拿出來讓幼兒進行討論,并引導大家一起幫助他進行游戲,但如果是一些孩子出于好奇,調皮而故意干擾游戲,老師也可以針對他的情況,讓全體幼兒一起進行討論,給他正確的引導,讓他先明白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再次給他嘗試的機會,如果他還是明知故犯,則可以暫時對他進行游戲懲罰。
其實,懲罰的目的在于教育。“游戲懲罰”可以讓孩子受到三種教育:一是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增強孩子的紀律觀念和紀律意識,讓他們學會自覺地學會控制好自己,敢于同錯誤思想和行為作斗爭,犯了錯誤就要敢于負責。二是在能力上,讓孩子明白這種錯誤行為的危害性,提高其識別能力,獨立思考和自我調控能力。三是在認知上,讓孩子懂得錯誤行為的危害,并知道這種行為錯在哪里,如何改正。“懲罰教育”達到了這些目標,就是有效教育,其使命也就完成了。然而,使用游戲懲罰終究還是要講究科學方法的。獎懲一種教育方法的兩個方面,兩者具有辯證關系。獎賞和懲罰本身不具有教育性,只有加限了某些條件后才成為教育手段。濫用懲罰會給受罰者帶來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傷害,其負面作用可能會影響受罰者一生。筆者認為,游戲懲罰不能濫用,要講究科學的方法。
作為正在成長的人,孩子總是渴望被激勵與贊美,更喜歡被肯定的感覺。因此,要強化幼兒的行為,我們應在平時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少懲罰。正如丘吉爾所指出:“你要別人具有怎么樣優點,你就要怎樣去贊美他。”如果你期望孩子表現出你所要求的行為,就要給以他充分的鼓勵,對其值得肯定的行為給以應有的關注,然后把你滿意表達出來。
遺憾的是,在實際教育中,很多老師的表現正好相反,當孩子的表現符合要求時,老師不去關注,甚至是忽視,因為他們覺得還孩子這樣是應該的,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他們卻會懲罰,其結果是好的行為難以保持,不好的行為,反而屢禁不止。認知行為規律告訴我們,對于一種行為,別人的關注就是一種強化,會提高這種行為的重復可能性。所以,如果你不想去鼓勵不好的行為,那就不要在上面花太多的時間,不用刻意去關注,讓它在談化中逐步消失
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運用充滿實踐智慧的“懲罰教育”去教育幼兒,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教育效果。
這個學期,班里來了幾名幼師班的實習生,她們的到來給我們的班級增添了更多的生氣和活力。孩子們也很喜歡這些新老師,跟她們可親了。兩名平師實習生雖然實習生活只有短短三周時間,但實習生們對幼兒園保教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實踐認識,也和班里的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為了給這次實習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上星期,我們班的兩名實習生分別進行了課堂展示了活動。小李老師給孩子們上了語言活動《歡迎春姑娘》,小湯老師給孩子們上了科學活動《天氣暖和了》。雖然兩位新老師都是第一次走上講臺,各方面都顯稚嫩,但是因為都做了精心準備,課前也能認真向實習老師學習請教,所以整個教學過程都還算圓滿,孩子們也能積極配合。看著她們的樣子,不由想起了自己剛剛參加工作時的情景,祝愿她們在幼教工作中能有美好的未來,作出成績。
通過教學展示,實習生們提高了實際教學能力,成功地達到了角色轉換的效果,使我們看到了這次實習工作的成效 。
由于工作需要,我從小班調到了中班,由于剛換了新老師,一開始孩子們并不認可我,有的學生甚至欺生不聽我的話。作為老師,我很理解這種情況,學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我需要做的是讓他們盡快的認可我。
這不,第二天王辰晨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一上午就打哭了三個小朋友,每次我都耐心的對他說教,但他總是置若罔聞,讓他給別的小朋友道歉也很勉強。中午分飯的時間到了,小朋友們安靜的排好隊去領飯,王辰晨站在隊伍里用手舉著杯子在敲前面小朋友的肩膀,還大聲的吵。當時我正忙著分飯,沒空去管他,就先將他拉出了隊伍,嚴肅的讓他在反思角好好想一想,自己做的對不對。五分鐘過去了,終于分完飯,我走過去問:“辰晨你知道老師為什么讓你站在這里嗎?”他點點頭說:“老師我知道錯了,以后我聽你的話,再也不打小朋友了。”我說:“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老師現在不生氣了,快去吃飯吧。”辰晨輕松地跳著跑過去了。
通過這次無心之舉,我覺得適當的給孩子一定的懲罰比一味說教效果更好,懲罰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了,以后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錯了就會受到懲罰。最后一定跟他講清楚:老師生氣只是針對他的錯誤行為,而不是針對他,只要改錯了,老師還愛他們。
由于工作需要,我從小班調到了中班,由于剛換了新老師,一開始孩子們并不認可我,有的學生甚至欺生不聽我的話。作為老師,我很理解這種情況,學生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我需要做的是讓他們盡快的認可我。
這不,第二天王辰晨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一上午就打哭了三個小朋友,每次我都耐心的對他說教,但他總是置若罔聞,讓他給別的小朋友道歉也很勉強。中午分飯的時間到了,小朋友們安靜的排好隊去領飯,王辰晨站在隊伍里用手舉著杯子在敲前面小朋友的肩膀,還大聲的吵。當時我正忙著分飯,沒空去管他,就先將他拉出了隊伍,嚴肅的讓他在反思角好好想一想,自己做的對不對。五分鐘過去了,終于分完飯,我走過去問:“辰晨你知道老師為什么讓你站在這里嗎?”他點點頭說:“老師我知道錯了,以后我聽你的話,再也不打小朋友了。”我說:“知錯能改就是好孩子,老師現在不生氣了,快去吃飯吧。”辰晨輕松地跳著跑過去了。
通過這次無心之舉,我覺得適當的給孩子一定的懲罰比一味說教效果更好,懲罰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了,以后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錯了就會受到懲罰。最后一定跟他講清楚:老師生氣只是針對他的錯誤行為,而不是針對他,只要改錯了,老師還愛他們。
《幼兒教學隨筆中班范文3篇》:幼兒教學隨筆中班范文第1篇《不要剝奪孩子玩泥的天性》泥土滋養人類,也孕育了人類文化,孩子愛玩泥巴似乎是人類的天性。原本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卻遠離了鄉土氣息,在家長和老師
《中班幼兒教師隨筆3篇》:中班幼兒教師隨筆第1篇 我們班一個叫王浩強的小朋友,上課不認真聽講,排隊不好好排,反正不守規則的時候總是有他。其他的孩子不守規則時透過老師的教育他們會平靜地理解,但是
《中班幼兒隨筆3篇》:中班幼兒隨筆第1篇好孩子太累早上,晨晨一臉不情愿地來到班里。“怎么了,晨晨?”我問。“這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這幾天早上來幼兒園總是別別扭扭的,問他是不是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