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這是幼兒園中班教育隨筆《五常法讓孩子自己管住自己》,是優秀的中班教育隨筆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玩具滿地都是,床鋪亂七八糟,家里的擺設被乾坤大挪移,到處沒有一處是干凈的。父母們提起孩子“邋遢”就頭大,不知該怎么辦。孩子通常都管不住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人也不是孩子。但如果你想有一個輕松育兒生活,不妨試試五常法,讓孩子自己管住自己,教育孩子學習自我管理。
五常法是日本人推崇的一種品質管理技術,包括:常組織(Structurise)、常整頓(Systematise)、常清潔(Sanitise)、常規范(Standardise)及常自律(Self-discipline)五項。當運用到孩子身上時,則可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自理能力,再發展到行為自律。小朋友從實際的生活中,了解到自己的事是自己做,再加上父母的鼓勵,令小朋友更有信心獨立自理。
1、常組織
扔掉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年沒有用過的物品),并將保存的物品分層管理,要點在于集中存放及盡量減低存量。
好處:訓練小朋友的觀察能力,常常檢查家居物品是否衛生及完整,并限制物品數量,夠用即可。
實行方法:五常法強調“一就是最好”,建議小朋友只有一個放置玩具的架、一個鞋架及一格飾物格等。讓小朋友門自己篩選哪些玩具需要,哪些是不需要的。父母要和孩子們商量擁有物品的數量,讓小朋友從小學會取舍,將不需要的物品轉送別人。
2、常整頓
首先決定物品的“名”及“家”,以致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或放好物品,提高效率。
好處:做個富有責任感的小朋友,曉得將物品分類,令物品有“名”及“家”,用完放回原處。
實行方法:“五常法”讓小朋友學習一個分類的概念,每件物品都有個家,并貼上卷標,讓小朋友自行將物品放回原處。譬如書本放在架子的最上層并貼上卷標,而玩具放在膠盒內,鞋子則放在鞋架內,讓小朋友在30秒內找到對象。
3、常清潔
小朋友要保持個人清潔,也有責任去負責保持清潔。使其樹立“我不會使東西變臟”,而且“我會馬上清理東西”的觀念。
好處:每天清潔身體及衣服,保持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
實行方法:為了讓小朋友知道自己面部、手部是否清潔,衣服、鞋襪是否整齊,父母可特別將鏡子掛在適合小朋友的高度上,幫助他進行自我檢查。此外,父母可鼓勵小朋友分擔家務,吃完東西要收拾餐具及桌椅,以及定時收拾書桌。
4、常規范
經過父母與孩子溝通后,利用透明度、視覺管理及園林式環境,為孩子提供規范化的環境,減少錯誤并且提高辦事效率。
好處:建立小朋友的自信心,樂意與人溝通,能自訂或與父母合作制定生活標準,遇到事情知道如何解決、怎樣尋求幫助。
實行方法:父母可利用透明膠盒貯存對象,增強物品處理的透明度。父母亦可讓小朋友在房門外,掛上圖畫及文字,告知父母“我在做什么?”,增強彼此溝通,同時讓小朋友感到被尊重。在家中放置小盆栽,讓小朋友學習照顧,更可營造一個和諧環境。為了減少孩子出錯,父母可在家中危險的地方掛上“不準進入”的標志,讓孩子識別,免生危險。
5、常自律
持續地、自律地執行上述“四常”,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當父母了解到小朋友的長處與短處,再按情況做出適當的獎賞,讓小朋友從他律(以成人的贊賞作為標準)、紀律,發展成為自律。
好處:做個自尊感強的孩子,懂得自我管理生活。
實行方法:當孩子在收拾或清潔上負責任,就會得到一個印,取得若干數量后,孩子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父母亦可與孩子一起調校鬧鐘,讓孩子學習自己起床。小朋友可每天觀看工作清單,學習“今天的事今天做”。
在實施“五常法”的過程中,父母必須首先了解五常法,并以身作則。父母必須在教導上有共識。如果小朋友做錯事,父母必須要有共同處事的原則。其實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正在運用“五常法”,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弄干凈桌面或把椅子移好后,會獲得成人贊賞時,他們自然地會繼續做,小朋友就不知不覺地學習了,而且可以不斷增強信心。當然,若小朋友做錯就需要罰。父母必須按小朋友的能力去制定標準,而非按成人的要求,過高過低都不宜。
幼兒園教育隨筆:讓孩子“管住”自己的“手”
“老師,馬俊琦打我”!每天,都會有幾個小朋友來跟我告狀,說馬俊琦打他,其實馬俊琦也不是真的去打小朋友,只是有人從他身邊路過他會去抱抱別人。于是我去找馬俊琦,問他:為什么要去抱別的小朋友?他就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看看這邊看看那邊,就是不正面回答我。于是,每次我也就讓他不玩游戲作為懲罰。但是,隨著告狀的孩子越來越多,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我決定找馬俊琦談一談。于是,我先問:你抱住別的小朋友是不是因為喜歡那個小朋友?他一開始沒有回答,我再問了幾遍后才扭扭捏捏地說:因為我想讓她和我一起玩。我說:那你為什么不好好地跟小朋友說,而要抱住他們呢?以后你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就好好說,不要去抱住他們。
馬俊琦這個小朋友是我們班的“難題”,由于每次都要去抱住別的小朋友,漸漸的和他玩的小朋友也不多了。于是越沒有小朋友和他玩,他就越要去抱住別人,形成了惡性循環。我覺得這時候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幼兒,讓他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然后耐心的告訴他應該怎樣去和小朋友友好地相處,漸漸的,讓他自己試著去和別的小朋友相處。希望馬俊琦小朋友能和別的小朋友相處的越來越好。
炎炎小朋友的繪畫能力和動手能力相對比較差,因此,在每次活動中我對他的指導和關心多于其他小朋友。可是,為什么一學期下來他的繪畫和動手能力沒有明顯提高呢?最近手工活動中發生的事情使我對此有所感悟。那天,我們組織了一次剪貼舊畫報的活動,小朋友都十分感興趣,炎炎也非常投入,他選擇了一張有孫悟空的畫報,便迫不及待地舉起剪刀開始剪。可是他歪著腦袋,蹺著手指,剪得很累,剪出來的邊也不平整。看到這情形,我便走過去,把住他的手與他一起剪,并強調剪刀要放正、沿著輪廓線……但是,對于我的幫助炎炎好像并不高興,一直嘟著嘴,我能感覺到被我握著的小手也松了勁,只是機械地隨著我的節奏擺動。于是,我便停了下來問他:“怎么啦?為什么不剪?不會剪不要緊,老師教了你就會了。”他低下頭沉默了許久,然后輕輕地說:“老師,我自己會剪的。”“我自己會剪的:”猛然間,這句話敲醒了我。我本想做一個指導者、幫助者,事實上卻扮演了一個干預者、破壞者。同時,我也強烈地感覺到炎炎小朋友并不需要我過多的指導和幫助。他真正需要的是自己動手、自己操作;他需要的不是被動地接受學習,而是在活動過程中的一種主動的體驗。不管他剪得輕松與否,好壞與否,只要是主動的、積極的、愉快的體驗,對他來說才是最需要的。中班的幼兒已具有獨立自主意識,并具有初步的活動能力,他們不愿總是做一個單純的接受者,而是愿意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成為活動的主體。我們只有大膽放手,讓幼兒自己干,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幼兒園的活動才能成為他們真正需要的活動,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玩具滿地都是,床鋪亂七八糟,家里的擺設被乾坤大挪移,到處沒有一處是干凈的。父母們提起孩子“邋遢”就頭大,不知該怎么辦。孩子通常都管不住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人也不是孩子。但如果你想有一個輕松育兒生活,不妨試試五常法,讓孩子自己管住自己,教育孩子學習自我管理。
五常法是日本人推崇的一種品質管理技術,包括:常組織(Structurise)、常整頓(Systematise)、常清潔(Sanitise)、常規范(Standardise)及常自律(Self-discipline)五項。當運用到孩子身上時,則可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自理能力,再發展到行為自律。小朋友從實際的生活中,了解到自己的事是自己做,再加上父母的鼓勵,令小朋友更有信心獨立自理。
1、常組織
扔掉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年沒有用過的物品),并將保存的物品分層管理,要點在于集中存放及盡量減低存量。
好處:訓練小朋友的觀察能力,常常檢查家居物品是否衛生及完整,并限制物品數量,夠用即可。
實行方法:五常法強調“一就是最好”,建議小朋友只有一個放置玩具的架、一個鞋架及一格飾物格等。讓小朋友門自己篩選哪些玩具需要,哪些是不需要的。父母要和孩子們商量擁有物品的數量,讓小朋友從小學會取舍,將不需要的物品轉送別人。
2、常整頓
首先決定物品的“名”及“家”,以致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或放好物品,提高效率。
好處:做個富有責任感的小朋友,曉得將物品分類,令物品有“名”及“家”,用完放回原處。
實行方法:“五常法”讓小朋友學習一個分類的概念,每件物品都有個家,并貼上卷標,讓小朋友自行將物品放回原處。譬如書本放在架子的最上層并貼上卷標,而玩具放在膠盒內,鞋子則放在鞋架內,讓小朋友在30秒內找到對象。
3、常清潔
小朋友要保持個人清潔,也有責任去負責保持清潔。使其樹立“我不會使東西變臟”,而且“我會馬上清理東西”的觀念。
好處:每天清潔身體及衣服,保持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
實行方法:為了讓小朋友知道自己面部、手部是否清潔,衣服、鞋襪是否整齊,父母可特別將鏡子掛在適合小朋友的高度上,幫助他進行自我檢查。此外,父母可鼓勵小朋友分擔家務,吃完東西要收拾餐具及桌椅,以及定時收拾書桌。
4、常規范
經過父母與孩子溝通后,利用透明度、視覺管理及園林式環境,為孩子提供規范化的環境,減少錯誤并且提高辦事效率。
好處:建立小朋友的自信心,樂意與人溝通,能自訂或與父母合作制定生活標準,遇到事情知道如何解決、怎樣尋求幫助。
實行方法:父母可利用透明膠盒貯存對象,增強物品處理的透明度。父母亦可讓小朋友在房門外,掛上圖畫及文字,告知父母“我在做什么?”,增強彼此溝通,同時讓小朋友感到被尊重。在家中放置小盆栽,讓小朋友學習照顧,更可營造一個和諧環境。為了減少孩子出錯,父母可在家中危險的地方掛上“不準進入”的標志,讓孩子識別,免生危險。
5、常自律
持續地、自律地執行上述“四常”,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當父母了解到小朋友的長處與短處,再按情況做出適當的獎賞,讓小朋友從他律(以成人的贊賞作為標準)、紀律,發展成為自律。
好處:做個自尊感強的孩子,懂得自我管理生活。
實行方法:當孩子在收拾或清潔上負責任,就會得到一個印,取得若干數量后,孩子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父母亦可與孩子一起調校鬧鐘,讓孩子學習自己起床。小朋友可每天觀看工作清單,學習“今天的事今天做”。
在實施“五常法”的過程中,父母必須首先了解五常法,并以身作則。父母必須在教導上有共識。如果小朋友做錯事,父母必須要有共同處事的原則。其實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正在運用“五常法”,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弄干凈桌面或把椅子移好后,會獲得成人贊賞時,他們自然地會繼續做,小朋友就不知不覺地學習了,而且可以不斷增強信心。當然,若小朋友做錯就需要罰。父母必須按小朋友的能力去制定標準,而非按成人的要求,過高過低都不宜。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質。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喝水習慣,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重視,共同配合。 所以在幼兒園針對孩子的喝水的問題,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不加以干擾,由于氣候不同,幼兒的活動量大小不一樣,飲食結構、身體狀況不一樣,雖然平時,在規定的時間讓孩子喝水,但也未必能滿足所有幼兒對水的需求,他們隨時有渴的需求。幼兒天性又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一玩起來什么都會忘了,所以在幼兒活動中、游戲中要提醒幼兒隨渴隨喝
在幼兒園里,讓幼兒多喝水、喝好水隨渴隨喝的同時,必須教育幼兒在喝水的時候不能玩水,以免灑了在桌面上、地板上,要一口口地喝,不能急,不能說笑,避免嗆著,,如果人多的時候,要求幼兒排好隊,不能推讓,學會互相謙讓。
要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喝水習慣,形成合理的生活制度,只靠幼兒園是不夠的,所以還得爭取家長的配合,共同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家長在幼兒園里叫孩子喝水的時候,沒有讓孩子自己去拿杯子開水,而是家長一手包辦,于是我走過去對孩子說:“我們現在是中班小朋友了,自己能做的事情應該要自己做,是嗎?”然后孩子接過杯子自己喝。因此和家長互相溝通對孩子習慣的養成是有很大幫助
在活動休息時間,子杰急沖沖地跑來對我說:“馮老師,誠誠他又打我。”聽了他的話,我的心一緊,心想:是啊,今天子杰已經是第二次來告誠誠的狀了,都是因為誠誠在游戲的時候,因為溝通方式的不對,習慣了用力去拍同伴的肩膀,讓同伴認為他是在攻擊自己。我想我不能像上次那樣去批評誠誠了,顯然這個方法是行不通的。我靈機一動,不如讓子杰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也許會化解幼兒之間的誤會,讓他們學習怎么去溝通,怎么去想出。我就問子杰:“子杰,他這樣你喜歡嗎?”子杰說:“我不喜歡。”我又說:“你不喜歡他這個樣子,你告訴他了嗎?”子杰搖了搖頭,我很鄭重地對子杰說:“其實誠誠他非常喜歡和你玩的,他很想跟你做朋友,只是有的時候他不知道自己做得不對,你能幫助他嗎?”子杰點點頭,你不喜歡他這么做,你就直接告訴他,你讓他知道,你不喜歡他這個樣子,如果他再這樣,你就不理他了,再也不和他玩游戲了,知道了嗎?”子杰點點頭說:“知道了,馮老師。”我笑著說:“那去跟他說吧!”
我看著子杰走到了誠誠的面前,只聽他說:“我告訴你哦,如果你再打我,我就不跟你玩了,而且以后都不跟你玩了。”誠誠聽了子杰的話,連忙說:“對不起,我保證以后都不打你了,你跟我玩吧!”子杰說:“你保證哦!”誠誠點點頭說:“嗯,我一定不再打你了!”兩個人又冰釋前嫌,玩起游戲來了!
一整天下來,我沒有聽到子杰來告狀,看來這招還是挺管用的,孩子之間的沖突時難免的,如果老師都幫他們一一解決,那他們就很難學會與別人想處,這樣他們的交往能力就等不到提高,這對孩子今后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給孩子的不是過度地保護,而是讓他們學會怎么保護自己,怎么與人交往,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讓孩子在交往中做自己行動的主人,讓老師做一個引導者、協助者,而不是決策者。
玩具滿地都是,床鋪亂七八糟,家里的擺設被乾坤大挪移,到處沒有一處是干凈的。父母們提起孩子“邋遢”就頭大,不知該怎么辦。孩子通常都管不住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人也不是孩子。但如果你想有一個輕松育兒生活,不妨試試五常法,讓孩子自己管住自己,教育孩子學習自我管理。
五常法是日本人推崇的一種品質管理技術,包括:常組織(Structurise)、常整頓(Systematise)、常清潔(Sanitise)、常規范(Standardise)及常自律(Self-discipline)五項。當運用到孩子身上時,則可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及自理能力,再發展到行為自律。小朋友從實際的生活中,了解到自己的事是自己做,再加上父母的鼓勵,令小朋友更有信心獨立自理。
1、常組織
扔掉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年沒有用過的物品),并將保存的物品分層管理,要點在于集中存放及盡量減低存量。
好處:訓練小朋友的觀察能力,常常檢查家居物品是否衛生及完整,并限制物品數量,夠用即可。
實行方法:五常法強調“一就是最好”,建議小朋友只有一個放置玩具的架、一個鞋架及一格飾物格等。讓小朋友門自己篩選哪些玩具需要,哪些是不需要的。父母要和孩子們商量擁有物品的數量,讓小朋友從小學會取舍,將不需要的物品轉送別人。
2、常整頓
首先決定物品的“名”及“家”,以致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或放好物品,提高效率。
好處:做個富有責任感的小朋友,曉得將物品分類,令物品有“名”及“家”,用完放回原處。
實行方法:“五常法”讓小朋友學習一個分類的概念,每件物品都有個家,并貼上卷標,讓小朋友自行將物品放回原處。譬如書本放在架子的最上層并貼上卷標,而玩具放在膠盒內,鞋子則放在鞋架內,讓小朋友在30秒內找到對象。
3、常清潔
小朋友要保持個人清潔,也有責任去負責保持清潔。使其樹立“我不會使東西變臟”,而且“我會馬上清理東西”的觀念。
好處:每天清潔身體及衣服,保持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
實行方法:為了讓小朋友知道自己面部、手部是否清潔,衣服、鞋襪是否整齊,父母可特別將鏡子掛在適合小朋友的高度上,幫助他進行自我檢查。此外,父母可鼓勵小朋友分擔家務,吃完東西要收拾餐具及桌椅,以及定時收拾書桌。
4、常規范
經過父母與孩子溝通后,利用透明度、視覺管理及園林式環境,為孩子提供規范化的環境,減少錯誤并且提高辦事效率。
好處:建立小朋友的自信心,樂意與人溝通,能自訂或與父母合作制定生活標準,遇到事情知道如何解決、怎樣尋求幫助。
實行方法:父母可利用透明膠盒貯存對象,增強物品處理的透明度。父母亦可讓小朋友在房門外,掛上圖畫及文字,告知父母“我在做什么?”,增強彼此溝通,同時讓小朋友感到被尊重。在家中放置小盆栽,讓小朋友學習照顧,更可營造一個和諧環境。為了減少孩子出錯,父母可在家中危險的地方掛上“不準進入”的標志,讓孩子識別,免生危險。
5、常自律
持續地、自律地執行上述“四常”,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當父母了解到小朋友的長處與短處,再按情況做出適當的獎賞,讓小朋友從他律(以成人的贊賞作為標準)、紀律,發展成為自律。
好處:做個自尊感強的孩子,懂得自我管理生活。
實行方法:當孩子在收拾或清潔上負責任,就會得到一個印,取得若干數量后,孩子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父母亦可與孩子一起調校鬧鐘,讓孩子學習自己起床。小朋友可每天觀看工作清單,學習“今天的事今天做”。
在實施“五常法”的過程中,父母必須首先了解五常法,并以身作則。父母必須在教導上有共識。如果小朋友做錯事,父母必須要有共同處事的原則。其實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正在運用“五常法”,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弄干凈桌面或把椅子移好后,會獲得成人贊賞時,他們自然地會繼續做,小朋友就不知不覺地學習了,而且可以不斷增強信心。當然,若小朋友做錯就需要罰。父母必須按小朋友的能力去制定標準,而非按成人的要求,過高過低都不宜。
每次戶外游戲都非常令我頭疼,孩子們總是玩一會就亂了,任憑我一遍一遍的講甚至大聲呵斥都無濟于事。組織的游戲玩幾分鐘就被迫結束,這真令我大傷腦筋。
有一次,游戲時,李鑫的一句話才使我恍然大悟,“總是玩那幾個游戲,都玩膩了。”讓孩子每天都做同樣的游戲,他們肯定會感到枯燥厭煩,對孩子也失去了新鮮感,更別提激發孩子的興趣,吸引孩子了。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在以后的戶外游戲中,我讓孩子自己創編游戲,然后大家一起商討游戲規則。這一舉動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對于自己制定的游戲規則也更能遵守了。
從那以后,每次戶外游戲孩子們都意猶未盡,這樣一來,不僅增強了孩子的體質,還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還真是一舉多得呢!
《中班安全教育隨筆100篇簡短》:中班安全教育隨筆100篇簡短第1篇幼兒園安全教育隨筆安全教育是幼兒園教育永恒的話題,幼兒園是縱多幼兒集體生活的的場所,無論教師怎樣注意,也難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在平
《中班保育隨筆100篇》:中班保育隨筆第1篇 幼兒園中班保育隨筆篇一 每天的午睡起床后,在孩子們吃過點心后,我都會組織孩子們坐下來稍作休息,安靜以后為接下來的個別化學習做準備,順便也檢查一下
《中班保教隨筆18篇》:第1篇中班保教隨筆 幼兒教育隨筆:我想當保安 下午自主游戲時間,丁丁突然想玩保安的游戲,雖然沒有小朋友響應,但丁丁仍堅持要玩。雖然我知道這個游戲在沒有準備、也沒有同伴配合的情況下很難開展,但我沒有阻止丁丁,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