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7
這是登飛來峰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導入:我們已經學習了唐代的三首詩,接下來要學的是宋代的兩首詩。先學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2、教師簡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3、教師范讀,學生輕吟。
4、全體學生齊讀。
5、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在教師的點撥下理解詩意。
點撥要點:
首句點明了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兩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為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5、讓學生自由朗讀并背誦。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請欣賞:飛來峰
我國共有四川龍門、江蘇、杭州、浙江紹興、安徽五處此景觀。
本詩中的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期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從東武縣飛來,故因此而得名。飛來峰宋有王安石題詩《登飛來峰》,從此聞名天下。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書,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張。他積極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晚年退居江寧(今南京),封荊國公,世稱荊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三、感知詩歌內容
登飛來峰
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翻譯:我登上了飛來峰上的高塔,聽人說清晨雞鳴時從這兒能看到太陽升起。
翻譯:不怕浮云層層遮住視野,都(只)因為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哲理:
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
《登飛來峰》是一首哲理詩。這首詩借寫景抒發了詩人廣闊的政治胸懷,以理入詩,表現了作者高瞻遠矚、不畏困難的心懷。一二句敘述自己行動,為后文議論打好基礎。三四句議論,由前兩句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悟到一種人生哲理。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我們知道,在通常情況下雞鳴時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據說在泰山的日觀峰,“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在飛來峰上能不能看到這一奇景呢?從“聞說”二字推斷,詩人沒有看到。他不寫親眼看到的景物,而寫傳聞之景,為的是突出構思中闡發哲理的重心。雞鳴日出的燦爛圖景,也是詩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轉入議論,其實也有寫景的形式。“浮云”二字,既是實寫,也是比喻,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邪官)。“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
問題:
1、“最高層”有了什么樣的深層含義?僅僅指的是他站的比別人高嗎?還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變形題)
“最高層”字面上指千尋塔的最高層,指他站的比別人高。實則暗喻政治上的最高決策。也指他有雄心壯志,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這無疑是人生的最高層!
2、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主題思想)
觀察事物,解決問題,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
四、拓展學習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飛來峰和王安石的相關資料,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并在熟讀的基礎上正確背誦古詩,能用自己的話疏通詩意。
2、 過程與方法目標:明確古詩學習的一般性目標,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濃厚興趣的引導下熟悉詩歌內容,運用圖文結合、抓關鍵字,熟讀想象的方式準確理解詩句的含義,并聯系詩歌創作背景和相關的時代資料引導學生挖掘詩歌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首詩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并且體會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艱難為之奮斗。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含義,能夠準確描述詩歌的情景,并且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結合作者的生平事跡領悟詩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應該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方法:
談話導入法、情境朗讀法、拓展研讀法等。
學習方法:
自主朗讀法、合作討論法、抓關鍵字詞及圖文結合理解等。
學習資料準備:
關于飛來峰的影像資料、關于王安石一生經歷的文字資料
學習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
(學生自主發言,結合學生發言點評,使學生感悟古詩的魅力。)
大家一定也讀了不少的古詩,我想考考大家,可以嗎?
(出示多媒體資料,結合圖畫誦讀古詩名篇名句:《游園不值》、《飲湖上初晴后雨》、《望廬山瀑布》,和學生一起進入詩的學習情境)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個神奇的地方,請看——
(出示飛來峰圖片,了解其特點)
在我國這樣神奇美麗的山峰有五座,我們今天走進的是位于浙江的一座。(出示文字資料,指名閱讀,結合圖片了解詩中的飛來峰)
二、 作者簡介
宋代著名詩人王安石曾經登上了這座飛來峰,并寫下了一首詩——登飛來峰。(板書題目和作者)
了解王安石嗎?
(學生自主交流知識積累,教師補充文字資料和王安石的畫像,了解王安石生平和古詩創作背景)
三、 誦讀理解古詩:
1、 初讀古詩:看一看有沒有不認識的字?可以自己試著讀一讀嗎?
(學生自由朗讀)
一起讀讀好嗎?(學生齊讀)
2、 明確目標:學習一首古詩,有一些目標是必須達到的,你知道嗎?
(學生自主發言,明確熟讀成誦、理解詩意、體會思想感情等目標)
3、 誦讀古詩:
(1)自由朗讀:自己讀讀古詩,覺得自己讀得很好了就停下。
(學生放聲誦讀)
(2)朗讀展示:讀詩有幾個不同的層次,正確流利是初級,抑揚頓挫是中級,入情入境是高級。你想挑戰哪一級?
(結合學生的自主挑戰,指導學生明確不同要級別的具體要求和實現方法。首先正確流利,要讀清楚每個字,要求字正腔圓;其次抑揚頓挫要按照詩句的節奏韻律去朗讀,了解七言絕句的節奏停頓,初步感悟意義停頓;最后的層次作為研讀的目標,配以圖片自主嘗試體現情境,激發學生體會詩中深意,進而讀出真正的意味。)
(3)齊讀匯報展示;
4、理解詩意:
(1)要明白古詩中描述了怎樣的情景可以通過什么方法達到呢?
(結合學生發言小結出:熟讀多思、抓關鍵字、圖文結合、參考資料等方法):
(2)開展自學:
明確了目標,有了方法,那就開始行動吧!。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你的理解是否準確全面呢?聽聽他人的意見,如果有不同,對比討論一下,誰說的更準確。
(學生同桌或者小組內交流)
(3)組織匯報:
說說你們讀懂了什么?
(學生匯報初步解讀的成果。教師點播關鍵字詞的理解。)
(“千尋”意為八千多尺, 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體現塔之高,指導學生讀出那種高;補充關于“雞鳴見日升”的傳說,體現高之奇,嘗試讀出高之勢;“不畏”與“只緣”的含義,讀出其中的豁達感。)
(4)情境誦讀:
創編王安石登飛來峰的情境,師生合作將詩句融入情境中背誦,配樂升華情感。
(王安石從鄞縣任滿歸來,途徑飛來峰,與友人一起去游玩,來到山腳下,只見云霧繚繞,王安石不禁心生疑慮:山上有什么樣的景色呢?一路拾級而上,來到山頂,抬頭一看,只見——“飛來峰上千尋塔”,還有神奇的傳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剛才的疑慮一掃而光,站在峰頂極目遠眺,突發感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5、感悟思想:
(1)詩中最能體現王安石登飛來峰心情的是那一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2)其實,在王安石說出這句詩之前,他想起了唐代詩人李白的一句詩,
(出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也是一個有才華的人,渴望有人賞識,而那個人就在長安,是——皇帝,可是卻總也看不見,所以特別愁苦,原因就是——總為浮云能蔽日。在兩位詩人的句子中都出現了“浮云”一詞,看來別有深意啊!
原來早在漢代就有人給“浮云”了一個更深的含義。
(出示: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
從這句話中,你明白“浮云”的含義嗎?
(指導學生了解“浮云”可指代“奸佞之臣”。)
原來李白看不到希望的原因是——(朝中有奸臣當政)
現在,再來讀讀王安石的詩句,你明白他的心嗎?可以和同學談談你的發現。
(學生自主思考后,進行交流討論,了解王安石的心聲。)
(3)組織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結合學生發言體會王安石不怕任何阻礙,只要自己有才華、志向高,就可以得到賞識,為國家效力。)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胸襟、氣魄,王安石一直努力,最后官至宰相,主張變法改革,讓當時的北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4)心聲朗讀:現在又該怎么讀?(學生齊讀)
三、布置拓展閱讀:
王安石的一首詩為我們解開了一頁詩——登高望遠,感物抒懷,這樣的詩作還有很多,大家可以找一找,讀一讀,好嗎?(下課!)
附:板書設計: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 了解詩意
聞說雞鳴見日升。 思想感情
不畏浮云遮望眼, 背誦
只緣身在最高層。
教學反思:
《登飛來峰》是宋代詩人王安石30歲時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徑紹興飛來峰,登臨所作。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時的作品,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其詩中的景色氣勢逼人,詩中的胸襟亦很廣闊,是一首情理兼容、意境曠達的宋詩代表作。
在教學設計中,我突出營造詩的氛圍、讀出詩的層次、明確詩的意境、感悟詩的理趣等學習策略,希望可以讓學生在詩意課堂中享受語文的樂趣。
首先,我以古詩為線索,串起一個課堂。無論是開課時背誦古詩,還是課堂上誦讀感悟古詩,還是結課時拓展積累古詩,都讓學生置身于詩的語境中,進行展示、誦讀、品味,用濃濃的語文味奠定課堂的基調。
其次,我在指導學生誦讀古詩的時候追求層次提升感。誦讀是學習古詩的主要方法,方式有很多種,而不同的'朗讀方式都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感悟水平,所以,我為學生設計朗讀的級別層次鼓勵他們步步登高。在這個過程中輔以多媒體課件展示、音樂激發情感、背景介紹深入古詩,幫助學生逐步走向詩人的內心,讀出詩句真正的情感。
在明確詩的意境這方面,我指導學生明確理解古詩意境的主要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學進而匯報交流,運用自己的語言、情感配合學生的每一次發現,和他們一起借助詞句的理解走進當初詩人作詩的特殊時代和場景,努力還原出那道特別的風景和那種特殊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情感去展示自己感悟到的一切,最后配以情境朗讀讓學生恍如身臨其境,享受詩情畫意,更體會出古詩的簡潔凝練和現代語言豐富生動的不同風格。
而這首詩最大的特色就是理趣,體現出王安石的人生志向和豪邁情懷。為了讓學生體會當時詩人的心境,我們借助資料了解歷史,分別搜集了李白的“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和漢代陸賈在《新語·慎微》中的句子“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蔽日也。”作為階梯鋪墊,帶領學生明確其中的緣由,體會詩人的心聲,升華詩人的人格,結尾處要求學生拓展閱讀更多的古詩名句以探索“站得高,望得遠”的人生哲理。
但是回顧整個課堂,學習的層次雖然明顯,但是教師的預設似乎束縛了學生,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不足,對于學生搜集處理資料和自主閱讀理解的能力培養不足,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涉及還不夠,對于詩中哲理的探究深淺程度把握不足,難點突破不夠流暢,應該更多地從學生角度出發,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舞臺,演繹語文學習的精彩。
【教學目標】:
登飛來峰優秀教學設計
1、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中蘊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語:
孩子們,老師今天帶你們去一個被人們稱為“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杭州飛來峰走走看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1、教師播放飛來峰的圖片,學生欣賞。
師導:孩子,剛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話來談談自己看后的感受嗎?
2、學生談觀后的感受。
3、談話,揭題。
師導:在你們的眼中,飛來峰是那樣的美麗、雄偉壯觀,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師板書:角度),結果認識不同,感受不同。我們北宋時期最偉大的詩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飛來峰,并留給了我們一首千古傳頌的《登飛來峰》。(教師板書:登飛來峰)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品味詩人獨特的感情、豪邁的氣魄。
4、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詩歌。
1、投影古詩。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最好還能讀出古詩的節奏。
(2)誰能代替詩人把這首詩讀給大家聽?(2人讀,并正音)。
(3)我們一起做王安石,把這首詩齊讀一遍。
師導:孩子們,學習古詩,就是透過字面去想像當時的畫面,和古人對話,體會他的感情。
(4)你再認真讀一讀,想一想,從這首詩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樣的畫面?(交流要點: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補充,老師隨機板書。)
(5)再現古詩畫面。
他們又有著一種怎樣的聯系呢?能不能把這幾個字連起來說一說?
(6)質疑,問難。
過渡:在讀的過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學生提問,教師相機板書。
(過渡:學貴有疑,有了這些疑問,我們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學習。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三、誦讀詩歌,感悟哲理。
1、解讀1、2句。
幻燈出示: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1)指名讀詩句。
(2)理解詞語。
尋:古代的度量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極言塔高。“千”在這里不是實寫,是指多。如我們學過的“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在這里詩人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
聞說:聽說。
雞鳴見日升:傳說。站在塔上,五更天雞叫的時候就看見太陽升起。
(3)詞語的意思理解了,誰能說說整句詩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說、指名說)
(4)想象太陽升起時的美景。
師導:此時,詩人就站在飛來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這樣一幅美麗的情景。(出示:日出時的插圖)發揮你的想象,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看到了這樣的美景,你能用幾句話描述當時的景象嗎?
(5)指導朗讀。
師導:這樣的景象給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認為怎樣通過朗讀來表達呢?
2、解讀3、4句。
(過渡,師導: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見了日出時美麗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由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1)學生齊讀3、4句。
(2)理解詞語。
不畏:不怕。
緣:因為。
(3)理解整句詩的意思。
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呢?
3、整體理解詩意。
四、誦讀詩歌,感悟哲理。
(師導:現在我們理解的只是詩句的意思,實際上詩人寫詩和我們現在寫文章是一樣的,是想通過字里行間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愿望。我們要想讀懂詩人的心聲,那就必須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背景。)
1、教師出示:王安石變法的故事 ,“浮云”的典故。
學生自己讀讀。
(出示:在北宋仁宗時候,大批農民失去田產,淪為佃戶,遭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為了爭取生存的權利,他們只有拿起武器,鋌而走險。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可是各項新法的實施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實施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嶺高塔,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達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障日也。”——陸賈《新語 慎微篇》。意思:西漢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
2、理解“浮云”的深層含義。
師導:讀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認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還指什么?
3、深層次得理解“不畏”。
師導:同樣王安石也在實現自己理想的時候遇到了這樣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應是什么?你能用詩中的'一個詞來說說嗎?
“不畏”說明了什么?堅決果斷地讀讀這個詞。
4、理解“最高層”。
師導:這是多么有氣魄的豪邁聲音!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后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就做了宰相,任憑反動勢力怎樣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他能如此堅持和毫不畏懼,全都源于“只緣身在最高層”。“最高層”又有了什么樣的深層含義?僅僅指的是他站的比別人高嗎?還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導朗讀。
讀出詩人豪邁的氣勢。
6、學生總結。
(師: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7、誦讀整首詩歌
(師: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遠。同樣,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也是這樣,只有在各個方面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變法革新,他滿懷著要求改變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雄才偉略。請同學們合上書本一起誦讀這首詩,讀出詩人的豪邁氣勢,讀出詩人的雄心壯志。)
五、課堂檢測。
試題:填空練習
飛來峰上___,
__雞鳴見日升。
____遮望眼,
__身在___。
六、課后拓展。
1、自學古詩《題西林壁》。
2、課下搜集有關王安石的古詩讀一讀,進一步了解這位偉大的詩人。
七、結束語。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那豪邁的氣勢在這首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為之喝彩。同樣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為自己儲備知識,積蓄能量,提高自己,因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最后讓我們全體起立,齊聲誦讀這首詩來結束本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