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6
這是機械能守恒定律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體的動能和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2.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及其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1.學會在具體的問題中判定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恒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象,分析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體驗理想實驗是探究物理規律的一種重要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
2.通過將科學技術與物理課堂結合,提高自身做物理實驗的科學素養。?
3.在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學有所得的快樂,并感悟物理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運用理想實驗探究機械能守恒定律;
歸納出只有重力做功是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三、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
四、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流程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采用“情景引入──提出問題──猜測答案──探究答案──驗證結論──條件歸納──應用和小結”的教學流程:從過山車模型中發現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提問在轉化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總量(機械能)是否相等,進而引出探究的主題;之后運用已學的理論知識動能定理驗證結論,將理論和實驗推理很好的相結合;在條件討論過程中設計多個情景,通過不同情況下讓學生尋找力做功的共性,師生互動討論歸納出機械能守恒的條件;?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幻燈片演示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新課引入
提出問題
小球在運動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如何變化?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總量又會如何?
?
學生回答:動能增大,重力勢能減少.(但是兩者之和不清楚。)
由演示提出新問題,激發探究興趣。
為了弄清楚兩種能量之和如何變化我們需要先
復習回顧
機械能定義:
?
學生回顧
?
?
?
?
?
小組積極回答
?
?
?
?
?
?
學生考慮并回答
通過復習聯系引入問題,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探索欲。
聯系生活
實際上生活中與翻滾過山車一樣有能量轉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
?
學生主動回答生活實例?
?
?通過圖片說出動能與勢能變化情況。
?
?
?
?
理性問題實際化,聯系實際生活。
發散學生思維
探究過程
機械能中動能與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關系:1、提出問題
學生探究
體現學生自主性
2、猜想答案
并且大致的指出我們探究的具體做法與探究方向。
學生大膽猜測
學生發言
體現猜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探究過程
分組探究
學生自主性高漲積極試驗,現象好奇。
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二者缺一不可。
(1)只受重力。只有重力做功
學生自主推導過程
學生發言,匯報探究結論
讓學生學會分享
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能力
(2)受其他力,但是其他力不做功
學生發現原來和第一種情況一樣。
學生學會總結不同現象的相同規律。
(3)物體受其他力,且其他力做功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
學生實踐上升到理論
(4)探討守恒的條件
學生總結:看來機械能守恒條件應該是只有重力做功或彈力做功。
學生思維十分活躍
三、課堂小節:(師生共同參與并重現板書)
學生齊讀
學生理清本節大體思路
⑧學以致用:
學生獨立做題
教師正確講解
個別錯誤更正
學生積極參與并準確得出結果。
體現“學生在錯誤中學會知識”
下課
學生下課
六.板書設計:1.? 機械能定義:
2.?機械能守恒定律:
(1)只受重力。只有重力做功
(2)受其他力,但是其他力不做功
(3)物體受其他力,且其他力做功
3.?機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條件:
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
七.布置作業
練習(1)(2)(3)(4)題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掌握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條件;
(2)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含義.
2.明確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處理問題的優點,注意訓練學生運用本定律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培養學生正確分析物理問題的習慣.
3.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強調用能量的轉化與守恒觀點分析處理問題的重要性.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機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學知識中的一條重要規律.是一個重點知識.特別是定律的適用條件、物理意義以及具體應用都作為較高要求.
2.機械能守恒定律的適用條件的理解以及應用,對多數學生來說,雖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仍常常是把握不夠,出現各式各樣的錯誤.這也說明此項正是教學難點所在.
三、教具
投影片若干,投影幻燈,彩筆,細繩,小球,帶有兩個小球的細桿,定滑輪,物塊、M,細繩.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引入新課
1.提出問題(投影片).
(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
(2)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條件.
2.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歸納總結,說明(1)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物理含義.
(2)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實例及其分析.
問題1 投影片和實驗演示.如圖1所示.一根長L的細繩,固定在O點,繩另一端系一條質量為的小球.起初將小球拉至水平于A點.求小球從A點由靜止釋放后到達最低點C時的速度.
分析及解答:小球從A點到C點過程中,不計空氣阻力,只受重力和繩的拉力.由于繩的拉力始終與運動方向垂直,對小球不做功.可見只有重力對小球做功,因此滿足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條件.選取小球在最低點C時重力勢能為零.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可列出方程:
教師展出投影片后,適當講述,然后提出問題.
問題2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實驗.在上例中,將小球自水平稍向下移,使細繩與水平方向成θ角,如圖2所示.求小球從A點由靜止釋放后到達最低點C的速度.
分析及解答:仍照問題1,可得結果
問題3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實驗.現將問題1中的小球自水平稍向上移,使細繩與水平方向成θ角.如圖3所示.求小球從A點由靜止釋放后到達最低點C的速度.
分析及解答:仿照問題1和問題2的分析.
小球由A點沿圓弧AC運動到C點的過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滿足機械能守恒.取小球在最低點C時的重力勢能為零.
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可列出方程:
2.提出問題.
比較問題1、問題2與問題3的分析過程和結果.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對問題3的物理過程作細節性分析.起初,小球在A點,繩未拉緊,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體運動,到達B點,繩被拉緊,改做
進一步分析:小球做自由落體運動和做圓周運動這兩個過程,都只有重力做功,機械能守恒,而不是整個運動過程機械能都守恒,因此原分析解答不合理.
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小球的運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1)小球從A點的自由下落至剛到B點的過程;
(2)在到達B點時繩被拉緊,這是一個瞬時的改變運動形式的過程;
(3)在B點狀態變化后,開始做圓周運動到達C點.
通過進一步討論,相互啟迪,使學生從直覺思維和理論思維的結合上認識到這一點.前后兩個過程機械能分別是守恒的,而中間的瞬時變化過程中由于繩被拉緊,vB在沿繩方向的分速度改變為零,即繩的拉力對小球做負功,有機械能轉化為內能,機械能并不守恒.因此,對小球運動的全過程不能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
正確解答過程如下:(指定一個學生在黑板上做,其余學生在座位上做,最后師生共同討論裁定.)
小球的運動有三個過程(見圖4):
(1)從A到B,小球只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體運動,機械能守恒.到達B點時,懸線轉過2θ°角,小球下落高度為2Lsinθ,取B點重力勢能為零.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
(2)小球到達B點,繩突然被拉緊,在這瞬間由于繩的拉力作用,小球沿繩方向的分速度vB∥減為零,垂直繩的分速度vB⊥不變,即
(3)小球由B到C受繩的拉力和重力作用,做初速度為vB⊥的圓周運動,只有重力做功,機械能守恒,有:
聯立①、②、③式可解得vC.
教師對問題1、2、3的分析及解答過程,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一步提出問題.
問題4 出示投影片和演示實驗.
如圖5所示,在一根長為L的輕桿上的B點和末端C各固定一個質量為的小球,桿可以在豎直面上繞定點A轉動,現將桿拉到水平位置
與摩擦均不計).
解法(一):取在C點的小球為研究對象.在桿轉動過程中,只有重力對它做功,故機械能守恒.有:
解法(二):取在B點的小球為研究對象,在桿轉動過程中,只有重力對它做功,故機械能守恒:
由于固定在桿上B、C點的小球做圓周運動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則vB∶vC=rB∶rC=2∶3,
現比較解法(一)與解法(二)可知,兩法的結果并不相同.
提出問題:
兩個結果不同,問題出現在何處呢?
學生討論,提出癥結所在.教師歸納總結,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應注意研究對象(系統)的選取和定律守恒的的條件.在本例題中出現的問題是,整個系統機械能守恒,但是,系統的某一部分(或研究對象)的機械能并不守恒.因而出現了錯誤的結果.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由于兩小球、輕桿和地球組成的系統在運動過程中,勢能和動能相互轉化,且只有系統內兩小球的重力做功,故系統機械能守恒.選桿在水平位置時為零勢能點.
則有 E1=0.
而 E1=E2,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以上解法的合理性,并進一步提出問題,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還可有以下表述:
①物體系在任意態的總機械能等于其初態的總機械能.
②物體系勢能的減小(或增加)等于其動能的增加(或減小).
③物體系中一部分物體機械能的減小等于另一部分物體機械能的.增加.
請同學分成三組,每組各用一種表述,重解本例題.共同分析比較其異同,這樣會更有助于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深化.為此,給出下例,并結合牛頓第二律的運用,會對整個物理過程的認識更加深刻.
已知,小物體自光滑球面頂點從靜止開始下滑.求小物體開始脫離球面時α=?如圖6所示.
先仔細研究過程.從運動學方面,物體先做圓周運動,脫離球面后做拋體運動.在動力學方面,物體在球面上時受重力g和支承力N,根據牛頓第二定律
物體下滑過程中其速度v和α均隨之增加,故N逐步減小直到開始脫離球面時N減到零.兩個物體即將離開而尚未完全離開的條件是N=0.
解:視小物體與地球組成一系統.過程自小物體離開頂點至即將脫離球面為止.球面彈性支承力N為外力,與物體運動方向垂直不做功;內力僅有重力并做功,故系統機械能守恒.以下可按兩種方式考慮.
(1)以球面頂點為勢能零點,系統初機械能為零,末機械能為
機械能守恒要求
兩種考慮得同樣結果.
〔注〕(1)本題是易于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求解的典型題,又涉及兩物體從緊密接觸到彼此脫離的動力學條件,故作詳細分析.
(2)解題前將過程分析清楚很重要,如本題指出,物體沿球面運動時,N減小變為零而脫離球面.若過程分析不清將會導致錯誤.
為加深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還可補充下例.投影片.
一根細繩不可伸長,通過定滑輪,兩端系有質量為M和的小球,且M>,開始時用手握住M,使系統處于圖7所示狀態.求:當M由靜止釋放下落h高時的速度.(h遠小于半繩長,繩與滑輪質量及各種摩擦均不計)
解:兩小球和地球等組成的系統在運動過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機械能守恒.有:
提問:如果M下降h剛好觸地,那么上升的總高度是多少?組織學生限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答.
解法一:M觸地,做豎直上拋運動,機械能守恒.有:
解法二:M觸地,系統機械能守恒,則M機械能的減小等于機械能的增加.即有:
教師針對兩例小結:對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體現了思維的多向性.我們在解題時,應該像解本題這樣先進行發散思維,尋求問題的多種解法,再進行集中思維,篩選出最佳解題方案.
2.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結合前述實例分析、歸納總結出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1)確定研究對象(由哪些物體組成的物體系);
(2)對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過程分析.
(3)分析各個階段諸力做功情況,滿足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條件,才能依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列出方程;
(4)幾個物體組成的物體系機械能守恒時,其中每個物體的機械能不一定守恒,因為它們之間有相互作用,在運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題時,一定要從整體考慮.
(5)要重視對物體運動過程的分析,明確運動過程中有無機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轉換,對有能量形式轉換的部分不能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
為進一步討論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請師生共同分析討論如下問題.(見投影片)
如圖8所示,質量為和M的物塊A和B用不可伸長的輕繩連接,A放在傾角為α的固定斜面上,而B能沿桿在豎直方向上滑動,桿和滑輪中心間的距離為L,求當B由靜止開始下落h時的速度多大?(輪、繩質量及各種摩擦均不計)
(指定兩個學生在黑板上做題,其余學生在座位上做,最后師生共同審定.)
分析及解答如下:
設B下降h時速度為v1,此時A上升的速度為v2,沿斜面上升距離為s.
選A、B和地球組成的系統為研究對象,由于系統在運動過程中只有重力做功,系統機械能守恒,其重力勢能的減小,等于其動能的增加,即有:
由于B下落,使桿與滑輪之間的一段繩子既沿其自身方向運動,又繞滑輪轉動,故v1可分解為圖9所示的兩個分速度.由圖9知:
由幾何關系知:
綜合上述幾式,聯立可解得v1.
教師歸納總結.
五、教學說明
1.精選例題.
作為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復習課,應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精選一些具有啟發性和探討性的問題作為實例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兩道錯例,是課本例題的引伸和拓展,基本上滿足了上述要求,這對于深化學生對機械能守恒和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防止學生可能發生的錯誤,大有裨益.這種對問題的改造過程,也就是從再現思維到創造思維的飛躍過程.它在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發展思維能力方面比做一道題本身要深刻得多.
2.教學方法.
注重引導、指導、評價、發展有效結合.
(1)教師提供材料,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例如,在錯誤例題中發現兩種結果不同.
(2)針對不同結果,教師啟發學生找出問題的癥結,指導學生共同探求解決方案.
(3)在分析解答過程中,學生運用不同角度處理同一問題,教師及時作出評價.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要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這一方面是實事求是地肯定他們的成績,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是從思維方法上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經驗,提高認識,促進他們更有效地學習.
(4)在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教師通過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這在每個環節中,都有所體現.
一、教學目標
高一物理《機械能守恒定律》優秀教案
1.在已經學習有關機械能概念的基礎上,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機械能守恒的條件,掌握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2.學習從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機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物體系統機械能守恒的條件;能夠正確分析物體系統所具有的機械能;能夠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2.分析物體系統所具有的機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斷物體所具有的重力勢能,是本節學習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物體重力勢能大小與所選取的參考平面(零勢面)有關;而重力勢能的變化量是與所選取的參考平面無關的。在討論物體系統的機械能時,應先確定參考平面。
3.能否正確選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是本節學習的另一難點。通過本節學習應讓學生認識到,從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是物理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時進一步明確,在對問題作具體分析的條件下,要能夠正確選用適當的物理規律分析、處理問題。
三、教具
演示物體在運動中動能與勢能相互轉化。
器材包括:麥克斯韋滾擺;單擺;彈簧振子。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復習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知識。在初中學習時我們就了解到,在一定條件下,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下面我們觀察演示實驗中物體動能與勢能轉化的情況。
[演示實驗] 依次演示麥克斯韋滾擺、單擺和彈簧振子,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物體運動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學生回答物體運動中動能、勢能變化情況,教師小結:
物體運動過程中,隨動能增大,物體的勢能減小;反之,隨動能減小,物體的勢能增大。
提出問題:上述運動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是否變化呢?這是我們本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過程設計
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基礎上,我們從理論上分析物理動能與勢能相互轉化的情況。先考慮只有重力對物體做功的理想情況。
1.只有重力對物體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
問題:質量為的物體自由下落過程中,經過高度h1處速度為v1,下落至高度h2處速度為v2,不計空氣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過程中機械能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分析:根據動能定理,有
下落過程中重力對物體做功,重力做功在數值上等于物體重力勢能的變化量。取地面為參考平面,有
WG=gh1-gh2
由以上兩式可以得到
引導學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義,并小結:下落過程中,物體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此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
指出問題:上述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意義呢?作為課后作業,請同學們課后進一步分析物體做平拋和豎直上拋運動時的情況。
明確:可以證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而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
提出問題:在只有彈簧彈力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是否變化呢?
2.彈簧和物體組成的系統的機械能
以彈簧振子為例(未講振動,不必給出彈簧振子名稱,只需講清系統特點即可),簡要分析系統勢能與動能的轉化。
明確:進一步定量研究可以證明,在只有彈簧彈力做功條件下,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3.機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和彈簧彈力對物體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物體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這個結論叫做機械能守恒定律。
提出問題: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要能應用它分析、解決問題。下面我們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來學習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在具體問題分析過程中,一方面要學習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通過問題分析加深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與認識。
4.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
例1.在距離地面20高處以15/s的初速度水平拋出一小球,不計空氣阻力,取g=10/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提出問題:
(1)前面學習過應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處理平拋運動,現在能否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這類問題?
(2)小球拋出后至落地之前的運動過程中,是否滿足機械能守恒的條件?如何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明確:
(1)小球下落過程中,只有重力對小球做功,滿足機械能守恒條件,可以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2)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時,應明確所選取的運動過程,明確初、末狀態小球所具有的機械能。
例題求解過程:
取地面為參考平面,拋出時小球具有的重力勢能Ep1=gh,動能落地時小球的速度大小為
提出問題:請考慮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與用運動合成解決問題的差異是什么?
例2.小球沿光滑的'斜軌道由靜止開始滑下,并進入在豎直平面內的離心軌道運動,如圖所示,為保持小球能夠通過離心軌道最高點而不落下來,求小球至少應從多高處開始滑下?已知離心圓軌道半徑為R,不計各處摩擦。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1)小球能夠在離心軌道內完成完整的圓周運動,對小球通過圓軌道最高點的速度有何要求?
(2)從小球沿斜軌道滑下,到小球在離心軌道內運動的過程中,小球的機械能是否守恒?
(3)如何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這一問題?如何選取物體運動的初、末狀態?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明確:
(1)小球能夠通過圓軌道最高點,要求小球在最高點具有一定速度,即此時小球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恰好等于小球所受重力;
(2)運動中小球的機械能守恒;
(3)選小球開始下滑為初狀態,通過離心軌道最高點為末狀態,研究小球這一運動過程。
例題求解過程:
取離心軌道最低點所在平面為參考平面,開始時小球具有的機械能E1=gh。通過離心軌道最高點時,小球速度為v,此時小球的機械能成完整的圓周運動。
進一步說明:在中學階段,由于數學工具的限制,我們無法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小球在離心圓軌道內的運動。但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很簡單地解決這類問題。
例3.長l=80c的細繩上端固定,下端系一個質量 =100g的小球。將小球拉起至細繩與豎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后無初速釋放。不計各處阻力,求小球通過最低點時,細繩對小球拉力多大?取g=10/s2。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1)釋放后小球做何運動?通過最低點時,繩對小球的拉力是否等于小球的重力?
(2)能否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求出小球通過最低點時的速度?
歸納學生分析結果,明確:
(1)小球做圓周運動,通過最低點時,繩的拉力大于小球的重力,此二力的合力等于小球在最低點時所需向心力;
(2)繩對小球的拉力不對小球做功,運動中只有重力對球做功,小球機械能守恒。
例題求解過程:
小球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的變化量ΔEp=-gh=-gl(1-cs60°),
在最低點時繩對小球的拉力大小為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各例題,總結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歸納學生的分析,作課堂小結。
五、小結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通過例題分析要加深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2.應用機械能守恒定律解決問題時,應首先分析物體運動過程中是否滿足機械能守恒條件,其次要正確選擇所研究的物理過程,正確寫出初、末狀態物體的機械能表達式。
3.從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徑。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逐步培養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4.應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處理的問題往往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例如與圓周運動或動量知識相結合,要注意將所學知識融匯貫通,綜合應用,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說明
勢能是相互作用的物體系統所共有的,同樣,機械能也應是物體系統所共有的。在中學物理教學中,不必過份強調這點,平時我們所說物體的機械能,可以理解為是對物體系統所具有的機械能的一種簡便而通俗的說法。
一、引入新課:通過視頻:加油!向未來,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學設計
二、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機械能,知道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2、理解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及適用條件。
3、學會在具體問題中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
三、新課講授
【知識回顧】
1、本章學習了哪幾種形式的能,大小如何計算?
2、動能定理的內容是什么?
3、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是什么?
【基本概念】
1.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統稱為機械能
2.計算公式:
3.注意:機械能是標量,具有相對性
探究一: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
①、認真觀察演示實驗,體會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②、請同學們列舉生活中動能和勢能之間相互轉化的例子。
探究二: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論推導(分組討論)
情景1:質量為m的物體自由下落過程中經過高度h1的A點速度v1,高度h2的B點時速度為v2,不計空氣阻力,分析A、B兩位置的機械能的關系。
探究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條件
思考:機械能守恒定律只適用于自由落體運動嗎?
情景2:物體沿光滑斜面下滑,A、B為圖中任意兩個時刻所處的位置。
情景3:若在情景1中考慮空氣阻力,試分析A、B兩位置的機械能關系。
結論:在只有?? 做功的物體系統內,動能與重力勢能可以互相轉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同樣可以證明,在只有?? 做功的物體系統內,動能與彈性勢能可以互相轉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
用單擺模擬視頻中的實驗,并解密。
【機械能守恒初判斷】
下列實例中哪些情況機械能是守恒的'?
1、跳傘員利用降落傘在空中勻速下落
2、拋出的籃球在空中運動(不計阻力)
3、用繩拉著一個物體沿著光滑的斜面勻速上升。
四、課堂練習
質量為1 kg的物體從離地面1.5 m高處以速度10 m/s拋出,不計空氣阻力,若以地面為零勢能面,物體的機械能是________J,落地時的機械能是________J;若以拋出點為零勢能面,物體的機械能是________J,落地時的機械能是________J.(g取10 m/s2)
五、課堂小結
1、機械能
2、機械能守恒定律
①內容
②表達式
③條件
六、作業:
推導過山車至少從多高處開始滑下,才能安全通過最高點?
1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