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8
這是論語十二章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3.了解各則語錄的內容。【學習重難點】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重點)2.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后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著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二、自主預習(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注意讀音和節奏。明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2.教師范讀,強化解讀文義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學生討論交流解決。“單”變“雙”。如:學--學習、樂--快樂、溫--溫習、師--老師、思--思考、知--知道、擇--選擇。(二)再讀課文,疏通文義1.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1)通假字①不亦說乎(“說”同“悅”,喜悅)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2)詞類活用①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詞作狀語,每天)③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動詞,分別譯為“舊的知識”、“新的理解”)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動用法,以……為快樂)⑤飯疏食,飲水(名詞作動詞,吃)(3)古今異義①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②三人行(古義:表示概數,表示多;今義:表示確數)(4)一詞多義樂不亦樂乎(高興)回也不改其樂(樂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為樂趣)2.重點句子的翻譯。(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明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一個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明確: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疲倦而無所得。(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明確: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不好的地方就對照自己加以改正。(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明確:孔子在河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淌。”(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明確: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里面了。(三)整體感知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內容。明確: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第二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第三章:討論思想品德修養。第四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第六章:討論思想道德修養,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第七章:講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知識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興趣。第八章:講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應樂在其中,不羨慕、不貪圖不義之財。第九章:前兩句講正確的學習態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后兩句講的是要學習別人好的地方,對照別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點。第十章:說明要學會珍惜時間。第十一章:前兩句將正確的學習態度。即使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輕易改變。第十二章: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較大的收獲。三、板書設計重要字詞重點句子每章要點理解內容--掌握方法留、刪、補、換、調、變。第二課時【學習目標】1.解讀各則語錄并進行分類,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2.積累文中出現的成語。3.聯系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學習重難點】1.解讀各則語錄并進行分類,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點)2.聯系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難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從《〈論語〉十二章》中學到了很多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識。這十二章的語言都很簡練,但卻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學習后,每個人都會受益匪淺。此外,《論語》是成語最多的文化典籍,我們就更不能小視對這篇課文的挖掘。接下來,我們就繼續學習本課。二、教學新課1.文章分別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請分別找出相應的句子。明確:分別講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品德修養三方面的內容。(1)學習態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③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2)學習方法: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③傳不習乎?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3)品德修養: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④子曰:“賢哉回也……”⑤飯疏食,飲水……⑥三軍可
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⑦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復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疲倦而無所得。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三、板書設計《論語》十二章學習方法 勤于復習學思結合學習態度以學為樂誠實謙虛珍惜時間修身做人寬厚仁義堅貞守節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做人四、拓展提升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你是怎么看待“簞食瓢飲”的?生甲:顏回的這種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真是不容易,所以說,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生乙:我從顏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種高潔的學者風范。他不會因為物質條件的簡陋而放棄自己的追求和夢想,不會轉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終也不會迷失自我。生丙:我不太贊同以上二位的意見。我覺得沒有必要完全摒棄優厚的物質條件,利用它為我們的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不也很好嗎?
【學習目標】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二、翻譯文句,積累重點詞語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二
難點:目標三、目標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課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論語》是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等諸多方面,為歷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我們可以辯證學習,學習其中的精華。
二、預習檢測
1.復述孔子及《論語》的相關常識要點。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孔子還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朗讀選文。
三、研習文本。
(一)自主學習
請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翻譯選文,在課本上標注重要詞語,并針對選文的內容作批注。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二)合作解疑
1.請在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以段落為單位,逐詞解釋,口頭翻譯,每人主講一段。
2.請提交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討論探究,嘗試解決。
3.仍未達成一致的疑難問題,由提交者統一在全員解疑環節提交求解。
【參考譯文】
第一章:孔子說:“君子吃東西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并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第二章: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
第三章: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第四章: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說:“質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
第七章: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的任務重大而路程遙遠。把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嗎?”
第八章: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說:“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
第十章: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是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做。” 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第十一章: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第十二章: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沒有人學詩呢?詩可以激發心志,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培養群體觀念,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則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可以用來侍奉君主,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三)全員解疑
由各小組提出疑問,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二、文本探究
1.請概括各章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目標1、疏通字音,積累關鍵文言字詞。如:“說(悅)”“省”“女(汝)”“知(智)”等。2、理解語句意思,想象對話場景,聯系生活體驗,感受生活的智慧。 2重點難點:提煉《<論語>十二則》精華,探尋儒家思想的核心與體系 3學情分析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三篇文言課文,對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認知。然而,對于初一新生來說,學習《論語》的內容,仍非易事。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了解儒家的思想,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關鍵的是在課堂的前幾進行字、詞、句的梳理。字的讀音,詞的解釋,句的翻譯,可以掃清從認讀、理解到表達中存在的障礙。這也正是“言”之所在。“言”是“文”之基礎,而“文”是“言”之升華。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論語
(一)導入(5')
1、曾經有個大人,被兩個孩子的一個問題給難倒了,這個問題是“太陽到底是早上離我們近,還是中午離我們近”。這位老人知道是誰嗎?你怎么知道的?
【幻燈】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zōuyì)(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幾則他和他弟子的語錄,【板題:《<論語>十則》】(正音:論lún)。《論語》是一部怎樣的書呢?
【資料】《論語》: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一般認為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活動2【活動】論語
(二)朗讀感知,疏通音形(5')
1、齊讀課文,正音
2、請小組開火車讀課文,一人一則,正音。
正音預設:
說(yuè) 樂(lè) 慍(yùn) 省(xǐng) 傳(chuán) 罔(wǎng)
殆(dài) 誨(huì) 女(rǔ) 知(zhì) 凋(diāo)
(三)理解句意,品味體驗(12')
1、齊讀第5則,這一則講了什么?“知之”應該是一種“知(智)”,可是,“不知”怎么也能說是“知(智)”呢?
預設:(1)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度,也是最聰明的態度,正所謂“一個謊言需要十個謊言來彌補”;(2)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治學的嚴謹態度;(3)真正“知(智)”的其實不是“知”與“不知”本身,而是人對于自己的認識,即“自知”,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4)“不知”恰是“知”的起點,只有秉持這樣的科學態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5)……
孔子就曾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我不是生出來就有知識,而是愛好古代,努力探求得來的。——李澤厚《<論語>今讀》)。唐朝的著名詩人韓愈也曾說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這些名人,尚且如此,我們更應該自信地說出自己的“知”,勇敢地承認自己的“不知”。
那么,就讓我們用這樣的態度,來學習這十則《論語》中的語錄。
2、請自由朗讀全文,結合注解和補充資料,理解文章,等會請你說說你讀懂了哪一則,或是哪一則對你有所啟發。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士”為什么要“弘毅”呢?如何理解“任重而道遠”?(“士”的終極理想和使命是“仁”,且用畢生的心血為之奮斗。而這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仁”。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而曾子正是把這種思想作為自己畢生努力的方向和使命。)
什么是“仁”呢?看它的字形結構為兩個人,本義為博愛、人與人相互親愛。結合這十則內容,你覺得,這兩個人是誰?
(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什么是“恕”?你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
“推己及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推自己所“不欲”,則“勿施于人”;推自己所“欲”,那又當如何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別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
“仁愛待人”:施于人的不是自己的“欲”,而是對他人的“愛”。一個能愛他人的人,便是一個“仁”者,正如孟子所說的:“仁者愛人”。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每天都自我反省哪些方面的內容?(“為人謀”工作,“與朋友交”生活,“傳”學習)“三省”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曾子非常重視自我品格的修養,通過自我反省,提高道德水平的修養)
(4)比較閱讀:這兩句話有哪些是相同或相似的?又有什么不同點?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相同點:都強調學習他人的優點,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此來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不同點:前一句重點在于思想認識;后一句重點在于行動做法。
(5)比較閱讀:這兩句話又有哪些相同點,哪些不同點?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相同點:都強調不斷學習,完善自我
不同點:前一句強調的是在知識的學習上,需要舉一反三;后一句則強調向生活、向身邊人學習。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禮記·學記》)
活動3【作業】論語
1、背誦教過的五則《論語》并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課內容:后五則。
10 《論語》十則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10 《論語》十則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論語
(一)導入(5')
1、曾經有個大人,被兩個孩子的一個問題給難倒了,這個問題是“太陽到底是早上離我們近,還是中午離我們近”。這位老人知道是誰嗎?你怎么知道的?
【幻燈】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zōuyì)(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幾則他和他弟子的語錄,【板題:《<論語>十則》】(正音:論lún)。《論語》是一部怎樣的書呢?
【資料】《論語》: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一般認為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
活動2【活動】論語
(二)朗讀感知,疏通音形(5')
1、齊讀課文,正音
2、請小組開火車讀課文,一人一則,正音。
正音預設:
說(yuè) 樂(lè) 慍(yùn) 省(xǐng) 傳(chuán) 罔(wǎng)
殆(dài) 誨(huì) 女(rǔ) 知(zhì) 凋(diāo)
(三)理解句意,品味體驗(12')
1、齊讀第5則,這一則講了什么?“知之”應該是一種“知(智)”,可是,“不知”怎么也能說是“知(智)”呢?
預設:(1)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度,也是最聰明的態度,正所謂“一個謊言需要十個謊言來彌補”;(2)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治學的嚴謹態度;(3)真正“知(智)”的其實不是“知”與“不知”本身,而是人對于自己的認識,即“自知”,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4)“不知”恰是“知”的起點,只有秉持這樣的科學態度,才能不斷地“格物致知”,獲得新認識,達到新境界;(5)……
孔子就曾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我不是生出來就有知識,而是愛好古代,努力探求得來的。——李澤厚《<論語>今讀》)。唐朝的著名詩人韓愈也曾說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這些名人,尚且如此,我們更應該自信地說出自己的“知”,勇敢地承認自己的“不知”。
那么,就讓我們用這樣的態度,來學習這十則《論語》中的語錄。
2、請自由朗讀全文,結合注解和補充資料,理解文章,等會請你說說你讀懂了哪一則,或是哪一則對你有所啟發。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士”為什么要“弘毅”呢?如何理解“任重而道遠”?(“士”的終極理想和使命是“仁”,且用畢生的心血為之奮斗。而這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仁”。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而曾子正是把這種思想作為自己畢生努力的方向和使命。)
什么是“仁”呢?看它的字形結構為兩個人,本義為博愛、人與人相互親愛。結合這十則內容,你覺得,這兩個人是誰?
(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什么是“恕”?你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
“推己及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推自己所“不欲”,則“勿施于人”;推自己所“欲”,那又當如何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別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
“仁愛待人”:施于人的不是自己的“欲”,而是對他人的“愛”。一個能愛他人的人,便是一個“仁”者,正如孟子所說的:“仁者愛人”。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曾子每天都自我反省哪些方面的內容?(“為人謀”工作,“與朋友交”生活,“傳”學習)“三省”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曾子非常重視自我品格的修養,通過自我反省,提高道德水平的修養)
(4)比較閱讀:這兩句話有哪些是相同或相似的?又有什么不同點?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相同點:都強調學習他人的優點,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此來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不同點:前一句重點在于思想認識;后一句重點在于行動做法。
(5)比較閱讀:這兩句話又有哪些相同點,哪些不同點?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相同點:都強調不斷學習,完善自我
不同點:前一句強調的是在知識的學習上,需要舉一反三;后一句則強調向生活、向身邊人學習。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師——《禮記·學記》)
活動3【作業】論語
1、背誦教過的五則《論語》并嘗試默寫。
2、預習下節課內容:后五則。
教學過程:
1、導入:(故事導入,化深為淺)
公元前480年,在魯國按例舉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獵,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獵到了一頭異獸,無人能識。于是人們自然就想到去請教以博學多識著稱的孔子,沒想到孔子見到這頭已死的異獸時竟然流下了眼淚。他說,這是麒麟啊,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現的異獸,怎能出現在這樣的亂世之中,并且慘死在獵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傷的歌曲:“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這首被后世稱為《獲麟歌》的歌曲充滿了悲涼之情。那么,孔子為何會對這頭麒麟的死如此悲傷?他究竟在悲嘆誰的命運呢?就請大家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孔子。(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材料發言)
孔子自己就是這頭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一年后,孔子預感到自己死期將至,望著遠道而來的學生子貢,他又詠嘆出一首辭世之歌:“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預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總結自己一生坎坷的命運。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學生們都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盡禮而去,唯有子貢守了整整六年方才離去。孔子去世后,曾經涌現過一股否定孔子的聲浪,子貢奮力為老師辯護,維護了老師的名譽。孔子的聲名不僅令他的學生們欽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著世界。西方曾經評選過世界十大哲學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學家說過21世紀是儒家文明的世紀。
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可是,當時那些權勢煊赫的貴族王公們都為歷史所淹沒,他們的名聲早已被人遺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對世界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他的家族至今傳承不絕。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為后世敬仰的萬世師表?今天我們學習的《論語》十二章,只表現了孔子思想的一個小小片斷,但管中窺豹,我們也可以從中去感受這位偉大哲人的思想印記。
2、簡介《論語》(整體把握語言特點,明確學習目標)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們以及學生的學生們的課堂筆記,不過也可以稱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課堂筆記,有一個數據稱這部書在全世界的印刷數量僅次于《圣經》,而我們熟悉的成語大都源于古書,《論語》被稱為出現成語最多的書。這部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導的理想的人生目標——“仁”,這也是中國歷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們今天學習這篇課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現了孔子所倡導的人格修養有哪些具體內容,他的治學態度與處世方法各是什么?這些內容又是如何體現出“仁”的內涵。
3、初讀課文,疏通文義。
學習方法:
(1) 配合音樂,讀出古文韻味。
(2) 結合注釋,自學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
(3) 將文中經常出現的詞語及自己無法理解的詞語標注出來并提出。(通過板書或投影展示出來)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為語氣詞。“乎”,一般在問句結尾,或反問、或疑問,根據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譯,“也”的用法與《詠雪》一課中“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時也可以作為語氣詞,它的用法則不同,在書上已經有解釋了。
(2) “之”與“下車引之”的“之”用法一樣,都是代詞,所代內容根據文本而定。“學而時習之(代學習的內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學問和事業)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優點),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點)”。
(3) “而”“其”在文中出現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釋,需要我們根據上下文含義而定,這個字出現的較多,因此我們放在文中解釋。
(4) 圈出三類字:通假字,如“說”“有”。語義與用法與今天有所區別的字,如“傳”“故”“新”“樂”“飯”以及需要我們重點理解的字。(要求學生解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學習方法:
(1) 以關鍵字為核心,結合字型理解含義。
(2) 結合具體故事,深入淺出,理解各章含義。
(3) 結合自己生活,通過自編故事,說出自己對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為核心,圍繞首章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孔子的人格修養,具體的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提示:
(1) “學而時習之”一章中,前兩個反問句強調了什么內容?(自己的快樂)而最后一個問句說明這種快樂是一種高尚的快樂。那他為什么而快樂呢?我們先來第一句。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譯嗎?這里的“而”
僅僅表示“學”與“時習”兩個詞組之間有一個先后順序。看甲骨文中的“學”,形狀象幾個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別人的行為,還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結構,地基等等內容)也就是說,學習需要領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棲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現了“學”的重要性。領悟了新的精神就夠了嗎?在甲骨文中“習”寫成在太陽之上鳥飛翔的樣子。鳥要學會飛翔,不能停止,“習”強調了什么?(反復練習鉆研),因此翻譯成了“復習”。為什么這一內容需要按時復習,不能一刻懈怠呢?(因為這不僅僅是普通的知識,而是對道德的追求,這是不能松懈的。)
補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啟發學生保全自己的肢體很難,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難的。
(2) “有朋自遠方來”。為什么這些人會從遠方而來?從甲骨文來,“朋”的原意是指貨幣的單位,兩串錢為一朋,缺一不可,說明兩者的關系是什么樣的?(親密無間)“友”為兩只手,也可以理解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則是什么?(誠信)因此,“朋”說明這些遠道而來的人與孔子之間是互相信任并且親密無間的。那么他們為什么會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種解釋是“鳳凰”,鳳凰一出現,百鳥就會追隨它飛翔,為什么?(物以類聚)。孔子就是“鳳凰”,這些人因為有著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隨他。大家說,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學生們)
補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國時,屢遭打擊,他的學生雖然也有過怨言,但沒有一個人離開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時地贊賞過他的這些學生們。
(3) “人不知而不慍”。這里的“而”需要翻譯為“卻”,語義發生了轉折。他為什么不生氣呢?因為他的追求與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喪失這一道德,他就不會生氣,也唯有具備高級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補充材料:孔子曾經在陳蔡之間被圍七天,沒有糧食吃,跟隨的人都餓得站不起來了,但孔子卻還在彈琴唱歌。面對弟子的質疑,孔子說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論:“君子達(通)于道之謂達(得志),窮于道之謂窮(困頓)。今丘也拘(堅守)仁義之道,以(因為)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改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厄(災難),于丘其幸乎!”這番話之前從沒有人說過,之后就成為了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行為準則,被他們用各種方式實踐著。而這些人也構成了中國的脊梁。
(4) 這一章分成三段話,表面上看講了學習方法,交友原則和個人修養,但核心卻只有一個,是什么?(表達對道德的追求)這是修養人格的最重要內容,這一修養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夠影響遠人。孔子如何修養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這是人格修養的基礎,那么,孔子及他的學生們又圍繞這一點補充了哪些原則呢?(學生列舉相關語句,老師指出其中的關鍵字含義)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語義很虛的轉折,可不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隨。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舊的知識。新,新的見解。可以,可以憑借。為,成為。而,表示先后關系,可不譯,也可譯為“就”。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表轉折,“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懇切。近,當前。其,這。而,表并列,可以譯為“并且”。
(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體是一只眼睛,而一個箭頭直射眼睛,說明什么?(要注意觀察自己)看清別人的弱點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點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內容與前面孔子所說的內容有什么相同?(強調了對別人、對朋友要講誠信,學習的知識要反復復習)“傳”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兩個人傳遞一個東西,這個東西被密封了起來,說明非常重要。這個字本來指傳遞信件,也可以引申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須不能遺失,就需要人們手把手傳遞,少了一個人都傳遞不到目的地。同樣,我們的學習也要按時,不能有一天懈怠。“溫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舊的知識,“新”指新的理解與體會,為什么溫習舊知就會得到新體會呢?我們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樹木的旁枝,以便它長出新枝來。學習也同樣如此,我們對舊知識,要如同給大樹修枝一樣來整理它,就會發現了規律,新知識也會如樹木般長出新枝來。“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牽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為馴服的家畜。同樣,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我們也可以成為老師,主動地獲取新的知識。“思”字從篆文來看,是由頭與心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來,頭與心均能誕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頭腦至心,貫穿不絕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從篆文來看,人陷在羅網之中,沒有一個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學習不思考學習的意義,只能讓自己被大量的知識纏繞起來,無法掙脫。“殆”的篆文指一個人站在了高臺之上,四周無依無靠,那你說會有什么感覺?(恐懼)因此文中解釋為有害的。一個人總是胡思亂想,就會有許多害處。“善”的篆文由“羊”與“言”組成,原意是指吉祥,這里就是指人的優點好處。子夏的話與上文有什么聯系?(補充說明了學習的內容應廣博,學習的態度應誠實,還要多提問,多思考,是學習的基礎)(學生活動:根據自身經歷,說小故事解讀這些內容)
補充材料:
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學了十天仍止步不進。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習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習演奏的技巧,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意境、志趣啊。”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習樂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繼續往下學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樂曲的作者啊。”過了一段時間,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遠望而意志升華的說:“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離開坐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的說:“老師說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 孔子因得賢材而教而感到快樂,那么文中又是如何表現孔子對學生們的具體評價,并且如何表現孔子在追求道德過程中的快樂的?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這。樂,樂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曲,彎曲。其,這。
(7) 在這幾句中,“樂”字反復出現。我們看甲骨文與篆文中的“樂”,均是表現了樂器。音樂需要聲音純正,需要音符和諧,這樣才能給人帶來持續的樂趣。那這一特點如何體現在這幾句話中呢?(顏回“不改其樂”,孔子視富貴如浮云,均是因為他們的立身純正,因此他們的生活盡管窮困,但卻是和諧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為自己的樂趣,他堅信這種道德必然實現,因此即使生活窮困也不會后悔。)
補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興,問子路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么會到這個地步呢?”子路說:“也許我們還不夠仁吧?人們不能相信我們;也許我們還不夠有智慧吧?人們不肯去推行我們的道。”孔子說:“是這樣的嗎?由,如果仁者一定會讓人相信,怎么會有伯夷、叔齊?如果智者的道一定會得到推行,怎么會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讓子貢(端木賜)進來,問子貢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么會到這個地步呢?”子貢說:“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為何不稍加貶損呢?”孔子說:“賜,良農能種植谷物卻不一定能收獲谷物,良工的技藝高明卻不一定能順應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卻不一定能為世俗所容。現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為世所容。賜,你的志向并不遠大呀!”子貢出來了,孔子讓顏回進去,問顏回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為什么會到這個地步呢?”顏回說:“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雖然這樣,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關系呢?不容然后見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恥辱;道已大修而不為天下所用,那是諸侯的恥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關系呢?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笑著說:“不錯啊,顏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錢的話,我可以給你做管家呀。”
(8) 孔子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不會生氣,那他就不會難過嗎?面對重重打擊,他又是如何堅守自己的志向?(列舉相關語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奪,奪取。
(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讀為拾階而上,但我從這句話同樣產生了聯想,可以比作流水,走過的道路是不能回頭的,因此我們要珍惜這隨時而逝的時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經感嘆,說如果自己五十歲就學習《易》,則可以終身無大過了。五十歲已是“知天命”的年齡,孔子還在學習,可見他對時間的珍惜,他要抓緊一切時間去學習。“奪”字的古文寫作鳥兒從手中飛走,鳥兒是有生命的,就帶有沖破的意義了。換而言之,“奪”字所表現的是指用強力奪取。這種力量大到可以從千軍萬馬中奪取統帥,但卻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意志。可見,孔子對自己理想的堅守與無所畏懼。
補充材料:
在宋國時,宋國大夫桓魋欲殺孔子。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現出了一種大勇。
5、體會精神(歸納上文所學內容,總結感受)
(1) 在我們學習了上述的內容之后,大家總結一下孔子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的具體內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提示:
人格修養:永不松懈,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時刻關注身邊的人與事,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治學態度:善學善思,時時溫習舊知
處世方法:堅守自己的信念,絕不因暴力或窮困或改變。
(2) 你認為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么?為什么?(可結合具體的故事來說)
(3) 總結: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堅韌的個性,他堅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們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圍,后人們也因此將他視為“萬世師表”。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偉大的精神力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