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6
這是赤壁杜牧教學設計一等獎余映潮,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掌握《赤壁》所涉及的文學常識和文言詞語的含義。
2.理解詩歌的內容,了解詩作文吧https://wWw.ZUoWen8.CoM/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詩歌的品讀、比較、鑒賞的能力。
4.背誦《赤壁》。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的內容,了解詩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培養學生對詩歌的品讀、比較、鑒賞的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赤壁,是個地名。赤壁這個地方為人們所熟知是因為三國時期在這里曾發生過一場惡戰,即赤壁之戰。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作者杜牧對于發生于幾百年前的赤壁之戰的評論,所以這首詩的題材是詠史詩。
二、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
1.作者的文學常識2.背景
四、理解感知
1.朗讀練習
范讀、練讀、男女生讀、齊讀。
2.結合注釋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折戟:折,折斷。戟,古代一種兵器。
將:把,拿。
3.指名學生分別匯報詩意。
⑴1、2句詩,配樂介紹赤壁之戰。
⑵3、4句詩,教師配樂介紹小喬大喬的故事。
4.前兩句詩在全詩之中作用是什么?
5.試說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深刻含義。
6.談談你對機遇與成功的理解。
7.小組討論本詩主題。
8總結寫法特點。
五、拓展比較杜牧其他的詠史詩。
六、背誦《赤壁》。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把握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
4.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把握感情。
教學難點: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目標導學一:朗讀詩歌,感知大意
1.作者簡介
2.讀準節奏,初步感知詩的大意。
提示:折斷的鐵戟沉在江底積沙中還沒有銹蝕,拿來磨光洗凈還能認出他屬于過去的朝代。倘若東風不給周瑜火攻曹軍的方便,那么大喬和小喬這兩個絕代美人,就會被曹操抓走鎖進銅雀臺。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深入賞析
1.詩歌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引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歷史眼光?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杜牧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反映了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見識: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這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施展。這句詩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豪氣與自信。
教師點評:詩的前兩句借折戟這一歷史遺物引發對前朝人物的和事件的慨嘆,這是交代興感之由。后兩句議論,提出假使不是“東風”幫了周瑜的忙,那么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式將完全改觀。詩人在感嘆歷史上英雄成名機遇的同時,也在慨嘆自己生不逢時,政治抱負不能施展。
目標導學三:詩作主題
這是一首詠史詩。詩人見解獨到,不以成敗論英雄,把赤壁之戰的勝利歸于東風的幫助,把周瑜的成功歸為偶然機遇,其觀點不同與史家的評論,其用意在于自負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氣。
教學目標
1、學習并了解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導入新課
老師:同學們看過《三國演義》嗎?同學們:看過。老師:《三國演義》中有一場著名的戰役《赤壁之戰》。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戰役的視頻。(老師打開白板。用電子筆寫“赤壁”二字,利用劃詞搜索,搜出有關《赤壁》的視頻播放。)老師:下面我們看杜牧是怎樣寫《赤壁》的。
2、作家作品簡介。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名相杜佑孫。大和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中書舍人,世稱“杜舍人”。為人剛直,不逢迎權貴,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長于七絕,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晚唐詩歌趨于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采的一面。以濟世之才自負,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3.學生預習
(1)利用小黑板檢查生字注音戟銷
(2)利用多媒體朗讀課文。
(3)學生齊讀課文。簡要分析詩的含義。
二、利用幻燈片分析詩句。
1、分析詞語的意思。
銷:銷蝕。
將:拿起。
前朝:三國時期。
銅雀:銅雀臺,曹操暮年享樂之地。
春深:春色濃,這里指美女成群。
二喬:三國時東吳美女,大喬乃孫策妻,小喬乃周瑜之妻。
2、分析整句詩的含義。(略)
3、欣賞詩歌。
(1)簡析:這首詠史吊古詩,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后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2)分析:1,2:敘事,寫詩人從前朝舊物睹物興感,不禁“發古思之幽情”,浮想聯翩。
3,4:由敘事引發議論,杜牧本人認為赤壁之功出于僥幸,若非東風之便,則國破家亡。借“銅雀春深鎖二喬”說來,便覺風華蘊藏,增人百感,此正詩人巧于立言處。
三、小結:赤壁之勝,自然不如杜牧所說的,“出于僥幸”,但詩人詠史,只是借題發揮,并非寫歷史鑒定。而杜牧這樣寫,顯然有借史事以吐其懷才不遇之感的意思。
四、課堂練習(利用幕布)
1、試說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深刻含義。
答: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慨嘆,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或''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2.前兩句詩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詩的前兩句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嘆。
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五、利用聚焦強調名句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六、學生齊背《赤壁》。
七、作業
背誦并默寫本詩。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作品
2.梳理詩歌內容
3.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梳理詩歌內容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活動:情境導入
1、出示火燒赤壁的圖片
2、介紹“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孫劉聯軍最后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講授:簡介作家作品
1、介紹作者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晚唐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平留心當世之務,論政談兵,卓有見地,但卻無從施展。
2、介紹作品寫作背景
•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此詩是杜牧途徑與戰場同名的另一地點所寫的,借相同的地名抒發自己的感慨。
活動:梳理文章內容
理解下列詞語含義:
•戟古代兵器
•銷銷蝕
•將拿,取
•認前朝辨認出是前朝的遺物。
•周郎
即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孫策、孫權
手下的重要將領,他曾利用東風之勢,
大敗曹軍。
•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建于鄴城,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
二喬
即江東喬公的兩個女兒,東吳美女
被稱為大喬、二喬。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學生根據注釋,自行梳理文章內容,教師歸納總結。
活動:歸納整理文章內容
何人:杜牧,自負高才,無可作為
何地:與赤壁古戰場同名之地
何時:同處存亡關頭之亂世,卻無機遇,漫步同名之地,無限感慨
何事:折戟鐵未銷,卻是三國遺物;若無東風助,便銅雀深鎖二喬(機遇不在,歷史便會改寫)
何情:不以成敗論英雄
時勢造英雄
生不逢時,有才難展
若有機會,必有一番作為
練習:當堂反饋
•詩中借物興感,評論赤壁之戰取勝原因的詩句是:
•詩中起鋪墊作用,將歷史遺跡帶到現實之中的句子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