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8
這是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熟練掌握本課生字詞及成語的意思;
2了解作者、文體相關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1熟讀課文,把握本文所闡述的事理;
2篩選信息,厘清文章內容和說明順序;
3通過品析語句與字詞,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科學家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敢于質疑的精
神,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本文所闡述的事理
難點:厘清文章結構和說明順序
【教學方法】閱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謎團。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現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入第6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預習提示導入)
二、預習檢測
過渡語:首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1生字詞
(1)指生讀(學生間互相訂正)
老師強調易錯字和重點字詞
臀、褶皺、兩棲、追溯
(2)學生解釋成語意思
(3)齊讀生字詞
2作者簡介
過渡語:解決了生字詞之后,我們一起來走進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
明確: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3文體
明確:事理說明文
三、整體感知
過渡語:解決了生字詞,了解了作者后,讓我們一起走進文課的第一篇《恐龍無處不有》。通過預習我們知道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本文闡述了什么事理(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預設:恐龍無處不有(提示學生思考:恐龍為何無處不有)
【明確】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
過渡語:大家已經知道了文章的事理,那本文是如何一步步闡明這個事理的呢?
2請同學們默讀文章,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解決以下問題。
(1)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恐龍無處不有?
(2)恐龍是如何跨大洋到達南極的?
(3)什么是“泛大陸”?請簡述“泛大陸”最后一次的分裂過程。(注意時間詞)
(4)作者由南極發現恐龍化石一步步展開推理,最終得出了什么結論?
【明確】
(1)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
(2)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3)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
分裂過程:大約225億年前,泛大陸是完整的——在數百萬年以后,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大約在5000萬年前,印度向北移動,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
(4)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
過渡語:通過閱讀課文篩選信息,我們梳理了課文內容,那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呢?
3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明確】邏輯順序(發現問題——產生質疑——找到答案——得出結論,從現象到本質)
小結:通過本文我們了解到一個生物學上的發現對推動地質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也證明了不同學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例如物理學上顯微鏡的發明,促進了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考古學的'新發現一次次推動了歷史學的發展等等。
四、研讀文本
過渡語:本文作為一篇科技類的說明文處處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科學、嚴謹的特點。
4找出文中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特點的詞語,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1)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
(2)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3)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學法總結】
說明文中分析某個詞語如何體現語言準確、嚴謹性特點的方法:
解釋詞語的意思+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該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過渡語:本文吸引人除了它語言的準確性外,還因為它具有生動性這一特點,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使說明文語言生動有趣的。
5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試舉出一例,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提示】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馱”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陸漂移的樣子,使抽象的理論變得有趣、生動、形象。)
五、拓展延伸
過渡語:我們除了了解到本文語言科學嚴謹外,也了解到了科學家們思考、處理問題時方法。
6以小組為單位,說說本文對你日后思考問題有何啟示。
(1)要善于聯想、想象。
(2)發現問題后,根據已有的理論進行大膽的設想。
(3)多角度思考問題。
(4)……
總結語: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去找尋自己的發現。
《恐龍》是一篇知識性短文,通過生動的語言介紹了恐龍的種類、形態和生活習性。可恐龍畢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于是我把這課設計為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課,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進行學習。
一、課前查閱相關資料。
恐龍生活在非常遙遠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幾千萬年的史前動物,離學生的生活十分遙遠。我想如果教師只憑借一張嘴、一支粉筆進行教學,很難使學生充分感知課文,領悟情境,可能還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為此,我鼓勵學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網查詢恐龍的相關資料,然后有條件地把資料打印出來或者重要的記錄下來,讓大家在晨會課上進行恐龍知識的交流,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龍的知識。
同時我也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借助網絡資源,查到了很多相關資料,并制作了《恐龍》的課件。在制作過程中,為了體現各種恐龍不同特點,我們反復查閱資料,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體,竭力再現恐龍生活時代的場景和意境,力圖使學生身臨其境,獲得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時,一開始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就播放了有關恐龍生活場景的錄象。當畫面上出現成千上萬不同種類的恐龍在地球的各個角落里奔跑、嬉戲、漫游的宏偉場景時,學生們都睜大了眼睛,驚嘆不已。悠揚的音樂聲,美麗的畫面,拉近了孩子與文本間的距離。孩子們仿佛進入了恐龍的時代,他們興奮不已,對自己所要學習的對象又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三、利用多媒體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恐龍生活在遙遠的古代,誰也沒見過,其種類、外行和習性都是科學家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所進行的研究推測。正因為如此,作者在文章多處運用了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恐龍形態、生活習性等,我在制作課件時也力求圖文結合,即每一種恐龍都和相應的`圖片和文字說明相配。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研讀課文,了解恐龍的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競猜活動——請讀一讀有關自己喜歡的恐龍的句子,但不要讀出恐龍的名稱,讓大家聽聽,猜猜這是什么恐龍?在猜中了解恐龍特點,在猜中了解說明方法。
四、存在的不足。
雖然這節課我準備了很長時間,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如在指導朗讀方面還不夠到位,在課堂評價學生這方面語言不夠豐富,由于時間關系在讓孩子們交流“你所了解的恐龍及它的特點”和“你們猜測一下恐龍是怎么滅絕的”這兩個環節時,時間比較倉促,對個別學生關注不夠等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媒體的運用能使語文課增色不少,充分借助現代教育媒體,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發揮語文學科的功能,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語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學手段。在運用過程中,怎樣做到恰到好處,化難為易,需要今后的不斷實踐探索及老師們的集思廣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熟練掌握本課生字詞及成語的意思;
2.了解作者、文體相關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熟讀課文,把握本文所闡述的事理;
2.篩選信息,厘清文章內容和說明順序;
3.通過品析語句與字詞,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科學家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敢于質疑的精神,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本文所闡述的事理
難點:厘清文章結構和說明順序
【教學方法】閱讀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謎團。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現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入第6課《阿西莫夫短文兩篇》。(預習提示導入)
二、預習檢測
過渡語:首先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1.生字詞
(1)指生讀(學生間互相訂正)
老師強調易錯字和重點字詞
臀、褶皺、兩棲、追溯
(2)學生解釋成語意思
(3)齊讀生字詞
2.作者簡介
過渡語:解決了生字詞之后,我們一起來走進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
明確: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3.文體
明確:事理說明文
三、整體感知
過渡語:解決了生字詞,了解了作者后,讓我們一起走進文課的第一篇《恐龍無處不有》。通過預習我們知道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本文闡述了什么事理(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預設:恐龍無處不有(提示學生思考:恐龍為何無處不有)
【明確】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
過渡語:大家已經知道了文章的事理,那本文是如何一步步闡明這個事理的呢?
2.請同學們默讀文章,然后根據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解決以下問題。
(1)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恐龍無處不有?
(2)恐龍是如何跨大洋到達南極的?
(3)什么是“泛大陸”?請簡述“泛大陸”最后一次的分裂過程。(注意時間詞)
(4)作者由南極發現恐龍化石一步步展開推理,最終得出了什么結論?
【明確】
(1)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
(2)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3)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
分裂過程:大約2.25億年前,泛大陸是完整的——在數百萬年以后,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大約在5000萬年前,印度向北移動,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
(4)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
過渡語:通過閱讀課文篩選信息,我們梳理了課文內容,那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呢?
3.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明確】邏輯順序(發現問題——產生質疑——找到答案——得出結論,從現象到本質)
小結:通過本文我們了解到一個生物學上的發現對推動地質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也證明了不同學科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例如物理學上顯微鏡的發明,促進了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考古學的新發現一次次推動了歷史學的發展等等。
四、研讀文本
過渡語:本文作為一篇科技類的說明文處處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科學、嚴謹的特點。
1.找出文中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特點的詞語,并分析其作用。
【提示】
(1)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
(2)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3)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學法總結】
說明文中分析某個詞語如何體現語言準確、嚴謹性特點的方法:
解釋詞語的意思+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該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的特點。
過渡語:本文吸引人除了它語言的準確性外,還因為它具有生動性這一特點,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使說明文語言生動有趣的。
2.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試舉出一例,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
【提示】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馱”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大陸漂移的樣子,使抽象的理論變得有趣、生動、形象。)
五、拓展延伸
過渡語:我們除了了解到本文語言科學嚴謹外,也了解到了科學家們思考、處理問題時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說說本文對你日后思考問題有何啟示。
(1)要善于聯想、想象。
(2)發現問題后,根據已有的理論進行大膽的設想。
(3)多角度思考問題。
(4)……
總結語: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去找尋自己的發現。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設計篇2
一、教學目標
1.明確文章的說明內容,理清說明的順序,學習本文準確、周密、簡明的語言特色。
2.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與創新思維。
(一)教學重點: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培養學生的探究習慣。(學習本文準確、周密、簡明的語言特色)
(二)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與創新思維。
二、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恐龍的相關畫面,并解說: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最重的可達90噸(目前的大象只有6噸),曾以900~1200屬類之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稱霸一時。可在6500萬年前,恐龍卻滅絕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種各樣恐龍的化石,那么這些化石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板書課題及作者)
2、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請你談談讀過題目后有什么樣的結論?
預設:生:是說恐龍遍布世界各地
師:南極也有?
生:南極發現了恐龍化石
師:在什么時候發現的,具體說說。讀第二自然段。
師:如果有人告訴我們在南極發現了恐龍化石,你的.第一個想法是怎樣的?真實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龍,會飛,飛到南極。
生4:大陸發生了災難。恐龍遷移而去。比如火山。
師:為何每塊大陸都有?結合我們學過的科學知識。
生:是大陸在漂移。把恐龍帶走的。
師:你們有很多說法,你們覺得哪個理由更有說服力?
師:看來還是大陸漂移猜想更有說服力。
(二)初讀課文明確說明內容
多媒體依次顯示下列問題:
討論:并用簡潔的語言完整回答這兩個問題
1.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
2.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三)研讀課文理清說明的順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樣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得出結論的。
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根據各小組學生發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提出問題: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并不適應南極的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
尋找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舒適的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2.根據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結論?
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強有力的證據。
3.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推理論證——得出結論
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形成板書)
(四)再讀課文
品味周密準確簡明的語言
過渡:作者之所以能將抽象的科學知識介紹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除用恰當的說明順序,還得益于他周密準確的說明語言。
(備:如果說優美抒情的散文是華麗的晚禮服,那么平實嚴謹的說明文就是一件樸實的襯衫,如果說優美抒情的散文是一幅丹青渲染的畫卷,那么平實嚴謹的說明文就是一張嚴密精確的圖紙。)
1.可老師讀這篇文章,發現阿西莫夫一點都不自信。你看下面的句子:
⑴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
⑵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⑶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為冰天雪地。
“也許、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給人不自信之感。你贊同我的意見嗎?
討論,得出說明用語的準確。
2.老師發現阿西莫夫有時又太自信了。“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你認為呢?
討論,得出說明用語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換成“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氣候條件發生較大的變化的時候,恐龍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畢竟有限,而恐龍的胃口實在驚人,更重要的是它們的機體沒有能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可以嗎?
討論,得出說明用語的簡明。
4、你能從文章中舉出體現說明語言周密、準確、簡明的例子嗎?(指導方法——刪除法、替換法等)
(五)拓展延伸
討論:恐龍化石的發現是屬于生物學,而板塊構造屬于地理學,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有新的發現,由科學家這種研究問題的方式,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提示: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大家聯系自己的學習實際和生活實際來談。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和閱讀積累談談感悟或體會。
備:生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并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他就此發表的論文震驚科壇。
生2:倫琴發現X射線,對醫學很大的影響,還可做探測機器,測出土層厚度,鋼板厚度,做夜視儀。瞄準器。居里夫人的發現,核電站,軍事上的用途。
生3:有人把人類社會的發展概括為“兩個蘋果”理論。一個蘋果是砸向牛頓的那一個,它促使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帶來了科學的飛速發展。另一個蘋果是亞當夏娃偷吃的那一個,它帶來了人類社會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類的良師益友,大自然中許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啟發科學家的靈感。飛機、潛水艇、蒸汽機的發明眾所周知。現在科學家模仿蒼蠅的構造發明了微型飛行器,模仿蟑螂的構造
(六)師總結:大家說得很好,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獲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善于聯系,在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事物中尋找內在聯系,這是思維創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發現的必要前提。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生活中,只要我們留心,也常常會領悟到這一道理;如果具備了這樣的思維品質,我們也會在別人不經意的地方有獨到的發現。
(七)作業布置:收集資料,請用《我所知道的恐龍》為題,寫一篇小短文,介紹給大家。
板書設計
佐證
恐龍無處不在————板塊理論的正確
(生物學) (地質學)
一個領域——————其他領域
影響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由于平時注重了預習時對課文的理解力培養,故在教學過程中,課文部分不用講的太詳細,學生并能根據課文找到許多相關資料。在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資料,有很好的效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恐龍的種類及滅絕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與疑問,借助有聲有圖的電腦課件,使本節課充滿生機,學生好學,教師愛教,不但了解了許多有關恐龍的知識,還了解到說明文中的幾種說明方法,反思這節課,有失有得:
一、成功之處:
1、視頻的運用,補充了學生生活中對恐龍感性認識的不足,起到了直觀的讓學生了解特點的作用。通過比較句子特點,明白說明事物特點的方法,從比較、感悟,到尋找“雷同”,皆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重視學習能力培養的新課程理念。
2、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以自學為主,教師只是起了一個引導作用。如學習說明方法時,就采用了“授之于漁”的教學形式,先范舉了如何掌握梁龍有說明方法,師生共同小結學法,再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己解說,再結合課文內容來學習,始終讓學生把學習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又如匯報學習成果時,教師又讓學生自主選擇匯報的內容,學生說到哪,就學習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語文課程標準》特意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我設計了“走進侏羅紀公園”和“恐龍的自我介紹”兩個環節。而這種尊重個性體現在個性化的表達上——“恐龍的自我介紹”,這一環節,是對課文重點內容的提升,在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恐龍的特征以后,學習課文對恐龍的描寫方法,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寫出自己喜歡的恐龍的特征,并用上說明方法,達到了知識的遷移。
4、課堂上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朗讀。三年級的教學,朗讀指導也是頗為重要的,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靈活地運用指名讀、齊讀、自由讀、默讀等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同時設計“競讀”的教學環節,引入“競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如:“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誰來把這一小節讀好它”……這些教學環節,都讓學生爭著讀好句子,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提起來了,在讀中悟,在悟中讀,體會語感,在輕松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得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不足之處:
每個環節的過渡語不夠流利、順暢,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