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9
這是氧氣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初中化學《氧氣》教案設計
1.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2.通過對實驗現象及結論的分析,培養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順序,學習沿著知識的內在脈絡進行學習的初步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對氧氣化學性質的探究
2.依據實驗結果,通過比較和分析,歸納氧氣的化學性質
三、教具準備
實驗用品:蠟燭、紅磷、木炭、硫粉、細鐵絲、鋁箔集氣瓶(內盛氧氣)、燃燒匙、酒精燈、火柴、藥匙、鑷子、燒杯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游戲:請在我的描述中搶答。
(1)它是一種氣體,我們每天都接觸,它無色、無味,化學性質很穩定,可以用做保護氣,它約占空氣體積的78%。
(2)它也是一種氣體,我們看不見、抓不著、聞不到,但是誰也離不開它,它約占21%。
敘述: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氧氣的性質和用途。
[講述]認識物質通常是由表及里,先了解物質的物理性質,再研究物質的化學性質,然后得知該物質的用途。
[播放短片]氧氣的物理性質。
提示學生捕捉有關氧氣物理性質的信息,例如色、味、態、密度、溶解性等
[學生歸納]氧氣的物理性質:顏色、氣味、狀態、密度、溶解性
氧氣在通常狀況下:在101千帕,-183 ℃時變為_________ , -218 ℃時變為________。
[過渡]氧氣有哪些化學性質呢?
[演示實驗2-2]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到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觀察。
[提問]
(1)現象(2)結論
[演示實驗2-3]硫在氧氣中燃燒
[提示]
1.觀察要點:(1)硫的顏色、狀態;(2)硫在空氣中燃燒時發生的現象;(3)硫在氧氣中燃燒時發生的現象。
2.硫燃燒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硫
[提問]
(1)現象;(2)結論
[演示實驗2-4]鋁箔的燃燒
[學生觀察]
(1)鋁箔的形態 (2)鋁箔燃燒時發生的現象
[提問]
(1)、現象; (2)結論; (3)為什么預先在集氣瓶底先放一些細沙?
[議一議]為什么物質在空氣中燃燒不如在氧氣中燃燒劇烈?
[提問]
[過渡]以上對氧氣化學性質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呢?
[學生實驗探究]
蠟燭、紅磷、木炭、細鐵絲與氧氣的反應;
填寫探究報告。
[小結]通過展示和交流學生的探究報告,小結氧氣的化學性質。
[過渡]
[學生介紹氧氣的用途](課前查找的資料,文字和圖片)
(1)氧氣的用途:
(2)液氧炸藥:
(3)地球上的氧氣會用完嗎?
[拓展](學生用課前查找的資料介紹)
(1)氧氣的兄弟——臭氧
(2)科學家合成新型氧分子
(3)氧氣可壓縮成紅色晶體
[總結]
六、板書設計
課題2 氧氣
一、氧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大,不易溶于水
2、化學性質
支持燃燒
② 硫 + 氧氣 → 二氧化硫
③ 碳 + 氧氣 → 二氧化碳
④ 鋁 + 氧氣 → 氧化鋁
⑤ 鐵 + 氧氣 → 四氧化三鐵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也叫化學反應。
二、化合反應:把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
三、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
七、教后反思:
通過上面對氧氣課時知識的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都能考出好成績哦。
教學目標:
??1、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
2、認識催化劑、催化作用和分解反應等概念。
??3、通過探究氧氣的制法,初步學習實驗探究過程;通過對分解反應與化合反應異同點的比較,讓學生初步學會比較學習。
教學重點、難點:
? 1、重點: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
??2、難點:催化劑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方法:
??本課采用“演示教學法”和“實驗探究法”,要注意引導,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具準備:
??過氧化氫、二氧化錳、高錳酸鉀、木條、火柴;藥匙、試管、鐵架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運動會場上燃燒的火炬,火箭的發射,潛水員帶著氧氣瓶在潛水,搶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爛的葡萄,引導學生回答:氧氣是我們身邊熟悉的物質,它跟世間萬物如影隨形,你對它有哪些了解呢
??[學生交流]氧氣可供給呼吸,氧氣可支持燃燒,氧氣能使物品腐爛,氧氣能發射火箭XXXXXXXXXX
??師:既然氧氣的作用這么多,那么同學們一定很想知道氧氣是如何制得的,這一節課我們就來進行學習和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二、 探究新知
??活動1:探究制取氧氣的方法
??師:通過哪些方法可以獲得氧氣呢?
??生:(學生思考、猜想,有的學生提出):空氣中存在較多的氧氣,能否從空氣中獲得氧氣?
??師:這個問題非常好,在工業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氣,這些氧氣就是通過分離液態空氣獲得的,這就是氧氣的工業制法。那么實驗室用什么方法獲氧氣?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活動2:探究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
??師:演示實驗:[實驗2-5] 給學生提供合作探究機會,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相互啟迪,從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師:在上述產生氧氣的實驗中,哪一種方法比較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理由是什么?
??生:(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分析,得出后一種)
??師:常溫下,過氧化氫溶液遇到二氧化錳時會產生氧氣,那么二氧化錳是不是一種反應物?同學們討論一下。
??生: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已有的知識確定二氧化錳不是反應物。
??師:二氧化錳到底是一種什么物質?它在這里起什么作用?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進行探討,大家注意觀察現象并進行思考。
??師: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實驗2-6]
??生: 學生觀察、思考,教師引導學生由現象得出:在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二氧化錳可以重復使用,說明在反應前后它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最后教師再補充說明:在反應前后二氧化錳的質量也不變。
??師:二氧化錳在反應中起什么作用?至此引出催化劑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師可對催化劑的概念進行一定的解釋,要求學生閱讀有關催化劑部分的內容,加深認識。多給學生探究的機會,由實驗解疑,獲取新知識,從而得知學化學離不開實驗:(板書反應原理)
? 師: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是否僅此一種?
??生:還可以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氯酸鉀。
??師:教師進行演示實驗:[實驗2-7](板書反應原理)
??活動3:學習分解反應的概念
??師:實驗室制取氧氣屬于什么變化?這兩個反應有什么共同特征?與化合反應有什么區別?
??生:進行討論思考得出結論。
??師:板書分解反應的概念
??活動4:課堂練習:
三、總結
??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可讓一至兩名學生到講臺前面來進行知識的總結)
??四、布置作業:
?
教學反思:
?? 1、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氧氣的相關性質和用途的原認知上(通過創設情景,復習提問來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主要是學習實驗室中氧氣的三種制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氧氣的制法,通過演示實驗中師生配合,鍛煉了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設置對比實驗,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科學觀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探究實驗,很好的解決了催化劑概念的理解(學習的障礙點),使學生對催化劑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
??2、本課題重在讓學生能夠自己動手探究,綜合練習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因而變演示實驗為學生探究實驗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學中擬啟發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出發,搭建適宜學生自主探究的平臺,通過具體的實驗探究和分析討論得出制取氧氣的原理、催化劑和分解反應的概念,了解催化劑在化工生產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環境中去學習新知識,掌握運用新知識,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的發展也是很有好處的。
教學目標: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氧氣教學設計。
2.能正確讀寫比,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會正確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系。
4.能利用比的知識結合一些簡單的生活現象,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意義,會求比值。
教學難點: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
教學準備:電腦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投影出示淘氣的相片。
師:這是我們熟悉的小伙伴——淘氣。同學們仔細觀賞圖片,在這些照片中,你覺得哪些看起來更美觀,更舒服?看看哪幾張和圖A比較像?為什么?
師:剛才同學們是用眼睛觀察到的,用數學知識怎樣解釋呢?
師:這些圖片都是什么形狀?下面我們研究一下這些長方形。研究長方形我們通常從哪些方面入手?那么上面這些長方形的長和寬之間有什么關系?
師:為了準確地判斷它們為什么那么“像”,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在方格紙上來研究。如,圖A的一條邊是4份,另一條邊是6份。剩下的圖形請大家仔細觀察每一個長方形,自己數一數長和寬的份數,填一填、比一比。
小組討論:學生觀察、討論,動筆計算。分別找出圖中長和寬的倍數(或分數)關系。教師巡視,了解各小組討論的情況,并加以引導。
學生匯報討論成果。
師:你是怎么得出的?
師:誰說一下其他幾個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
師: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師:根據上面的計算,請同學們解釋一下為什么圖片A和圖片B、D比較像?
師:那誰能說說C和E為什么不像?
小結:長方形的長和寬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圖形的大小變化了,但不變形,教案《氧氣教學設計》。長與寬的倍數關系不變,照片看起來就像;長與寬的關系發生變化,照片看起來就不像。
2、生活實例
(1)出示情境圖
師:你喜歡吃蘋果嗎?現在有三個賣蘋果的攤位,據我觀察,質量上沒什么差別。你認為該去哪個攤位買呢?應該考慮什么問題?
①學生獨立思考。
②全班反饋交流:
A:15÷3=5(元) B:9÷2=4.5(元) C:12÷3=4(元)
(2)出示情境圖
馬拉松選手跑40千米,大約需2時。小剛騎車3時可以行45千米。誰快?
師:要比誰快,比什么呢?要比速度,也就是要求哪個量與哪個量的比?
匯報交流,老師板書:40 :2=40÷2=20(千米)
45 :3=45÷3=15(千米)
二、探究新知,構建模型
1、揭示課題:
剛才我們研究長方形的長與寬的關系、蘋果單價,跑步和騎自行車的速度時運用的都是除法算式,像上面那樣,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生活中的比”
2、請同學們自學P50的“認一認”,然后交流你從中知道了哪些關于比的知識
(1)意義:兩個數相除,又叫做這兩個數的比。
(2)比號、前項、后項、比值、寫法、讀法。
三、拓展運用,鞏固新知
1、同學們,我們對比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中還有很多的事情是和比密切相關的,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比?
①教室里有四個窗戶、兩扇門。窗戶和門的數量的比是4 :2
②我的身高是153厘米,我爸爸身高是178厘米,我的身高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53厘米 :178厘米。
③我有1支鋼筆,3支圓珠筆。我的鋼筆數量和鉛筆數量的比是1 :3。
④我們小組有男生4人,女生2人。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4:2。
2、你覺得比和我們以前學習的哪些知識有關?(除法、分數)
四、質疑問難,歸納總結
1、各類比賽中的比和我們今天學的比一樣嗎?它只是一種計分形式,是比較大小的,是相差關系,不是相除關系。
2、人的腳長與身高的比1∶7。福爾摩斯發現一個腳印長25厘米,他可以做出什么樣的推斷?
3、今天我們認識了誰?它表示什么意思?課后繼續找一找哪些地方還用到了比?
一、因勢利導,糾正中拓展
[教學實錄]師:出示一瓶氧氣,請同學們觀察并描述氧氣的物理性質。
生:(看后立即回答)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注意:契機出現,“無味”怎么能看出來呢?!)
師:大伙有沒有觀察氧氣的氣味?
生:沒有。
師:任何事物的結論應在觀察后再得出。那么,應該如何觀察氧氣的氣味呢?
……
[評述]首先,教學中應注意學生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正確發展與建構知識和技能的體系。
第二,將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在學習過程中解決問題,要比在訓練后再解決的效果更為明顯,因為此時學生更易理解產生錯誤的原因、后果等,同時增強了對正確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掌握,也就是達到了“知其所以然”的成效。
二、現象中設疑,自然條件中解秘
[教學實錄]師:(根據課件展示的固態氧的圖片)提問:為什么固態氧在空氣中表面是白色的,而不是淡藍色呢?
生:這可能是固態氧表面結了一層冰?
師:OK!為什么會結一層冰呢?
……
師:(根據課件展示的液氧的圖片)提問:盛液氧的燒杯口不斷涌現的霧狀物質都是氧氣嗎?為什么?
生:其中有冷凝形成的水蒸氣。……
師:我們在描述現象時,一定要注意環境條件,這樣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釋和正確的結論。
[評述]即時“捕捉”實驗現象中的疑點,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仔細觀察的科學素養。學會全面客觀地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
三、改實驗難點為探究,擴展學習視野,培養科學理念
[教學實錄]其一:關于氧氣能否溶于水的探究。
師:出示一瓶氧氣和一杯蒸餾水,其它實驗用品自己確定,請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氧氣的溶解性。
生:(分組討論,提出設想)
師:(引導)蒸餾水中能否養金魚?蒸餾水注入氧氣瓶后呢?
注意設計對比實驗。
生:(一人發言、其他補充)在集氣瓶中小心注入半瓶蒸餾水,蓋好玻璃片,振蕩后放入一條小金魚;在蒸餾水的燒杯中也放入一條小金魚,進行對比觀察。用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觀察能否復燃。
師:進行演示。
……
其二:關于鋁在氧氣中燃燒的探究。
師:(分三步進行演示)取香煙包裝盒內的鋁箔為原料,盛氧氣的集氣瓶為125mL。
⑴將鋁箔卷起若干層,一端接著鐵絲,
另一端包裹一根火柴。在酒精燈上引燃火柴后,伸入盛滿氧氣的集氣瓶中,鋁箔沒有燃燒;
⑵將鋁箔裁成約1~1.5cm寬的長條,用坩堝鉗夾著在酒精燈上加熱,當鋁箔大面積發紅后,迅速移入盛氧氣的集氣瓶中,鋁箔也沒有燃燒;
⑶再取一長條寬約1~1.5cm的鋁箔,一端包裹著火柴,另一端用坩堝鉗夾著在酒精燈上點燃,當火柴燒到近半時,將鋁箔前端伸入盛氧氣的集氣瓶的瓶頸處,待火柴將燒完時前端鋁箔出現亮點,再將鋁箔漸漸伸入集氣瓶中,可見鋁箔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發出白光。
(投影討論題)①鋁箔能不能燃燒?
生:鋁箔在空氣中通常不能燃燒;在純氧中可以燃燒,但要注意反應物的量與反應的條件。
(投影討論題)②實驗⑴中鋁箔為什么沒能燃燒?
生:因為鋁箔的用量過多,而且卷了幾層,不利于與氧氣接觸。
(投影討論題)③有的同學在做實驗時總是取很多量的藥品進行實驗,這樣做有什么不妥?
生:如果隨意增加反應物的量,不僅對反應不利,還可能造成反應無法進行。
(投影討論題)④實驗⑵中鋁箔為什么也沒能燃燒呢?
生:反應的條件不當,反應時所需要的溫度不夠。
(投影討論題)⑤有的同學在寫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時,經常不寫反應條件,這樣有什么不對之處?
生:相關的反應如果條件缺乏,或達不到要求,反應往往不能發生。這樣的化學反應式事實上是不成立的。
[評述]將教師原來在“后臺”進行的實驗探究,直接引入課堂教學進行現場展示,引導學生討論與思考。促使學生知識構建與學習方法同步進行,也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時能從多角度進行變換思維與探索。討論題的設計最后的落點基本上是學生實驗與練習中易出現錯誤之處,因此實用性較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