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6
這是三棵樹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1、知道樹木是人類、動物的好朋友,了解綠化的好處。
2、教育幼兒愛護、保護樹木。
3、培養幼兒的良好環保習慣。
4、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配合。
5、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樂意參加布置環境的活動。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愛心卡片
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引出課題
小朋友,今天老師收到了猴博士寄來的信和照片。信上說,最近小動物們遇到許多困難,倒底是什么困難,后來又是怎樣解決的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我們一起來看照片。(以設置疑問的形式引出課題,萌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充分調動了幼兒上課的積極性,使他們迫切地想看到這些照片)
2、基本部分:
(1)師:首先遇到難題的是小熊,它就住在工廠的旁邊,它在為什么事煩惱呢?
師小結:原來樹木有凈化空氣的作用。
(2)師:呀,小鹿和小豬為什么哭的這么傷心呢?
師小結:小樹、小草給小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你們看,它們吃的多香啊!
(3)師:看,小狗跑來跑去在躲什么呢?
師小結:樹木能給我們帶來蔭涼。
(4)師:風沙來了,吹的小豬和小熊眼睛也睜不開,一步也走不動了,它的危害很大,怎么樣才能治住風沙呢?
師小結:你們看,有了郁郁蔥蔥的大樹,風沙再也不能來搗亂了。
3、小結。
4、知道植樹節是3月12日
我們小朋友將會為春天和植樹節做些什么呢?
5、給我們幼兒園的樹木制**心卡片。
活動反思: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在人人呼吁環保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的當今社會,我們的小朋友卻做出了亂摘花草,隨地扔紙屑等行為,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令我對未來的環境產生重重的憂患。所以對幼兒進行認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我在這個活動中采用了多媒體課件,通過一個個小動物的遭遇,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環境的重要性和樹木的作用。各環節緊湊,環環相扣,問題設計巧妙,讓幼兒在一個個有趣地問題中思考、探索。獲得對知識的了解,達到活動的目標。
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2、激發紙工制作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4、在浸染、欣賞作品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剪刀、紙工第7頁《大樹和小鳥》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出示作品
老師手上都有什么啊。幼兒回答一棵大樹上住著小鳥。(幼兒仔細觀察,激發幼兒制作的欲望)
二、大樹和小鳥
1、觀察外形及結構特征。
做手工的時候我們應該先做什么。怎樣才能使小鳥插進去?
2、教師講解并示范
一一將圖形一一剪下,小心地剪開大樹圖形及紙條上的空白處;將小鳥圖按號碼從大樹正面插入,然后插至紙條上對應的指縫中。(邊延處不易剪得太開,因提醒幼兒小心)
一一插完后,大樹上便停滿了小鳥,等孩子全部完成后,十分好看。
一一一手拉住大樹,一手拉動后面的紙條,大樹上的小鳥就會在樹上快活地跳起舞來。如果配上快活的鳥鳴聲,小鳥就會邊跳邊唱了。
3、手工作業要求及使用剪刀的安全要求。
三、幼兒操作
1、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2、鼓勵個別能力弱的幼兒繼續制作,完成作品。給完成好的幼兒予以表揚。
一起制作大樹和小鳥。
四、活動結束
收獲成功喜悅。
活動反思:
活動形式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征。給幼兒提供豐富的物質環境,刺激幼兒去感受美和表現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是好動,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強烈。及時表揚幼兒的點滴進步,肯定和鼓勵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舉止,樹立自信心,讓幼兒輕松愉快的進行紙工藝術活動。挖掘幼兒的創造潛能。
《三棵樹》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理解、閱讀文本的能力。2、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朗讀文章,在品味中提高學生的感受鑒賞能力。教學重難點:理解樹的形象及其寓意。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課。
1、導課語:
年幼的我們都會充滿幻想,面對一輛輛從你面前急弛而過的列車更充滿了無數個未知——車上坐的是什么人,列車要到哪里去,那里有什么——對于年幼時,多少有一些孤獨、憂郁的作者,更充滿了好奇,面對著一輛從“上海”開往“三棵樹”的火車標志牌,竟產生了許多幻想,而日后他的生活也和“三棵樹”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研讀一篇由著名作家蘇童所寫的帶有很濃厚自傳色彩的散文《三棵樹》。看一看作者寫了怎樣的三棵樹,我們能從這三棵樹上得到什么啟示?
2、學生介紹通過查閱資料(網絡)所了解到的作者情況附作者簡歷:蘇童,男,生于1963年1月,江蘇蘇州人。1980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擔任《鐘山》編輯,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迄今有作品百十萬字,其中中短篇小說集七部,長篇小說二部。目前蘇童的風頭正健,時有佳作面世。隨《妻妾成群》被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蘇童的名聲蜚聲海內外,無可爭議是青年一代作家的佼佼者。
作者蘇童曾以他那些“大膽的充滿奇思異想”的“先鋒派”小說嶄露頭角,如《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更以展示已退出歷史舞臺的舊式“婦女生活”系列而名聞遐邇,如《妻妾成群》。接著進入了虛構“家族歷史”的“楓楊樹”系列,如《楓楊樹山歌》。與作者眾多“新歷史小說”中所扮演不動聲色、近乎冷酷的“敘事者”角色明顯不同,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充滿感性色彩的和傷感情調的抒情散文。
二、初讀文章,理清思路:
1、學生閱讀文本
2、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路:
(1)作者從什么著筆,寫到三棵樹?
(探究一下文章的思路,檢查同學們閱讀的情況,關注語文文本)
作者從童年生活中寫起,孩童時看到的火車標志牌——三棵樹,引發了作者的對三棵樹的幻想,在對樹的渴望中,寫到了作者生活中與三棵樹相處的經歷。
(2)文章第三段中“樹令我惆悵。我一生都在重復這種令人惆悵的生活:方式:與樹擦肩而過”,這句話在全文中的作用?
(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對全文內容的總提)
(3)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文章以“樹”為線索,通過“思樹----種樹----喪樹----得樹----失樹”,而展開了與“三棵樹”有關的真切感人的情感與心路歷程。
三、總結全文:
作者本人伴隨著“思樹----種樹----喪樹----得樹----失樹” 而展開了與“三棵樹”有關的真切感人的情感與心路歷程。處處流露出作者不加掩飾的真情實感,那么,作者在文章中不同的段落中。流露出什么感情,課后有表情地朗讀文章,體會文段中的感情。
第二課時一、導課:
(回顧上節課內容)文章以“樹”為線索,圍繞作者本人“思樹、種樹、喪樹、得樹、失樹”的一系列與樹擦肩而過的經歷,流露出濃濃的個人情感。
好的語言,是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讀這樣的文章,我們會體會到作者的情懷。我們的朗讀聲中會流露出快樂、憂傷。這篇文章是一篇情感非常濃郁的文章,下面我們就看一看作者那些靈動的語言中傳達出什么樣的情感?
今天,我們就選取文章的幾個段落,去品味文章,體會作者的感情。
二、品讀文章,體會情感:
1、首先我們請一位同學給朗讀一下文章的第三段:
樹令我悵惘。我一生都在重復這種令人悵惘的生活方式:與樹擦肩而過。我沒有樹。西雙版納的孩子有熱帶雨林,大興安嶺的伐木者的后代有紅松和白樺,鄉村里的少年有烏桕和紫槐。我沒有樹。我從小到大在一條狹窄局促的街道上走來走去,從來沒有爬樹掏鳥蛋的經歷。我沒有樹,這怪不了城市,城市是有樹的,梧桐或者楊柳一排排整齊地站在人行道兩側,可我偏偏是在一條沒有人行道的小街上長大——也怪不了這條沒有行道樹的小街,小街上許多人家有樹,一棵黃桷、兩棵桑樹靜靜地長在他的窗前院內,可我家偏偏沒有院子,只有一個巴掌大的天井,巴掌大的天井僅供觀天,不容一樹,所以我沒有樹。
2、評價同學朗讀的情況,適當指出他的不足,并且引出問題。
怎樣讀,才能讀出味道來?我們先對這段作些分析,假如我把這段文字改為以下一段,看有何不同:
我沒有樹,我從小到大在一條狹窄的街道上長大,這條街道沒有人行道,也沒有行道樹,而我家又沒有院子,只有一個小小的天井,僅供觀天,不容一樹,所以我沒有樹。
3、同學們比較一下,哪些句子發生了改變?少了這些句子,這樣改變,使原文喪失了什么?
(盡量引導學生回答)
參考答案:
文字是簡潔了,但也沒有韻味了。
首先會發現三組的對照比較性的'句子沒有了,文字失去了對照比較,體現不出作者羨慕,可憐、無奈、憂傷的情感來。
其次,少了些重復的句子,“我沒有了樹”,沒有突出“憂傷”,抒情性也就減弱了。
再次,少了些這樣的句子“樹令我悵惘。我一生都在重復這種令人悵惘的生活方式:與樹擦肩而過/我沒有樹,這怪不了城市/也怪不了這條沒有行道樹的小街”這些句子明顯帶有了作者自己的主觀情感,把外物看作有生命的,可以對話交流的,一樹一條街道都帶有了作者的情感。使得文字富有感染力,渲染了濃濃的主觀色彩。
假如文字是有色彩的,那么這段文字的色彩應該是什么顏色?是帶有憂郁的藍色或紫色,情調是無奈的、憂傷的。
老師重新范讀第三段,然后讓學生帶著這種感覺再去讀文章。
4、接下來我們重點去品味一下文章的第四段、第八段、第十段,有表情的朗誦,去體驗語言中那些語句透漏出了作者的情感,怎么寫出作者的感情?
第四段的感傷、幽怨、無奈、無助、自責。(灰色)----比喻、對比,精彩的動詞。
第八段的中所透漏出的欣喜(金黃)----設問、反復、夸張性的語句。
第十段的親密、滿足(大紅)----擬人化的語言。
三、閱讀理解:
剛才,我們重點朗讀的幾段,涉及到了與作者相處過的三棵樹,通過朗讀,更深刻地理解了三棵樹的特點,速讀文章,完成表格。
(引導學生閱讀文章,在閱讀中理解文意,加以概括)
特點
情感、感受
苦楝:孤單、弱小、憂傷、可憐、無奈、隱痛、缺憾
石榴:熱烈、寬容、欣喜、滿足
枇杷:含蓄、深沉、奉獻
四、主題探究、拓展:
在作者的眼里,一棵樹就是一個生命;一條街道,就是一位可以對話的長者;一朵綠葉,就是一位很好的對話者。文章第14段中,說“我一直覺得我應該有三棵樹”,為什么?
(讓學生自由發言,平等交流)
參考答案:三棵樹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生命形態。無助、無奈、傷感 ,熱烈、寬容、奉獻,含蓄、深沉,象征著作者對生命的理解和追求。“三棵樹”又是作者人生經歷中的三個重要環節,有關三棵樹的記憶、經歷與感受,實際與作者對生命的認識感悟重疊交匯在一起,成了作者對生命與情感的象征和寄托。三棵樹成為作者人生的一種追求,生命的追求。在作者眼里,擁有了“三棵樹”的生命是完整的生命。
五、總結提升:
通過老師的總結,提升學生對自然,對生命的認識。生命是平等的,自然永遠是人類的母親,人類該是自然最美麗的面龐。我們要熱愛自然,珍惜生命。
六、課外拓展:
也許留意你身邊的一棵草,你可以發現小草的美麗;也許你留意身邊的一朵花,也許你會發現一個世界。看到一份新綠,也許會感悟到生命的可貴;看到一片落葉,,會有一份傷感。自然也許是你最好的傾聽者,也許是你最好的朋友。抓取自然界的一個細節,注入你自己的情感,用細膩的筆法寫出來,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活動目標:
1、回憶過生日的經驗,能用語言表述過生日的情景。
2、樂意參與集體活動,感受過生日的快樂,增進同伴間的感情。
3、喜歡參與游戲,體驗。
4、愿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生日歌的磁帶。
2、事先布置好生日樹(上有12根樹枝)。
3、每個孩子的生日小卡片。
4、生日調查表(幼兒和家長已經完成)。
活動過程:
一、放生日歌引出課題,請幼兒談談自己過生日的經歷。
1、這是一首什么歌曲?
2、什么時候要唱生日歌?
3、幼兒講述過生日的情景。
平時你是怎么過生日的.呢?(請幼兒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說)
4、有那么多的人關心你,你心里覺得怎么樣?
5、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嗎?
(開火車介紹自己的生日)
二、介紹生日樹
1、這是一棵生日樹,1代表1月,猜猜這里應該是幾月
2、讓幼兒知道生日樹上有十二棵樹枝,正好表示十二個月。
三、師生共同布置生日樹。
1、請幾位小朋友看著自己的生日卡來說說自己的生日在哪一月?你的生日卡應該掛在哪棵樹枝上
2、分組讓幼兒把卡片掛上去。
3、掛好后幼兒之間互相檢查。
4、比較生日樹各個樹枝上卡片的多少,得出哪個月份生日的人最多
5、小結:生日樹的用處還真大,有了它不僅可以美觀我們的教室,它還可以提醒我們每個月都有誰生日呢。
6、分享調查表
師:每個人都要過生日,你還知道其他人的生日嗎?
原來昨天,我們每個小朋友還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了生日調查表小朋友,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吧。
(1)請若干幼兒介紹自己的調查表。
(2)幼兒互相介紹。
四、師生同唱生日歌。
1、過生日真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啊。知道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生日,那么當他們過生日的時候,你會給他們送什么禮物呢?
2、小結:一句祝福的話,一個擁抱等也是很好的禮物。
3、過集體生日,體驗集體生日的快樂。
(1)你們知道嗎?這個月我們班有位小朋友生日了,她是誰呢?請這位小朋友上來,今天我們一起為xx小朋友過生日,好嗎?
(2)我們應該對xx說些什么祝愿的話呢?(教師引導)
(3)xx心情怎么樣?讓我們把這開心一刻永遠保留下來吧!(師生拍照留念)
(4)放《生日快樂》歌,師生一起唱。
活動反思
過生日是孩子們生活中最熟悉也是最盼望的一件事,說是過生日孩子們都能滔滔不絕。這是一個對于所有孩子來說都感到特別親切的一件事,但大多數孩子提起過生日往往想到的是自己的生日。只是單純的想從長輩那里獲取,卻從沒有想到反哺與期待,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我選擇了孩子們熟悉的過生日為切入口,圍繞一棵生日樹鋪張開去,開展了活動生日樹,其目的是讓幼兒在回憶過生日的經驗,能用語言表述過數日的情景。在參與揚集體的活動中,感受過生日的快樂,增進同伴的感情。活動開始我播放生日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聽到這首歌曲就知道是生日歌,是過生日的時候唱的。活動中厚幼兒講解自己的生日過程時有不少的小朋友都能講出以往的經驗。讓每一個幼兒都有介紹的機會,讓每個孩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接著向幼兒介紹生日樹衣,讓幼兒觀察樹上有幾個分叨叉,每個分叉上有什么。通過觀察幼兒發現樹上有12徹個分叉,每個分叉上都有一個數字。活動前,家長在家桌鋨鎦幼兒記住了自己的生日是幾月份的,所以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幼兒就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掛照片的地方。整個活動下來孩子想像豐富,都能把照片貼在自己的位置上,記憶力好的幼兒中還能記住別人的生日,整個活動達到了預定的效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