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7
這是徐月寶新文化運動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著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它們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教學難點】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塊、**筆等。
教師演示:火山和地震對地形地貌影響的圖片或課件、反映地殼板塊運動的圖片或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嗎?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嗎?
2、師生共同交流收集來的關于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教師著重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書本上的三個相關事例。
3、通過剛才的交流和學習,大家都已經知道了火山和地震會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發生變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
1、教師介紹。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我們知道,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嗎?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就越來越高,壓力也越來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的運動,驅動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
2、學生閱讀資料。
許多科學家認為,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成幾塊,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熱粥上的柚皮塊,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如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還會引發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
3、教師課件演示地表*形成六大板塊,以及六大板塊間的相互碰撞、分離、平移等運動方式。
4、指導學生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
實驗一:幾塊不同顏*的毛巾折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毛巾的兩端向中間擠壓。模擬板塊的擠壓會形成褶皺。
實驗二:幾塊不同顏*的橡皮泥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兩端往外拉,橡皮泥斷裂。模擬巖層斷裂和錯位。
實驗三:一塊長方形泡沫塑料塊,側面染出不同的層次表示地層,在上面畫出一條河,然后從中間斜著切開。模擬兩塊巖層的上下錯動、水平錯動等不同的錯位方式。
5、小結。
四、總結延伸
1、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布、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殼運動的結果。
2、地殼內部的運動能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有的猶如火山、地震一樣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般緩慢而令人難以察覺。
3、地球內部的運動能引起地形地貌發生改變,但還有另外一種緩慢的,在短期內難以察覺的力,也在影響著地形地貌的變化。那就是流水、風、*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們是怎樣影響著地球表面的呢?我們將在以后的學習中進行探究。
五、課后活動
注意繼續收集并和同學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關資料。
板書設計: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理解昆蟲的外形特點與生活方式,并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系。
2、通過猜謎語捕捉、觀察各種昆蟲,發現其中的奧秘。
3、激發幼兒對昆蟲的好奇心。
活動準備:
小容器、塑料袋若干個,也可以讓幼兒從家里把捉到的昆蟲帶到幼兒園來。
活動過程:
一、通過猜謎語活動引出主題。
教師念謎語:小小蟲,嗡嗡嗡,
飛到西,飛到東,
傳花粉,采花蜜,
人人夸它愛勞動。(蜜蜂)
一對翅膀薄又明,
兩只眼睛亮晶晶,
飛低飛高報*晴,
飛來飛去捉害蟲。(蜻蜓)
幼兒猜謎底,引起幼兒對昆蟲的關注。
二、捕捉昆蟲。
幼兒到草地上捕捉昆蟲。將捕捉的昆蟲按會爬的、會跳的、會飛的……分類放在容器中。
三、將幼兒捕捉到的各種昆蟲放在一起,準備舉辦昆蟲運動會。
將會跳的蟲子放在大盒子里,比一比誰跳得最高。同時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昆蟲的前腿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的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將會爬的蟲子放在桌子上,比一比誰爬得快。用火柴盒做小火車套早昆蟲身上,比比誰拉得動,誰的力氣大。讓幼兒觀察這些昆蟲的身體和腿的特點,想一想它們為什么回2爬?
將會飛的蟲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誰飛得遠。注意觀察它們身體與翅膀的特點,想一想為什么會飛。
將昆蟲放在水中,看看誰會游泳,誰會怕水。
將昆蟲肚皮朝上放置,讓幼兒觀察它們怎么翻身。
飼養昆蟲。
將幾種常見的昆蟲放在容器中飼養。讓幼兒觀察它們如何活動,如何進食。
一、教情學情分析
新文化運動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運動是思想領域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同北洋政府統治進行的斗爭。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順乎世界之潮流”這一知識點,又為下一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埋下了伏筆。新文化運動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他們思想活躍,理性思維能力有較大提高。但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學中創設情景、并進行啟發式討論。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本課要求(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本課將要實現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識記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主要陣地、代表人物、旗幟、活動基地。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究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問題引導、討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號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和解讀得出結論,做到論從史出,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新文化運動是先進的中國人為振興中華,而進行的探索。中國要富強就必須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以此來進行歷史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
2.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無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種關心國家、民族前途的愛國行為,以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和主要內容。
(二)難點: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四、教學方法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提供大量的圖片、文字或視頻等素材,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深化,拓展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
(二)“創設問題”教學法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相結合。(注重史料教學,力爭論從史出;創設情景,巧妙設問、引導和點撥;自主學習、探究與合作學習相結合。)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設疑引入
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強不息的中國人便不斷地進行抗爭與探索。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地主階級洋務派展開了洋務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了維新變法。資產階級革命派在三民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掀起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但之前所有的嘗試都失敗了,那時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依舊沒有改變。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現沉悶、彷徨。那么,中國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國富強的前途何在?這時先進的知識分子為改造舊中國又開始了艱難的探索。他們認為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的束縛,要振興民族,就必須刷新國民的思想觀念,重鑄國魂。于是, 1
一場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在中國展開。它就是,新文化運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這段歷史。
【設計意圖】引出對新文化運動的思考。
(二)合作探究,剖析主題
1.《新青年》與新覺醒
(1)背景
教師活動:播放一段袁世凱祭孔和祭天壇的影像資料。
教師設問:為什么要祭孔、祭天壇?
學生回答:為了復辟帝制。
教師點撥: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這與民主共和觀念是勢不兩立的。
教師設問:請同學們開動腦筋思考,當時還有哪些因素促成了這場思想解放運動? 學生回答:結合教材53頁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
政治方面:內獨裁專制,外列強侵略;
經濟方面: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根本原因),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 思想文化:尊孔復古逆流與民主共和觀念勢不兩立。(直接原因)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再讓學生根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以及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找出新文化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概況
要求學生回答,完成下面表格:
教師設問:北大之所以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誰起了重要作用?為改革北大他提出
了怎樣的辦學方針?
學生回答:學生依據教材54頁回答問題。
師生合作探究:提出這一方針的實質目的是什么?
教師總結: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針。實質是允許各種科學思想自由發展,
讓資產階級的新思想去占領封建舊思想的陣地。
教師點撥:指出新文化運動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歷次愛國活動無不與新文化運動精
神的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設計意圖】為分析新文化運動對五四運動的影響以及對后來中國的思想影響作鋪墊。
2.高揚科學民主大旗
(1)前期內容
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與愚昧
教師設問:“德先生”和“賽先生”及其內涵分別是什么?你能從材料中看出陳獨秀先生提倡什么嗎?
學生回答:學生結合教材54頁的注釋回答問題。
師生合作探究:這與以前向西方學習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
教師點撥:“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賽先生”是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內容: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2
與愚昧。這也是為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封建帝制。此外,它與以前向西方學習相比,已經由物
質文明、制度文明層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層面。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材料,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注
意知識的前后聯系,并進行比較的意識和能力。即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聯系起
來。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以下材料:(教材P55之資料卡片)
材料一:“孔子生長封建時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時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禮教,即生活
狀態,封建時代之禮教,封建時代之生活狀態也;所主張之政治,封建時代之政治也。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
材料二:“我翻開歷史一看,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
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魯迅《狂人日記》
教師設問:這段材料共同反映新文化運動的什么主張?
學生回答:學生聯系教材內容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白“儒家傳統道德是維護君主專制的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柱,以孔子為
代表的儒學就是封建文化的象征。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
天地合 ,
乃敢與君絕!
材料二: 上天呀!我渴望與你相知相惜,長存此心永不褪減。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見,除非
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凜凜寒冬雷聲翻滾,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紛飛,除非天地相交聚合連
接,直到這樣的事情全都發生時,我才敢將對你的情意拋棄決絕!
學生活動:同學們開始情不自禁地朗讀這兩段材料。
教師設問:讀完這兩段材料,你感覺哪一個讀起來更順口更通俗易懂?兩段材料在語言文字
方面有哪些區別?
學生回答: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師生合作探究:用哪一種語言更容易普及新思想、新文化?
學生回答: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點撥:文學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眾之中,
而文言文比較難懂。
【設計意圖】通過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話文的對比,學生能直觀地感知二者的區別,很容易
理解開展文學革命的原因。
師生合作探究:文學革命需要從哪些方面來進行呢?
學生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文學革命是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以新鮮、平易、明了的新文學代替陳腐、雕琢、迂晦的舊文學。)
2.后期內容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相應圖片和材料: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圖片、材料并思考。
教師強調:新文化運動發展到后來,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運動中的一批先進分子,
極力宣傳十月革命。1918年,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發表了《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號召人民向俄-國學習,在中國的大地上,李大釗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
(三)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教師設問:我們應如何去評價新文化運動? 教師活動:課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反動軍閥污蔑新文化運動是“異端邪說”、“洪水猛獸”,守舊派文人甚至謾罵新文
化運動的提倡者是“眾叛親離”,“人頭畜鳴” 。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廣大青年知識分子的普遍歡迎,被譽為“青年界之金針”和青年的
“良師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聞鐘,如當頭一棒。
教學課時
二課時
備課教師
教學目標
1.了解家鄉的變化,關心家鄉的發展變化。
2、通過調查活動,培養學生與同學合作和社會實踐的能力。
3、為家鄉發生巨大的變化而自豪,激發學生產生為家鄉做貢獻的愿望。
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
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了解家鄉的變化,關心家鄉的發展變化。
教學難點:
通過調查活動,培養學生與同學合作和社會實踐的能力。
教學方法
學習方法教學方法:
討論法、探究式教學法、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感受、社會調查
學習方法:
自學討論
教學準備及手段
1.通過網絡或其他途徑,搜集一些關于家鄉變化方面的資料。
2.教師幫助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調查方案,讓學生根據當地實際和學生的興趣確定,選擇近些年來當地發展變化顯著的方面進行調查,并把調查結果記錄下來。
教學流程
動態修改部分
導入新課
(給同學們展示圖片“石家莊舊貌”和“50年代華北*廠外景”。)
老師:同學們,大家知道這兩幅圖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嗎?
學生:(略)
老師:這兩幅圖片展示的是“石家莊舊貌”和“50年代華北*廠外景”,大家是不是有點不相信呢?
學生:(略)
老師:我們再欣賞幾幅今日石家莊城市的新貌圖片。
(讓大家欣賞圖片“石家莊城市新貌”、“石家莊夜景”和“石家莊的交通”。)
老師:大家是不是感覺石家莊的變化很大呀?
學生:(略)
老師:石家莊在變,我們的家鄉也在變,課前我們大家對當地某些顯著變化做了社會調查,大家都是怎樣調查的呢?都調查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我們大家下面分小組進行一下交流。(過渡)
講授新課
一、社會調查交流(板書)
(同學們分組對社會調查進行交流。)
老師:同學們,大家剛才交流了一下家鄉變化的社會調查情況,大家都是怎樣調查的呢?
學生:(略)
老師:同學們有的向爸爸媽媽等長輩詢問的,有的是通過網絡、圖書資料等調查來的,有的同學通過走訪一些村委會等機構得來了等等,看來同學們的調查方式還挺多的。大家都調查了哪些方面呢?給大家說一說。
學生:(略)
老師:同學們調查的還挺廣泛,涉及了住房、生活環境、精神面貌、菜市場、衣著、家庭經濟收入、家用電器等方面的變化,那大家對自己調查的結果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學生:(略)
老師:從大家的發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的家鄉正在飛速發展,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一起來關心我們家鄉的變化吧!(過渡)
二、家鄉的變化(板書)
老師:我們打開課本第三十六頁,認真看一看圖中都展示我們家鄉哪些方面的變化呢?然后說一說。
學生:(略)
老師:我們的家鄉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城市建設舊貌換新顏,家用電器進了農家,農業生產機械化,通信方式現代化、網絡化。下面我們大家可以把你們在調查中搜集的圖片、資料展示給大家。
學生:(略)
(讓同學們欣賞視頻“今日河北”、“城市發展”、“感受市場變化”、“農村的變化發展”、“農村發展”。)
老師:通過同學們展示搜集的圖片、資料和我們剛才欣賞的視頻,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的家鄉正在飛速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應該為我們家鄉的發展感到驕傲和自豪,大家說對嗎?
學生:(略)
(最后,讓同學們欣賞音頻“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并讓同學們跟著唱。)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家鄉的變化,培養了學生與同學合作和社會實踐的能力及技巧,激發了學生為家鄉做貢獻的愿望和熱愛家鄉的情感。
板書設計:
家鄉新變化
我家門前心事多
家鄉特*代代傳
我的家鄉會更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