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7
這是凸透鏡成像規矩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⒈使同學知道凸透鏡有成像的作用,成像有一定的規律,初步了了解凸透鏡的應用。
⒉使同學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通過制作土照相機,培養同學的制作能力。
教學準備:
蠟燭、火柴、凸透鏡、紙屏、米尺、半透明白紙、直徑不等的較長紙圓筒、透明膠(漿糊)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⒈師:出示放大鏡,觀察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
⒉生:中間凸起,中間厚,邊緣薄,能透光等等。
師:(小結板書)放大鏡的鏡片中間厚、邊緣薄,能透光,這種鏡片叫凸透鏡。(也就是說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在科學上用得更多的是凸透鏡這個名稱,因為這個名稱更形象具體。教師連線強調凸透鏡的結構特征。)
反思:此處的連線強調讓同學對凸透鏡的結構特點刻骨銘心。
⒊師:凸透鏡有哪些作用?
生:有放大作用,還有聚光作用。
師:凸透鏡除了有聚光和放大的作用外,還有什么作用呢?今天來繼續研究凸透鏡。
二、新授
⑴指導同學認識凸透鏡的成像作用。
A初次實驗感知。
師:(提實驗要求)待會兒我們要做個小實驗,每個小組有6個凸透鏡,每個同學手持凸透鏡,手臂伸直,眼睛透過凸透鏡看窗外物體(教師事先在每個窗臺放一盆美麗的鮮花),你發現了什么?可要仔細觀察喲!老師宣布開始實驗。
生:同學實驗
師:巡視指導,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看到窗臺上的花是倒立的,我看到外面的樓房是倒立的而且縮小了……
B再次實驗感知:
師:剛才大家觀察仔細,真不錯!光能不能透過凸透鏡把窗外的景物的像映到白紙上呢?教師示范,讓同學們試一試。
生:進行實驗,看到像映在白紙上感到驚奇。
師:你是怎樣做的?你有什么發現?
生:我移動白紙,外面的物體能透過凸透鏡在白紙上成像;物體通過凸透鏡映在白紙上的像是倒立的,像比物體縮小了;移動白紙時,映到白紙上的像有時清晰,有時模糊,白紙在一個地方像最清晰……
師:講解物體的像能映在白紙上的我們叫做實像。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凸透鏡還有什么作用呢?
生:成像作用。
師:(板書)凸透鏡有成像作用。
⑵指導同學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師:通過上面的實驗大家知道凸透鏡有成像作用,它成的像是不是一直是倒立的呢?剛才大家只得到了縮小的像,能不能得到放大的像呢?等會兒我們要繼續用點燃的蠟燭的火焰當物體進行研究,看你能發現凸透鏡成像到底什么規律?下面提實驗要求:
反思:此處教師設疑,節約了時間。應該讓同學自身提出問題,即使多花點時間,但能培養同學的提問能力和問題意識,更能體現同學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①介紹分組資料:蠟燭、火柴、凸透鏡、紙屏、米尺等。
②由于實驗用了點燃的蠟燭,要注意平安,防止燒了東西。
③蠟燭、紙屏要放在凸透鏡的兩側,并使它們基本在一條直線上,高度基本一致。
④教師示范:實驗報告單上的成像指的是最清晰的像,放大或縮小的像各丈量三次就行了,模糊的像我們不作研究。
⑤移動要注意順序,凸透鏡不動,先動蠟燭(距凸透鏡由近和遠),再動紙屏,紙屏每次由近和遠離開凸透鏡,直到紙屏上形成清晰的.像為止。
⑥各小組要注意協作,不亂搶,由組長布置,兩人做成像實驗,兩人丈量,兩人記錄,發現的規律由小組討論再填寫。師宣布開始做實驗。
生:小組互助協作做實驗,師巡視指導。
師:分小組匯報,你小組發現了什么?
生:我小組發現凸透鏡成的(實)像都是倒立的;我小組發現當凸透鏡距紙屏遠,距物體近時,就能形成放大的像;我小組發現當凸透鏡距紙屏近,距物體遠時,就能形成縮小的像……
師:適時板書
反思:實驗報告單的設計為同學集中探究凸透鏡在什么情況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況下成縮小的像指明了方向,突出了重點;丈量欄目,培養了同學用實事數據說話的嚴謹的科學探究態度。然而,這個報告單也限制了同學的發散思維,教師設計時應加上探究的余地,讓優勝組對什么時候成相等的像、什么時候不能成像也能進行探究。
⑶指導同學研究土照相機是怎樣工作的?
師:前面我們通過實驗知道了凸透鏡在成像作用,并探究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下面我們每個組用凸透鏡來制作一臺土照相機,然后觀察使用。介紹資料,用一個制作好的土照相機示范講述制作要求:把兩個圓盒子套在一起,外盒口安上一個凸透鏡,內盒口蒙上一層半透明紙,使凸透鏡能隨其中一個盒子的拉伸等動作而一起前移或后退。
生:同學制作,制作后觀察使用土照相機。
師:你是怎么觀察、使用的?你有什么發現?
生:我用外盒的凸透鏡對著物體,拉動內盒,在內盒的紙屏上可以得到物體的倒立的像,而且這個像可通過調節物體、凸透鏡、紙屏三者之間的距離放大或縮小,我發現土照相機是利用凸透鏡成像原理工作的……
反思:制作使用土照相機這一活動,教師提供有結構的資料,讓同學輕易就嘗到勝利的愉悅,激發了同學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使同學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應用鞏固了知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師:土照相機與小孔成像的裝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生:(不同)小孔成像的裝置里物體通過小孔而成像,而土照相機則是通過凸透鏡而成像。(相同),它們都可以成倒立的像,并且像能擴大或縮小。
師:通過凸透鏡看到的像與平面鏡看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生:同平面鏡成像相比,凸透鏡成的是倒立的,并且可以得到放大或縮小的像;而平面鏡成的是正立的,與實物大小相等的。
反思:通過土照相機與小孔成像、凸透鏡成像與平面鏡成像的橫向對比,拓展了知識網,使所學知識更系統化。
三、鞏固應用
師:出示真照相機,讓同學推測照相機怎樣工作的?
生:利用凸透鏡成像的原理工作的。
師:怎樣用照相機照全身人像?怎樣照半身人像?
生:當照相機離人比較遠時,能照全身人像。當照相機離人比較近時,能照半身人像。
師:你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凸透鏡?
生:顯微鏡、攝像機、望遠鏡、老花眼鏡的鏡片……
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生:凸透鏡有成像作用;凸透鏡成的像是倒立的;當凸透鏡距物體近,距紙屏遠時形成放大的像;當凸透鏡距物體遠,距紙屏近時,形成縮小的像。為什么凸透鏡成的像是倒立的?……
總評:本課教學層次清晰,同學在由淺入深的活動中,積極觀察、考慮、概括、交流、傾聽,多種感官一齊融入到課堂中,他們的實驗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制作能力、協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在探究成像規律時,假如讓同學自身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那么效果會更好、更完美。
板書設計:凸透鏡
放大鏡的鏡片邊緣薄,中間厚,能透光,人們把這種鏡片叫做凸透鏡。
⑴放大
作用⑵聚光①凸透鏡成的(實)像是倒立的;
⑶成像規律②當凸透鏡距物體近,距紙屏遠時,形成放大的像;
當凸透鏡距物體遠,距紙屏近時,形成縮小的像。
應用:照相機、望遠鏡、顯微鏡、攝像機、老花眼鏡的鏡片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興趣;
2.通過探究活動,獲得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會用觀察、比較、列表的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對科學的興趣,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拉近生活、社會、科技與物理的距離;
2.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3.滲透科學、技術、社會(STS)教學的指導思想。
【教學準備】
凸透鏡、光屏、蠟燭、火柴、放大鏡、刻度尺、小水電筒、金魚缸、小金魚1條、水。
【教學重點】
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教學難點】
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創設物理情景進行猜想,引入新課
觀察現象:我們通過金魚缸的側壁來觀察缸中游動的小金魚,會看到什么現象?
學生觀察后會回答:由于金魚缸和水組成了一個放大鏡,所以看到的小金魚比實際的放大了。
提出問題:隔著放大鏡看物體,物體總是放大的嗎?
學生實驗,觀察現象后回答:不是。物體有時會放大,有時又會變小,像還會由正立變倒立。
從前面我們的學習中知道:
1.照相機照相時,物體離照相鏡頭比較遠,成的是縮小,倒立的實像。
2.投影儀投影膠片時,物體離投影儀比較近,成的是縮小,倒立的實像。
3.放大鏡看物體時,物體離放大鏡很近,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虛像。
啟發學生猜想:凸透鏡所成的像可能與物體距凸透鏡的距離有關。
那么凸透鏡能夠成像,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和規律呢?我們這節課就用實驗來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實驗探究
(一)課題板書: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二)同學們用桌上準備好的實驗器材進行實驗。
實驗準備:
1.測定凸透鏡的焦距f并做好記錄。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小手電筒代替平行光源。
2.指導學生將實驗器材按如圖所示擺放。
要求:將凸透鏡、蠟燭、光屏放在同一直線上。
調整凸透鏡、蠟燭、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問題,進行探討:
如何使物體所成的像呈現于光屏上?
學生思考會回答:調整物體,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
實驗過程中應記錄哪些現象和數據。
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物距),像到凸透鏡的距離(像距),像的大小,倒立或正立,像的虛、實。
實驗要求:
1.態度認真,一絲不茍。
2.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3.多次進行測量,仔細觀察,做好記錄進行實驗。
學生每2人一組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探究:
1.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u>2f,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測出物距和像距u(像到凸透鏡的距離)。
2.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間,即2f>u>f,重復以上操作,進行觀察和測量。
3.繼續移近蠟燭,使物距u
按上述計劃操作,把數據和觀察結果填入下表中。
透鏡焦距f=_____cm
物距與焦距關系
物距u/cm
像的性質
像距u/cm
實虛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
u
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學生啟發和引導。
三、交流評估
1.各小組送交自己的實驗記錄結果,進行投影展示,表述發現的現象和規律。
2.引導學生相互交流,開展評估,各述己見。
四、歸納和總結
通過本節課同學們的探究,我們得到如下規律:
投影展示:
1.u>f時成實像,u
2.U>2f時成縮小實像,u<2f時成放大實像,二倍焦距點是成放大實像與縮小虛像的分界點。
教學目的:
1、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凸透鏡有成像的作用、成像的規律及生活中的應用;
2、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探求的精神、方法,動手實驗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創造性性思維的形成;
3、培養學生養成主動探求的習慣,與人合作的科學態度,辨證的看待客觀事務的變化及變化規律。
教學重點:凸透鏡有成像的作用及成像規律。
教學難點:學生自行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用具:凸透鏡、蠟燭、火柴、紙屏、投影儀、相機等。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認識凸透鏡:
【設疑】:放大鏡有什么作用?
【探究】:1、放大;2、聚光
【發現】:放大鏡根據折射原理制成的。
【設疑】: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
【探究】:摸一摸、看一看
【發現】:中間厚邊緣薄、透明----凸透鏡(板書課題)
(出示放大鏡)
這是什么?誰知道它有什么作用?
(有放大的作用。)
請學生到前邊來做個實驗(給學生放大鏡和一本書)試著把書上的字放得最大。
[學生反復實驗]
放大鏡還有什么作用?
(有聚光的作用。)
(板書:·)
放大鏡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
(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在圖下板書:折射)
再來看看放大鏡的鏡片有什么特點?摸摸、看看。
(放大鏡的鏡片中間厚,兩邊薄。)
還有什么特點?
(鏡片是透明的。)
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透明鏡片叫做凸透鏡。(板書:凸透鏡)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關于凸透鏡的知識。(出示放大鏡)這叫什么?
(應該叫凸透鏡。)
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它有什么作用?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
(放大、聚光的作用。是根據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二、認識凸透鏡有成像作用:
【設疑】:看看凸透鏡,還有什么新的發現?
【探究】:(學生創造性的探究)
【發現】:通過凸透鏡看到的物體倒過來了。
凸透鏡還有什么作用呢?
(能讓物體倒過來。)
你是怎樣做的?
(生示范)
大家都來做一做、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生1:我看見老師倒過來了。生2:前面的同學也倒過來了。)
是人倒過來了嗎?現在你再看,人是倒著的嗎?放下凸透鏡再觀察,想想通過凸透鏡看到的是什么?
(通過凸透鏡看到的是物體的像。)
那么這叫凸透鏡的什么作用?
(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
認識凸透鏡如何成像:
【探究】:讓蠟燭火焰的像出現在紙屏上
【發現】:蠟燭、凸透鏡、紙屏在一條直線上且高度相同。
【創造】:學生不同的擺放都能成像
【設疑】:像的大小與火焰的關系?
(反復探究)
【發現】:像有時大,有時小。
用凸透鏡、蠟燭、白紙做實驗,讓蠟燭的像出現在白紙上,自己做做看。
(學生實驗)
大家是怎樣做的?請這一桌的同學到前邊來做一做。
(巡視過程中錯誤的代表)
(兩生做實驗,紙上無像)
能不能自己想個辦法。
(生改變凸透鏡、白紙、蠟燭之間的位置關系,在紙上得到蠟燭火焰的像
給大家講講你們是怎么做的?
(凸透鏡、蠟燭和紙的高度得相同才行,而且凸透鏡、蠟燭、白紙得在一條直線上。)
我們按這個辦法再來實驗,同時我們把白紙叫做“紙屏”,看看在紙屏上得到的蠟燭火焰的像有什么特點?
(生實驗)
匯報實驗結果。
(生1:在紙屏上得到了蠟燭火焰的像。生2:我們在紙屏上得到了蠟燭火焰的像還是倒立的。)
凸透鏡能使物體成像,而且成倒像。
(板書:凸透鏡使物體成倒像)
認識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設疑】:你對這個發現有什么問題?
(學生質疑)
【探究】:反復實驗,尋求規律
【發現】:與蠟燭、凸透鏡、紙屏三者的位置有關
【探究】:學生演示實驗、參與板書,進一步探究
【發現】:蠟燭、凸透鏡、紙屏三者的位置之間的辨證關系
【創造】:學生參與圖文結合的板書形成
到底通過凸透鏡得到的像比蠟燭火焰是大還是小?我們再來做做看,像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生實驗,師巡視并指導)
誰到前邊來邊實驗邊匯報實驗結果。
(演示當凸透鏡離蠟燭近時,像就大,離紙屏近時像就小)。
那請你再說說什么條件下成大像?
(當凸透鏡離蠟燭近、離紙屏遠時在紙屏上得到大像。)
那在什么條件下成小像哪?
(當凸透鏡離蠟燭遠、離紙屏近時在紙屏上得到小像。)
那就請同學們再來做做看是不是這樣?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
誰再來匯報實驗結果?
生1:
生2:
(板書:當凸透鏡離蠟燭近、離紙屏遠時在紙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當凸透鏡離蠟燭遠、離紙屏近時在紙屏上得到縮小的像。)
認識凸透鏡的應用:
【設疑】:凸透鏡成像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有什么?
【創造】:
1、用照相機拍攝同一景物成一大一小兩個像;
2、利用投影儀成大小不同的像;
3、能解釋凸透鏡成像規律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
這就是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大家想一想,什么地方用到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你能具體地說一說嗎?
(照相機就用到鏡頭就是凸透鏡,被攝的物體相當于蠟燭,底片就相當于紙屏。)
(我們教室里的投影儀也用到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請你到前邊給大家講講。(生講解)你能讓屏幕上的像變大嗎?
(可以讓凸透鏡離投影片近些,也可以讓投影儀離屏幕遠點。(邊說邊做)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自己制作“土相機”。《凸透鏡》
學習目標描述:知識與技能:(1)知道焦距、物距、像距、實像、虛像等光學基本概念。(2)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在實驗探究中能自主操作實驗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對實驗現象、數據的初步分析能力。(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3)培養學生對探究結果進行交流、評價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勇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2)體驗參與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養成積極主動與他人交流合作的習慣。(3)經歷探究凸透鏡成像的過程及對其成像規律的分析、討論,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學習內容分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其不僅是光的折射和凸透鏡的重要應用,而且又為下一節學習近、遠視眼的成因與矯正和顯微鏡、望遠鏡等成像原理打下基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初中物理光學的重要知識。
教學重點:凸透像成像規律的探究過程。(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培養其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分析數據、總結規律。(學生的探究能力弱,需要老師恰當引導和小組間的合作完成)
學生學情分析
經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知道了光的折射規律和凸透鏡對光的作用,掌握了有關凸透鏡的一些基本概念。但是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還比較低,對知識的歸納概括以及遷移能力還不強,對凸透鏡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能作放大鏡把物體放大,對物體能成縮小的實像和放大的實像還知之甚少。學生的探究能力還比較弱,需要教師積極、合理的引導完成。
教學策略設計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前面我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方法是利用實驗探究、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展示,激發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興趣并順利完成探究過程,總結出物理規律。根據學情分析和貫徹“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標理念,在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實驗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討論法、歸納法等。
信息技術運用說明
在教課中,使得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多媒體動畫再現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可以加強學生對課程的理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