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0
這是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善用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
楊老師的課堂,學習氣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時的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相比,感覺非常慚愧,因為一節課中學生的學習狀態,完全是由老師調動的,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和勇氣,也是老師給予的。楊老師很善于運用激勵的語言,如“楊老師的課堂,同學們不能做聽眾”、“要參與,我希望認識那些勇敢的同學”、“隨便說,沒關系,也許你說得比老師想的更完美。”、“我們要參與到學習中,享受學習過程。”、“展示我們七(2)班的風采,我們是最棒的!”、“別對自己要求太高,很累,只要有一點的體會就行。”、“這兩位同學的表現太好了,下課后老師一定讓你們給老師簽名,讓老師記住你!”、“能提問題的同學真棒,但能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的同學更棒!”像這些鼓勵的語言,貫穿整節課,楊老師從不吝于將贊美的語言送給勇敢發言的同學,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氣氛也很好,師生互動愉悅,教學重難點迎刃而解。
二、善用激情,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詩歌是抒情言志的,詩歌的教學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詩情,進而理解詩人的情感。楊老師的這節課就做到了這點!她帶著飽滿的熱情進入課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濃郁熾熱之情去熔煉學生之心,最后,詩人的愛國熱情與老師、學生甚至聽課老師產生共鳴。整節課,楊老師的聲調抑揚頓挫,表情豐富,特別是她大膽地范讀了詩歌,雖然讀音不是很標準,但是感情把握得非常好,非常有感染力。讀完,全體學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正因為老師的激情感染,學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讀,用心地去體會,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艾青那深沉的愛國之情。
三、善用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
在課堂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能起到引導的作用。楊老師在這節課中,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又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學生的學習思路、學習動態完全在她的掌握之中,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十分善于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導至正常的學習軌道。這節課,從作者的簡介、新詩的介紹、寫作背景的簡介到詩歌的內容、意象、感情、寫法的理解,楊老師都能設置成一個個比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問題,讓全體學生都能把握。例如,教學意象這一概念,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有難度,楊老師就把問題設置成這樣:“這只鳥歌唱祖國,那么它歌唱祖國大地上的哪些東西呢?”這樣的問題,既淺顯,有能解決詩歌意象這一難點,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幾乎全班同學都能回答。
總之,語文教學像是一潭綠水,只有我們不斷地學習、探索,保證有“源頭活水來”,才能“清如許”!學習是為了發展,借鑒是為了創新,只有不斷探索、改進教學形式,語文教學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師應學習課改理論,遵循課改要求,體現課改特色,尊重學生自主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教學的雙邊互動,注重閱讀方法的訓練和指導,使學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學有所得。
在教學《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時,由于時代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差甚遠、理解詩歌又需要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許學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由發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會予以否定。因為,我覺得我們不能把我們的理解方式強加給學生們,他們的閱歷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們長大后再來理解這首詩時,肯定又與現在不同了。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進而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中,生生之間互相進行評價,使師生雙方都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堂上,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學習這首詩,我采用的方法是:創情境──曉詩人──知背景──重朗讀──析意象──品意蘊──賞意境──作比較──重背誦。根據以上方法學習詩歌,條理比較清晰,由淺入深、由易入難,有利于學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詩。
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誦讀是進入古詩詞意境的入口,是打開體味詩詞情感大門的鑰匙。只有反復吟誦,那文句,那意境,才會縈于心頭,如發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因為《我愛這土地》這首詩的意境是深沉、激昂的,所以我特地找了《黃河大合唱》和肖邦的奏鳴曲,來襯托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樂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誘導學生身臨其境,把詩詞意境與音樂意境融為一體,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對于學生的發言不能給予有效的,科學的引導,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的技巧方面還有待提高。
以上這些是我對《我愛這土地》這堂課的一些想法,不足之處請給予指正、批評。總之,詩歌是正值詩的年齡的學生較感興趣的一種文學體裁,在教學中還有不少獨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嘗試,去挖掘。
在我備課的過程中,教研員邢泰老師做了大量,細致的指導工作,每一個小細節都認真把關。在這里,我衷心的向他表示感謝!
一、教學目標
《我愛這土地》教案范文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把握詩歌主題。培養愛國情結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重點 : 理解關鍵詩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難點 :象征的表現手法和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征意義。
三、教學方式:
1、 誦讀法:通過有感情的誦讀,把握詩歌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認真體味詩歌蘊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賞法: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四、教學課型:新授課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內容
在家自學部分
一、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如上網查詢、查閱字典和圖書館查閱等)了解艾青的有關簡介和代表作品。
二、讀準下列字詞音
嘶啞 洶涌 刮著 腐爛
四、預習課文,思考問題:
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如何理解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學部分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一直對一句歌詞很感興趣,那就是:”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風雨中我昂起頭,深情常望土”,這描寫的是風雨中昂頭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闊天空,更因為有一方實實在在的土地。土地給了人們許許多多的感觸,今天我們將要來學習的是《我愛這土地》。(板書課題:《我愛這土地》)
2、 解題:
師:題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師:他們是以什么為紐帶聯系在一起的?
生:以愛為紐帶,所以全詩的主題就是愛,題目突出全詩的主題。
二、整體感知。
1. 作者深愛著這土地,整首詩的感情應該怎樣表達出來呢?我們來聽一下錄音朗讀,(第一遍要求聽準詞句的讀音,再聽要求把握本詩的感情基調,深沉和悲 ,第三次聽要求停住停頓。學生齊讀一次,分男女生各讀一次)
2.。學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老師補充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已經到了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
在淪陷區的人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在網上找到了四張圖片:第一張是幾百、幾萬人像蜂似的逃難,一張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圍成一個圈,在觀看他們的士兵活埋我們中國人;一張是一個瘦弱的女人在一個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張是一個人爬在貧瘠、沒有任何農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餓得趴在地上喘氣還是已經死了。這就是當時人們的生活。
面對敵人瘋狂肆虐,我們中國人是不是毫無感覺,(不是的)例如艾青,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 鑒賞詩歌內容:(要求學生自己在詩中找出關鍵字詞,討論那里表現了詩人的愛)
師:我在詩中是什么?
生:鳥。
師:作者把自己假設為一只鳥,假設這只鳥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師:鳥兒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嚨進行歡快的歌唱,課文中的鳥是這樣唱的嗎?
生:不是的,是嘶啞的唱。
師:既然一般的鳥兒叫聲都是:清脆的、 婉轉的、悠揚動聽的,為什么詩中的鳥是嘶啞的呢?
生:本身嘶啞(烏鴉)、飽受磨難、用盡氣力。
師:一直在歌唱,唱到聲音都嘶啞了。
師:為什么要這樣對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風雨打擊著。
師:暴風雨在這里象征著什么?
生:日寇對中國的踐踏和摧殘。
師:那么后面洶涌著悲憤的河流、無止息的激怒的風、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殘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們中國人民對祖國遭受欺凌的悲痛、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來。
師:(歸納)暴雨打擊,激起河水洶涌,風聲呼呼,發出憤怒的吼叫,戰勝風雨后,安靜祥和,迎來了溫柔的黎明。
師:然后我這只鳥死了,為什么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
生:活著要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懷抱,將最后的“營養”獻給祖國,與祖國融為一體。
師:為什么鳥兒會這樣,文后有答案嗎?
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小結:前面以假設開頭,假托鳥兒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當感情積累到一定的,人就會不由自主的爆發出來。所以后面以設問開頭,高度凝練的概括了主題----愛的深沉。
歸納中心:
師: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呢?
生:不是
師:(歸納)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第二課時
三、合作探討
1、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鳥兒,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為什么鳥兒用的是“嘶啞的喉嚨”來歌唱?
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是不是作者一個人的心聲,是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全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
2、全詩一共選取了幾個鮮明的詩歌意象來寫?這些意象都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請討論每個意象到底象征著什么?
(意象:作者要表達一些內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來表達,那就是意象。當物象成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內涵在其中,就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
土地:遭踐踏的國土,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
河流、風:滿腔的悲憤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與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養情操:
1、師: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來抒情,他會怎么改寫: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 的喉嚨歌唱:
這被 所滋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 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 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 ……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005年3月31日
可從下面詞語中選出最能表達詩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陽、朝霞、啼血、圓潤、
憤怒、激情、感動、猛烈、狂風暴雨、和風細雨)
點撥背誦:
對這首詩,我們要抓住關鍵的字詞來強化對他的記憶,達到快記快背的效果
四、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注:輔助練習
一、學情分析:
《我愛這土地》是七年級下期的一首現代詩,是一首反應戰亂時期的愛國詩篇。詩人艾青以小鳥自比,通過一只喉嚨嘶啞但仍然要為腳下的土地——這片苦難中的大地奮力歌唱,直至迎來光明,直至自己生命完結的典型形象,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對人民的無私而深沉的愛戀,也表達了自己要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獻身的崇高品質。可以說,這首詩表達了那一代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拳拳愛戀之心。
詩中所寫到的時代離學生有些遙遠,詩人蘊含于詩句中的滿腔愛國熱情使學生不太好理解。不過,在七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接觸過現代詩的學習,也積累了一定的詩歌賞析的方法。那么這學期對于現代詩的學習,就需要在學生原有的學習現代詩歌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對現代詩歌的閱讀技巧,提高自己賞析詩歌的能力。
這首現代詩,沿襲了我國古代詩歌通過選取典型意象來表情達意的方法。那么,在學習這首詩時,要著重引導學生注意詩中所選取的意象,并通過對特定意象的分析,來理解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2、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3、能通過分析詩中意象把握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4、學習本詩所運用的藝術技巧。
三、教學策略:
這是一節高效課堂的公開課。在課堂模式上,我選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學模式。即“一個中心、四個環節、三種學習”。
在課堂上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適時指導學習方法,適時點撥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通過教師預設符合課程標準、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目標,使學生了解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通過一些主問題的設置,使學生學有所依,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可行的范本;通過小組交流討論以及展示講解,使課堂成為一個動態的、生動的、發現學生異向思維的高效課堂。
四、教學過程:
(一)分發學案,指導預習:
提前分發學案,指導學生有效預習:內容包括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有關詩歌的常識以及賞析詩歌的一般規律和方法的資料。預習指導中除了給出閱讀資料外,也給出了幾個簡單的檢測題,以檢測學生閱讀資料的效果,同時也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資料。
A、閱讀下列資料,圈劃、背記重要內容:
1、作者簡介: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2、寫作背景:本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3、朗讀指導: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語速、節奏、停頓、重音,同時還要在朗讀中學會情景再現,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1)語速:朗誦的速度是與文章的思想內容相聯系。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容速度快一些;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
(2)停頓:停頓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朗讀中停頓主要是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時,也可給聽者一個領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幫助聽者理解文章含義,加深印象。強調停頓主要是靠仔細揣摩作品,深刻體會其內在含義來安排的。
(3)重音:重音是指朗誦、說話時句子里某些詞語念得比較重的現象。常見的規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謂語部分常重讀;
②名詞前的定語常重讀;
③動詞或形容詞前的狀語常重讀;
(4)節奏:朗誦中,節奏主要表現在有聲語言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回環往復。 方法:
① 欲抑先揚、欲揚先抑
② 欲停先連、欲連先停
③ 欲輕先重、欲重先輕
④ 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5)情景再現:即:在符合文章需要的前提下,以文章提供的材料為原型,使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節、場面、景物、情緒……在朗讀者腦海里不斷浮現,形成連續活動的畫面,并不斷引發相應的態度、感情。
4、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修辭手法,二是表現手法,三是表達方式:
(1)修辭:比喻、擬人、夸張、互文、借代、借喻、通感、雙關、對比、反語、反復、對偶
(2)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時,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比興(間接抒情的詩歌)
(3)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托物抒情)
5、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艾青(ài) 嘶啞(sī yǎ) 洶涌(xiōng yǒng) 吹刮(guā)
6、根據朗誦指導,給詩句劃出節奏和重音,反復大聲誦讀,并試著背誦。
B、檢測預習:
1、讀出下列字詞:
艾青( ) 嘶啞( ) 洶涌( ) 吹刮( )
2、文學常識填空:
(1)艾青,原名 ,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 。早期詩風格 ,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 。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 》《 》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
(2)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 、 、 、 ,同時還要在朗讀中學會 。
(3)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 , , 。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學: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是地主的兒子,可是有人說,他是“土地的兒子”、“土地的詩人”,因為“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 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他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這是我國詩人得到的第一個國外文學藝術的最高級大獎。然而當初,他卻是戴著鐐銬登上了詩壇——因為在他22歲的時候,從事革命文藝活動而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寫下了不少的詩篇,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
這個詩人是誰呢?
對,他就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艾青。
(三)出示目標,明確方向: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2、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3、能通過分析詩中意象把握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4、學習本詩所運用的藝術技巧。
(四)明確頓挫,反復誦讀:
1、聽讀,糾正自己在預習中劃的節奏和重音。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重音。選出一兩句感受最深的詩句多讀幾遍。
3、學生展示朗讀。師生點評。
4、齊讀,用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5、師生合作誦讀:
師:我愛這土地——艾青
師:假如/我是一只鳥,
生:假如/我是一只鳥,
師: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男生: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女生: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師: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師: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生: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全體: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五)小組合作,交流探究:
再讀圈畫明意象(寄托著詩人情感的具體形象):以下四個思考題 分別分給七個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交流,為全班的展示做準備。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小組,參與小組的討論,給學生的學習以方法的指導和技術支撐。
1、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并旁批鳥歌唱的“土地”“河流”“風”“黎明”等形象包含的意義(分析時請注意結合這些形象前邊的修飾語)。(一、二組完成)
2、畫出描寫“鳥”的詩句,結合著具體描寫分析鳥的形象。(三、四組完成)
3、第二節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五、六組完成)
4、第一節詩和第二節詩的抒情方式分別是什么?這兩節詩之間是什么關系?(第七組完成)
(六)小組展示,互動生成:
在各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學習效果的展示和交流。每小組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作主要的發言。發言不到位的地方有本組補充,或其他的組的同學做補充和糾正。其他組的同學還可提出自己的疑問,由交流的小組答疑解難。
學生講解不清或理解不透的問題,由教師明確講解。教師的講解要注重方法的指導。
明確問題的理解:
1、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并旁批鳥歌唱的“土地”“河流”“風”“黎明”等形象包含的意義(分析時請注意結合這些形象前邊的修飾語)。(一、二組完成)
(“土地”:象征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著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