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6
這是詠懷古跡其三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主要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所以這節課主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進而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總體來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基本達成,但是在課堂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但在引導方面稍顯不足。我認為學生以前學過此類詩歌,理解起來應該難度不大,因此備課時忽略了一些基本的知識點,比如詩歌中非正常語序的詩句,沒能及時點撥到位,使得學生理解起來不那么輕松。
2、課堂提問與點撥學生回答方面有明顯欠缺。提問缺乏藝術性,有點簡單直接,導致學生回答的質量也不高。學生上課回答問題比較積極,但是有些同學的回答質量不高,這個時候教師的引導是幫助學生能力提升的好時機,或者追問,或者引導他查找自己回答的漏洞,進而完善答案。顯然在這方面我所做的不到位,拘泥于課堂預設,對學生引導不足,以至于同一個問題,接連幾個學生的回答都只打擦邊球,甚至是答非所問。
3、課堂語言不精練,有些拖泥帶水。有的同學回答的已經比較精彩、到位了,這時候不需要再重復,但我總怕有學生不明白,還要反復說上一兩遍,使得課堂容量不大,有時候還會讓學生有一種依賴心理,不認真聽同學的回答,單等著老師再作總結。
4、課堂應變能力有待提高。高一(1)班一向課堂上比較積極活躍,且常常發言會帶給我一些驚喜,所以我對他們的期望值有些高,忽略了詩歌理解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當這節課上出現有些同學的回答不盡如人意時,我就缺乏耐心了,表現有些急躁。
從一節課中看出我平常上課時遺留下來的缺點,這再次提醒我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整節課比較失敗,時間把握不到位,還需要加強,在今后的教學中,對于古詩的教學,更多的是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而不是老師的展示。在這一節課中,我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
一、課堂時間的掌握
在這一節課中,我需要掌握到每一個點運用的時間,不要心急,也不要怕上不完,要學會靈活運用。這一節課是失敗的,整節課我就運用了30分鐘,速度比較快,因為怕上不完的緣故,所以沒有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導致剩余時間太多。
二、學生的參與力不夠
學生沒有參與其中,就是自己的教學,我應該清楚,“一堂好的課不在于老師上得多好,而在于學生學了多少”,所以這一節課,我是失敗的,我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沒有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就是自己帶著他們走,這是不可取的,需要多給他們時間,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夠真正的在學習中成長。
三、語言表達的失誤
在王昭君和杜甫的相似點上,我表達成了他們之間的對比,這是不對的,他們之間沒有對比,更多的是一種同病相憐,在這一點上,我表達失誤。以后還需要改進和加強。
四、內容安排上的問題
這堂教學的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但是抓住一點會比較好,應該著重在學生對詩歌的鑒賞方面,讓更多的學生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所以在鑒賞方面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回答,或者書寫會更好,這樣既可以提高他們鑒賞詩歌的能力,又可以規范他們的答題思路。
所以,這一次的教學是失敗的,還需要不斷的努力和改進,因該以學生的學為主。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詠懷古跡》優秀教案設計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1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 寫什么?(寫景) 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 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 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傊瑢φ丫瘎〉母醋隽嗣鞔_揭示。
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 (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 王昭 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 王昭 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 王昭 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點撥之一】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 寫什么?(寫景) 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 高昭 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梢姡髡咴诖耸菑脑伣街娼^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點撥之三】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梢?,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 “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討論】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點撥之四】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梢姡丫谋瘎∈怯稍鄣幕栌购吭斐傻?。
【點撥之六】 “環佩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 “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