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13
這是登幽州臺歌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能憑借語言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作者: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而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更能讓我們領略詩歌描繪的雄壯、優(yōu)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登幽州臺歌》,齊讀詩題。
2、你們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3、簡介作者,為理解詩情奠下基礎。
二、自讀詩句,理解詩意。
1、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則做上記號質疑。
2、指名讀。讀出韻味和節(jié)奏。
3、說說自己讀懂了哪些句子?你展開了哪些想象?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讀指導,領悟詩情。
1、再讀體會,思考:詩中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我們該用什么語氣讀呢?
2、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討論。
3、情感朗讀,賽讀。
4、齊讀。
四、總結全文:
1、總結古詩。
2、總結學法
a、學生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登幽州臺歌》?
b、老師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熟讀吟誦,拓展延伸。
作業(yè)設計:讀一讀陳子昂其他的詩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2、在誦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感悟詩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歌。背誦詩歌。
教學準備:圖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名字叫《登幽州臺歌》。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自由讀詩,學習生字詞。
二、自學古詩自由讀讀古詩,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都讀準了。
三、整體感知,理解古詩:
1、學生自由讀詩,借助注釋理解古詩
2、指名讀詩,及時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畫面,理解詩意,感情朗讀。
1、(實物投影儀:插圖)請學生觀察,師講解詩意,并進行范讀。
2、學生自由練習感情朗讀。
3、指名誦讀,指導朗讀。
4、全班齊讀。
五、指導背誦。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提問:
前代的賢君既不可復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一、背景分析
1.有沒有同學對幽州臺了解的?(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
幽州:郡名,唐屬河北道,治薊,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臺:即薊丘、燕臺。因燕昭王置金于臺延天下士,又稱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2.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處觀景,為何會“愴然”呢?
請學生根據(jù)大意及注釋試著分析古詩中具體表現(xiàn)的作者情感,學生可以根據(jù)古詩中的詞或字來對應作者的情緒
如:“獨”說明了作者的孤單“愴然”表現(xiàn)了作者的悲哀與苦悶
體會語言的表現(xiàn)力,讓學生自己思考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
二、通讀,劃分節(jié)奏
三、提問:此詩的后兩句為什么會多了一個字?
“之”、“而”在這里表示音節(jié)的停頓,是虛字,它們的用處是使此詩的音節(jié)舒緩流暢,體現(xiàn)了作者無可奈何、長嘆的情景
通過對后兩句的理解,讓學生根據(jù)停頓進行朗讀,加深對古詩的印象。
四、作業(yè):誦讀
第二課時
一、“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其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賢的人。
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不被賞識,無人能理解的孤獨和悲憤。
三、這首詩歌,哪兩句是直抒胸臆?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四、《登幽州臺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作者孤獨地站在幽州臺上,仰首責問蒼天。大地茫茫,空闊寂寥,沒有一個知音,內心滿懷悲憤。
五、這首詩歌,句式有何特點?這有什么作用?
前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短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詞,每句六字,四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詩人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詩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六、探究性學習
《登幽州臺歌》是中國唐代詩人陳子昂所作的最為著名的唐詩,體裁屬樂府。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的“古人”和“來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樣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賢臣。這首詩通過抒發(fā)詩人登樓遠眺,憑今吊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年輕時性格豪爽(少任俠)。二十四歲中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右拾遺。直言敢諫,所陳多切中時弊。
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七、背默過關
教學目標
1、感受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并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2、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受詩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
難點: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說明:詩歌是情緒的抒發(fā),讀詩的重點首先是讀出詩人的情緒情感。當然,詩無達詁,教師不要強求統(tǒng)一答案。另外,為了更好的讀懂詩歌,也應該注意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盛唐氣象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但是,從初唐詩歌中讀出這點來對于一個六年級的學生是有難度的。教師適當講解,讓學生有初淺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學工具
多媒體和黑板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
教學過程
《登幽州臺歌》是一首廣為傳唱的經(jīng)典詩作,讀經(jīng)典就要讀出經(jīng)典中的文化。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是語文課一項重要的任務。唐朝是悠悠歷史中一座奇峰,唐詩是詩歌王國的奇葩。讀唐詩,品唐朝之氣象,會滋潤我們年輕的心靈,豐富我們的精神家園。
《登幽州臺歌》是體現(xiàn)陳子昂詩歌主張的代表作。它的出現(xiàn),標志著齊梁浮艷、織弱詩風的影響已一掃而空,盛唐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潮即將涌現(xiàn)。韓愈《薦士》詩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對唐詩的'開啟作用。讀《登幽州臺歌》不僅要讀出陳子昂的懷才不遇的悲慨,還應該讀出盛唐的端倪來。
一、介紹作者,知人論世。
二、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
三、通過這首詩的品讀,你認為作者當時登上幽州臺的時候,詩人有怎樣的感想呢?
四、前代的賢君既不可復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時間綿長、空間遼闊)
五、文章表現(xiàn)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懷?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達了人生的孤獨感
六、藝術特色:本篇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七、初識盛唐氣象借助前人評論,感受詩歌的闊大的境界,雄渾的格調。
(韓愈:“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張說工著述,張九齡善比興,兼?zhèn)湔咦影憾?rdquo;;馬端臨:“惟詩語高妙,其他文則不脫偶儷卑弱之體”;胡應麟:“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澤一呼,為眾雄驅先。”)理解評論?;貞浘辰绾甏蟮奶圃姟?/p>
八、朗讀要點: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jié)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jié)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九、有人說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fā)的,但是可以引導我們從哲理的高度來思索人生的奧秘,從詩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偉大與永恒。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說說你的理解。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