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6
這是重復的奧妙一等獎教學設計圖,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讓發現、描述重復多次的現象或事物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簡單的規律。
2、通過對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規律的思考和表達,初步發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表達。
3、在觀察、思考、表達的過程中,感受規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發現事物的簡單排列規律。
教學難點:
了解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規律。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初步感知規律
1、師:孩子們,今天我給你們講一個有趣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
師:接下來的故事你們會講嗎? (會)
師:(故作疑惑)啊?你們怎么都會講這個故事呢?
生:因為這個故事是重復的。
2、聽完了故事,現在請拿出老師為你準備的白紙,邊聽邊記錄老師念的一串數字:4321432143214321......,記好了嗎?你能接著寫出后面的數字嗎?你是怎么做到的?
(生自由答)
小結:像剛才的故事情節,我們記錄的數字,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不斷重復出現的。這種不斷重復出現的現象就是規律!今天我們就來探究生活中重復現象的規律及其中的奧妙。(板書課題:重復的奧妙。) 二、創設情境,發現規律
1、師:孩子們,請看下面這幅圖,圖上是蒙古族的人民在慶祝他們的節日。
從圖中你發現了哪些規律?下面,我們先來看看燈籠這組圖的規律吧。
2、師:過節的時候,人們都喜歡掛上喜慶的燈籠,看看這組燈籠,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出示:
預設學生:我發現燈籠的規律是按照一個大一個小一個大一個小順序擺放的。 師:我們把一個大燈籠和一個小燈籠看成一組,可以嗎?那么,我們就說:燈籠的規律,是按一個大一個小,每2個一組重復的順序擺放的。
3、師:剛才,孩子們找出了燈籠排列的'規律,那么你能找出圖中其它的排列規律嗎?
學生活動:觀察、同桌交流。
請學生匯報發現的規律:
預設生1:我發現小旗子的規律是:按照2面紅色一面藍色的順序不斷重復的;(師問:那么小旗子是按幾個一組規律重復的?)
生2:我發現跳舞的隊伍是按照一個女一個男的順序不斷重復的;(師問:那么跳舞的隊伍是按幾個一組規律重復的?)
接下來是柱子上的氣球、草坪上的花、花盆里的花、花盆的規律...
三、結合情境,表示規律
1、師:剛才,你們從圖上發現了這么多的規律,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你發現的規律表示出來嗎?請你任選一組圖,寫一寫,畫一畫。聽懂了嗎?聽懂了,就開始吧。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全班交流,展示學生結果。
預想學生會出現的結果有用文字、畫圖等方法表示。
(匯報時要求說清楚:你是用什么代表什么來表示規律的?)
請學生匯報后,把學生作品貼在黑板上,歸納出不同的表示方式:
畫圖、文字、符號、數字(若是沒有的表示方式,師可以及時補充)
2、師:孩子們,你認為這樣“表示”規律,有什么好處?
(通過畫圖、文字、符號、數字等表示規律的呈現形式更加簡潔,有助于我們清楚的看到規律)
3、師指著主體圖問:那么,像上面這樣再掛一些燈籠,下一盞應該是...?再下一盞是...?(生1答)
接著插一些小旗子,下一面應該是...?再下一面是...?(生2答)
如果再繼續擺一些花,下一盆應該是...?再下一盆是...?(生3答)
四、聯系生活實際,尋找身邊的規律
1、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像這樣有規律的事物。你能舉一些生活中重復的例子嗎?
學生舉例。(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當補充:如星期、打節拍、四季、生肖……)
2、師:重復的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非常廣的。 欣賞規律,感受美感
播放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師:孩子們,你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解決下面的數學問題嗎?
出示:
1、填出橫線上的數
?3、5、1、7、3、5、1、7、( )、( )、( )、( )、3...... ?820、720、( )、( )、420、( )。
?3655、3555、3455、( )、( )、3155、()。 2、7816781678167......的第30個數字是幾?請你算一算。
師:孩子們,今天我們學習了重復的奧妙。重復的現象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多留心可以發現更多的奧妙哦。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余數的奧妙教案設計
余數的奧妙
教學設想:
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想嘗試著上一堂以學生的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實踐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活動課。通過創設各種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具有挑戰性的開放式教學情境,讓每個學生在解決具體生活問題的情景中,在個體或群體的活動中,認識余數的妙,體驗余數的妙,運用余數的妙。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余數的趣味性及與生活的關系,并學會用函數(周期)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和認識生活。
教學目標:
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復出現的周期問題,并通過觀察思考探索找到利用余數去更好、更快地解決這類問題的奧秘。
能力目標: 根據余數來找事物排列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提高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感目標:通過創設具體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參與探索余數的奧妙,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明白余數有很多應用,領略到數學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再過些天小熊維尼就要過生日了,他想在房間周圍掛些彩色的氣球。這是他設計的兩種掛法。(實物投影出示)
你覺得哪種更漂亮些?(憑自己的感覺,都可以。)
多數同學認為第二種更漂亮。仔細觀察這種設計,你發現了什么?
按什么樣的順序幾個為一組重復出現?
讓你接著掛,會嗎?
看來按一定的規律來掛也能產生一種美感。
你能不能選你喜歡的顏色,用你喜歡的規律,幫小熊維尼設計出更漂亮的掛法呢?動手試試吧!(用水彩筆畫圓圈表示)
二、認識余數的妙。
1、展示學生的各類設計。
小設計師們,介紹一下你設計的掛法吧!
要求:按( )的順序,( )個為一組重復出現。
同桌互相介紹自己的設計。
2、小熊維尼覺得大家的設計全都很漂亮。選用誰的好呢?
誰的設計符合下列要求就選誰吧。
(1)、小熊維尼過8歲生日,而紅色又代表喜慶。所以他希望第8個是紅色的。符合條件的舉手。
選一種實物投影,集體驗證。怎么知道它的第8只是否紅色?
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a、數一數,直接從設計圖上看出來的。
b、算一算,8÷3=2……2.
8表示什么?(從開始到第8只共8只氣球)3表示什么?(每3個氣球為一組)2表示什么?(可以分成兩組)余數2又表示什么?
可以利用余數來進行判斷,同意嗎?
你剛才用的是什么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更簡便。
當個數比較少的時候,用數的方法也很簡便。
(2)、小熊維尼打算一共掛上28只氣球。他最喜歡的顏色是藍色。所以他希望最后一個是藍色的。符合條件的舉手。
再選一種投影出來進行集體驗證。怎么知道它的'第28個是否藍色?
不能直接看出來,數一數又太慢,用算的方法最簡便。
你是怎么算的?說說算式中各個數表示的意思。
你第28個是什么顏色呢?怎么計算的?
同桌互相說一說你設計的第28只是什么顏色?你是怎么算的?
3、小結:怎樣判斷第幾個氣球是什么顏色?
先觀察以幾個氣球為一組,想知道第幾個氣球是什么顏色,就用幾去除以每組的個數,再根據余數,看余下的氣球按這個規律排,最后是什么顏色,得出第幾個氣球應該是什么顏色。
4、用這個方法,你還能知道照你的設計,第( )個氣球是( )色的。說說你是怎么算的?
誰兩個條件都符合的?
最后小熊決定采用***的設計。其他同學的設計也都很漂亮,以后如果什么節日需要布置房間可以采用你自己現在的設計。
5、照這種掛法,那么每種顏色的氣球各應該買幾個呢?
你的設計,每種顏色的氣球各應該買幾個?
三、體驗余數的妙。
設計好了氣球的掛法,算出了該買幾個氣球。接著小熊就開始扳著手指想算算自己的生日是不是雙休日。
你是怎么知道的?18÷7=2。。。。。。4
根據余數4,我們只要往后推4天,應該是星期六。
哈,剛好是雙休日,到時候就可以邀請好朋友一起來慶祝了。
掌握了余數的奧妙,在生活中的用處還真不小呢!
四、運用余數的妙。
小熊還設計了一些節目,想把他的生日part搞得熱鬧些。還有獎品呢,我們一起去看看。
1、誰是司令。獎品一盒果凍。
(1)、從上往下數,把司令夾在撲克牌第23張。按小熊、小豬、跳跳虎、兔子、老驢的順序輪回分發,誰能得到司令?你還能知道夾在第( )張,誰得到司令?小豬想得到司令可以把司令夾在第幾張?
很多同學也想來玩一玩,那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也來試試吧。
(2)、52張撲克牌,六人小組從數學組長開始,順時針發,每人各能分到幾張?把司令夾在第35張,誰能得到司令?如果你想得到司令,應該從誰開始順時針發.
2、不敗棋王。獎品一只蛋糕。
兩人輪流下黑白棋。
每人每次至少下一顆,最多可以下兩顆。
誰最后一次下完誰贏。
讓你先下,你能確保每次必勝嗎?這里有什么奧妙?
(方法:先下的人第一次下一顆,然后不管另一人下幾顆,你下的顆數與他加起來一定要等于3,這樣下2輪后,就剩下3格。那么,不管他下幾顆,你都必勝無疑了。你明白為什么要先下1格嗎?這里面的奧妙你都清楚了嗎?)
設計背景
告訴孩子們,我們在地球上生活,宇宙中除了地球還有其它鄰居(星球)。讓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顏色的小飛船,去星際旅行。從而開展《宇宙的奧秘》這個活動主題。讓孩子知道除了太陽、月亮還有其他星星。最后延伸出要做環保,愛護地球。
活動目標
1.通過對不同顏色的分辨去區分不同的星球,以及相對太陽從近到遠排列的位置。
2.能大膽、主見的表達出自己喜歡哪個星球,想去哪個星球玩。
3.孩子們動手用粉筆將飛船和想去旅行的星球連線。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重點難點
1.幼兒認識“地球”在宇宙是一顆星球的概念。
2.幼兒能記住行星的名字,哪個星離太陽最近。
活動準備
1.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月球的圖片,以顏色區分為主。
2.一只紙制的飛船模型玩具。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
1、讓小朋友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上的一概念,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星球,有比地球大的,也有比地球小的。看圖上不同顏色來辨別星球并叫出名字。
2、帶出一架小飛船,讓小朋友“乘飛船”想好準備要去旅行的星球。
二、基本環節
通過探索活動,引導讓幼兒學會運用辨別顏色的方法來分析物體特點。
1、通過提問引導幼兒表達出看到的每個星球的顏色、相對地球大小、基本特點。
2、一起談論各“星球”相對太陽排列順序;哪顆星離太陽最近,地球位于哪里?
三、結束環節
乘“小飛船”去星球旅行(給幼兒粉筆將飛船與想去的星球連線)
1、 老師引導幼兒回顧一開始說的:“讓小朋友‘乘飛船’想好準備要去旅行的星球”這個問題,讓幼兒自由發揮并動手參與課堂活動。
2、 提問幼兒回答想和誰一起去。
教師小結:宇宙是很浩瀚的,充滿奧秘。一下子讓小朋友了解是很抽象的,像太陽、地球、月球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看得見的東西,但又無法“拿出來”給小朋友看,希望通過課堂游戲互動將此類物體由抽象轉化成一個概念,令小朋友有一個好的初步認識。
四、活動延伸
告訴小朋友,宇宙很大,有好多星星,就像我們今天上課所說的內容,但是像地球那樣能有美麗的花,漂亮的蝴蝶,高高的樹木,涓涓的溪水卻只有“地球”。從現在開始就要愛護一花一樹,珍惜每一滴水,拒絕使用“白色垃圾”等等來環保地球。
教學反思
1、反思備課:大班幼兒的年齡段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自我表達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個性特征、思想有了較明顯的表現,所以教師在課堂上的活動內容和教學理論對大班的幼兒起到一個啟蒙引導,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將這個“啟蒙”既簡單明了又向良性發展。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
(1)對幼兒發展的反思: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抽象的事物轉成概念,讓班上的幼兒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并能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得到幼兒的接納,也讓幼兒有了情感發揮的自由空間。
(2)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畢竟教學活動的內容都是一些“看得見,卻拿不上來”的物體。二維空間的教材,可能給幼兒思維發展帶來一定限制。還需要在教育內容及其發展線索上改進。
(3)師幼互動的反思:在教學活動中,定會存在個別的幼兒對教師的教學活動不能清楚的理解,比如教師表示贊同時伸出手與幼兒擊掌,幼兒反應不過來。這時教師要在活動參與內容上多進行解釋和示范。用鼓勵方式多與該幼兒互動。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整個主題活動語言連貫,主要引導幼兒自主參與,在玩樂中學習知識;在互動中是讓幼兒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蒙發對宇宙的興趣,更加完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
4、如果重新上這節課:在教材上把圖片換成玩具實體,并懸空按天體位置來擺放。多維空間的實物教學會讓幼兒更感興趣、更加容易接受。
教學目的
語文《貓》教學設計內容
1.了解文中借事喻理的寫法。
2.掌握課文細節描寫和對比的手法。
3.體會家庭生活的健康情趣,培養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析讀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表現3次養貓的樂趣和痛惜之情。
2.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明辨是非,反對主觀武斷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運用析讀法,按“粗讀一細讀一精讀”三個步驟組織教學。
2.運用程序教學法,按“寫什么一怎樣寫一為什么要這樣寫”三步組織教學。
3.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適當點撥。按“自讀一質疑一釋疑一練習”的過程組織教學。
媒體設計
課前制作好的光盤或投影片,準備好語言學習機。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先點一兩名同學談自己最喜愛的寵物,并說明為什么喜愛它。然后教師相機點撥,早在幾十年前,鄭振鐸先生寫了“我家”3次養貓的經歷,讓我們隨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吧!(板書課題,放貓圖片)(解說:這主要考慮本文寫作年代距今較遠,以此激發學生“動情”,引起興趣。)
二、解題
本文是短篇小說。作者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文學史家,著名學者,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刨導者之一。福建長樂人。著有小說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海燕》等;論著《文學大綱》等。是作者的小說集《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作者于1928年10月24日為這本集子寫的《自序》中說:“我不曾寫什么小說,這一個集子所收的不過是小小的故事而已。……我寫這些故事,當然未免有幾分的眷念(指對舊家庭——引者注)。”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聽課文錄音或示范讀課文。圈畫勾點精美的字詞句,自行注音釋義。
憂郁 郁悶 慫恿 安祥 居然 蜷伏 懲戒 斷語
(2)思考。
①小說寫了什么中心事件?
討論明確:3次養貓的經歷。
(解說:可以以此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②討論:A、全文共分幾部分寫“我”養貓的經歷。B.同學們討論發言:有的說以時間為序,每次養貓為一部分,可分為三部分。有的認為結合“我”的感情變化,可分兩部分。C、教師點撥:按作者3次養貓的不同感情,共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14)記敘前兩只貓受寵。可分兩層:一層(1~2)寫第一只貓病死(略寫);二層(3~14)寫第二只貓亡失(較詳)。
第二部分(15~34)寫第三只貓受屈而死(詳寫)。可分三層:一層(15)寫第三只貓來得可憐;二層(16~29)寫鳥被咬死后,貓蒙冤遭棒打;三層(30~34)寫“我”明白真相后的自責和悔恨。
(解說:為此整體感知文章結構和故事情節,概覽全文內容,把握文章的脈絡。)
2.細讀課文,美點揣摩。
(1)鮮明的對比。
①討論:作者為何不單寫第三只貓,而要在前面寫第一、二只貓。
②同學們思考發言:可能會說出記敘、描寫、對比之類。
③教師點撥全文對比的.兩大群落。(也可參照課后練習二中1題的4個方面列表比較)
一是第三只貓是只野貓與前兩只都是主人喜愛而要來形成鮮明對比;二是它毛色難看,性情憂郁,不喜歡玩游,而第一只貓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里滾來滾去,第二只貓會亂跑、爬樹、撲蝴蝶。三是它終日懶惰地伏著,這與第二只貓“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對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歡它,它是只“若有若無的動物”,連最愛貓的三妹“對于它也不加注意”,這與前兩只貓全家視若寶貝的地位形成鮮明的對比。
不難看出,前兩只貓的受寵,反襯了第三只貓遭冷遇,而第三只貓遭冷遇的地位,是釀成它的悲劇的直接原因。經過這樣層層鋪墊,故事推進到高潮“芙蓉鳥事件”。在這個事件中,貓的負屈含冤與“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解說:圍繞兩大對比群,文中衍生了若干小對比,由此可引導學生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對比藝術的無窮魅力。)
(2)精巧的細節。
①討論:3次養貓,我的感情有什么變化?
②同學們討論發言:可能會說“愛貓、惜貓、恨貓、打貓、喜歡貓、討厭貓”之類。
③教師點撥:古語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以真摯的感情描寫了養貓帶來的生活情趣。第一次當三妹追小貓玩時,“我”微笑著看,當她報告貓的死訊時,“我”感到“酸辛”。當養第二只貓時,飯后的娛樂是看它爬樹。隨著貓亡失消息的證實,“我”也“悵然的,憤憤的”。第三次養貓感情波動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歡它”,聽說芙蓉鳥被咬死后,“我”“很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還憤憤的,以為懲戒得還不夠快意”。直到發現另一只黑貓銜著第二只黃鳥,“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我心里十分的難過”……文章的主題,正是通過“我”一系列復雜感情的變化的細節描寫,不斷地升華。
(解說:上述兩大美點的揣摩,對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至關重要。除此以外,還可選諸如優美的動詞、形容詞揣摩。)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運用了析讀法,在讀中整理了字詞,整體感知了文章的結構,揣摩了文中對比和細節描寫兩個美點,下節課我們將進行精段賞析的閱讀。
(解說:讓學生回顧教學內容,可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明確下節課學習的目標。)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四。
2.完成課后練習二中1題。
3.思考課文描寫的側重點是“我”還是貓的不幸遭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