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3
這是教學設計一等獎記金華的雙洞課文,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贊嘆。《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圣陶游覽之后寫下的一篇游記。我們就沿著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
(板書:8.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2.并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系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盤曲:曲折環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曲”讀qū,不要讀成qǔ)
呈:顯出,露出。課文中指山上沙土顯出粉紅色。
明艷:明亮鮮艷。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艷。
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
森郁:樹木茂盛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兒;縫兒。課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兒。(“隙”讀xì,不要讀成xī)
昏暗:光線不足;暗。課文中指洞中光線不足,視線模糊不清。
擠壓:靠攏壓迫。課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從左右兩邊及上方向他靠攏壓迫過來。
稍微:表示數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課文中指頭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石鐘乳:石灰巖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常與石筍上下相對,由含碳酸鈣的水溶液逐漸蒸發凝結而成。也叫鐘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稱。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各種名稱。
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端,項目。課文中形容鐘乳石和石筍的形狀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顏色各不相同。異,不同。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各不相同。
一轉:走一圈兒。課文中指作者在內洞里走了一圈兒。
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后幾排的,一排稱為一進。課文中指內洞大約有十來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頭的地方。課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頭。
(三)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真看課文,進一步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游覽順序。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游覽雙龍洞的路線。
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指導。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作者記敘了他游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的?
學生總結游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
(板書:·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游覽順序邊板書邊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四)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導學生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
(按游覽順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學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后,按游覽順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獻比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4月14日作者去游覽金華的雙龍洞。第二段:寫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三段:介紹游覽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第五段:介紹游覽內洞的情景。第六段:寫乘船出洞。)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1.請6名學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附:板書設計
教學目的: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
3.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寫具體的。
2.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具準備:
介紹雙龍洞的VCD,課文錄音帶
教學方法:自學法
朗讀感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你到過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獨特的風光呢?今天,我們準備跟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爺爺到浙江省的金華去旅游,你想去嗎?
2.播放配樂的課文錄音。
3.出示課題,釋題引入。[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1)課題中的記是什么意思?(記即記錄之意,記的是游覽的經過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記。)
(2)葉圣陶爺爺游完雙龍洞后是怎樣寫這篇游記的呢,讓我們隨著課文再觀賞這神奇的雙龍洞,好嗎?請同學們快速朗讀課文。
二、探尋游蹤,理清條理。
1.文中寫到洞中雙龍的句子有哪些?(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2.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游覽順序)
3.課文主要寫了哪些景點?根據作者游覽的順序,畫一張游覽示意圖。(四人小組合作)[板書]
4.匯報交流,理清作者游覽的路線。
金華→羅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品讀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賞路上的見聞。
1.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來讀一讀。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板書:山色水聲]
3.引讀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文中描寫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著變換調子。(老師朗讀,學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覽外洞和內洞。
1.自由讀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點?(洞口寬,洞內大)[板書:寬、大]
2.導讀洞口很寬,像。走進去很大,仿佛體會打比方的獨到之處。
3.我們隨葉圣陶爺爺來到外洞,必須干什么?四人小組研讀第5自然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從外洞到內洞的過程寫具體的。
4.交流:讀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點窄、矮
[板書: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險
[板書:險]
5.朗讀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就登陸了。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形。
6.我們來到內洞,發現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內洞的特點
黑(一團漆黑)、奇(洞頂雙龍,洞內石鐘乳、石筍)、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書: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很大
四、情境再現,總結延伸。
1.說話訓練。假如讓你當游雙龍洞的一個小導游,你準備怎樣向旅客介紹雙龍洞呢?(根據游覽示意圖,注意導游的用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你最喜歡的段落。
3.總結:葉老游完此洞后依然興致勃勃,又沿著溪水往上走,去觀賞上一個洞冰壺洞,冰壺洞另有一番美麗的風光。他寫了另一篇游記,編在中學課本里,大家可以找來一讀,也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
簡析: 本文是一篇游記,文章條理清晰,語言淺顯易懂,描寫的又是我國的名勝。所以講這一課時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
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領會雙龍洞的特點,在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播放有關雙龍洞畫面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11個生字,學會其中9個。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寫作方法。
4、閱讀與想像相結合,了解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據自己所了解的雙龍洞的特點,向別人介紹某一景點。
6、能概括地總結雙龍洞的特色。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空隙和內洞的特點。
2、分清文章的主次內容并領會作者這樣寫的原因,從而學習其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由進內洞時作者的感覺體會空隙的特點。
2、 在領會作者寫作目的的基礎上,學習其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浙江金華雙龍洞的資料,教師可準備有關雙龍洞風景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氣氛,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教師可從衣著上影響學生的感覺)我今天特高興,因為葉圣陶爺爺要帶我去浙江金華的雙龍洞游覽去呢!(等孩子露出羨慕的神態時接著說)你們想去嗎?那好,現在我們就跟著葉爺爺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課題)
二、自讀課文,理清路線
1、引導學生在讀課文時找出作者所游覽的景點,并排列順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覽景點產生變換的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3、用做小導游的方法(準備好導游的工具)激勵學生細讀課文,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并請學生按順序寫出幾個景點。板書;( 路上、洞口、外洞、
空隙、內洞)
三、探討主次,學習寫法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再讀課文。
2、小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說說作者為什么這樣選材。
3、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
總結:寫文章時與題目關系密切的要詳寫,不太密切的要略寫,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四、課外拓展,小筆頭練習
1、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都到過那些旅游景點,并介紹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
2、課下仿寫一篇小游記。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領會感情
1、回顧課文中所描寫到的景點。(出示板書)
2、指導朗讀課文,找出重點內容。
3、讀后分析解決重。難點。
(1)自讀描寫外洞的內容,找出描寫其特點的句子。
"走進去······一定不覺得擁擠"
反復讀這句話,用一個詞總結其特點。板書:(大)
(2)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小組探究"空隙"的特點。(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樣的方法告訴我們"空隙"的小呢?
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體驗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讀:"為從后腦到肩背······貼著船底了。""可是還能感 覺······我又感覺······"
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播放進空隙時的多媒體,問:如果讓你躺在小船里會有什么感覺?
用語氣讀出作者當時的感受。
(3)用學習前兩個景點的方法學習描寫內洞的內容。
同位討論并總結出內洞特點。(美)
從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認為美的句子讀一讀。
(4)鞏固主要內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讀描寫外洞,空隙,內洞的段落。(教師適時點撥)
(5)其他內容
學習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點。
出示相關句子: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顯得有精神。"
"粉紅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艷。"
"隨著山勢······時時變換調子。"
指名學生朗讀句子,想想,議議體會到了什么?(美)
(出示雙龍洞路上的錄像)
組織學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讀。
根據句子提問:為什么同一類的花兒山上的卻比盆栽的.有精神?
為什么同一條溪流會時時變換調子呢?
二、回顧整體,理出線索
在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寫作順序后讓學生找出文中有關描寫溪流的句子。并總結: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條線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連接起來使之緊湊的作用。
三、濃縮感知,張揚自我
1、讓學生齊聲朗讀課文,并播放配音樂。
2、教師可由衷"啊!雙龍洞,你是一個美麗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讓學生也用一句話抒發自己的感受。
3、播放雙龍洞景色的課件,并請小導游對其中的某一景點邊看邊介紹,評出優秀小導游。
四、課外拓展
給文中的幾個景點的某一處寫一導游詞。
背誦,并仿寫自己喜歡的段落。
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情融于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課文按游覽順序,依次寫了游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游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游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
了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項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是教學的難點。
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教學時,我從對課文整體感知入手,布置學生預習課文。課前,我讓學生初讀全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本課,我分為三部分,即:
1、導入。
2、精讀重點段,體會感知。
3、鞏固練習,進行練筆。
在導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觀的雙龍洞剖面圖,讓學生通過示意圖,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及路線。通過老師提問,抓比較不同的溶洞的特點,進行提問。讓學生找到雙龍洞的特點──“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點段,進行學習。
在精讀重點段時,我采用了找特點、讀特點的方法。引導學生讀書,談談孔隙給自己的印象,并在書上勾劃,找出孔隙二特點的低矮窄小,因為“孔隙”是教學重點,所以在本段我進行重擊,推敲,讓學生反復體會。
為了突破難點,讓學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細致描寫的部分,讓學生通過讀先初步體會。在體會不夠時,我找到了“從……到……沒有……才”等關鍵詞語,讓學生反復讀重點詞語,加強體會,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學生讀中體會后,我便播放了直觀形象的相吳課件,讓學生觀看,感受作者是怎樣通過孔隙進入內洞的。通過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險,自己的感覺”,三者相結合,突出孔隙的特點。當學生在“讀一觀”之后,對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時,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較,將文章中部分重點詞刪除。讓學生通過前后句子比較,學習作者的細致描寫方法,把教學中點始終定在母語的語言文字學習上,讓學生研究作者的寫法,從內容回到語言,使學生的思辨過程認識趨于深化,加深對語言文字的進一步深化。教學中,我從內容中入手,讓學生用各種手段讀書。然后,又從語言回到內容。
在鞏固練筆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訓練學生進行背誦、積累,在此基礎上,我訓練學生現場練筆,寫一份孔隙的解說詞。再次,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整理課堂,我讓學生先理解、后積累、再運用。將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找到特點,讀特點。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并讓學生分清文章主次。以達到本單元的訓練目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