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2
這是比的認識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目標預設:
知識目標:
1、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法,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會正確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數的關系,同時領悟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觀點。
技能目標:
1、能正確的求出比值。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激發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并能運用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教學比和分數、除法的關系,初步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獨立思考和大膽質疑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意義,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聯系。
教學難點:經歷建構比的意義的過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識。
設計理念:
新課程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自學是學生參與學習的一種有效方法,《比的意義》一課概念不僅多而且也瑣碎,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課內容,突破重難點,我主要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師做好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讓學生在自學中體會,練習中感悟,討論中明理。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設計思路:
一、接觸生活中的比,初步理解比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接觸生活中的比,初步理解比的意義
(一)談話引入:
國慶7天長假剛剛過去,過得好嗎?有沒有幫父母做點家務?我家對門有位男同學,他在家里幫媽媽做飯。第一次做大米飯,一嘗哎呀!太硬了,真難吃!為什么呀?(水放少了)。確實是這樣,可第二次竟然把大米飯做成大米粥了!(水放多了)。是呀,這米和水的關系也太難掌握了!后來他想:說明書上一定有做大米飯的方法,他找出說明書一看,說明書上寫著:用電飯鍋做大米飯,2份米加3份水。(板書)
(1)提問:如果將米的份數與水的份數進行比較,結果怎樣?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整理板書:)
相減——相差(水比米多1份3-2=1,米比水少1份3-2=1)
相除——倍數(米的份數相當于水的,水的份數相當于米的)
(2)小結:兩個數量相比較,既可以用減法比較兩個數量之間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來表示兩者之間的倍數關系。
(3)導入:其實,當用除法表示兩個數量的關系時,還有另一種說法,想學嗎?如有學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讓學生來介紹介紹,再讓所有學生看書驗證這個學生所說的是否正確。如果學生原來不知道,可以讓學生看書自學。
(二)初步認識比:
(1)指名介紹:還可以怎樣來說?(學生介紹,師指板書:)米的份數相當于水的。我們還可以說成“米與水的份數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水的份數相當于米的。還可以怎樣說?(出示:水與米的份數的比是3比2。)
(3)通過看書自學,你還知道了些什么?結合學生交流,認識比各部分名稱,讀法、寫法。
(三)認識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學們看一看,剛才的比的前項是2,這兒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項了呢?
(2)對!顛倒兩個數量的位置,就會得出另一個比,它的意義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敘述的時候,一定要說清楚是哪個數量與哪個數量的比是幾比幾,不可顛倒順序。
(四)針對練習:
1、 出示練習十三第1題
(1)要求學生用比來表示
(2)組織交流,并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3)小結:要填一個數量與另一數量的比是幾比幾,只要怎樣看就可以了?只要看這兩個數量分別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比幾。
2、出示試一試
(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的現象還有很多,比如洗潔液,上面的使用說明就是用比來表示的。在這幾個比中,是哪兩個數量在比較?(學生默讀題目后回答)
(2)每一個燒杯上面的比分別表示什么意思?誰來解釋一下?(學生可以用份數敘述,也可以用分數敘述,要求兩種理解都要到位)
二、教學例2,深刻理解比的意義
(一) 談話導入: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比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二) 教學例2
1、呈現例2,學生閱讀題目后提問:我們怎樣求兩人的速度?
2、學生計算答案,匯報填表。
3、說明:在這里還是用除法(路程÷時間)計算出速度,速度實際上表示了路程與時間的關系。我們也可以用比來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系。誰會說?(學生口答,教師出示:小軍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比是900∶15。)
4、你能用比來表示小偉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嗎?(出示:小偉走的路程與時間的比是比是900∶20)
(三)理解比的意義
1、通過剛才的學習,你覺得什么情況下可以用比來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板書:兩個數相除)所以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板書完整: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
2、小結:兩數相除既可以用倍數,也可表示比來表示兩數關系。(板書)
三、認識“比值”,學會求比值
1、在900∶15這個比中,比的前項是幾?后項是幾?60是怎樣得到的?
我們把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么900∶20這個比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3、你能說出例1中的各個比的比值分別是多少嗎?各表示什么意思?
四、溝通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
1、我們已經知道分數和除法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你知道嗎?指名說一說。
2、教師(出示表格)
名稱 聯系
除法 被除數 除號 除數 商
分數 分子 分數線 分母 分數值
3、那么比又和分數、除法具有怎樣的關系呢?(指著例子講后完善表格)
名稱 聯系
除法 被除數 除號 除數 商
分數 分子 分數線 分母 分數值
比 前項 比號 后項 比值
4、老師記得,在除法中,除數不能為0,同樣,在分數中,分母不能為0,那么,在比中呢?
老師曾經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句話:中國足球隊以2:0戰勝巴勒斯坦隊,這樣寫對嗎?
5、正是因為比和分數有相當密切的聯系,所以兩個數的比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
教學69頁的“試一試”
①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并自學分數形式的比。
②區分分數形式的比和分數的不同讀法。
五、鞏固練習:
數學書第70頁練一練
六、深化運用比
人的身體中也有許多有意思的比:
1、人的血液和體重的比是1 : 13。
2、一個人張開雙臂的距離和他身高的比大致是1 : 1。
3、人的腳長和身高的比是1 : 7 。
你認為這些比有用嗎?有什么用?
一次案發后,公安人員提取罪犯的腳印,測量出這個腳印長24厘米,你能根據這個腳印估計出這個人的身高嗎?
學生計算答案。
這個168厘米和實際身高一定一樣嗎?大致一樣。
(我們的警察有時候就是根據這個數學知識來斷案的。)
板書設計:
比的意義
同類量的比: 不同類量的比:
長于寬的比 3 :2 路程與時間的比 100:2
兩個數相除就叫做兩個數的比
100 : 2 =100 ÷ 2 = 50
前項 比號 后項 前項 除以 后項 比值
教學目的:使學生學會并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運用這個知識來解決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按比例分配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情境導入
老師今天向學校圖書室借來50本圖書準備分給我們班的男、女同學,請同學們說說該怎樣分呢?(讓學生自由發言,有可能得出男、女同學各分25本,實際上就是我們學過的平均分)
2、復習鋪墊:我們班的男生30人、女生20人,人數不同,你說這樣平均分合理嗎?該怎樣分才合理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象這樣不是把一個數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書:比的應用)
二、新授:
1、教學例1(自己改編):六年級向學校圖書室借來圖書50本,按3:2分配給男、女學生,男、女生各分得多少本?
對照課本例2的解題過程,讓學生先獨立解答,然后由各小組討論,并提出問題來共同解答。
師引導:
(1)題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進行分配的?(分配50本圖書,男女生按3:2進行分配。)
(2)男女生分得本數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就是說在50本圖書中,男女可分3份,女生可分2份,一共是5份,男生占總數的5分之3,女生占總數的5分之2。)
(3)你能求出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嗎?怎樣求?
引導學生進行自己解題。
2、引導學生再次閱讀例2的解題過程,再次質疑
3、練習:做一做第1題。訂正時說說解題時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教學例3。
(1)出示例3:學校把栽280棵樹的任務,按照六年級三個班的人數分配給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個班各應栽樹多少棵?
(2)引導學生弄清題意后,問:題中要把280棵樹按照什么進行分配?(著重使學生明確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數的比來分配,即按47:45:48來分配。)
(3)根據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數怎樣算出各班栽的棵數占總棵數的幾分之幾?(使學生明確:要先算三個班總共有多少人(即總份數),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數占總棵數的幾分之幾。)
(4)怎樣分別算出各班應種的棵數?引導學生解答。并且把書上的例3做完整。
(5)學生試做“做一做”中的第2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奶糖、水果糖、酥糖和占500千克什錦糖的幾分之幾?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第3題。
2.練習十三的第1、3題。
四、作業。練習十三第2、4題。
教學目標:認識比的教案
1、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方法,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
2、比較比同除法,分數的關系,掌握求比值的方法,會正確求比值。。
3、能聯系實際應用比的意義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4、提高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歸納的能力,懂得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方法,認識比的各部分名稱,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學難點:比較比同除法,分數的關系。能聯系實際應用比的意義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倒入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認識比(板書課題)。通過昨天的預習,你對比的知識有了哪些了解,你還需要了解哪些知識?
同學們對比的知識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這節課我們來進一步研究比。請同學們看黑板。
二、新授
(一)教學例1:(掛圖)
1、認識比
媽媽早晨準備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看到這組信息,你能提哪些數學問題?
(1)牛奶比果汁多幾杯?(口答)
(2)果汁比牛奶少幾杯?
(3)果汁杯數是牛奶的幾分之幾?
(4)牛奶杯數是果汁的幾分之幾?
果汁杯數是牛奶的幾分之幾?怎樣列式?23=就是用----果汁杯數除以牛奶杯數(板書)
師:果汁杯數和牛奶杯數之間的這種關系,除了可以用除法、分數表示,我們還可以用一種新的表示法比來表示。可以說成:果汁與牛奶杯數的比是2比3。
那么牛奶杯數是果汁的幾分之幾?怎樣求呢?32=就是用牛奶杯數除以果汁杯數。還可以說成----牛奶與果汁杯數的比是3比2。
2、比的寫法及各部分名稱
2比3可以記作2:3。2叫做比的前項,:叫做比號,3叫做比的后項。請你在自備本上把2比3寫下來。說說它的各部分名稱。
3、同樣是2杯果汁,為什么有時是比的前項,有時又成了比的后項?
小結:所以在比中,我們要看清誰和誰比,不能隨便顛倒位置。否則,比表示的具體意義就變了。
師:像這樣的比你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
過渡:同學們找了許多生活中的比,說明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是密切相關的。這些比表示什么,與我們今天研究的.比是否相同,等會再下結論。
3、練一練
這是一瓶多用途清潔劑。加入不同數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現在老師來加水配制一杯溶液。
操作:一瓶蓋清潔劑,三瓶蓋水。
問:把一瓶蓋清潔劑看做一份,三瓶蓋水就看做幾份?這時清潔劑和水的比是---1:3。說說它表示什么?
這杯溶液太濃了,可以------加水。再加5杯水。這時它們的比又是多少呢?這個比表示什么?
如果清潔劑和水的比是1:1,那么清潔劑和水的體積之間是什么關系?
出示手中的杯子:這杯溶液能不能配制這樣的溶液呢?你有什么辦法?
8瓶蓋清潔劑看做一份,8瓶蓋水看做一份。
小結:比表示的有時是具體數量,有時是份數。
(二)教學例2
在日常生活中,對兩個數量比較的例子還有很多。
(出示小黑板)看黑板:請一生讀題
師:你會求他們的速度嗎?
小寫的速度怎么樣求?是多少?板書:90015=60米/分路程時間=速度(在小黑板上書寫)
師:小偉的速度呢?90020=45米/分
師:因為速度=路程時間我們也可以用比來表示路程和時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比的實際意義;
2、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解題策略的過程,體驗策略的多樣性,并選擇合適的方法;
3、使學生在探索未知、尋求成果的過程中品味學習的樂趣,并養成積極、主動的探究精神。
【教具準備】
課前準備:學生查找有關事物各組成部分比的資料,課前讓學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課上準備:有關課件、黃、藍色顏料、量杯等。
【教學重點】
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并能運用比的意義解決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溝通比與分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情境一:師:作為一個大連人,你對自己的家鄉熟悉嗎?大連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今天特地給同學們帶來幾幅大連的風光圖,咱們一起去看看。(課件演示)
看過之后,你對大連又有什么感受?如果把這些美麗的景色畫下來?那主色調應該是什么色?(板書:綠)
現在我們就來調配綠色,為大連畫一幅美麗的圖畫。誰知道綠色是怎么配出來的?(板書:黃+藍——綠)
【策略說明:優美的風景與和諧的音樂會把學生帶入了一個輕松的世界,會使數學學習活動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展開。這種直觀的圖片不僅會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會自然地引入到“綠色是怎么調配出來的”這一主題。】
情境二:同學們,你們在美術課上學過三原色,三原色中有綠色嗎?綠色是怎么調配出來?(板書:黃+藍——綠)
【策略說明:根據武秀華老師的建議“盡量簡約,盡量直奔主題,不要做過多的渲染”,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二、實驗操作
1、動手操作,調配綠色
師:今天,咱們就用這兩種顏色調配出綠色。(每組準備了藍色和黃色顏料,一個小量杯,一個大量杯,大量杯上貼上組號)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調配;各小組在調配之前先商量好每種顏色各用多少ml,用小量杯量取黃色與藍色顏料,記錄下數據之后倒入大量杯并攪拌。組內先進行分工,然后再動手操作,看哪個小組的動作最快。
(學生動手操作,老師進行指導。)
配好之后,小組長把調好的綠色放在前面一字排開,并將數據寫在黑板上統計表中。
【策略說明:數學內容的呈現應該是現實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要聯系學生生活,就地取材,將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充實到教學中去,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材料。調配綠色是現實而有趣的學習活動,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是樂于參與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動沒有給學生規定統一的數據,目的是讓學生在自由活動的過程去觀察和發現不同的結果,從而得出結論。】
2、觀察發現,得出結論
(1)觀察。師:結合這些數據,再觀察這些綠色,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會發現,同樣是用黃色與藍色配,調出來的綠色卻不一樣)
師:為什么每組都用黃色和藍色的顏料配綠色,調出來的綠色卻不一樣呢?結合數據自己先獨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調配的綠色可能會出現如下情況:
① 所有的小組所用的數據都不一樣,則所配出來的綠色各不相同。學生可能會說所取的黃與藍的量不同,所以顏色不同。師:“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如果沒有,再出示黃與藍體積比為3:2的大小兩杯綠色,量不同,但顏色卻相同,以此引發學生思考。
② 有兩組或兩組以上的數據完全相同,則這幾組配出來的綠色完全一樣。這種情況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每組所取的黃色與藍色同樣多,如20ml的黃色和20ml的藍色,即黃色與藍色的比為1:1,還有一種是每組取得黃色是相同的,藍色也是相同的,如每組都取20ml和黃色和30ml和藍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幾組能配出來相同的綠色呢?
③ 有兩組或兩組以上的數據不同,但配出來的綠色完全一樣,即每組所取黃色與藍色的比相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幾組能配出來相同的綠色呢?
(2)得出結論。師:用什么辦法使各組能配出非常接近甚至是一樣的綠色呢?
根據以上的數據,學生很有可能回答:每個組用的藍色和黃色的量同樣多就可以調配出完全一樣的綠色,但如用此方法,則只能調配出一種綠色來,答案有局限性;學生也可能回答:每個組用的黃色一樣多,用的藍色也一樣多,如每組都用10g黃色和30g藍色,但用此方法,每組必須用同樣多的量,如果有的組根據需要想多配點,怎么辦?答案也有局限性;學生可能會想到,每組所用的量可以不相等,但只要所取的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是一定的,如每組的黃色與藍色的比都是 1:3,就可以調配出完全一樣的綠色來。
(3)將統計表中各組所用藍色與黃色的最簡體積比寫出來,引導學生再結合杯中的綠色觀察,看所得結論是否正確。
師: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用黃色與藍色同樣多也就是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為1:1。
【策略說明:這一過程,必須結合課堂上出現的情況進行教學,學生調配出來的綠色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這一矛盾會極大的刺激學生各種感官,引出學生的探究欲望,并得出“只有各組所用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相同,各組才能配出完全一樣的綠色來”這一結論。學習的目的性加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由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去探究知識,對按比分配的實際意義有了深切的感悟。】
3、再次調配黃色與藍色的比為3:2的綠色。
(1)動手操作。師:我們需要調配出這種綠色(拿出事先調好的綠色),黃與藍的比是3:2(板書),從3:2中你能得到什么數學信息?
學生可能的回答:在這瓶顏料中,黃色占其中3份,藍色占其中2份;黃比藍多1份,藍比黃少1份;黃占綠的3/5,藍占綠的2/5;黃占藍的3/2,藍占黃的2/3;黃比藍1/2,藍比黃少1/3等等。
【策略說明:主要目的復習舊知,溝通比與分數的關系,為學習新知進行鋪墊。】
師:現在我們再來配一次綠色,所需要的黃色與藍色的比為3:2,怎么配?
(2)小組進行動手操作,并記錄分配的過程。反饋不同方法。全班觀察杯中的綠色是否一樣。
【策略說明:在量取的過程中,學生將體會到黃色占了3份,藍色占了2份,這為后面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在觀察記錄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不管黃色與藍色的量是多少,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都是3:2,不僅可以鞏固比的化簡內容,還會使學生體會到黃色顏料擴大到原來的幾倍,藍色顏料也要擴大為原來的幾倍,為學生今后學習正比例積累了經驗。】
三、動筆計算
1、出示問題:我配的綠色是120ml,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為3:2,算一算我用的黃、藍色各是多少ml?請一學生重復問題,教師在黑板上出示習題:用黃色和藍色顏料調配出120ml的綠色,黃色與藍色的體積比是3:2,黃色與藍色各需多少ml?
2、學生獨立試做,并交流不同的算法。學生可能出現的算法:
方法1:3+2=5 120×3/5=72ml 120×2/5=48ml
師:2/5和3/5各表示什么?說給同桌聽一聽。
方法2:3+2=5 120÷5×3=72ml 120÷5×2=48ml
師:誰能說說他是怎么想的?
方法3:解:設一份量為xml。
3x+2x=120
5x=120
x=24
3x=24×3=72
2x=24×2=48
方法4:3+2=5 120÷5/2=48ml 120÷5/3=72ml
3、比較幾種方法之間的異同。師:同學們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非常聰明,讓我們再來看這兩種方法(方法1和方法2),它們有什么聯系?(把 120ml平均分成5份,取3份,實際上就是求120的3/5是多少)以前我們沒學分數乘法時,同學們習慣用整數的方法做,現在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這樣的題咱們就可以用分數的方法來解決。用分數方法解決這類題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找準誰占誰的幾分之幾)
4、如果我取60ml的黃色倒在杯子里,該往里倒多少ml的藍色,才能配成黃與藍比是3:2的綠色呢?請用分數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策略說明:我認為,通過計算解決按比分配的問題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這一環節的設置主要是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決策略,這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廣度發展。其次,強化了用分數乘除法解題,因為用分數的方法有利于加強知識間的聯系,使孩子的思維不僅僅局限于整數乘除法范疇,又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再次書中的習題都是給出總量求部分量的題,而最后一題是已知部分量根據比求另一個部分量,因為這種問題在實際生活中很常見,雖然有一定難度,但由于數量簡單,因此學生并不難解決】
三、小結
像這樣,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在生活中會常常遇到(板書:比的應用)。以前我們常說的平均分,實際上就是按照1:1的比進行分配的。課前,老師讓同學們調查了一些事物各組成部分的比,現在就把你搜集到的資料在小組內跟同伴們交流交流。(匯報:誰能說給大家聽一聽)
【策略說明:此環節第一個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另一個目的是還可以利用學生搜集的資料,改編成練習題,使學真實地感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同時,學生搜集到的資料能夠被老師所用,對學生來說也會感到很自豪,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不言而喻。教師必須提前掌握學生搜集的資料,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資料。】
四、鞏固應用
1、(資料)學生營養午餐中菜的供給量,應包括瓜果蔬菜類、大豆及其制品類、魚肉禽蛋類等三類食物,這三類食物所占比分別為13:2:5左右為適宜。
師:一頓飯一個孩子大約需要100g菜,這100g菜中各類食物應該是多少克呢?你能用分數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嗎?(做完同學在小組長的帶領下,組內互相檢查,并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師再次提問:“你認為這道題最關鍵的環節是什么?”
2、同學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飲食上要合理,不要挑食。如果營養搭配不當,很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出示:大頭娃娃圖)
老師看到同學們搜集到了這樣一條信息:人們經過測量和統計,發現12周歲的兒童,頭部與頭部以下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和同桌說說從這個比中你還能知道哪些信息。
咱們來驗證一下這條信息是否準確。請一名學生到講臺前,先估計一下她的頭部大約有多長?(實際測量)請同學們根據頭部與頭部以下的高度比是2:13來算算她大約有多高。
(反饋:拿學生的本在投影上展示,同時由學生講述各種方法。)
你們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有沒有興趣算一算自己頭部的長度?(算完之后,同組內成員可以互相量一量,驗證一下算得對不對。)
【策略說明:鞏固應用部分的兩個練習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這一理念。生活中應用按比分配的例子很多,孩子搜集到的有關資料都是可利用的資源,直接用孩子的資料編題,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可以讓孩子進一步感受到這樣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其次,這些內容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在學習時不僅不會感到枯燥,同時他們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解決了身邊的數學問題,會有一種成就感與滿足感,這樣“身臨其境”地學數學,學生不會有一種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備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
四、總結。
1、剛才我們根據2:13這個比解決了幾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有什么不同?不管是給出部分量,根據比求總量,還是給出總量,根據比求部分量,都屬于比的應用的問題。解決這類問題可以采取什么策略?
2、你今天有什么收獲?生活中按比分配的問題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能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解決更多生活中的問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