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4
這是初中物理速度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創設情境: 就是通過學生跑步比賽的成績表讓學生進行兩次比較分析,這個情境的創設,我的意圖是讓學生體會到:速度的快慢與路程和時間有關。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初步理解速度的意義。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揭示速度的含義后,又提供三個情境,讓學生口算出3個運動物的速度。使學生知道物體在1時、1分、1秒的.時間內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讓學生對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3、通過例題理清路程、時間和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
4、在具體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速度。此環節我通過播放課件,讓學生親身感受蝸牛爬行速度之慢、光傳播速度之快,使學生在輕松與震撼中進一步認識和理解了速度。
課上完后,效果并沒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1、首先,感覺學生學習氣氛不夠熱烈,課堂不夠活躍,這一點還需要在調動學生情緒上下功夫,在語言的啟發上動腦子,另外,我還想是否應該增加一些判斷、選擇題進行搶答,這樣氣氛會好些,同時也會使學生對概念性的認識會更深刻一些。
2、整節課下來,感覺前松后緊,時間節奏的把握上處理不夠到位。
3.這節課的重點是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在引導學生推導出三者關系的三個關系式后,我是否應該設計一個綜合性更強的題目,讓學生在練習中深化,而我設計的練習題是否太單薄,只用到了路程÷速度=時間這一個關系式。
1.“速度”是初中學過,學生熟悉,從來也沒懷疑過的物理概念,但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對速度有了新的定義。學生會有這樣的疑惑:“跟初中老師講的不一樣?”?”“既然不一樣,誰對,誰錯?”。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些疑惑,那么這些疑惑一直縈繞在腦子里,會影響學生的繼續學習。所以,重新認識和接納初中“速度”是個不小的難點。速度就是位移與時間之比。初中學習的速度是膚淺的。但是,鑒于初中學習的運動規律都是單向的直線運動,當物體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所以,在單向直線運動中的研究范圍內,用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并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也是正確的。
2.關于速度的矢量性問題,雖然課堂上重點強調了,并設計了實例和例題讓學生體會和練習,為了更好的理解,選擇以學生在操場上百米賽跑,騎自行車,汽車等實例說明速度的矢量性,學生通過實例體會到對方向的分析和確定很重要。把物理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由平均速度過渡到瞬時速度是本節的重要環節,從線和點的關系結合粗略和精確的關系,讓學生知道在怎樣的時間段內的平均速度可近似的認為是某一位置的瞬時速度。
4.本節課為學生營造了一種寬松、積極的學習環境。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學會了運用平均速度解決實際問題、用瞬時速度的概念理解運動,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到成功的愉悅。在設計中為學生提供了獨立進行觀察、思考和計算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又引入小組學習的活動方式,學生在討論與交流、實驗與探究兩環節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問題、交流結果、分工合作,智慧被集體共享,協同工作的價值得到體驗,團隊作風得到發揚,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協同意識與合作精神,體現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總之,我對第三節《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這一節課的教學進行一些反思。許多問題都還需要我進一步深入探索,為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做新的嘗試,促進自己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復合型教師,我會讓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教學目標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案
知識目標: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定義、公式.
2.知道速度的單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換算關系.
3.變速運動和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標:
1.思維能力:從日常生活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來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較快慢的兩種方法.
2.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于實踐,并初步了解物理計算的解題思路和規則.
情感目標: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規范解題步驟,養成認真細致的學習習慣.
教學建議
"機械運動"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三個問題使學生領會要比較運動的快慢必須同時考慮運動的時間和通過的路程這兩個因素.在此基礎上直尺速度的定義.在實驗設計中,由學生自行提供三個玩具通過測量時間和路程計算速度,并給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實際示例來建立學生一般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的觀念,并給出了速度的單位,米/秒是國際主單位,而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時,并分析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還是由實踐建立的,因為實際的需求而產生的變速運動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沒有作強調,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號的意義發生了變化.最后由想想議議來使學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機械運動"教法建議
速度的概念,應當從一個實際問題入手,為了能區別物體的運動快慢應當如何處理,可以分學生小組討論得出,教師總結兩種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進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用學生提供的玩具來實際測量速度,并給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實驗的結論得出.
速度的單位,應當聯系實際,提供大量的圖片,展示不同的物體運動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圖景,并提供一些視頻資料,展示現代科技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關于速度單位換算,應當在長度的換算的基礎上,用同樣的等量代換的方法明確兩個單位的換算,并讓學生記住兩個單位的換算關系.
平均速度,上一節內容是勻速直線運動,本節讓學生思考實際情況,實際的運動都不是勻速的,但是我們需要作粗略的計算,所以引進了平均速度,最好讓學生自行思考出這個思路.在此基礎上用具體的例題來形成學生的解題規范.
教學設計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單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正確的引出速度的概念,應當先從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分析,認識到比較速度的意義進而用單位時間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單位,速度的單位是由時間、長度的單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復合單位,速度的計算要認清路程和時間的對應.
【教學過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從這三個問題中分析出比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時間,看運動的路程;運動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時間.而比較不同的時間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時間衡量通過的路程.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校和學生可以提供圖片資料、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比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學生想象速度比較的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說清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這是速度的物理意義,結合小學的知識,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學生總結概念.
二.實驗:速度的計算
學生在課前就應當準備玩具小車,進行課本上的實驗,把實驗中的數據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計算速度的公式.
本內容的教學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可能設計成使小車通過1米的路程,記錄下所用的時間,進而比較小車的速度的大小,教師應當予以鼓勵.
三.速度的單位
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應當提供大量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讓學生比較和認識不同物體的速度,適當選取科技新聞,使學生聯系實際和科技的學習,也可以用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接觸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圖景和養成從信息中學習的習慣.
可以提供的資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騎自行車的速度、汽車速度、列車速度、飛機速度、衛星速度、地球運動的速度等.
速度的單位可以用對比法學習,對比長度的單位換算和速度的單位換算,然后應當找到最簡單的方法進行換算.見副板書1.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觀察出特點:單位進行等量代換、單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圖片、視頻資料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的運動都是變速運動,而我們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確的情況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車從廣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計算是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日常所說的速度,多數情況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實際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計算平均速度的例題,例題如副板書2
形成作題的規范步驟:已知列出已知條件,一般換算成求所需的單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過程是公式、代入數值和單位、得結果;答結果的內容.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基于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科學哲學發展而來的概念轉變理論,對于當前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相關研究表明,學生的概念學習是一個發展過程,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占據重要的影響。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物理概念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應該依靠學生頭腦中原有的前科學概念,通過概念的轉變,形成科學概念,但目前運用概念轉變對高中物理教學進行教學設計還很少見到。
我在教學過程設計中,主要采取“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生認知沖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的概念轉變教學策略。整節教學內容是“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注:人教版教材本節的內容安排是“坐標與坐標的變化量”、“速度”、“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對于“速度”這一內容,具體的設計思路是:通過問題情境引入“速度”的學習任務;通過學生完成的關于“速度”的概念圖和二段式測驗情況來探測學生已有概念;呈現問題情境和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切入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沖突,對已有的概念產生不滿,教師在此基礎上解構迷思概念,所謂“迷思概念”就是頭腦中存在的與科學概念不一致的認識。通過有效策略引導學生解決認知沖突,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進而結合前面所學知識引導學生辨析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最后通過課堂形成性練習促進學生形成新的認知平衡,完成概念轉變。
對于“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這節課而言,概念轉變的教學策略與其他教學策略相比具有很強的優越性。整節課是在充分探測學生已有概念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進而運用解決認知沖突的策略幫助學生解決認知沖突,解構迷思概念,完成由迷思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變,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高中物理關于速度的科學定義并不是強制性地灌輸給學生,而是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逐漸被學生欣然接受,因而整節課的重點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