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3
這是現代詩兩首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表現的主題,體會詩歌抒發的情感。
2、 學習詩歌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重點 、難點:
1、 反復誦讀,把握詩歌的感情。
2 、學會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法學法
運用多媒體教學,用音樂、畫面營造深沉的氛圍。教學流程的節奏是緩慢而富于感情的。學生活動以獨立思考、獨自體會為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可展示長城圖片或影視片,配舒緩低沉的輕音樂)
長城,一個縈繞了幾個世紀的夢想,一個凝聚了萬千滄桑的奇跡,一個永遠沉睡又永遠充溢著激情的建筑,穿越時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巔,無可替代的成為華夏兒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讓我們在臺灣女詩人席慕容的《長城謠》里再次仰望歷史的蒼穹、 諦聽游子的心音。
(二)、賞析《長城謠》
1、 介紹作者
(屏幕顯示如下字幕,并配有席慕容的相片及其作品的圖片。)
席慕容,臺灣女詩人。蒙古族,原籍內蒙古查哈爾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四川。十三歲起在日記中寫詩,十四歲入臺北師范藝術科,后又入臺灣師范大學藝術系。1964年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畢業后任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副教授。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出過畫集,多次獲多種繪畫獎。1981年,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詩集《七里香》。
席慕容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清新、易懂、好讀也是她擁有大量讀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教師范讀《長城謠》
配樂,并在屏幕上顯示長城各個角度的雄姿。
正音:
焉支 yān zhī 隘口 ài 蹲踞 dūn jù
焚 fén 軀體 qū敕勒 chìlè
解詞:
焚——燒。
蹲踞——兩腿彎曲,像坐一樣,但臀部不著地。詩中用來形容長城穩健、雄偉的姿態。
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3、整體閱讀,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⑴詩根據內容的側重和運用的表達方式不同分為三類:敘事詩、抒情詩和哲理詩。這首詩屬于哪一類?
明確:《長城謠》屬于抒情詩一類。
⑵ 抒情詩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抒情,那么,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一種情感?如果要你用一個比方來形容這種情感,或者說用“這種情感”做本體,寫一個比喻句,你會怎么寫?
對于第一問,估計學生大多能回答出思鄉、鄉愁、愛國等答案。這都是正確的,應給予充分肯定。
第二問,爭取讓學生得出這樣的答案:
這種情感如火一般熾烈。
這種情感像長城一樣厚重。
這種情感像大海的波浪一樣洶涌澎湃。
這種情感如同火山爆發一樣劇烈。
小結:是啊,這是一種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噴發,是千年烽火燃盡之后,對長城的深情凝視。厚重,是因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沉淀在這短短的詩行之中;激越,是因為海峽的多年阻隔使詩人對故國的思念如火如潮。
⑶ 這首詩,最重要的意象是長城,作者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稱來寫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它經歷了我們民族的恥辱與光榮。對于身處臺灣的詩人來說,長城就是家鄉,長城就是祖國,長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訴說的,就是對家鄉、對祖國、對親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稱“你”,便于更加直接傾瀉內心激蕩的感情,把心中的長城置于眼前,面對面地傾訴火熱的衷腸。
在抒情詩歌當中,使用第二人稱抒情的情況非常普遍。
4、 分節閱讀
指名學生單獨朗誦第一節。要求學生們找出修飾長城這個抒情意象的詞語。
明確:無情 冷眼
為什么“無情”?為什么“冷眼”?數千年來,諸侯、軍閥等等統治者,為了各自的利益,在長城下點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殺伐紛爭,血流成河。長城,像個至高無上的尊者,像個無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著這人世的朝代更替,滄桑變遷。青山依舊,長城依舊,而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統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風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過客,也泯滅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長城的無情,只不過是對那些挑起爭斗的貪婪的人們的蔑視和憎惡,這恰恰反映對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深切的同情。
指名學生朗誦第二節。問:長城為什么使得詩人唱不成聲,寫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確:在這里,長城已經不是一個“無情的建筑”,而是一個象征物。長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樹、風……共同構成一副莽莽蒼蒼的山河畫卷。那是詩人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家園,那是詩人朝思暮想的故鄉,那就是詩人深深眷戀的祖國啊!
這一節,是激情迸發的詩章,學生朗讀的時候,一定要有飽滿的感情。
指名學生朗誦第三節。
回顧學過的《敕勒歌》,屏幕顯示文字和塞外風光圖片。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隆,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學生齊讀《敕勒歌》。老師不設問,緩慢地述說。
詩人激越的情緒在這一節漸漸趨于深沉平緩。思緒飛越,想到了《敕勒歌》所描繪的,那曠遠浩大的畫面,想到了長城內外月光如水的夜,想到了長城旁緩緩流過的黃河。詩人心潮難平,夜不能寐。可是,既然不眠,何以有夢呢?這不是普通意義的夢。這是詩人的夢想,那故國的山河填滿了詩人的心胸,充溢著詩人的靈魂。人不眠,而黃河從心中流過,如夢似幻。何日能真的見到我的長城、我的黃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鄉、我的祖國?
展開全文閱讀
黃河,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流進了席慕容的夢中,也從許許多多的臺灣同胞的夢中流過,也從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的夢中流過。
黃河,永遠奔流,就像我們這偉大的民族,永遠向前,生生不息。
5、拓展延伸:欣賞席慕容的畫作,朗讀其詩歌,體會起詩歌風格。
6、作業 :寫一首借物抒情的詩歌。
【教學目標】
1、分析“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2、通過對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點的分析,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3、通過朗讀來體味詩歌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2、體會本詩的象征意義。
【教學難點】
通過對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點的分析,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想】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詩中描寫了抒情主人公“我”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追求,表現了詩人具有時代特點的心路歷程。在教學中可以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意象的解析。使學生緊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點后,了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獨的ㄔ亍著的彷徨者。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地補充情節,填補詩歌空白,使意象清晰。借此來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第二層次:知人論詩、知世論詩。結合詩人的經歷,詩人的感受,我們可以了解大革命失敗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第三層次:象征手法的運用。詩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第四層次: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體會本詩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知識的回顧
五四運動以前的詩,多表現詩人對民族苦難的憂傷和心中疾憤,格調哀婉低沉;五四運動以后的詩,愛國主義成為中心主題,詩風變得雄渾豪放。《女神》(郭沫若新詩的代表作)表現出對舊社會徹底的叛道精神,對未來布滿殷切期待,以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和奔放豪邁的自由詩體為新詩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中國新詩走向成熟的紀念碑式的作品。
2、暮春的江南,在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細雨。有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彳亍而行,你們覺得這樣的畫面是什么樣子的呢?(自由發言)今天就讓我們隨著戴望舒一起走進這條《雨巷》(板書)
二、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1925年入上海復旦大學學習發文,開始受法國象征派影響。1928年開始創作現代派詩歌。著有詩集:《我的記憶》(《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響,意象朦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戰爆發后)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情感和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積極、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短暫的一生,很不平靜。小時候一場天花,在他臉上留下疤痕,生理上這種缺陷,常常使他變成別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來在詩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還是常常受到來自同行的嘲笑。文學上剛有點成就時,他喜歡上好友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平,但并沒有得到回應。戴望舒以跳樓相要挾,最后勉強答應和他訂婚,但要結婚條件是:要他出國留學,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迫于無奈,1932年他去法國,當時生活很困難,靠翻譯生活。三年后聽到施絳平移情別戀的消息,他匆匆回國。結束了他近八年的戀情。第二年,1936年,與小他12歲的穆麗娟結婚,這場婚姻僅維持四年。1940年倆人離婚。兩年后,戴又與小他21歲的楊靜結婚。生了兩個女兒,到1948年又以離婚結束。建國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國家新聞出版署工作,負責法文翻譯,但此時他哮喘病非常嚴重。1950年二月去世。)
[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積累本課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能說出詩中描繪的景物和畫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閑。【語文要素】
[教學重難點]
通過擴詞法,學習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學課時]1課時
一、學習《秋晚的江上》
(一)腦力風暴,走進詩歌
在黑板上呈現“( )的江上”和“江上的( )”,請學生進行自由聯想,提出各自的想法并描述一幅畫面。
(二)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畫面美
學生自由朗讀,呈現問題:找出詩中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分別用不同的標記畫出來,嘗試用自己的話描繪詩歌里的景色。
(三)展開想象,品析詩歌語言美
1.在第一節中找出最傳神的兩個詞(倦,馱)。試著用“馱”造句,你在生活中“馱”過最重的東西是什么?為什么不用“背”“帶”?想象一下飛鳥馱著斜陽的畫面,詩人眼前呈現的是怎樣的景觀呢?這是一種什么修辭手法?
2.找出第二節中的兩個動詞(翻,掉)。想象一下,飛鳥一翻翅膀,把斜陽掉在江上,詩人眼前是怎樣的景觀?你認為詩人筆下的飛鳥更活潑,還是你見到的飛鳥更活潑?為什么?查字典理解“妝”和“紅顏”,這是什么修辭?為什么蘆葦“妝成紅顏”只是“一瞬的”?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3.自由朗讀,分享本詩歌的語言運用特點。(對景物的細節描寫,大膽想象,運用修辭)
(四)誦讀詩歌,領悟詩歌意境美
教師放背景音樂《漁舟唱晚》,學生閉上眼睛邊想象畫面,邊朗誦詩歌,用自己的話描繪詩歌的意境。詩人在詩歌里傳達了怎樣的情感?你怎樣感受到的?
(五)了解小詩體會
對比《秋晚的江上》與《暮江吟》。
(六)嘗試去認真觀察你身邊秋天的景物,運用豐富的想象描寫景物以及你的感受,文章體裁不限,字數不限。
二、學習《花牛歌》
(一)讀課題,想象畫面
板書課題,引導交流: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現代詩——《花牛歌》,齊讀詩題。說一說:讀了詩題,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課文,用序號標出詩歌的小節。
2.小組合作學習。
(1)大聲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認讀生字卡片,并用生字組詞。
(3)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
3.學生分節朗讀,在師生點評中指導學生讀準“眠、霸占、滴溜溜、偷渡”的字音,讀好“壓扁了一穗剪秋羅”“太陽偷渡了西山的青峰”這兩個句子。
(三)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學第1節
(1)出示課文插圖,提問:這幅插圖畫的是哪一小節內容?
(2)學生自由讀第1節,找一找這里寫了哪些景物?
(3)指導想象:花牛的顏色、樣子、動作等;草地和剪秋羅的顏色、樣子等;花牛、剪秋羅可能會說些什么?
學生邊說,教師邊寫出關鍵詞,如(黑白相間)的花牛、(軟綿綿)的草地、(美麗)的剪秋羅等。
(4)指導學生憑借想象說出第1節所描寫的畫面,說說這是一頭怎樣的花牛。
(5)帶著想象和感受朗讀第1節。
(6)總結想象的方法:抓關鍵詞,從顏色、樣子、動作、語言等方面展開想象,能讓畫面更生動。
2.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第2、3、4節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節,運用上面學的想象方法開展學習。
小組學習步驟:
(1)大聲朗讀詩歌,圈出這節詩寫了哪些景物?
(2)逐句想象畫面內容,再連起來說一說。
(3)你覺得這是一頭怎樣的花牛?
(4)帶著想象和感受朗讀。
全班分享,重點指導第2節“眠”“霸占”,第3節“滴溜溜”,第4節“偷渡”的想象。
小結:多么自由、悠閑的小花牛啊,指導學生講述整首詩的畫面。
(四)拓展仿寫
1.淘氣的花牛在草地里還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發揮你的想象,仿寫1~2節。
2.展示學生作品。
(五)課后延伸
《花牛歌》是一首詼諧有趣的兒童詩,課后學生還可以讀一讀兒童詩《秘密》《蟲和鳥》,在詩歌花園中采擷最美的花朵。
[教學板書]
3*現代詩二首
秋晚的江上 倦鳥歸巢 夕陽西下
抖落斜陽 葦妝紅顏 景色迷人
畫面美麗
花牛歌
坐 眠 走
做夢 花牛行動圖
[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本課所學的兩首詩都極具畫面感,《秋晚的江上》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少數現代詩歌中的一篇,我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誦讀、想象以及品悟詩歌,來幫助學生了解此類文體的品析和鑒賞,品味其中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進而去發現美、創造美。
教學目標:1.切入背景解讀文本真意;2.強化誦讀感悟詩歌特點;3.拓展生活回歸學習真諦。
2學情分析 評論
教學構想:
1.嘗試“背景切入”法學習融韻律
教學構想:
1.嘗試“背景切入”法學習融韻律、畫面、形式、抒情于一體的詩歌教學;
2.探索語文教學承載藝術欣賞、語言表達、生活體驗等“活語文”學習內涵,解讀生命化閱讀、綠色化學習規律。
、畫面、形式、抒情于一體的詩歌教學;
2.探索語文教學承載藝術欣賞、語言表達、生活體驗等“活語文”學習內涵,解讀生命化閱讀、綠色化學習規律。
3重點難點 評論
教學重難點:1.背景切入文本,激發心靈共鳴;2.生活鏈接文本,培養人文素養。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 評論
一、“包袱”激趣
今天的語文課,我們先說說“才子”與“佳人”的話題。
先請同學們說說對“才子”、“佳人”的看法。
我認為:“才子”就是文采飛揚、情感豐富、個性鮮明的男子,“佳人”就是蕩漾著青春活力、美麗而多才、有水一般柔情的女子。才子與佳人,天生注定就是一對冤家,天生就有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糾葛,冥冥之中似乎有一條看不見的紅線牽著。才子撞見了佳人,必將爆發出靈感與才情;佳人遇到了才子,一定澎湃著美麗與纏綿。
現在,老師就與同學們一起探究“才子”與“佳人”的碰撞,欣賞那瞬間的彩虹。(板書:作者——徐志摩 課題——康橋) 此為作者重游康橋的作品,所以用了一個“再”字。
活動2【講授】講授 評論
二、初讀感知
當初見到徐志摩這首詩,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認為它是抒情作品的絕唱。愛不釋手之余,常常一個人靜靜的欣賞,在無人處獨自陶醉。可是,又不敢靠近,一直在它的外圍徘徊,害怕它那純情優美的意境,因為我的淺薄而破壞它的完美;詩人超人般激情總是籠罩著惆悵與無奈,叫我難以解開糾纏他內心的癥結而卻步。此時,我就壯著你們這些“才男”、“才女”的膽子,來解讀這對“才子”與“佳人”的情感密碼。
請同學們先讀詩,再交流:這首詩歌給你留下怎樣印象?(要求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小結(導出“激情”、“優美”、“夢幻”、“朦朧”等內容,以便引出對作者的解讀):
明代思想家李贄說過:“天下之志文,無不出于童心”。如此美妙文章,也必出自不凡人之手。現在我們就一起走近作者,揭開他那謎一般的面紗。
活動3【活動】從 評論
三、解密才子
1.短暫而不平凡的一生:(投影)
2.身邊的美麗光環:沈鈞儒→郁達夫→張幼儀→梁啟超→羅素→林長民、林徽因→狄更斯→金岳霖→泰戈爾→胡適、梁實秋、聞一多→陸小曼→蔡元培→金庸
3.才華橫溢、多情纏綿的才子:隨泰戈爾訪日的杰作——《沙揚娜拉》
4.欣賞“佳人”,展示才情。
朗讀詩歌,自選一個角度欣賞。
提示:可以從詩的語言、詩的景物、詩的結構等方面交流。
展示格式:我認為 詩句(詞語、修辭、景物、詩句結構等)好,好在
作者一生走過的地方很多,為什么唯獨康橋成為作者魂牽夢繞的地方?
作者與康橋之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現在,我們就穿越時空隧道,走近康橋,揭開這位“佳人”的神秘面紗。
四、康橋情結
1.康橋的美麗與神秘:
(1)寧靜優美的自然環境——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康河的艷影、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綠潭、漫天星輝。
(2)自由的人生理想——在康橋接受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他是那么贊賞英國,那么留戀牛津和康橋。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
(3)喚起又毀滅他生命的音符——在這里他認識了“人艷如花”才女林徽因,并相戀,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震撼”。后來林徽因不堪輿論的壓力離他回國,不久與梁思成結婚。但是,他們間的愛根沒有斬斷。這也是困擾作者的情結之一。
2. 在低迷的愛情間奔走。(投影)
詩歌作證:《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是他婚姻低潮期間的真實寫照。
三個女人: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
3.康橋——作者的蝸居。
作者說:
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開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后人評價:
1921年春,詩人在劍橋大學學習,因愛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孤獨中,他常來此觀看落日飛霞,或在星光下聆聽水聲。康橋曾給予詩人心靈的撫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識覺醒、產生個性解放沖動的地方。
老師說:康橋——作者精神的家園、感情的棲息地、新生活的溫床與希望的墳墓。
同學們,你會說:
4.生讀:我們再讀這首詩,看怎樣朗讀才能體會出作者當時的留戀、寂寞、惆悵與無奈的感情。
教師范讀。(投影) 學生個別讀。
五、回歸語文,感受生活,
智慧、才情靠天賦,表情達意任我行。生活、學習中少不了留戀、難忘的人與事,纏繞內心的情感密碼也只有自己去解開。現在,請我們這些“才子”、“佳人”,模仿這首詩格式,用“別了, ”為題寫一首詩,來展示你的智慧、張揚你的個性、宣泄你的感受(有話可長,言少則短)。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才子志摩 “佳人”康橋
凄婉、憂郁的人生
亮麗、纏綿的絕唱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