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4
這是桃花源記優質課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標:認識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理解文章的內容及主題;順暢地誦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課時:第二課時(共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回顧舊課
2、朗讀課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結構。
文章共四節,按故事的開端、發展、結局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開端(1),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發展(2、3),寫漁人進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結局(4),寫漁人離開及再訪桃花源。
可見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4、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
把學生分組,角色扮演漁人和桃花源人,模擬采訪和受訪,通過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蘊涵的思想。
示例:A、漁人采訪桃花源人
⑴、能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情況嗎?
⑵、請問你們是怎樣來到這里的?
⑶、請問你們這里有什么風俗習慣嗎?
⑷、當我來到這里時,你們有何感受呢?
⑸、我離開時,你們有什么要叮囑的呢?
B、桃花源人采訪漁人
⑴、你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⑵、桃花源給你什么印象呢?
⑶、桃花源人給你什么感受呢?
⑷、你是否也想永遠留在桃花源呢?
⑸、你對外人說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5、遷移探究
⑴、問題一:桃花源人因不滿當時紛亂、不安的先秦社會,躲避到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若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不滿老師、同學的時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學、曠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嗎?
⑵、問題二、《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若把本文推薦給現任美國總統布什,會怎樣呢?試著寫一段話,想像美國總統布什的反映。
6、總結:
本文通過虛擬一個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動亂社會的厭惡和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7、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8、板書設計:
故事開端(1)發現桃花源
安居樂業
故事發展(2、3)進入桃花源 寧靜祥和
理想社會
故事結局(4)離開、再訪桃花源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安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屋舍儼然(yn)阡陌交通(qinm)
黃發垂髫(tio)便要還家(yo)
劉子驥(j)詣太守(y)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正課
(一)導語:
同學們,陽光明媚、山花爛漫的春天即將過去,我們又將迎來驕陽似火的夏季》。誰還記得我們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勝收。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們來欣賞兩幅桃花開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圖片)
(打出伊拉克戰爭圖片)
同學們,看了這一幅圖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這幅圖片提醒我們,現代世界里仍然存在著殘酷的戰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東晉末期圖片)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 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儼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 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先生。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 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 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 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 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 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 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 便舍船 房子 屋舍儼然 尋:尋找 尋向所志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標記 尋向所志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一、預習導學:
(一)、自讀課文
1、要求——結合課下注釋中的注音大聲朗讀課文。
——畫出不認識的生字。
——畫出停頓不準的句子。
2、組內核對校正字音。
(二)、聽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聽錄音)
要求:——邊聽邊注意正音。
——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
(三)、朗讀練習:
要求: ——組長組織朗讀(形式組長依情況可齊讀可輪流讀)。
——朗讀時注意字音和停頓。
(四)、朗讀展示
——小組展示朗讀成果。
——全班齊讀。
(五)、預習檢測:
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豁然開朗( ) 屋舍儼然( ) 阡陌交通( )( )
黃發垂髫 ( ) 便要還家( ) 及郡下( )
劉子驥( ) 詣太守( ) 與外人間隔( )
二、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意
要求: ——結合課下注釋,小組內合作疏通文意;不會的做好記錄。
(二)、知識點歸納
要求:小組內合作,歸納本課的文言知識點
(1)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句子: 古義: 今義:
交通 句子: 古義: 今義:
妻子 句子: 古義: 今義:
絕境 句子: 古義: 今義:
無論 句子: 古義: 今義
不足 句子 古義: 今義;
(2)一詞多義
舍: 便舍船( ) 屋舍儼然 ( )
尋: 尋向所志( )尋病終 ( )
志: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還家 通 , 。
(4)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教師解疑、點撥
(四)、問題探究
(1)、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每段寫了什么內容?讀后完成下題:
第一部分(第1節):寫 。
第二部分(第2~3節):寫 。
第三部分(第4~5節)寫 。
(2)重點研讀第二部分:
——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漁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對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桃源人為何“不復出”?
——村人“皆嘆惋”,是為什么?
(3)研讀第三部分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后一節寫劉子驥是否多余?
(4)體會思想主旨:
結合作者的經歷及當時的創作背景,談一談理解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你還有哪些問題?
三、當堂檢測
(A級)
1.《桃花源記》作者 , (朝代)著名詩人。
2.文中描寫桃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體現祥和安樂的社會環境的句子是 。
3.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字
①漁人甚異之 ( ) ②具答之( )
③復前行,欲窮其林( ) ④欣然規往( )
⑤詣太守 ( ) ⑥未果,尋病終( )
(B級)閱讀語段,答文后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緣:
②儼然: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①漁人甚異之:
②林盡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指出這段文字中的三個成語
1 2 3
4.末句中“黃發垂髫”用的修辭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張 C 借代 D 對比
5.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6.這段文字著重寫的是什么?由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C級)語言運用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2、“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后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