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8
這是力學單位N,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力學單位N第 1 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什么是單位制,知道力學中的三個基本單位
2、認識單位制在物理計算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過的物理量了解單位的重要性,知道單位換算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些單位的規定方式,了解單位統一的必要性,并能運用單位制對運算過程或結果進行檢驗。
2學情分析
單位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學生很少研究單位確立的方法和在計算過程中不同的單位造成的影響,也很少注意到單位與科學、社會的關系,本節以史實為背景,提出單位不統一的弊端,讓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學習單位制的組成以及單位制對,科技的進步、生產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從另一角度認識單位是為了對“量”。進行測量和比較而建立的
.
3重點難點
知道單位制的作用,即清楚物理公式和物理量的關系,掌握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新課引入
教師活動:引導啟發學生回憶所學過的主要公式,并說出這些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回想并寫出學過的物理公式。
教師活動:投影學生寫出的公式以及式中涉及的物理量的單位講解并點評:
提出問題:物理學的關系式確定了哪幾個方面的關系?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回答。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老師的問題,討論后回答。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物理學的關系式確定了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也確定了各物理量單位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單位的知識――力學單位制。
活動2【講授】進行新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從課本中找出這幾個概念:[ks5u.com]
l、什么是基本單位?力學中的基本單位都有哪些,分別對應什么物理量?
2、什么是導出單位?你學過的物理量中哪些是導出單位?借助物理公式來推導。
3、什么是國際單位制?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共有幾個?它們分別是什么?對應什么物理量?
學生活動: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認真閱讀教材,討論交流,選出代表發言。
點評: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教材獲取信息的能力;闡述自己的看法,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活動:傾聽學生的回答,適當點評。
投影84頁表“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學生活動:傾聽老師的點評;觀看投影,了解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高考資源網KS5U.COM]
教師活動:出示例題引導學生一起分析、解決。
例題:一個原來靜止的物體,質量是7kg,在14N的恒力作用下,5s末的速度是多大?5s內通過的位移是多少?
學生活動: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講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討論;教師總結采用統一的國際單位制給計算帶來的方便,使學生體會學習力學單位制的意義。
點評:通過分析實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體會單位制的意義。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5頁“說一說”,并回答文中提出的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討論并回答問題。
點評:通過這一實例,再次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單位制的意義。[
活動3【活動】課堂總結、點評
教師活動: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總結,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總結,然后請同學評價黑板上的小結內容。
學生活動:認真總結概括本節內容,并把自己這節課的體會寫下來、比較黑板上的小結和自己的小結,看誰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點評:總結課堂內容,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教師要放開,計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允許內容的順序不同,從而構建他們自己的知識框架。
活動4【活動】實例探究
單位制在力學計算中的作用
一個原來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體,質量是20kg,在兩個大小都是50N且互成120°角的水平外力作用下,3s末物體的速度是多大?3s內物體的位移是多少
解析:兩個大小都是50N且互成120°角的水平外力的合力大小為50N,方向在這兩個力的角平分線上,且與水平面平行,由于水平面光滑,故水平方向上沒有滑動摩擦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高考資源網]
m/s2=2.5m/s2
由運動學公式得
v=at=2.5×3m/s=7.5m/s
m=11.25m
點撥:在整個計算過程中所有物理量都采用國際單位制。就不要在運算過程中每一步都將物理量代入進行計算。這樣可以使計算過程簡化。
活動5【作業】課后作業
課后完成課本85頁“問題與練習”中的習題。
4 力學單位制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4 力學單位制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新課引入
教師活動:引導啟發學生回憶所學過的主要公式,并說出這些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回想并寫出學過的物理公式。
教師活動:投影學生寫出的公式以及式中涉及的物理量的單位講解并點評:
提出問題:物理學的關系式確定了哪幾個方面的關系?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回答。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老師的問題,討論后回答。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物理學的關系式確定了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也確定了各物理量單位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單位的知識――力學單位制。
活動2【講授】進行新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從課本中找出這幾個概念:[ks5u.com]
l、什么是基本單位?力學中的基本單位都有哪些,分別對應什么物理量?
2、什么是導出單位?你學過的物理量中哪些是導出單位?借助物理公式來推導。
3、什么是國際單位制?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共有幾個?它們分別是什么?對應什么物理量?
學生活動: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認真閱讀教材,討論交流,選出代表發言。
點評: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教材獲取信息的能力;闡述自己的看法,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活動:傾聽學生的回答,適當點評。
投影84頁表“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學生活動:傾聽老師的點評;觀看投影,了解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高考資源網KS5U.COM]
教師活動:出示例題引導學生一起分析、解決。
例題:一個原來靜止的物體,質量是7kg,在14N的恒力作用下,5s末的速度是多大?5s內通過的位移是多少?
學生活動: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講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討論;教師總結采用統一的國際單位制給計算帶來的方便,使學生體會學習力學單位制的意義。
點評:通過分析實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體會單位制的意義。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85頁“說一說”,并回答文中提出的問題。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討論并回答問題。
點評:通過這一實例,再次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單位制的意義。[
活動3【活動】課堂總結、點評
教師活動: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總結,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總結,然后請同學評價黑板上的小結內容。
學生活動:認真總結概括本節內容,并把自己這節課的體會寫下來、比較黑板上的小結和自己的小結,看誰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點評:總結課堂內容,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教師要放開,計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允許內容的順序不同,從而構建他們自己的知識框架。
力學單位N第 2 篇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么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后小結:
力學單位N第 3 篇新課標要求
《力學單位》教學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什么是單位制,知道力學中的三個基本單位
2、認識單位制在物理計算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過的物理量了解單位的重要性,知道單位換算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些單位的規定方式,了解單位統一的必要性,并能運用單位制對運算過程或結果進行檢驗。
教學重點
知道單位制的作用,即清楚物理公式和物理量的關系,掌握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和導出單位。
教學難點
單位制的實際應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引導啟發學生回憶所學過的主要公式,并說出這些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回想并寫出學過的物理公式。
教師活動:投影學生寫出的公式以及式中涉及的物理量的單位講解并點評:
提出問題:物理學的關系式確定了哪幾個方面的關系?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回答。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老師的問題,討論后回答。
教師活動:總結點評:物理學的關系式確定了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也確定了各物理量單位之間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單位的知識――力學單位制。
(二)進行新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從課本中找出這幾個概念:
l、什么是基本單位?力學中的基本單位都有哪些,分別對應什么物理量?
2、什么是導出單位?你學過的物理量中哪些是導出單位?借助物理公式來推導。
3、什么是國際單位制?國際單位制中的基本單位共有幾個?它們分別是什么?對應什么物理量?
學生活動: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認真閱讀教材,討論交流,選出代表發言。
點評: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教材獲取信息的能力;闡述自己的看法,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活動:傾聽學生的回答,適當點評。
投影 “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學生活動:傾聽老師的點評;觀看投影,了解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
教師活動:出示例題引導學生一起分析、解決。
例題:一個原來靜止的物體,質量是7kg,在14N的恒力作用下,5s末的速度是多大?5s內通過的位移是多少?
學生活動: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講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討論;教師總結采用統一的國際單位制給計算帶來的方便,使學生體會學習力學單位制的意義。
點評:通過分析實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體會單位制的意義。
(三)課堂總結、點評
教師活動:讓學生概括總結本節的內容。請一個同學到黑板上總結,其他同學在筆記本上總結,然后請同學評價黑板上的小結內容。
學生活動:認真總結概括本節內容,并把自己這節課的體會寫下來、比較黑板上的小結和自己的小結,看誰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點評:總結課堂內容,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四)實例探究
☆單位制在力學計算中的作用
一個原來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體,質量是20kg,在兩個大小都是50N且互成120°角的水平外力作用下,3s末物體的速度是多大?3s內物體的位移是多少
解析:兩個大小都是50N且互成120°角的水平外力的合力大小為50N,方向在這兩個力的角平分線上,且與水平面平行,由于水平面光滑,故水平方向上沒有滑動摩擦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有
m/s2=2.5m/s2
由運動學公式得
v=at=2.5×3m/s=7.5m/s
m=11.25m
點撥:在整個計算過程中所有物理量都采用國際單位制。就不要在運算過程中每一步都將物理量代入進行計算。這樣可以使計算過程簡化。
課余作業
課后完成課本99頁“練習”中的習題。
教學體會
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靈魂,是物理教學的根本;親自實踐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離開了思維方法和實踐活動,物理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素質的培養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力學單位N第 4 篇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5.教學難點分析: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6.教學課時: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并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么?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并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并讓學生齊讀兩遍。 8.課堂練習:
1、教師出示1盤卷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9.作業安排:
1、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2、量跳遠的距離。
(指導學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后腳后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10. 自我問答: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