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7
這是力學單位制教學設計省級優課,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力學單位制教學設計省級優課第 1 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常用的質量、時間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加深對質量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和對非十進單位的時間單位進率的印象,使所學知識系統化.
2.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常用的質量、時間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加深對1千克表象的`認識,熟記時間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上一節課我們都復習和整理了哪些計量單位?(長度、面積)
2.的長度和面積單位都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分別是多少?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一些計量單位,同學們想不想知道更多的計量單位呢?今天我們就繼續研究質量單位和時間單位.
三、鞏固練習
在里填上適當的單位.
(1)每節課間休息10.
(2)一袋食鹽的重量是1000.
(3)一頭大象重4.
(4)一袋餃子粉的重量是5.
猜謎語(每個謎面打一個字):
二十四小時.
七十二小時.
十五天.
一張年歷紙不小心被墨水弄污了,只看見這個月的6號是星期日,你能知道這個月的25號是星期幾嗎?
冬冬的生日時5月9日.他翻看日歷后高興的說:媽媽,今年我的生日正好是星期天,可以痛痛快快的慶祝一下了.媽媽看看日歷后說:別美了,你看錯了,這張日歷是6月份的.你知道冬冬的生日是星期幾嗎?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五、布置作業
1.一袋面粉是25千克,多少袋面粉是1噸?
2.把調查到的數量填在下表里
一封平信不得超過
乘火車每位成年人可免費帶行李
解放牌卡車載重
克
千克
噸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活動內容
估測5個熟人的身高和體重.
活動目標
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的長度單位、質量單位的知識進行估測的能力.
活動形式
4人一個小組,合作進行.
活動步驟
1.分好小組,找好估測的目標.
2.對目標進行估測,并在下表進行記錄.
3.對目標進行實際測量,同時進行記錄.
4.小組內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同學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最接近.
5.在全班范圍開展估測交流會,互相交流估測的方法.
力學單位制教學設計省級優課第 2 篇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形成比較清晰的“米”和“厘米”的觀念,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
2、能夠用適當的測量工具量出有關物體或距離的長度,并會在某些情景下對物體或距離的長度進行簡單的估計。
3、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4、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重難點: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大致會估計物體的長度。
1米=100厘米
教學過程:
一、回顧梳理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于米和厘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二、根據回答整理:
1、米和厘米是我們測量物體時常用的長度單位。米用來表示比較長的物體,厘米用來表示比較短的物體。它們的英文分別是:m和cm。
2、回憶1米、1厘米到底有多長。
你還記得1厘米到底有多長嗎?1米呢?
①用大拇指和食指間的距離表示1厘米。
②說說生活中哪有1厘米長的東西?如:手指寬度,方格邊長,訂書釘長度,語文書厚度等。
③具體估
請大家拿出口算本,用你的手指估一估口算本的寬度。
④反饋,兩種估法
學生投影展示:
一個手指估
兩個手指交替估
哪種方法好呢?為什么?第二種更準確。
⑤用尺子量一量,口算本到底有多寬。
學生活動。
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現出現的錯誤。
量物體長度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么?
0刻度對準端點,另一個端點對準幾就是幾厘米。
0不見了怎么辦?
誰估得最準?
3、那1米有多長,你還記得嗎?
生張開手臂。
是的,1米大約是我們兩只手臂張開的長度,有些小朋友可以手握住拳頭,有些還要稍微收攏一些。
練習:填上恰當的單位名稱
(1)、一本書厚約1( )
(2)、電腦屏幕長25( )
(3)、講臺長約130( )
(4)、一棵大樹高約5( )
(5)、一幢大樓高20( )
(6)、跑道長400( )
4、厘米與米的關系。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
400厘米=?
5米=?
知道這個關系,我們就可以進行計算了
①1米—1厘米=( )厘米
1減1不是等于0嗎?
為什么不能直接減?單位不一樣
那怎么辦?統一單位再減。
②1米+1厘米=( )厘米
③弟弟身高86厘米,他再長( )厘米,正好是1米。
你是怎么想的?
1米=100厘米
100厘米—86厘米=14厘米
三、復習線段師:在這一單元中,我們還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出示線段。
1、線段有什么特點?
兩個端點,可以測量長度的,一條直直的線。
2、畫線段
①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段。
②同桌檢查是否畫對了。要注意什么?端點、直、量一量。
③畫一條比3厘米多2厘米的線段。檢查。
3、出現錯例判斷四、獨立練習
長度單位專項訓練。
力學單位制教學設計省級優課第 3 篇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意識到量物體的長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來量,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學具:1角硬幣、回形針、小方快、小刀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二年級的小朋友,比身高。
一、激趣引入:
師國慶節到了,聰聰和明明正在準備宣傳板報,看多漂亮!(出示沒有花邊的板報)咦,好象還缺點什么。貼上美麗的 花邊吧。一會兒,他們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貼了兩種花邊的板報),聰聰說:我的貼得快。明明說我的貼得快。同學們你們說誰的速度快?(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1:聰聰的速度最快。她貼的花邊長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貼的花邊長些。
生3:一樣快。他們貼的花邊一樣長。
師:到底誰貼的花邊長?我也看不出來。你們有什么辦法比出花邊的長短呢?
生:可以用鉛筆來量一量
師:你的辦法真好!當我們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體的長短時,就可以找一個物品作標準來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長度。
師:比如,我們要量著本數學書的寬,(出示數學書,老師帶著學生摸一摸數學書的'寬)也就是這條邊有多長,我們可以找些什么物品來量呢?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師:不用尺子,還可以用什么來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
師:老師準備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們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兩人一組,沒個同學選取一種物品來量數學書的寬。開始吧。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標準量數學書的寬)
師:都量完了嗎?請你上去量給大家看看。(點一生帶回形針上展示臺來量數學書的寬)
師:請大家仔細看看,他量怎么樣?
師:你也是這樣量的嗎?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什么來量的?數學書的寬有幾個物品那么長?
生1:數學書的寬有7個硬幣那么長。
生2:數學書的寬有5個回形針那么長。
生3:數學書的寬有2把小刀那么長。
生4:數學書的寬有15個小方塊那么長。
師:都是量的數學書的寬,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生1:因為我們用的物品不一樣有的是回形針、有的是硬幣。
師;對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結果都不一樣。有的人量的結果又相同,這是為什么?
生:他們用的餓物品是一樣的。
師:看來我們要得到相同的結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 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
師;好,我們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標準來量一量文具盒的長度好嗎?
(學生動手量,師巡視指導)
師:都量完了把誰來說一說你們組量的結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長
生2:文具盒有9個硬幣那么長
生3:文具盒有7個回形針那么長
生4:文具盒有20個小方塊那么長
師:請觀察并比較一下兩次測量的結果,你發現了怎么問題?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小組交流討論)
生1:課本的寬有7個硬幣那么長,文具盒有7個回形針那么長,它們的長都是7,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師:為什么它們的長都是7,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生:因為兩次用的物品不一樣。
生:文具盒比課本的寬要長,正好7個回形針比5個回形針長。
師:你們聽清楚他們說的嗎?請你在說一遍。
師:你們真會觀察,用同樣的物品做單位來測量就能很快比出物體的長短。(板書)
師:剛才我們在量數學書的寬,文具盒的長的時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長度單位(出示課題:長度單位),才使得我們量出的結果各不相同,還與事實不符。所以,我們在去量物體長度的時候,選擇做標準的物品就應該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樣的物品
……
師:對,要用統一的物品,要有統一的標準,要把長度單位統一。(補充課題:統一)
師:我們把課題一起來讀一遍。(學生讀)誰來說一說統一長度單位是什么意識?
三、有趣的故事。
師: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都知道統一長度單位非常重要,讓我們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們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辦法,讓他們不打架?
四、標準的選擇
師:我們現在明白了,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同學們認為選擇什么物品做統一的長度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1:小刀
生2:硬幣
生3:小方塊
師:量較長的物體,我們就用較長的物品做單位,量較短的物體,我們就用較短的物品做單位。如果要量這張小賀卡的邊,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小方塊
師:好,我們就用小方塊做單位來量賀卡的長邊和短邊
學生操作后匯報
師:賀卡的長邊有——14個方塊長,賀卡的短邊有——10個方塊長,長邊比短邊多幾個方塊長?(4個)
五、鞏固練習
(1) 師:先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幾種蔬菜——(師演示課件:由凌亂到整齊。)
這里的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長呢?這到題是我們課本第2頁“做一做”的第一題,請同學門在書上完成
(2)同學們在看,這里有一些文具——
(師出示課件:)估一估,這些文具大約有多少個方塊長?
六、小結略
力學單位制教學設計省級優課第 4 篇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
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
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啊?(很短。)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厘米來說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說一句話嗎?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
說明:接近8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厘米。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