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4
這是圓周運動教學目標,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圓周運動教學目標第 1 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加深學生對向心力的認識,會在實際問題中分析向心力的來源。
2.學生會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生活中較簡單的圓周運動的問題。
3.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概括總結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拐彎和過橋的實例分析,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能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與圓周運動有關的知識,并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發現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學情分析
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和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運用分段處理求位移的方法,對于曲線運動中彎曲程度部分采用分段方法相對容易接受。這一階段的學生,有較強好奇心和求知欲,對知識也有一定的總結能力,對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會有很大興趣。但學生對知識的應用還不是非常熟練,甚至會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有時把向心力當作是物體所受的一種新力分析,因此有待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3重點難點
1.分析具體問題中向心力的來源。
2.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引入新課
教師:首先播放一組關于交通事故多發視頻,(2011年9月18日國道查嶺段四天發生兩起車輛側翻事故)(九寨溝旅游車側翻33人受傷);(2011年7月20日凌晨,——北京最長拱橋被超載車壓塌)。你們能簡要分析一下這些交通事故頻發的原因嗎?
學生1:開車太快——超速
學生2:司機喝酒。
學生3:彎道多。
學生4:冬天路滑。
……
教師:你們能從這些事故多發地的地形和當時的路面情況方面歸納一下嗎?
學生1:彎道多。
學生2:冬天路滑
學生3:那個地方叫鬼門關。
……
教師:其實這些圓周運動的問題正可以通過本節內容來加以解釋。
點評: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深感痛心并急于想知道事故發生原因的心情走進新知識,同時教育同學們相信科學,破除迷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活動2【活動】(一) 水平面內的勻速圓周運動(火車轉彎問題)
教師:大家都知道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你能談談對向心力的認識嗎?
學生1:向心力是由其他力提供的,他是一種合力——以效果命名的。
學生2:向心力是指向圓心的。
學生3:向心力是變力。
教師:我們就先從受力分析入手,分析一下發生事故處的汽車受力情況如何?
學生1: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向心力
學生2:重力(豎直向下)、支持力(豎直向上)、摩擦力(沿汽車前進的反方向)向心力(指向圓心)
教師:討論一下以上兩位學生的看法是否正確并畫出示意圖?
學生:重力(豎直向下)、支持力(豎直向上)、靜摩擦力(指向圓心——提供圓周運動的作用力)
點評:傳統式教學是教師代替學生受力分析,直接告訴學生結果靜摩擦力提供向心力,這樣是節省了時間,但學生沒有學會處理問題的思路。如果我們從受力分析入手,學生經過討論能體會到向心力是一種以效果命名的力而不是受到向心力。
教師:汽車轉彎需要滿足什么關系?(列出動力學方程)
學生:
教師:汽車要安全轉彎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靜摩擦力大、速度小、增大轉彎半徑、不要超載。
教師:超載不能使汽車安全轉彎嗎?
學生:學生分析后得出——汽車安全轉彎與質量無關。
教師:汽車要安全轉彎需要的臨界條件是什么?
學生:地面提供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汽車轉彎需要的向心力。
教師:靜摩擦力能提供向心力,是否有其他力也能提供向心力?
片刻后教師提供一組視頻 騎自行車“飛檐走壁”視頻。
教師:分析 騎自行車“飛檐走壁”掉不下來的原因?
學生:受力分析如圖2.1 所示
教師:(歸納)向心力是一種合力,是由多個力合成而來,且始終指向圓心。
教師:我們坐的火車輪緣是什么結構呢?它在轉彎時是什么力提供向心力呢?
學生:畫出火車輪緣圖2.2所示 并分析受力情況。
教師:求出合力
學生:
教師:列出動力學方程
學生:
教師:分析增大速度對那個軌道有擠壓?分析減小速度對那個軌道有擠壓?
學生:(討論)速度增大時需要的向心力就要求增大,因此對外軌道有擠壓。速度減小時需要的向心力就要求減小,因此就對內軌道有擠壓。
教師:(投影)提速對我國經濟騰飛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速度提高時還是應該注意交通事故的發生。
點評:通過教師分析汽車轉彎問題,不僅為學生自主探究火車轉彎問題鋪路,增添了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也提醒學生學會關注我國的交通發展。
活動3【活動】(二)豎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實例——過橋)
教師:我們國家實現村村通水泥路后與過去的坑坑凹凹的路面相比,騎車有什么感覺?
學生1:好走。
學生2:沒有顛簸的感覺。
教師:用物理知識解釋為什么在坑坑凹凹的路面上有顛簸的感覺?
學生:思考并討論
教師:我用過橋模型來引導你們分析這一問題。如圖2.3所示。(提示同學們分析步驟:受力分析、求合力即為向心力、列方程)
學生:討論后讓兩位同學上黑板板書這個過程(凸面橋和凹面橋)。
關系式 凸面橋:G—FN=m 凹形橋:FN—G =m
教師:點評學生的分析過程(凸面橋:汽車對橋面的壓力比重力小,發生了失重現象)。
學生:凹面橋汽車對橋面的壓力比重力大,發生了超重現象。
教師:通過分析得出超重和失重,是否清楚顛簸的理由?
學生:超重時感覺屁股震的很疼,失重時感覺飄起來。
教師:超重和失重哪種更容易使路面容易損壞?
學生:超重使路面容易損壞。
教師:若在凸面橋中υ≥ 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學生:思考后得出——平拋運動(危險)
教師:生活中凸面橋和凹面橋哪種多?為什么?
學生:凸面橋多。
點評:汽車過橋時的超重和失重現象在現實中并不明顯難以體察,但超重和失重的相關知識在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中學生已學習過,因此,汽車過橋時的超重和失重現象容易理解。于是我聯系實際生活中路面易損地方來突破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學生不但明白了在什么情況下會存在安全隱患,而且還懂得了保持路面平整的好處。
活動4【練習】課堂小結
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回憶這一節課所學內容。
學生:學生之間互相提問。
教師:讓小組代表發言,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并進一步明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和方法。
活動5【作業】作業布置
放假期間,學生要到自己所在地調查公路拐彎處的傾斜情況。
4.圓周運動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4.圓周運動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引入新課
教師:首先播放一組關于交通事故多發視頻,(2011年9月18日國道查嶺段四天發生兩起車輛側翻事故)(九寨溝旅游車側翻33人受傷);(2011年7月20日凌晨,——北京最長拱橋被超載車壓塌)。你們能簡要分析一下這些交通事故頻發的原因嗎?
學生1:開車太快——超速
學生2:司機喝酒。
學生3:彎道多。
學生4:冬天路滑。
……
教師:你們能從這些事故多發地的地形和當時的路面情況方面歸納一下嗎?
學生1:彎道多。
學生2:冬天路滑
學生3:那個地方叫鬼門關。
……
教師:其實這些圓周運動的問題正可以通過本節內容來加以解釋。
點評: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深感痛心并急于想知道事故發生原因的心情走進新知識,同時教育同學們相信科學,破除迷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活動2【活動】(一) 水平面內的勻速圓周運動(火車轉彎問題)
教師:大家都知道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你能談談對向心力的認識嗎?
學生1:向心力是由其他力提供的,他是一種合力——以效果命名的。
學生2:向心力是指向圓心的。
學生3:向心力是變力。
教師:我們就先從受力分析入手,分析一下發生事故處的汽車受力情況如何?
學生1: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向心力
學生2:重力(豎直向下)、支持力(豎直向上)、摩擦力(沿汽車前進的反方向)向心力(指向圓心)
教師:討論一下以上兩位學生的看法是否正確并畫出示意圖?
學生:重力(豎直向下)、支持力(豎直向上)、靜摩擦力(指向圓心——提供圓周運動的作用力)
點評:傳統式教學是教師代替學生受力分析,直接告訴學生結果靜摩擦力提供向心力,這樣是節省了時間,但學生沒有學會處理問題的思路。如果我們從受力分析入手,學生經過討論能體會到向心力是一種以效果命名的力而不是受到向心力。
教師:汽車轉彎需要滿足什么關系?(列出動力學方程)
學生:
教師:汽車要安全轉彎需要什么條件?
學生:靜摩擦力大、速度小、增大轉彎半徑、不要超載。
教師:超載不能使汽車安全轉彎嗎?
學生:學生分析后得出——汽車安全轉彎與質量無關。
教師:汽車要安全轉彎需要的臨界條件是什么?
學生:地面提供的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汽車轉彎需要的向心力。
教師:靜摩擦力能提供向心力,是否有其他力也能提供向心力?
片刻后教師提供一組視頻 騎自行車“飛檐走壁”視頻。
教師:分析 騎自行車“飛檐走壁”掉不下來的原因?
學生:受力分析如圖2.1 所示
教師:(歸納)向心力是一種合力,是由多個力合成而來,且始終指向圓心。
教師:我們坐的火車輪緣是什么結構呢?它在轉彎時是什么力提供向心力呢?
學生:畫出火車輪緣圖2.2所示 并分析受力情況。
圓周運動教學目標第 2 篇《圓周運動》教學設計
“圓周運動”為物理必修2曲線運動中的內容,是直線運動知識的拓展,也是曲線運動知識的深入研究。本節課中,根據圓周運動的自身的特點,引入了線速度、角速度、轉速和周期的概念,這些概念的學習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后面幾節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學習的基礎,同時為學習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運動打下基礎。此外,勻速圓周運動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有重要的意義。
【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掌握了有關曲線運動的相關知識,實際生活中有許多鮮活的素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閱歷。同時初步掌握了微元法和比值定義法,再加上在數學上對圓的認識,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研究圓周運動問題基本能力,就知識本身而言,本節課的知識對學生來講不是困難。由于本節課的概念比較多,內容相對其它節而言比較單調,應通過舉一些實例引起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思考、總結,認識現象從而理解概念。此外,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觀察能力和經驗抽象思維能力,并對未知新事物有較強的探究欲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圓周運動的概念;
2、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圓周運動的例子,掌握線速度、角速度、轉速和周期概念;
3、學生通過學習圓周運動的模型,理解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以及速度大小不變,方向時刻在變;
4、掌握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學生會計算圓周運動的一些物理量。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線速度、角速度概念由來的理論探究過程,讓學生感受科學探究艱辛和成功的喜悅;
2、掌握發現、總結物理規律的方法:合理猜想、實驗法、歸納法,極限法等;
3、通過演示實驗及多媒體課件展示獲取感性認識,經過理論探究和嚴密的邏輯推理獲得理性的升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極限思想和數學知識的應用,體會學科知識間的聯系,建立普遍聯系的觀點;
2、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多動手、勤思考、善于歸納總結的學習態度,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以及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與描述直線運動快慢的方法的比較。
難點:理解線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義。
【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生活中幾種學生熟悉的運動畫面,如鐘表指針的走動、電扇葉輪上各點的運動、地球的公轉,演示系繩小球在豎直平面內運動。請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1、你看到的幾種運動有什么共同特點? 2、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運動?教師從而導入新課: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圓周運動。
設計意圖:借助多媒體、實驗等直觀手段,選用學生熟知的生活素材,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聯系實際、提出問題
請學生列舉一些生產和生活中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學生紛紛舉例:公園里的摩天大輪的運動、自行車的輪子轉動、工廠里砂輪的運動、地球的自轉等。
提出問題:做圓周運動物體上的質點,哪些運動得較慢?哪些運動得更快?我們應該如何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呢?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尋求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以觀察實驗為基礎,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物體運動的軌跡形狀以及分析物體運動的特點,把物理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引起矛盾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三、討論探究、自建概念
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經過交流討論,大致可形成以下四種猜想。
猜想1:比較物體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的圓弧長短。
直線運動中引進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即比較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位移,那么在圓周運動中是否可以通過“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探究。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對比,根據圓周運動的自身特點,比較自然引導學生過渡到對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線速度的學習。
實驗探究:如何設計實驗測出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速度的大小?
實驗重點在于能否將曲線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在學生交流討論中,老師可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引導,形成實驗方案。
實驗方案:采用打點計時器記錄時間,用刻度尺測量紙帶上的點間距離表示弧長,用弧長與時間的比值來表示速度的大小。
實驗器材:學生電源、打點計時器、紙帶、手搖轉盤、雙面膠(用雙面膠將紙帶固定在轉盤邊緣上一點)。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并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紙帶上相鄰的點之間的距離反映了什么?
(2)紙帶上相鄰的點之間的距離不同說明了什么?
(3)轉盤邊緣上點的運動方向能否通過紙帶上的點反映出來?
(4)轉盤邊緣上點的運動速度是否可以通過紙帶上的點來求解?
圓周運動教學目標第 3 篇一、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上海市二期課改新教材,即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修訂本)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五章《A、圓周運動快慢的描述》部分,本節課是高一必修內容。學生雖然已經初步學習了有關運動的知識,但如何研究圓周運動的特征是新的學習內容。圓周運動的定義,及描述圓周運動的線速度、角速度的知識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節課的教學既要著重讓學生理解波速、波長、頻率的關系,又要讓學生對波形圖有初步的認識,并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觀察法、比較法等在物理學習中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勻速圓周運動。
(2)、理解勻速圓周運動中的線速度和角速度。
(3)、能夠運用勻速圓周運動的有關公式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兩種運動的比較學習,使學生能運用對比方法研究問題。
(2)、通過對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物理量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體會研究問題要從多個的側面考慮。
(3)、通過對線速度、角速度的關系探究使學生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并感悟科學探究法在物理學習中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錄像使學生對“物理來自生活”形成深刻印象。
(2)、通過對手表指針的運動的觀察、探索并得到線速度、角速度的定義式及關系使學生正確認識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
(3)、通過對內容的觀察讓學生樹立學以致用的價值觀,并增強對物理學的好感。通過合作學習,加強學生之間的協作關系和團隊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和計算。
2、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
教學難點:
要學生理解從不同角度比較快慢可能得出相反的結論。
對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的理解。
四、教具準備
教學方法:實驗、討論、講解、對比法
教學準備:
1)月亮、地球的對話動畫、錄象
2)自行車、傘、秒表。
3)線速度、角速度演示(課件)
4)多媒體教學設備等
五、教學設計思路:
由于勻速圓周運動這一概念是教學中的重點之一,它雖然和我們前面學習過的力有一般的共性,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學中我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這一章內容制作成課件,讓學生觀看,從中獲取知識再討論研究,歸納得出結論。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也鍛煉了思維能力。
線速度、角速度及其計算是教學目的中的又一重點,教學中應先向學生講清為什么要學習線速度、角速度這一概念,充分利用課本的情景題,運用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設計,利用引導發現法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探索規律,得出結論。
組織教學應自始至終的貫穿全堂,但在教學前,如何安定學生的思想情緒,使其進入最佳的聽課狀態,是必不可少的。
六、教學流程圖:
七、學習訓練:
學生課堂練習:課本P104《訓練與應用》1
學生課外練習:課文P104《訓練與應用》4、5
八、教學反思:
案例實錄:
教學過程 點評 課題引入:觀察自行車的轉動,談生活中與圓周有關的運動。
新課:
多媒體課件:
直線運動與曲線運動對比。
曲線運動中的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
一、曲線運動(courvilinear motion)
1、定義:如果質點的運動軌跡是一條曲線,那么質點的運動就稱為曲線運動。
2、直線運動與曲線運動的對比:
直線運動
曲線運動
質點的運動軌跡是直線
質點的運動軌跡是曲線
二、圓周運動(circular motion)
1、定義:如果質點的運動軌跡是圓,那么質點的運動就叫做圓周運動。
2、圓周運動是一種曲線運動
觀察:手表上的分針針尖,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圓弧長度相等.
三、勻速圓周運動
定義:如果質點沿著圓周運動,在相等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度相等,這種運動就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直線運動
曲線運動
質點的運動軌跡是直線
質點的運動軌跡是曲線
勻速直線運動
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
描述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描述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進入“月亮地球比快慢”情景。
地球對月亮說:“老弟,你怎么走得那么慢那!我繞太陽運動1秒鐘要走29.79千米,你繞著我1秒鐘才走1.02千米。”
月亮可不服氣了:“還說呢,你一年才繞一圈,我28天就繞一圈了。你說到底誰慢?”
線速度課件。
四、線速度(linear velouity)
1、定義:質點經過的圓弧長度S與所用時間t之比就是質點的線速度的大小。
符號:V 定義式:v=s/t S:弧長
2、單位:米/秒
實驗:傘轉動水滴運動情況
學生在教室里做實驗,多媒體上具體觀察。
3、矢量,方向:圓周上該點的切線方向
4、注意點:(1)V對應于某一質點,如手表指針尖
圓周運動教學目標第 4 篇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圓周運動,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
2、知道線速度的物理意義、定義式、矢量性,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的特點。
3、知道角速度的物理意義、定義式及單位,了解轉速和周期的意義。
4、掌握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系,掌握角速度與轉速、周期的關系。
5、能在具體的情景中確定線速度和角速度與半徑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線速度的平均值以及瞬時值的學習使學生體會極限法在物理問題中的應用,讓學生體驗用比較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分析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圓周運動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同一問題多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的習慣。
二、重點、難點
重點:
線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過程,掌握它們之間的聯系。
難點:
1、理解線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義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2、讓學生分析傳動裝置中主動輪、被動輪上各點的線速度、角速度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師、某物體做曲線運動,如何確定物體在某一時刻的速度方向呢?
生: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方向沿曲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二)新課引入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個在日常生活常見的曲線運動____圓周運動,那么什么叫圓周運動呢?
生:物體沿著圓周的運動叫做圓周運動。
師:組織學生舉一些生產和生活中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
生1:行駛中的汽車輪子。生2:公園里的“大轉輪”。
生3:自行車上的各個轉動部分。
生4:時鐘的分針或秒針上某一點的運動軌跡是圓周。
師:演示1:用事先準備好的用細線拴住的小球,演示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小球運動軌跡有什么特點?
演示2:教師在講臺上轉動微型電風扇,讓學生觀察電風扇葉片的轉動,注意觀察用紅色膠帶選定的點的運動軌跡有什么特點?
生:它們的軌跡都是一個圓周。
師:很好,以上我們所觀察的兩個物體,它們的運動軌跡都是一個圓,物體沿著圓周的運動我們稱它為圓周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圓周運動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那么什么樣的圓周運動最簡單呢?
師:最簡單的直線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生:最簡單的圓周運動是勻速圓周運動。
師:什么叫勻速圓周運動呢?
生:質點沿著圓周運動,如果相等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度相等,這種運動就是勻速圓周運動。
師:勻速轉動的砂輪上每個質點的運動,都是勻速圓周運動。
師:勻速圓周運動的“勻速”同“勻速直線運動”的“勻速”一樣嗎?
師:下面再展示一些圓周運動的場景,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物體運動軌跡形狀以及分析物體運動的特點。你認為這些物體運動的快慢相同嗎?那么如何比較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快慢呢?
1、通過確定物體在單位時間通過的弧長,來描述質點運動的快慢;(線速度)
2、通過確定物體與圓心的連線在單位時間內掃過的圓心角,來描述質點轉動的快慢。(角速度)
3、通過確定物體運動一周所需要的時間長短,來描述質點轉動的快慢。(周期)
4、比較物體在一段時間內轉過的圈數。(轉速)
1.線速度
生3:可以用通過的弧長除以它所用的時間。
師:很好!在圓周運動中,圓周運動的快慢可以用物體通過的弧長與所用時間的比值來量度。例如,物體沿著圓弧由M向N運動,某時刻t經過A點,為了描述物體經過A點附近運動的快慢,可以從此時刻開始,取一段很短的時間Δt,物體在這段時間內由A運動到B,通過的弧長為Δl。比值Δl/Δt反映了物體運動的快慢,為了描述某一點(物體)運動的快慢用它通過的弧長Δl與所用的時間Δt 的比值來表示,把這個比值稱為線速度。用字母v表示。
師:投影給出閱讀提綱,學生先歸納,然后師生互動加深學習。
(1)線速度的物理意義;
(2)線速度的定義(和直線運動中速度定義的比較);
(3)線速度的定義式、單位;
(4)線速度的平均值和瞬時值;
(5)線速度的方向;
(6)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特點是什么?勻速圓周運動的“勻速”同“勻速直線運動”的“勻速”一樣嗎?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積極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組進行討論、交流,形成共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