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0
這是向心加速度教學設計優秀,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向心力教案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小不變,方向總是指向圓心.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學重點:向心力的概念及公式.
教學難點:向心力概念和向心力與合外力的關系
教材分析
上一節從一般性的結論入手,利用矢量運算,在普遍情況下得出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圓心的結論后,進一步得出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從理論角度出發,根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就可以得出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方向和大小。這個結論也是一般性結論。
教學過程:
引入:
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速度不斷的變化,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在不斷的變化。也就說明了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比如:用手掄一個被繩系著的物體,使它做圓周運動,是繩子對物體有力的作用;月球繞地球轉動,是地球對月球有引力的作用。
一、向心力:
1.定義: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具有向心加速度,根據牛頓第二定律,這個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受到了指向圓心的合力。這個合力叫做向心力。
2.方向:始終指向圓心
3.公式: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或者
4.向心力的來源: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的向心力就是物體的合外力
可以是某個力,也可以是幾個力的合力還可以是某個力的分力。
(學生舉例教師補充)
5說明:
(1)向心力總是指向圓心與速度方向垂直。
(2)向心力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
6.向心力與半徑的關系:
當一定時與成反比
當一定時與成正比
二、變速圓周運動
1.向心力與合外力的關系:
現實生活中(課本P54做一做,讓學生做)用掄繩子來調節沙袋的速度的大小,那么向心力能改變速度的大小嗎?向心力的方向與線速度方向始終垂直不能改變其大小,這就說明物體合外力在這里不等于向心力。通過我們的仔細觀察琢磨,我們使沙袋加速時,繩子牽引沙袋的方向并不與沙袋運動的方向垂直。即此時物體所受合外力方向并不指向圓心。
結論:
(1)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物體的合外力等于向心力
(2)物體做變速圓周運動時物體的合外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
(3)物體做變速圓周運動時合外力沿指向圓心方向的分力為
向心力產生向心加速度,沿切向的分力產生切向加速度
(4)向心加速度()改變速度的方向;切向加速度()改變速度的大小
(5)勻速圓周運動只有;變速圓周運動同時具有、
例題:
1如圖所示,用長為L的細線栓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內做勻速圓周運動,細線與豎直方向間的夾角為,關于小球的受力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球受到重力、線的拉力和向心力三個力。
B.向心力是線的拉力和小球所受重力的合力
C.向心力等于細線對小球拉力的水平分量
D.向心力的大小等于
2.課本P55課后練習
在春光大好、春花爛漫的季節,給我的學生講授《向沙漠進*》一課已不止一次了。如何把置身*淮地區、生活在美好季節里的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帶進充滿恐怖、荒涼,充滿險惡的風沙里,是困擾我教授此文的一個心病。每當學校到這篇課文時,我總想跳出常規,把學生想象的空間帶進廣袤的沙漠,可是每次學完,想想總不盡如人意。今年春天,我又教授初二語文第四冊,新一輪挑戰又不可避免的擺到了我的面前,我該怎么辦?繼續走老路,課堂上帶領學生理清層次,找出中心句,分析說明方法……,還是把學生“帶進”沙漠,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領會,實現“創造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動過程”。我忍無可忍,我得做,只有大膽的實踐,才是創新的基礎,只有把問題真正的交給學生才能體現自主、合作、創新理念的貫徹,學生只有“在自己親身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和感悟到的東西才是他難以忘懷的東西,只有經過學生自主建構的知識才是真正屬于學生長久支配的知識”。為此,我開始創造了。
按計劃,這篇課文如約而致,上課鈴聲響起,我信步走進課堂,同學們齊刷刷安靜下來,此時,我打開多媒體課件,“同學們,請首先觀看兩段錄像,1、有關樓蘭古國的錄像,2、有關沙塵暴襲擊京城的錄像。”此時的多媒體教室窗戶被嚴實的窗簾遮蔽著,光線暗弱,聽不到一絲的雜音,傳到學生耳邊的只有風沙肆虐的聲音,眼前只有荒涼的沙丘,干枯的老樹,艱難行走的人群……。同學們有的緊握雙拳、緊縮全身,有的瞪大眼睛,緊鎖眉頭,有的兩腿打顫似有遮擋之勢,早已忘記了自己置身于大好春光中的多媒體教室,看到同學們有如此表現,我心里高興極了。兩段錄像放完,我及時打開課件第一幅:“請你談談自己觀看錄像時的感受”。此時的教室亮堂起來、熱鬧起來,猶如一陣沙塵暴般不可阻擋,好幾個同學幾乎同時站了起來,爭先恐后的說“太可怕了”、“我手都緊張出汗來”、“嚇死我了”、“我感到自己好可憐,好像自己就在荒漠里一樣”,后面一位男生站起來說:“同學們不要怕,我們要做沙漠的主人!”“是的,同學們”,我接過話來說道“沙漠自古至今,對我們人類的危害何嘗是這些,竺可楨在文章中還給我們列舉了幾處呢。”學生不約而同地翻閱、尋找,爭搶回答,歷史的、今天的,*的、外國的,此時的我反倒由過去的老師變成了今天的學生了。
教室里漸漸的安靜下來,我和學生們一起探討了沙漠逞強施威的兩種方式,討論了如何抵御風沙襲擊、抵御沙丘進攻的種種方法,分析了作者在本文中時常恰到好處的運用不同的說明方法,教學過程穩步推進。
時間在無聲的走過,同學們討論、探究的熱情依然高漲。在設計本課教案時曾想,我以往一般都把以上作為教學的重點,只要學生明白作者如何用說明方法說明沙漠的危害、沙漠的進攻,人類對沙漠如何治理,就基本完成了學習任務,可現在距離本文的寫作時間已過去四十年了,總該讓學生講出一點新的東西。不是嗎,自古以來,可謂談沙*變,總覺得沙漠是荒涼之漠,是懲罰之漠,是死亡之漠。歷史上就有不少人因違抗朝廷被流放大西北,從此杳無音訊,不用說“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就是唐代詩人岑參也有“瀚海闌干百丈*,愁云慘淡萬里凝”之慨嘆。
當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沙漠不再使人們望之心嘆,談而*變,反而刺激人類一批又一批人去探險、去科考,沙漠神秘的面紗已漸漸被揭開。于是我乘勢說道“我們探討了沙漠的危害和治理,似乎沙漠真的就是我們的敵人,可從第11、12段可以看出竺可楨對沙漠的認識還有其另外一面,我馬上用課件展示:“請你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吧!”
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交流開來,其中有個同學說,“老師,沙漠是荒涼的,對我們人類危害是相當大的,但我覺得對沙漠應該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合理的地位”,“就是的,要是我國沒有大面積的荒漠,那我們的‘兩*’試驗就沒地方去了”,另一個學生接著說道。全班同學由此思路被打開,被稱為班級小畫家的李穎同學脫口而出:“我覺得沙漠很美”,
“美在哪?”我及時發問。
“新疆的五*灘、魔鬼城就有很多綺麗的風光!”
“還有沙漠日出,沙漠里的海市蜃樓。”
“就是那些枯死的胡楊老樹也都給人以美的感受。”
“要不是沙漠形成的特有的干燥氣候,那莫高窟可能還保存不到今天。”
“要是沒有沙漠,哪有《西游記》中孫悟空翻越火焰山的故事,那四大名著可能就變成三大名著了。”
“那粗獷、豪爽、充滿力量的歌曲《黃土高坡》就是在黃土高原這樣的背景下才產生的。”
同學們自己平時在其他學科中學到的,在課外書籍中看到的,在電視、網絡上看到的都一一道來,豐富、生動的場面簡直讓我難以駕馭了。我及時點評,給與鼓勵,適時打開課件,讓同學們盡情欣賞沙漠日出,戈壁灘的風光,最后在動聽的歌曲《咱們新疆好地方》中結束課文。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大統一的信息存儲過程,而是學生通過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和生活經驗對外在信息獨特理解、感悟、體驗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構筑知識意義與價值理念的過程,是師生乃至同學之間在現實的交往互動中探索生命意義、創造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動過程。著名教育家袁振國也曾指出,文科教育的過程“是精神享受的過程,是提高生命質量的過程,是體驗和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過程。”
讓我們共同走進沙漠,去發現那奇麗的風光,去開發那美麗的荒涼,去奏響那渴望歌唱的旋律吧!
參加這次的深圳市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能夠順利完成,首先要特別感謝呂文彬校長和李智組長的悉心指導,在準備過程中,他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這些意見不僅對我這節課有很大幫助,還對我日后的教學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總結在這次比賽過程中我在教學方面的收獲,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細化每一個問題
課堂上設問是一門藝術!太難的問題,給學生的門檻就太高了,有些體質較弱的學生很可能被難住了,跨步過去,最終被關在了物理的門外。其實,設問的目的在于給學生學習理解新知識鋪路搭橋。所以,我們設的問題就應該是學生可以一步步踏著向前走動梯子。
在這次的準備過程中,關于這一點,我的體會很深。比如,在舉生活中圓周運動的例子——地球公轉時,本例子的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向心力的理解,知道任何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需要向心力,而這個向心力是由指向圓心的合外力提供的。我最初的設計是這樣的,播放地球公轉視頻,提問:地球為什么能繞太陽做近似圓周運動?在第一次在15班上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根本沒有反應,他們還不明白我的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在我后面解釋的過程中,學生還是迷迷糊糊的,不怎么理解。在上了這節課后,在李老師的建議下,我將這一個問題分成了4個問題:
(1)地球在做什么運動?圓心在哪里?
(2)地球受什么力?
(3)合外力是哪個力?方向如何?
(4)向心力由哪個力提供?
在這樣的修改之后,再在7班上,學生很快就可以理解這個問題。在探究向心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也作了這樣的修改,改后的效果好很多,學生理解很快,效果更明顯。
其實,仔細回憶我在以前上課過程中,經常也是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回答與想要的*差距較大,原因就在于我的問題跨度太大。對于我們的學生,應該根據學生實際,將問題細化,一步一步設問,逐步引導,讓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學習物理的信心,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
2、規范語言,精益求精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經意說錯的一句話,可能會在學生的腦袋里從此留下一個錯誤的概念,想要再訂正,就比較難了,因為認的第一次認知往往是比較深刻的。所以,在教學中,應盡可能的避免口誤。而要如何避免呢?只有在備課時多讀、多做、多看,看多了,做多了,自然就知道這個知識,或者意思,表達的方式有哪幾種,在課堂上就不會出現口誤了。
3、注重細節,準備充分
教學中,有很多事是無法預料的,比如,可能這個班的背投有問題,無法用課間,或者由于系統版本問題,無法顯示公式等等問題。那么,要防止這些事情的發生,只有在上課前我們就要先去班上檢查一遍。物理課經常需要做實驗,實驗儀器是否正常,在使用儀器時可能存在什么安全隱患,這些問題我們也應該在課前做好準備,先在辦公室演示,假設出現什么情況,該如何解決,這些都是必須要考慮到的。在這次準備過程中,當我在10班做演示實驗時,就發生實驗現象與所要的得到的結果完全相反的情況。當時在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就慌了,不知該怎么解釋,最后硬是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在于我在準備時沒有自己動手實驗。教師備課,要備的方面其實很多,在這次比賽中,我在這方面的感觸及深。
4、以學生直觀感受替代老師講授,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和參與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人的實踐活動起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是學生學習積極*中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而直觀教學手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必要條件。學生以直觀感受形式獲取知識,比如:觀看視頻資料、自己動手實驗等,與由老師傳授知識相比,直觀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這一點,在這次準備的過程中,感觸也很深。
在我原來的教學設計里,在給出向心力的定義之后,我只是加了一句文字說明,說明任何作圓周運動的物體都需要向心力,這個向心力是由指向圓心的合外力提供的。只是這樣的一句說明,而沒有相應的實例分析。在我將教學設計
拿給科組老師討論時,他們都一致認為要加上幾個實例的分析。后來,我在此處加上了實例,包括演示地球公轉、用塑料杯罩住鋼球讓鋼球做圓周運動、圓錐擺等。在學生有了這些圓周運動的體驗之后,緊接著讓學生用剛學過的知識來解釋為什么物體會做圓周運動,通過分析,加深對向心力的理解。在作了這樣的修改之后,再在上課時,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向心力了。而且,這樣的設計還降低了老師上課負擔,不必費盡口舌去解釋。
教師在課堂上怎樣解放自己,其實還是在于我們對課堂的設計上,有沒有找到簡便、靈活、適用的方法。有些地方學生能完成的,老師不要代替學生完成。特別是我們的學生,如果課堂上一味地接收,必然失去學習興趣,而如果課堂上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部分多了,課堂氣氛自然就好了,學生學習積極*就高了。
以上是我在這次比賽課準備過程中的一點體會。經過這次的比賽,使我對一些問題認識更深了。這對我今后的教學是一個很好的指導。
1、細化每一個問題
課堂上設問是一門藝術!太難的問題,給學生的門檻就太高了,有些體質較弱的學生很可能被難住了,跨步過去,最終被關在了物理的門外。其實,設問的目的在于給學生學習理解新知識鋪路搭橋。所以,我們設的問題就應該是學生可以一步步踏著向前走動梯子。
在這次的準備過程中,關于這一點,我的體會很深。比如,在舉生活中圓周運動的例子——地球公轉時,本例子的目的在于加深學生對向心力的理解,知道任何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需要向心力,而這個向心力是由指向圓心的合外力提供的。我最初的設計是這樣的,播放地球公轉視頻,提問:地球為什么能繞太陽做近似圓周運動?在第一次在15班上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根本沒有反應,他們還不明白我的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在我后面解釋的過程中,學生還是迷迷糊糊的,不怎么理解。在上了這節課后,在李老師的建議下,我將這一個問題分成了3個問題——(1)地球在做什么運動?圓心在哪里?(2)地球受什么力?(3)合外力是哪個力?方向如何?(4)向心力由哪個力提供?在這樣的修改之后,再在7班上,學生很快就可以理解這個問題。在探究向心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也作了這樣的修改,改后的效果好很多,學生理解很快,效果更明顯。
其實,仔細回憶我在以前上課過程中,經常也是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回答與想要的答案差距較大,原因就在于我的問題跨度太大。對于我們的學生,應該根據學生實際,將問題細化,一步一步設問,逐步引導,讓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學習物理的信心,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
2、規范語言,精益求精。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經意說錯的一句話,可能會在學生的腦袋里從此留下一個錯誤的概念,想要再訂正,就比較難了,因為認的.第一次認知往往是比較深刻的。所以,在教學中,應盡可能的避免口誤。而要如何避免呢?只有在備課時多讀、多做、多看,看多了,做多了,自然就知道這個知識,或者意思,表達的方式有哪幾種,在課堂上就不會出現口誤了。
3、注重細節,準備充分。
教學中,有很多事是無法預料的,比如,可能這個班的背投有問題,無法用課間,或者由于系統版本問題,無法顯示公式等等問題。那么,要防止這些事情的發生,只有在上課前我們就要先去班上檢查一遍。物理課經常需要做實驗,實驗儀器是否正常,在使用儀器時可能存在什么安全隱患,這些問題我們也應該在課前做好準備,先在辦公室演示,假設出現什么情況,該如何解決,這些都是必須要考慮到的。在這次準備過程中,當我在10班做演示實驗時,就發生實驗現象與所要的得到的結果完全相反的情況。當時在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就慌了,不知該怎么解釋,最后硬是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在于我在準備時沒有自己動手實驗。教師備課,要備的方面其實很多,在這次比賽中,我在這方面的感觸及深。
4、以學生直觀感受替代老師講授,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和參與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人的實踐活動起著積極的作用,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推動作用,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而直觀教學手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必要條件。學生以直觀感受形式獲取知識,比如:觀看視頻資料、自己動手實驗等,與由老師傳授知識相比,直觀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這一點,在這次準備的過程中,感觸也很深。
在我原來的教學設計里,在給出向心力的定義之后,我只是加了一句文字說明,說明任何作圓周運動的物體都需要向心力,這個向心力是由指向圓心的合外力提供的。只是這樣的一句說明,而沒有相應的實例分析。在我將教學設計拿給科組老師討論時,他們都一致認為要加上幾個實例的分析。后來,我在此處加上了實例,包括演示地球公轉、用塑料杯罩住鋼球讓鋼球做圓周運動、圓錐擺等。在學生有了這些圓周運動的體驗之后,緊接著讓學生用剛學過的知識來解釋為什么物體會做圓周運動,通過分析,加深對向心力的理解。在作了這樣的修改之后,再在上課時,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向心力了。而且,這樣的設計還降低了老師上課負擔,不必費盡口舌去解釋。
教師在課堂上怎樣解放自己,其實還是在于我們對課堂的設計上,有沒有找到簡便、靈活、適用的方法。有些地方學生能完成的,老師不要代替學生完成。特別是我們的學生,如果課堂上一味地接收,必然失去學習興趣,而如果課堂上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部分多了,課堂氣氛自然就好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就高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